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石抹也先

指数 石抹也先

石抹也先(),又作石抹阿辛,金朝末年契丹人,回鶻系契丹迪烈部出身,库烈儿的孙子,脱罗华察儿次子。 石抹也先十岁,立志恢复辽国,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多智谋。被金朝征为奚族部长,他让给他兄长赡德纳,自己藏匿在北野山。听说成吉思汗起兵,匹马投奔,建言攻取金国创基之地东京辽阳府。1215年,作为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先锋进攻东京,在路途中杀死金国新任东京留守,夺其诰命,以新留守之名,以计取东京。收降金国守臣寅答虎四十七人,定三十二城。继而攻破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劝蒙古人不要屠城。于是任御史大夫,领北京达鲁花赤。收降兴中府土豪石天应。之后奉命攻克燕京周围未下州县。追杀图谋背叛蒙古的张鲸,进上将军,以御史大夫提控诸路元帅府事。1217年,跟随木华黎讨伐张鲸的弟弟张致,攻打蠡州北城,先登城上,中石而死。后裔有石抹宜孫。.

23 关系: 君主太师奚族契丹人宁城县东京路张鲸张鲸 (金)张致御史大夫北京路 (金朝)内蒙古自治区元史回鹘石天应石抹宜孫蠡州辽阳府辽朝达鲁花赤金朝木华黎新元史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新!!: 石抹也先和君主 · 查看更多 »

太师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新!!: 石抹也先和太师 · 查看更多 »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新!!: 石抹也先和奚族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石抹也先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宁城县

宁城县()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4305平方千米,人口61万。邮政编码024200。县人民政府驻天义镇。.

新!!: 石抹也先和宁城县 · 查看更多 »

东京路

东京路,金朝的路。 金朝初年改东京道为东京路,治所在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境西起嫩江、医巫闾山,东到海,北达外兴安岭,南及今朝鲜咸镜道。后辖境变小,只有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其他地区归属上京路、咸平路。下辖辽阳府、广宁府、沈州、复州、澄州、贵德州、曷苏馆路、婆速路,金朝末年废除。 Category:金朝的路 Category:黑龙江的路 Category:吉林的路 Category:辽宁的路 Category:内蒙古的路 Category:朝鲜半岛的路.

新!!: 石抹也先和东京路 · 查看更多 »

张鲸

张鲸可以指:.

新!!: 石抹也先和张鲸 · 查看更多 »

张鲸 (金)

张鲸(),金朝末年锦州人。 1214年,张鲸聚十余万众,杀死金朝的节度使,自称临海郡王,归降蒙古帝国。1215年,张鲸自称辽西王,年号大汉。四月,成吉思汗铁木真让木华黎命令张鲸总领北京大定府十提控兵,随蒙古将领脱忽阑彻里必南下,攻打燕京以南的州县。木华黎派石抹也先与张鲸同行,予以监视。军至平州,张鲸谋划叛离蒙古,石抹也先将他杀死。张鲸弟张致闻讯,在锦州叛蒙,次年被杀。.

新!!: 石抹也先和张鲸 (金) · 查看更多 »

张致

张致(),锦州人。金朝民变领袖。 1214年,张鲸、张致兄弟聚众反金朝,投降蒙古帝国大汗铁木真,次年,张鲸又企图背叛蒙古,事情败露,张鲸被蒙古监军石抹也先所杀。张致遂据锦州自立,自称汉兴皇帝,建年号兴隆(或作兴龙),号称黑军。他又联络当地地主武装,攻城夺地,很快即攻占附近的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滦州(今河北省滦县)等数十州,并自称瀛王。但张致深感自己无法同蒙古帝国对抗,遂于1216年再次投降金朝并攻下兴中府(今辽宁省朝阳市)。蒙古派将领木华黎带兵讨伐张致,交战中张致节节败退。七月,木华黎攻克兴中府,张致只好退守锦州。部将高益背叛,将张致绑缚送往蒙古,张致在蒙古军前被杀。.

新!!: 石抹也先和张致 · 查看更多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石抹也先和御史大夫 · 查看更多 »

北京路 (金朝)

北京路,金朝的路。 天眷元年(1138年),改辽朝上京道为北京路。治所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辖境包括内蒙古昭乌达盟北部、哲里木盟与莫力达瓦旗、扎赉特旗之间及吉林省白城市。天德二年(1150年),改为临潢府路。改中京路(辽朝中京道)为北京路,治所在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北大明城),辖境东至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北至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西至滦河流域,南至秦皇岛市、长城一线至古北口。下辖大定府、兴中府、利州、义州、建州、宗州、锦州。蒙古帝国废除。元朝改为大宁路。 Category:金朝的路 Category:内蒙古的路 Category:辽宁的路 Category:河北的路.

新!!: 石抹也先和北京路 (金朝)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石抹也先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元史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新!!: 石抹也先和元史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石抹也先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石天应

石天应(),字瑞之,金朝兴中府永德(今辽宁朝阳南)人。 石天应善於騎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部下木华黎南下攻打金朝,石天应率众迎降,任兴中府尹。後來从木華黎南征,石天应镇守燕京。他从木华黎大小百余战,經常身先士卒,善於製造战攻器具,他的旌旗使用黑色,人称“黑军”,官至迁右副元帅。1221年,从木华黎攻陕西,攻打葭芦城,升任陕西河东路行台兵马都元帅。1222年驻军河中,與金軍激戰,他奮身力戰,最後战死。侄子石佐中、次子石安琬。.

新!!: 石抹也先和石天应 · 查看更多 »

石抹宜孫

石抹宜孙(),字申之,是元朝末年将领。.

新!!: 石抹也先和石抹宜孫 · 查看更多 »

蠡州

蠡州,中国唐朝时设置的州。 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所在博野县(即今河北省蠡县)。八年省,九年复置。贞观元年(627年)又省。金朝天德三年(1151年)复置蠡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博野、蠡县及高阳县南部地。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省博野县入州。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降州为蠡县,属保定府。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河北的州 Category:保定行政区划史.

新!!: 石抹也先和蠡州 · 查看更多 »

辽阳府

辽阳府,辽朝时设置的府。 会同元年(938年)置,治所在辽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阳市附近。元朝时改置辽阳路。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复置府,十四年移治瀋阳县,改属奉天府。 Category:中国陪都 Category:辽朝国都 Category:金朝国都 Category:辽朝的府 Category:金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辽宁的府 Category:辽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沈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93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7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石抹也先和辽阳府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石抹也先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一作“達嚕噶齊”,是蒙古语,意为“掌印者”,是蒙古帝国歷史上一种特殊的职官称谓,與它同源的有另一字答魯合剌禿孩,意謂「提調」,另有宣差,持節之意。 达鲁花赤最初为成吉思汗所设,曾广泛通行于蒙古帝国和元朝。达鲁花赤原意为“掌印者”,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裡面,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在元朝中央政府裡面,也有某些部门设置达鲁花赤官职。达鲁花赤一般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这种做法被认为具有强烈的民族主義差別待遇色彩。但是,也有其他民族的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记载。在金帳汗國,他們與八思哈有關,但有不同。 明朝以后,达鲁花赤官职被废除。.

新!!: 石抹也先和达鲁花赤 · 查看更多 »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新!!: 石抹也先和金朝 · 查看更多 »

木华黎

木華黎(;),又作木合里、摩和赉等,蒙古札剌亦儿部人,元太祖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同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並稱为成吉思汗的四傑。.

新!!: 石抹也先和木华黎 · 查看更多 »

新元史

《新元史》,由中国清末民初人柯劭忞所作,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民国九年刊為正史,為二十五史中最晚列入者,二十四史中未包含此書。 由於明代《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歷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於1920年脫稿,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但《新元史》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新元史》循旧史观念,一味求简,删掉元史部分史料。还盲目迷信外国史料和野史,以讹传讹。.

新!!: 石抹也先和新元史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