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瑞典君主

指数 瑞典君主

典君主是瑞典王國的國家元首。瑞典奉行君主立憲制,實行代議民主的議會制,故此君主雖然擁有瑞典最高官職和軍階,但只負責國家禮儀。1810年的《繼承法案》指定貝爾納多特王朝為瑞典王室,也規定國王(同時暗示女王)必須為新教徒。 現任瑞典君主為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國王。.

20 关系: 埃里克六世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卡爾·菲利普王子 (瑞典)卓宁霍姆宫君主立宪制塔西佗代議民主制國家元首維多利亞 (瑞典)羅馬帝國瑞典瑞典君主列表瑞典君主的王室格言瑞典王宮馬德琳公主 (瑞典)議會制贝尔纳多特王朝艾絲黛拉公主 (瑞典)斯德哥爾摩王宮新教

埃里克六世

#重定向 胜利者埃里克.

新!!: 瑞典君主和埃里克六世 · 查看更多 »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全名卡尔·古斯塔夫·富尔克·休伯特斯、Carl Gustaf Folke Hubertus,),是当今的瑞典国王。 他是已故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夫亲王和薩克森-科堡-哥達-的施比拉公主(Sibylla av Sachsen-Coburg-Gotha)的唯一儿子。由於其父在即位前便因遭遇空难去世,而他的叔父皆失去王位繼承權,故而他於1973年9月15日继承了祖父古斯塔夫六世的王位,而他和英國的伊莉莎白二世為最長任期君主之一。.

新!!: 瑞典君主和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 查看更多 »

卡爾·菲利普王子 (瑞典)

卡爾·菲利普王子(Prince Carl Philip, Carl Philip Edmund Bertil Bernadotte,)是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第二個子女,也是唯一的一個兒子。 出生时,由于瑞典宪法尚未修改,卡尔·菲利普王子得到王位第一继承权。同年11月修改宪法后,他的姐姐维多利亚取代他成为瑞典王储。外甥女艾丝黛拉公主是第二继承人。妹妹則是馬德琳公主。.

新!!: 瑞典君主和卡爾·菲利普王子 (瑞典) · 查看更多 »

卓宁霍姆宫

卓宁霍姆宫(Drottningholms slott,又译德羅特寧霍爾姆宮、王后岛宫)是瑞典王室的私人宫殿,位于斯德哥尔摩省、梅拉伦湖畔埃克爾市卓寧霍姆(王后岛)。该建筑最早建于16世纪后期,1661年被烧毁后重建。目前除了瑞典王室私人居住外,部分房间和藏品对公众开放。199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目录。.

新!!: 瑞典君主和卓宁霍姆宫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瑞典君主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塔西佗

#重定向 塔西陀.

新!!: 瑞典君主和塔西佗 · 查看更多 »

代議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稱間接民主制,是由公民以選舉形式選出立法機關的成員(議員),並代表其在議會中行使權力(稱為代議),並與直接民主制相反。 除了在選舉中外,選民和被選者並無約束關係,即被選者在議會中的行為未必真正反映選民的意願,但其表現卻直接影響下次選舉中選民的投票取向。 民主政治可以有許多種分類方式,沒有任何一種分類法具有絕對性,赫爾德()曾順著歷史發展的先後,將民主政治分成九種類型,分別是古典(城邦式)民主、共和主義民主、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民主、競爭式精英民主、多元主義民主、法治民主、參與式民主及自主式(世界主義)民主等。而最常見的分類方式就是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現代大部分國家均並非直接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是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制度,但是在實踐中,形式上的控制機構和實際的控制機構不符,人民形式上擁有的權力與實際有限的權力不符,議員的承諾與實際表現也常常不相一致,甚至還有民主倒退的可能,因而饱受詬病。.

新!!: 瑞典君主和代議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瑞典君主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 (瑞典)

#重定向 維多利亞王儲.

新!!: 瑞典君主和維多利亞 (瑞典)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瑞典君主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瑞典君主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瑞典君主列表

此列表列出10世紀末以來,所有曾擔任瑞典王國統治者(包括國王、女王、攝政、國家執政)的人。雖然瑞典一千多年來都是君主國Lagerqvist (1996), s. 9Ohlmarks, s. 8,但不同朝代的君主有不同形式和實權,瑞典的領土也有不同 ,甚至連國家名稱「瑞典」(Sverige)也隨着語言演化而改變。 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國王是勝利者埃里克Lagerqvist & Åberg, s. 5,之前的早期國王稱為「神話國王」(參見瑞典神話國王),但下表列出的初期國王也並非完全確定。斯滕和菲里普之間、小英格和老斯渥克爾之間的數據都不確定,有些國王和聲索王位者的名字可能已亡佚。 首先把瑞典國王排序的是埃里克十四世。1560年時,他根據約翰·馬格努斯在《Historia de omnibus Gothorum Sveonomque regibus》虛構的大洪水後的瑞典國王世系,認為自己是「第十四個」埃里克國王。卡爾·斯渥克爾松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卡爾國王,但約翰·馬格努斯認為他是第七個;故此,後來的卡爾九世便自行取了「第九」的序號。埃里克十四世之前的國王都不使用序號,他們的序號是後人追封的,現代也不常使用序號來稱呼這些君主。.

新!!: 瑞典君主和瑞典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瑞典君主的王室格言

典君主訂立格言(Valspråk)的傳統,始於16世紀初的古斯塔夫·瓦薩。之前統治瑞典的卡爾馬聯合國王雖然也訂立過格言,但不曾在瑞典使用。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及之前的君主訂定的格言都以瑞典語和拉丁語寫成,有些甚至以德語寫成;但古斯塔夫三世至今的君主格言都只有瑞典語。.

新!!: 瑞典君主和瑞典君主的王室格言 · 查看更多 »

瑞典王宮

典的皇家宮殿包括:.

新!!: 瑞典君主和瑞典王宮 · 查看更多 »

馬德琳公主 (瑞典)

#重定向 玛德琳公主 (瑞典).

新!!: 瑞典君主和馬德琳公主 (瑞典) · 查看更多 »

議會制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民主制,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特點是「」,政府首脑(總理或首相)權力來自議會,授權有兩種途徑:第一是議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腦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党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議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議會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議會制下政府的行政權與立法權不完全分離,確保其所領導的政府具民意基礎。.

新!!: 瑞典君主和議會制 · 查看更多 »

贝尔纳多特王朝

贝尔纳多特王朝(瑞典語:Ätten Bernadotte),是自1818年開始統治瑞典至今的王朝,在1818至1905年間更同時統治挪威。.

新!!: 瑞典君主和贝尔纳多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艾絲黛拉公主 (瑞典)

艾絲黛拉·希爾維亞·伊娃·瑪麗(Estelle Silvia Ewa Mary,),是瑞典公主及維多利亞女王儲和丹尼爾親王的第一个孩子,為瑞典第二位的王位繼承人,根據瑞典憲法,公主將會成為繼其母後瑞典史上第五位女王。艾絲黛拉公主在2012年2月23日於出生,出生时身高51厘米,体重3.28公斤。封號為东约特兰女公爵(Hertiginna av Östergötland)。她的外公是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舅舅是卡尔·菲利普王子。.

新!!: 瑞典君主和艾絲黛拉公主 (瑞典) · 查看更多 »

斯德哥爾摩王宮

斯德哥爾摩王宮 (Stockholms slott),或單稱王宮(Kungliga slottet),位於斯德哥爾摩老城北部的瑞典王宮。斯德哥爾摩王宮的歷史始於中世紀,雖然現時王室已經搬出到郊外的卓寧霍姆宮,但斯德哥爾摩王宮仍是瑞典國王的官方居所。 除了用作王室居所的樓層外,王宮其餘部份還有其他用途,如古斯塔夫三世文物館(Gustav III:s antikmuseum)、寶藏展覽廳(Skattkammaren)、軍械展覽廳(Livrustkammaren)和位於地底的三王宮博物館(Museum Tre Kronor)。1878年之前,王宮的東北翼原為王家圖書館所在地,現時該部分是貝爾納多特圖書館,稱為「圖書館翼」(Biblioteksflygeln)。1523年,古斯塔夫·瓦薩已經派置衛兵駐守王宮,以維持整個城市(即現時的老城)的治安。.

新!!: 瑞典君主和斯德哥爾摩王宮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瑞典君主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瑞典女王瑞典國王瑞典国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