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皮加勒区

指数 皮加勒区

加勒区(Pigalle)是巴黎环绕皮加勒广场的地区,位于巴黎第九区和巴黎十八区,得名于雕塑家让·巴蒂斯特·皮加勒(Jean-Baptiste Pigalle)。 皮加勒是一个著名的观光区,皮加勒广场和主要大道上开设许多性商店,妓女们则在横街上营业。这个街粗俗的声誉,使得二战中盟军士兵称之为“猪巷”。Divan du Monde和世界著名的卡巴莱夜总会红磨坊都位于皮加勒区。 皮加勒广场以南是乐器和音乐设备零售店,尤其是流行音乐。杜埃街(rue de Douai)的一段只出售吉他、鼓和乐器配件。 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的工作室在这里。毕加索和梵高等艺术家也曾在这里居住。在附近的Espace Dalí可以看到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 这里曾经有大吉尼奥尔剧院,已经在1962年关闭,不过,剧院本身仍然存在。色情博物馆(Musée de l'érotisme)也可以在这里找到。 对于希望体验“夜巴黎”的游客,皮加勒区是一个著名的旅游点。这个街区一直以来臭名昭著。它拥有巴黎最有名的歌舞表演,例如“红磨坊”,以及裸体秀。 皮加勒区是蒙马特公共巴士的一个终点站,也可以乘地铁到达皮加勒广场。 1994年电影《皮加勒》和警察喜剧《我的新伙伴》都将故事地点设定在皮加勒。艾迪特·皮雅芙的一个专辑,题为《皮加勒街》。莫里斯·切瓦力亚(Maurice Chevalier)写了一首《皮加勒广场》。由美国爵士乐女歌手Madeleine Peyroux的最新专辑《糊口》(Bare Bones,2009年),包含“皮加勒圣母”(Our Lady of Pigalle)。美国流行乐队火花在"Sextown U.S.A."的歌词中提到这个区。阿姆斯特丹的现代吉普赛爵士乐队Pigalle44实际上也是以此区命名。.

12 关系: 吉他娼妓巴勃羅·畢卡索巴黎十八区巴黎第九区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皮加勒广场红磨坊萨尔瓦多·达利艾迪特·皮雅芙梵高

吉他

--,屬於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條弦,形状与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而在古典音樂的領域裡,結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在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吉他亦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陪襯角色。.

新!!: 皮加勒区和吉他 · 查看更多 »

娼妓

娼妓,又稱妓女、娼女、娼婦、婊子、窯姐、雞婆,簡稱妓、娼,,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其目的可能包括精神上或肉體上的滿足)為主的行業。傳統上許多娼妓以奉客、陪客喝酒解苦、表演為主,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即「賣藝」不「賣身」或不輕易「賣身」的交際花;但由於娼妓業工作的演變,近代以來的漢語中,娼妓一詞常特指提供性服務的女性性工作者。 在現代用語中,普遍用來指女性品德或行為低賤,不一定有涉及性交易。.

新!!: 皮加勒区和娼妓 · 查看更多 »

巴勃羅·畢卡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通称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畢加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艺术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譽為後三大藝術家。.

新!!: 皮加勒区和巴勃羅·畢卡索 · 查看更多 »

巴黎十八区

巴黎十八区(18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市的20个区之一。该区位于巴黎右岸(Rive Droite),面积6.005 km²,主要以拥有圣心圣殿的蒙马特高地,以及红磨坊著称。 十八区的古得多(Goutte d'Or)街区集中北非移民,以市场 marché Barbès 著称。由於聚集了大批阿拉伯及非洲移民,人口較為複雜,與巴黎十九區及巴黎二十區同被認為是巴黎比較危險的區域。.

新!!: 皮加勒区和巴黎十八区 · 查看更多 »

巴黎第九区

巴黎第九区(9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市的20个区之一。该区位于右岸,面积2.179 km²。该区包括许多名胜,如奥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和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巴黎春天百貨(Printemps)等大型百货公司。该区和巴黎歌剧院周围的第二区、第八区同为巴黎主要商业区。.

新!!: 皮加勒区和巴黎第九区 · 查看更多 »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亨利·瑪麗·雷蒙·德·土魯斯-羅特列克-蒙法(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簡稱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國貴族、後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為人稱作「蒙馬特之魂」。羅特列克承襲印象派畫家奧斯卡-克勞德·莫內、卡米耶·畢沙羅等人畫風,以及日本浮世繪之影響,開拓出新的繪畫寫實技巧。他擅長人物畫,對象多為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其寫實、深刻的繪畫不但深具針砭現實的意涵,也影響日後巴勃罗·毕加索等畫家的人物畫風格。 在繪畫上的成就以外,羅特列克以新概念創作之彩色海報帶動了海報設計的創新;他使用當時少用的石版畫技術,捨棄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轉以浮世繪中深刻的線條表現觀賞者眼中的主觀空間,搭配巧妙的標題文字,成功吸引觀賞者的目光,並與-zh-hans:皮埃尔·勃纳尔; zh-hant:皮爾·波那爾;-同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海報設計者。當時有海報設計之父之稱。 此外,羅特列克也是名美食家,曾與好友-zh-hans:莫里斯·茹瓦扬; zh-hant:莫里斯·喬懷安;-(Maurice Joyant)研究食物,並整理出版一本記載一百九十多道菜餚的食譜。.

新!!: 皮加勒区和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 查看更多 »

皮加勒广场

加勒广场(Place Pigalle)是法国巴黎的一个广场,位于巴黎第九区, 介于克利希大道(Boulevard de Clichy)和罗什舒阿尔大道(Boulevard de Rochechouart)之间,靠近圣心堂(Sacré-Cœur),在蒙马特山脚下。这个广场得名于雕塑家让·巴蒂斯特·皮加勒(Jean-Baptiste Pigalle),附近是著名的皮加勒区(Quartier Pigalle)。 19世纪末,皮加勒广场及附近街道,是画家工作室和文学咖啡馆的街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新雅典”(Nouvelle Athènes)。 皮加勒广场启发了乔治尔默(Georges Ulmer)这首歌的灵感:“一个小喷泉,一个地铁站,小酒馆包围,皮加勒....”。 Category:巴黎广场 Category:巴黎第九区.

新!!: 皮加勒区和皮加勒广场 · 查看更多 »

红磨坊

红磨坊(Moulin rouge),位于法國巴黎十八区皮加勒红灯区,靠近蒙马特,是建于1889年的一个酒吧,与巴黎奥林匹亚音乐厅同属于约瑟夫·欧勒。皮加勒红灯区是一个具有18世纪风貌的街区,在克里希大道上,因屋顶上仿造的红风车而闻名于世。.

新!!: 皮加勒区和红磨坊 · 查看更多 »

萨尔瓦多·达利

薩爾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達利-多梅內克,普波爾侯爵(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í i Domènech, Marquès de Púbol,),一般簡稱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与毕加索和米羅一同被认为是西班牙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3个画家。 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达利因为人们触目惊心、与梦相关的超现实主义画面所熟知。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此外达利的绘画艺术同时与电影、雕塑和摄影艺术接轨,促成了与影像艺术家的丰富合作。达利有着塑造极具个性又能得到认可的作品风格的独特绘画才能。这种风格振奋人心并让其他创新都相形见绌。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1931年创作完成的《记忆的永恒》,也被叫做《软鐘》。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

新!!: 皮加勒区和萨尔瓦多·达利 · 查看更多 »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通讯工具,非洲某些部落用以传达信息,中国古代军队用以发号施令。坚固的女(常为圆桶状)的一面或双面蒙上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槌)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鼓除了作为乐器外,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鼓来传播信息。 不同類型的鼓,如定音鼓等,均被調校至特定的音調中。更常見的是將不同類型的鼓或打击乐器互相組合,以構成常於流行音樂出現的爵士鼓。.

新!!: 皮加勒区和鼓 · 查看更多 »

艾迪特·皮雅芙

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原名艾迪特·喬凡娜·加雄(Édith Giovanna Gassion),是法國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女歌手之一。 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出生於巴黎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馬戲團團員,母親是街頭歌手。父母離異後,因為母親無力撫養,父親又加入軍隊,只好讓她跟著經營妓院的外祖母在巴黎長大,從小就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群。皮雅芙身材矮小,只有142公分,這也是她的藝名“小麻雀”(La môme)的由來。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剧一生的寫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1945年)、《愛的讚歌》(Hymne à l'amour,1949年)、《我的老爺》(Milord,1959年)和《我無怨無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1960年)。中年以後,皮雅芙因為車禍的傷害,染上注射嗎啡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皮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終年48歲,她的朋友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也於同一天逝世。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法國人親切地稱艾迪特·皮雅芙為“小姑娘”(la Môme),2007年上映的電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則反映了她悲劇而傳奇的一生。.

新!!: 皮加勒区和艾迪特·皮雅芙 · 查看更多 »

梵高

#重定向 文森特·梵高.

新!!: 皮加勒区和梵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皮加勒皮嘉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