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供奉官
供奉官指唐朝中书省與门下省官員,御史台官有時亦稱供奉官。 供奉官之名始於唐朝,《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載:“两省自侍中、中书令已下, 尽名供奉官。”供奉官又有東西頭供奉官之別,官員朝覲時,成東西向排列對立,有如人的眉毛左右對稱,谓之“蛾眉班”,《梦溪笔谈·故事一》:「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自永徽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玄宗时又有翰林供奉。宋朝的供奉官只用來表示品級,無實際職掌,宋朝宦官有時亦以供奉分職等,童貫即供奉官,洪邁稱:“在法,內侍轉至東頭供奉官則止。若干辦御藥院,不許寄資,當遷官則歸吏部”,司馬光稱:“此乃祖宗深思遠慮,防微杜漸,高出前古,詒謀萬世”。清朝時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查看 王显 (宋朝)和供奉官
枢密使
枢密使,尊称枢相。中国古代官名,負責統帥全国軍政。 唐代宗永泰年間,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參贊軍機;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天祐元年(904),朱溫命蔣玄暉擔任樞密使,是為外朝臣僚擔任此職之始。后梁置崇政院,改崇政使,然后以君主左右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此职,“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后唐复改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莊宗任用宦官張居翰為樞密使,與郭崇韜對掌機務,又以宦官李紹宏為樞密使。後晉天福四年(939)廢樞密院,而“以印付中書,院事皆委宰相分判”。開運元年(944)“復置樞密院,以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權重,雅稱為太尉,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统帅全国军队。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僉书枢密院事、同僉书枢密院事等。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曹彬罷樞密使。次日,王顯受命為樞密副使,六月任樞密使。樞密院長官張遜、柴禹錫、趙镕等都是太宗早年在藩邸的親從。宋真宗即位後,以曹彬任樞密使,而以向敏中、夏侯嶠副之。 元朝置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按例太子领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主持军务,多用蒙古人,汉人任之极少,仅史天泽、王约等任期较长。 清朝对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唐.
查看 王显 (宋朝)和枢密使
曹彬
曹彬(),字国华,北宋初名將,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在北宋滅亡南唐的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
查看 王显 (宋朝)和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