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1 关系: 劉淵,十一月初八,司馬炎,司马颖,司马颙,太守,左思,弘农郡,刘琨,刘讷,周恢,和郁,函谷关,石崇,石勒,王濬,西晋,魏郡,诸葛铨,資治通鑒,贾谧,郭彰,邹捷,陆云,陆机,杜毓,杜斌,河南省,洛阳市,潘岳,晋书。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劉淵
十一月初八
十一月初八,农历十一月第八天。.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司馬炎
司马颖
司馬穎(),字章度,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武帝第十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叔父。民間相傳其善用兵器為雷火震天戟。.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司马颖
司马颙
司馬顒(),字文載,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晋河間王,是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孫,太原烈王司馬瓌之長子。.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司马颙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太守
左思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西晋文学家。是太康时期最傑出的作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左思
弘农郡
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弘农郡
刘琨
刘琨(),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人中国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经在西晋末年于晋阳(今山西太原)武装割据了近十年,对抗周围的游牧民族。.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刘琨
刘讷
劉訥,又作劉納,字令言,西晉彭城叢亭裏人。 劉茂五世孫,官至司隸校衛。史稱劉訥善於識人,有「人倫鑒識」美稱,史書載他在洛陽見諸名士而歎曰:“王夷甫太鮮明(精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於用短,杜方叔拙於用長。”,與渤海石崇、吳國陸機、吳國陸雲、渤海歐陽建、中山劉琨、中山劉輿、荥阳潘岳、蘭陵繆徵、京兆杜斌、京兆摯虞、琅邪諸葛詮、弘農王粹、襄城杜育、南陽鄒捷、齊國左思、清河崔基、沛國劉瑰、汝南和郁、汝南周恢、安平牽秀、潁川陳眕、太原郭彰、高陽許猛等有往來,號稱“二十四友”。.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刘讷
周恢
周恢,字弘武,西晉汝南安成(今江西安福县)人。 安东将军周浚之侄。有美才,与潘岳、陆云、左思、和郁等并称二十四友。早年仕秦国相,秩中二千石,官至散骑常侍。時人刘讷稱周弘武“巧于用短”。.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周恢
和郁
和郁(),字仲舆,汝南郡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西晋官員。官至尚書僕射、中書令、尚書令。 和郁祖父和洽,父亲曹魏廷尉、吏部尚書和逌,兄长中书令、太子少保和嶠。和郁才望不及和峤,而以清干著称。和郁及石崇、陆机、陆云、潘岳、刘琨等人归附于贾谧的门下,号二十四友。299年,晋惠帝派遣尚书和郁等拿着符节到东宫,废黜太子司马遹为平民。300年,司马伦掌权,派遣尚书和郁持符节把贾南风押送到金墉城。恢复司马遹的爵位封号,派尚书和郁带领东宫僚属到许昌迎接司马遹的遗体。后历任尚书左右仆射。307年十一月初八,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和郁为征北将军,镇守邺城。308年九月,汉国王弥、石勒进犯邺城,和郁弃城而逃,奔于卫国。309年任中书令,寻迁尚书令。311年,刘曜、王弥攻入洛阳。和郁与傅宣赴告各地,征义兵,并与豫章王司马端投奔大将军苟晞。不久病卒。子和濟,为和嶠嗣子,西晉中書郎。.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和郁
函谷关
函谷關,是中国古代著名关隘。故址在豫西靈寶縣舊城西南,因「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与雁门关、仙霞关、剑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
查看 王粹 (西晉)和函谷关
石崇
石崇(),字季倫,小名齊奴,勃海郡南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縣)。西晉司徒石苞的第六子,西晉著名官吏、盜賊。為人豪奢但又文藻不凡,八王之亂時遭孫秀誣陷,被處死。.
查看 王粹 (西晉)和石崇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查看 王粹 (西晉)和石勒
王濬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县(今河南靈寶西)人。.
查看 王粹 (西晉)和王濬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查看 王粹 (西晉)和西晋
魏郡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國初期時魏郡分置為三。.
查看 王粹 (西晉)和魏郡
诸葛铨
诸葛铨(),一作诠《三国志注·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荀绰兖州记曰:冲子诠,字德林,玫字仁林,并知名显达。诠,兖州刺史。玫,侍中御史中丞。,字德林,琅邪阳都人,诸葛绪之孙,诸葛冲之子,诸葛玫和诸葛婉之兄。 西晋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兖州刺史。 永嘉五年四月戊子(311年5月5日),石勒发兵追赶东海王司马越的送丧队,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任城王司马济、武陵庄王司马澹、西河王司马喜、梁怀王司马禧、齐王司马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尚书郑豫、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庾敳等都被活捉,坐于幕府之下,石勒询问西晋覆灭的缘故,王衍详细的叙说了灾祸与失败的缘由并声称不关自己的事,石勒很生气,叫左右将他扶出去。其他人畏惧死亡,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只有襄阳王司马范神色自若,呵斥众人说:“今日之事,还要说些什么!”石勒问孔苌说:“我在天下间行走多时,还从没见过这种人,需要留下他们吗?”孔苌回答说:“他们都是晋朝的王公大臣,终究不可以为我们所用。”于是石勒把王公大臣领到外面害死,当夜王衍被人推倒墙壁压死。.
查看 王粹 (西晉)和诸葛铨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王粹 (西晉)和資治通鑒
贾谧
賈謐(本名韓謐,),字長淵,西晉平陽郡襄陵人。西晉外戚、權臣。襲承了其外祖父賈充的魯公爵位,又憑藉外戚身份掌握大權,與姨母賈南風聯手殺害愍懷太子引起朝臣不滿。后來趙王司馬倫以為太子報仇為名,盡誅賈氏,這件事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
查看 王粹 (西晉)和贾谧
郭彰
郭彰,字叔武,太原郡晉陽縣人。賈南風從舅。西晉冠軍縣侯。諡烈。《晉書·郭彰傳》:郭彰,字叔武,太原人,賈后從舅也。與賈充素相親遇,充妻待彰若同生。曆散騎常侍、尚書、衛將軍,封冠軍縣侯。及賈后專朝,彰豫參權勢,物情歸附,賓客盈門。世人稱為「賈郭」,謂謐及彰也。卒,諡曰烈。.
查看 王粹 (西晉)和郭彰
邹捷
鄒捷可以指:.
查看 王粹 (西晉)和邹捷
陆云
陆云(),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吴亡,不受重用,与其兄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初時由於談吐有吳國鄉音,受時人嘲弄,陆氏兄弟不氣餒,访得太常张华,张华颂之:“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並介绍給刘道真,日後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頗受司马晏禮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 兄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無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陆云文风清新严谨,“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晋书·陆云传》载云“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书》十篇,并行于世”,《隋书·经籍志》亦有《陆云集》十二卷记载,今均佚。明朝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陆清河集》。.
查看 王粹 (西晉)和陆云
陆机
陆机(),字士衡,吴郡(含江苏省苏州市及上海市松江区等地,故居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查看 王粹 (西晉)和陆机
杜毓
杜育又名杜毓,字方叔,西晋襄城郡定陵縣(今河南)人,杜襲之孫。 《世說新語》記載“杜方叔拙于用長”。歷任汝南太守、右将军、国子监祭酒等職。曾任中書舍人,人稱晉舍人。八王之亂時,被殺。杜育的《荈赋》是現今所見最早與品茗有關的文學,其詞曰:“靈山惟嶽,奇產所鐘。厥生荈草,彌穀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
查看 王粹 (西晉)和杜毓
杜斌
杜斌(Du Bin,,41歲)山東郯城縣人。知名中國攝影記者、紀錄片製片人、作家,曾任職中國《北京青年報》、《工人日報》社會法治周刊、2004年起任職《紐約時報》北京分社,新聞照片發佈在美國《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時代》雜誌、英國《衛報》、德國《明星》畫報等媒體。民權活動家趙岩指出,杜是近20年來在《紐約時報》發表新聞作品最多的華人記者,在約15年的新聞生涯,拍攝大量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當代的新聞事件,長期跟蹤拍攝上訪者的生存與抗爭,也積累大量關注中國弱勢群體的新聞作品。2011年以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一直拒絕簽發杜斌為《紐約時報》工作的許可證,但杜斌仍和紐時保持密切良好的關係。 杜斌在2013年以紀錄片參與揭發馬三家勞教所對法輪功 學員及上訪者的酷刑,並成為第一位出版六四事件書籍的身處中國內地人士,在六四前夕遭北京當局國保秘密逮捕,受到國際高度關注,B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西方主流媒體都持續追蹤報導。杜斌在被捕前夕接受外媒專訪表示,他所做的一切,就為一句話「我們是人,不是牲口」、「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個人,做一個人能夠做、應該做的事情。」維權人士胡佳形容杜斌像一位「戰地記者」,杜總是在中國「涉足危險的人權前線」,包括廣東烏坎等地都有他的身影。.
查看 王粹 (西晉)和杜斌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查看 王粹 (西晉)和河南省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王粹 (西晉)和洛阳市
潘岳
潘岳(),字安仁,后人多称潘安。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西晋文学家。曾任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簿等职。”八王之亂”時,獲罪於孫秀、夷三族。.
查看 王粹 (西晉)和潘岳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查看 王粹 (西晉)和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