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5 关系: 县尉,博州,南朝陳,同平章事,宰相,尚书令,将作大匠,岭南,崔神基,东晋,九月廿二,御史中丞,刺史,唐朝,八月十九,兵部尚书,王弘义,王彪之,王德本,琅邪王氏,相州,袁公瑜,袁智弘,許敬宗,資治通鑒,酷吏,李义府,李元素 (亳州),李游道,楚州,武周,泗州,新唐书,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旧唐书。
县尉
縣尉是中國古代地方職官名。與縣丞同為古時縣令(或縣长)的首要辅佐官吏,权责一般包括抓捕賊盜、维护治安等“武职”。相當於現今的縣警察局長。.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县尉
博州
博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聊城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北),大业初年省。隋末唐初,先后为窦建德、刘黑闼等人的起义根据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唐、茌平、聊城等地。天宝初年改为博平郡,乾元初年,复为博州,為魏博節度使轄地。五代後晋徙治于今聊城市东南。北宋徙治今聊城市。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升为博州路,十三年改名为东昌路。地平土沃,产丝绵和绷。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山东的州 Category:聊城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9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26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博州
南朝陳
#重定向 陳 (南朝).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南朝陳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同平章事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宰相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尚书令
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中国古代官名。将作监的长官,战国始置,历代沿革,名称不一但职掌大致相同。 秦代称将作少府,西汉称将作大匠,东汉、魏、晋同,南梁称大匠卿,北齐称将作寺大匠,隋、唐、辽称将作监大匠,元朝并少府事改将作院院使,明朝初称将作司卿,未几裁撤,清朝不设此官。.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将作大匠
岭南
嶺南,广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五嶺之南的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相當於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门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以北地区。狹义是單指中国南方五嶺南部地区,由於宋代之後開始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越南才分離出去,因此現在不包括越南北部地区。最狭义单指广东和港澳。 其中大部分地區屬於汉地的南部。 岭南又称岭外、岭表。所谓“表”也就是“外”的意思。这是站在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歷史上,唐朝嶺南道,也包括今福建省全境以及曾經属於中国皇朝統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开元之世,原属岭南道的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被划给了江南东道,福建地区由此被排除在了岭南的定义之外。在宋代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嶺南之概念也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可能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岭以南的县市則并不包括在内。.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岭南
崔神基
崔神基,唐朝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其父崔义玄为唐初名臣,曾经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崔义玄死后,崔神基袭清丘县公之爵。 692年八月十六,司賓卿崔神基被武则天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袁智弘、李元素还有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唐中宗复位,崔神基为大理卿。崔神基弟崔神庆。.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崔神基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王璿 (唐朝)和东晋
九月廿二
九月廿二,农历九月第二十二天。.
查看 王璿 (唐朝)和九月廿二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中国古代官名,為一種御史。秦始置。類似於近代:督察處、政風廉潔處、最高人民检察院、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御史中丞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刺史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唐朝
八月十九
八月十九,农历八月第十九天。.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八月十九
兵部尚书
兵部尚書,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職能相當於現代各國的國防部長。俗稱司馬、武部尚書、大司馬、夏官卿。.
查看 王璿 (唐朝)和兵部尚书
王弘义
王弘义(),中国唐朝和武周酷吏。.
查看 王璿 (唐朝)和王弘义
王彪之
王彪之(),字叔虎,小字虎犢,琅邪临沂人。王彬之子,王导之堂侄。出身琅琊王氏,是東晉重要官員,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
查看 王璿 (唐朝)和王彪之
王德本
王德本,字宴亭,贵州石阡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十年(1805年)乙丑科進士,二甲四十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
查看 王璿 (唐朝)和王德本
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查看 王璿 (唐朝)和琅邪王氏
相州
州可以指:.
查看 王璿 (唐朝)和相州
袁公瑜
袁公瑜(),陈郡扶乐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唐朝官员。 年十九调补文德皇后挽郎、授晋州司士、大理司直、大理寺丞、兵部郎中、司刑少常伯。655年,武则天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暗中向武氏表达忠心。长安县令裴行俭,听说武昭仪为皇后,认为国家祸患一定从此开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下议论。袁公瑜听说后,告诉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659年七月,许敬宗派时为中书舍人的袁公瑜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 662年,左相许圉师的儿子许自然,打猎时践踏庄稼,田主恼怒,许自然用响箭射田主。田主到司宪台起诉,司宪大夫杨德裔不受理。西台舍人袁公瑜派人改名向唐高宗上密封奏折告发此事。许圉师横行霸道的是领兵的将军,自己是文官,没有条件横行霸道。唐高宗大怒,说:“你怨恨没有领兵?”免去了许圉师的官职。久视元年(700年)葬于洛阳邙山。现有墓志留存,为狄仁杰所撰写。称赞袁“君素多耿直,志不苟容”,可惜“猜祸之徒,乘间而起……惜乎忠而获谤,信以见疑”。 前夫人孟氏,隋车骑将军孟陟之孙,唐曹州刺史孟政之女。.
查看 王璿 (唐朝)和袁公瑜
袁智弘
袁智弘,河東(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旧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说他是河東袁氏本出陳郡,没有记载他的祖先。 692年二月廿二,袁智弘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之后史书没有袁智弘的相关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他的孙子袁澣曾兼御史中丞。.
查看 王璿 (唐朝)和袁智弘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查看 王璿 (唐朝)和許敬宗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王璿 (唐朝)和資治通鑒
酷吏
酷吏,是中国古代中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其中包括严格执法的正直官员,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書》、《金史》有酷吏列传。.
查看 王璿 (唐朝)和酷吏
李义府
李義府(),字不詳,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父李德盛,隋西城郡守,唐魏州刺史。 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自小聰慧,劉洎、馬周等極力荐舉他,唐太宗予以召見,以“烏”題詩,李義府吟道:“日里颺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唐太宗說:“我當全林借汝,豈獨一枝耶?”預撰《晉書》。 高宗李治時兩度拜相,“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但表面溫和、笑裡藏刀,人號“李貓”。“有洛州婦人淳--氏,坐奸繫於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後來事機敗露,畢正義自殺,御史王義方上書彈劾,“原義府罪不問”反而把王義方貶逐出京。升任中書令,進封河間郡公。 晚年信陰陽師杜元紀,有人告發他“窺覘災眚,陰懷異圖”,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劉祥道等人負責審理,長流巂州(今四川西昌),有人寫《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張貼。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大赦天下,李義府寫《在巂州遙敘封禪》獻上,但限於赦令規定:長流人不許還,未果。義府憂憤而死。 子女:.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李义府
李元素 (亳州)
李元素(),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李敬玄之弟,唐朝官员、武周时代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李元素有吏才,初为武德县令。当时怀州刺史李文暕横征百姓献金银造佛像,官吏不敢有异议。李元素抗词李争,李文暕减损其制,以家私之财助营。692年八月十六,检校地官侍郎李元素被武则天任命为文昌右丞(尚书右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还有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694年十月壬申,以文昌右丞李元素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右肃政中丞周允元检校凤阁侍郎,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明堂县尉吉顼、合宫县尉来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凤阁舍人(中书舍人)王勮谋反。河内王武懿宗(武则天伯父武士逸的孙子)命刘思礼牵连朝廷官员,说这样可以免死。刘思礼诬告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李元素、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泾州刺史王勔、弟弟监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697年正月廿四,全被灭族。神龙初年被昭雪。 子李志德,隴州刺史。李志德生李构。.
李游道
李游道,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出自趙郡李氏南祖,父刑部侍郎李叔慎。 692年正月十四,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李游道被武则天任命为冬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还有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之后史书没有李游道的相关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他的儿子李景宣曾兼臺州刺史。.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李游道
楚州
#重定向 淮安区.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楚州
武周
武周(684年或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一年,也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唐高宗的皇后,又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讓其三子廬陵王唐中宗復辟(继承其父唐高宗的皇位),恢复唐朝,並自詔去帝號,以唐朝皇后身份 (則天大聖皇后) 葬于乾陵,故此历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武周
泗州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州,辖地大概在今天的泗县、天长、盱眙、明光、泗洪一带,最后州府在现在的泗县城。.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泗州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新唐书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5卷,呂夏卿撰,收錄於《新唐書》卷71上~75下,網羅唐代曾任宰相的家族世系。.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王璿 (唐朝)和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