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王振擅政

指数 王振擅政

王振擅政,史称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指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宦官王振专权的时期与一系列事件。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蒙古,并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

80 关系: 劉中敷劉球劉瑾劉釪劉鉞大庆寿寺大理寺夺门之变奉天殿孫原貞孫繼宗山西河南巡撫工部侍郎三杨 (明朝)也先于谦井源仁宣之治張輔徐晞土木堡土木之变國子監祭酒周忱周易呂寶內閣兵部侍郎光禄寺国子监石璟王偉 (正統進士)王佐 (戶部尚書)王佑 (永乐进士)王鐸王永和王振王文磔刑瓦刺順天府馬順馬愉誠孝昭皇后高穀魏忠贤许衡谷應泰錦衣衛胡濙...薛瑄蒙古铁岭卫金章宗苗衷陳循陳瑺陳鎰陳敬宗李時勉杨溥東華門楊士奇楊榮樊忠正统 (年号)汪直擅政洪武清朝朱元璋朱祁鈺戶部尚書明史紀事本末明英宗明朝明朝内阁明朝兵部尚書族誅曹鼐智化寺 扩展索引 (30 更多) »

劉中敷

劉中敷,初名中孚,深县石槽魏村人。 在靖難之役有功,擢工部员外郎。迁升為江西右参议。宣德三年迁升為山东右参政,進階為左布政使。歷官戶部尚書。正統六年(1441年),被言官彈劾“變亂”宗祖之法,下狱十六天,后释放。 有子劉璉、劉機,分別為正統十年、成化十四年進士。.

新!!: 王振擅政和劉中敷 · 查看更多 »

劉球

劉球(),字廷振。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人。明朝官員。.

新!!: 王振擅政和劉球 · 查看更多 »

劉瑾

劉瑾(),陝西興平人。中國明代中期,明武宗时期的重要宦官。.

新!!: 王振擅政和劉瑾 · 查看更多 »

劉釪

劉釪(),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人。明朝官員。劉球次子。 景泰年間,鄉試中舉第一(解元)。景泰五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景泰七年,授監察御史。天順八年,改浙江按察使司副使明實錄:憲宗實錄,84卷。成化六年,改浙江按察使,官至雲南按察使。.

新!!: 王振擅政和劉釪 · 查看更多 »

劉鉞

劉鉞可以指:.

新!!: 王振擅政和劉鉞 · 查看更多 »

大庆寿寺

大庆寿寺,又称庆寿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新!!: 王振擅政和大庆寿寺 · 查看更多 »

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审理机关。越南古代仿中国,亦设置有大理寺这一机关。.

新!!: 王振擅政和大理寺 · 查看更多 »

夺门之变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发生的一場政變,太上皇明英宗成功復辟,奪回皇位。.

新!!: 王振擅政和夺门之变 · 查看更多 »

奉天殿

#重定向 太和殿.

新!!: 王振擅政和奉天殿 · 查看更多 »

孫原貞

孫原貞,名禹,字原貞,以字行。 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授司部主事,历郎中。正统初年,以荐擢河南右参政,再迁浙江布政使。後來擔任兵部左侍郎,镇守浙江,景泰三年六月進兵部尚书,是年十二月調福建。有《岁寒集》,不久又回到浙江。英宗復位後罷歸。.

新!!: 王振擅政和孫原貞 · 查看更多 »

孫繼宗

孙繼宗,字光辅,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邹平县人,孙忠之子,孝恭章皇后孙氏的哥哥,明英宗的舅舅。 明宣宗初年,授府军前卫指挥使,后改在锦衣卫。明代宗景泰初年,进官都指挥佥事,袭封会昌伯。明英宗复位,孙繼宗夺门之变立功,封会昌侯。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天顺元年(1457年)五月,孙继宗受命督办五军营戎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明朝开国,外戚典军从此开始。后来,锦衣卫逯杲上奏孙继宗兄弟侵占官地,设立私庄,查实后却得到英宗宽赦。天顺五年(1461年),进太保。明宪宗即位,监修《明英宗实录》。命提督十二团兼督五军营,知经筵事。成化三年(1467年)实录修成。官至太傅。成化十五年(1479年)卒,享年八十五岁,赠郯国公,谥号荣襄。.

新!!: 王振擅政和孫繼宗 · 查看更多 »

山西河南巡撫

山西河南巡撫,为明朝初期设立的一个巡撫職位。于谦为此職位上唯一巡撫。.

新!!: 王振擅政和山西河南巡撫 · 查看更多 »

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工部的副官,雅稱小司空、冬官侍郎、冬官之貳、共工之貳。.

新!!: 王振擅政和工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三杨 (明朝)

三楊又称三杨辅政,是明仁宗至明英宗時期的三位楊姓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的合稱。由於明英宗登基初時他們三人得到太皇太后張氏的支持,所以得以延續仁宣之治的德政。其後,當明英宗親政,三杨相继去世,朝廷逐渐由内臣王振把持。.

新!!: 王振擅政和三杨 (明朝) · 查看更多 »

也先

也先太師(;),簡稱也先,清朝译作額森,中國明朝中葉時蒙古瓦剌部首领,向明朝朝貢被封為敬順王,同時被蒙古岱总汗脫脫不花封為蒙古太師,最終打敗脫脫不花而奪取蒙古大汗稱號,為第28任蒙古大汗。在也先統治期間,瓦剌部達到極盛。.

新!!: 王振擅政和也先 · 查看更多 »

于谦

--謙(),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 --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挥明军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复辟后,--謙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間获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謙的祠堂、故居。.

新!!: 王振擅政和于谦 · 查看更多 »

井源

井源,明朝驸马都尉,顺德府邢台县人,大理评事井田之子,明仁宗的女儿嘉兴公主的丈夫。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命嘉兴公主下嫁井源。正统六年(1441年),紫禁城三大殿工成,王振请明英宗阅武。井源弯弓跃马,三发三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军统兵四万先行。八月戊申,明英宗在大同听说驸马都尉井源战败,八月壬戌,在土木堡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也先俘虏,井源阵亡。追封钜鹿侯,谥荣愍,弟弟井濙嗣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新!!: 王振擅政和井源 · 查看更多 »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惠宗時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仁宗即行去世,其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改元宣德;宣宗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 清修《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新!!: 王振擅政和仁宣之治 · 查看更多 »

張輔

張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王振擅政和張輔 · 查看更多 »

徐晞

徐晞,字孟初、孟晞,南直隶常州府江陰縣人,生卒年不详。明朝政治人物, 官至兵部尚书。永樂初年,徐晞由县掾吏入仕,初授工部缮工司主事,宣德年間被升為工部郎中。 之後又被調至兵部武庫司,後轉任兵部右侍郎,隨即往陜西、臨洮等地鞏選練軍士以抵禦賊寇。明廷命徐晞參贊甘肅軍務。 正统六年(1441年),云南麓川守将任思发叛乱,靖远伯王骥率军15万征讨,徐晞督运军粮。 大军凯旋后,徐晞以功荣升兵部尚书。 正统十年(1445年)以疾病乞求致仕。 不久病卒,皇帝下令輟朝一日,遣官員諭祭勑工部營葬。.

新!!: 王振擅政和徐晞 · 查看更多 »

土木堡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 王振擅政和土木堡 · 查看更多 »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或称土木之役、己巳之变,是指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慘敗被俘的事变。发生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亦称土木堡之变。英宗遭俘后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学家在史书中将该事件讳之为北狩,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新!!: 王振擅政和土木之变 · 查看更多 »

國子監祭酒

國子監祭酒,根據歷代正野史記錄來看,歷朝代,皆設立國子監祭酒的官位,代君主祭拜天冥地海瓏鳳鬼神,以酒灑天地,上供下施,以便餵養諸瓏鳳鬼神眾。叩謝天冥恩德已表國君最高無上大敬意義。為中國宋朝中央政府官職之一。在宋神宗元豐改制後始創,為國子監最高負責人,地位等同於國立大學校長。多由宰相兼領,其佐貳官為國子監司業。主掌國子、太學、武學、律學、小學的政令,以及課試、升黜、教導之事,同時也負責替學官打考績。此外,依照太學三舍法的規定,屬最低階的外舍太學生須於季終,依序接受學諭、學錄、學正、博士的考試,最終再由祭酒與司業加以考核,視其成績,決定是否可以升至內舍。 明、清時為中央政府官職之一,但品等僅為從四品。該官職隸屬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主要任務為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其上為監事大臣,轄下有監丞等輔佐官職。 至1913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才職廢除。 祭酒官職本意義,本為祀奉官,位置從四品至正五品左右不等,本來設置此位是宮廷在拜天謝地與佳節慶典時代天子國君監督各種禮儀與拜祭奉祀監察督導諸眾事,後並以代君叩謝天地用酒杯澆灌祭祀天地之祀奉官位,後調用與國師,太師,祭師身邊服務官僚屬體系,但,後來變成隨著歷史改變後來的高官帝王拿來被私用,反成私用祕書官。至於根據史料記錄,國子,意義本名為,代天子國君之代表,能稱國子爵。國子爵代國君祭祀天地扣拜瓏鳳鬼神,以情於理,皆本該然。 祭酒則是漢朝末年的官職,由曹操魏王所創,最早追溯可源與夏商周時代之官品職位役階。 與功曹、僕射等為同類官職,不同的是祭酒只封與文官,類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或者秘書職務,沒有實際權力。曹操著名謀士郭嘉就曾經擔任軍師祭酒。後來演化為多功能官職,比如太樂祭酒、太常祭酒等等。可以理解為正位副職。.

新!!: 王振擅政和國子監祭酒 · 查看更多 »

周忱

周忱(),字恂如,諡文襄。江西吉水縣(今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忱为永樂二年進士出身,授庶吉士,進學文淵閣,升刑部主事、員外郎。洪熙元年,遷越府長史,以善理財知名。宣德五年,江南田賦問題嚴重,楊榮薦舉出任工部侍郎,巡撫江南,創立平米法,總督稅糧、漕运、营造等,官至工部尚書。.

新!!: 王振擅政和周忱 · 查看更多 »

周易

#重定向 易经.

新!!: 王振擅政和周易 · 查看更多 »

呂寶

吕寶(),五胡十六國时代略阳(今甘肃天水)人,氐族,吕婆楼的儿子,吕光的弟弟。吕光割据凉州建立后凉,自称三河王。封吕寶为右将军。392年八月,吕光遣吕宝等东下攻西秦的金城,遭乞伏乾归反击大败,吕宝及将士万余人丧命,吕宝之子吕隆继位后,追尊吕宝为文帝,尊母亲即吕宝妻卫夫人为太后。 除吕隆外,还有儿子吕超、吕邈等。 L吕 L吕 L吕 L吕 B.

新!!: 王振擅政和呂寶 · 查看更多 »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新!!: 王振擅政和內閣 · 查看更多 »

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約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长(次長),始置于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后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后為職事官。 「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曹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至民国取消。即今之國防部。「侍郎」,近似于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近似于部長。.

新!!: 王振擅政和兵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光禄寺

光禄寺是中國古代掌理膳食的官署。 光禄寺原稱為光祿勛,由漢朝郎中令演變而來,統屬宮廷宿衛及侍從等。至魏、晉僅存其名,北齊則易名為光祿寺,職責亦變為掌理皇室膳食。自此各代均保留此制,僅遼時曾易名為崇祿寺,金則職屬宣徽院。.

新!!: 王振擅政和光禄寺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王振擅政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石璟

石璟,元和年间跟随沙陀归降唐朝,唐宪宗任命他为河东阴山府裨校,官至朔州刺史。是石彬的父親,石昱的祖父,石紹雍的曾祖父,石敬瑭的高祖父。 936年,石敬瑭登位後,他被尊為皇帝,廟號靖祖,諡號孝安皇帝,皇陵稱义陵。.

新!!: 王振擅政和石璟 · 查看更多 »

王偉 (正統進士)

王偉,字士英,攸縣人。明朝官吏、進士出身。 早年隨父謫戍宣府。明宣宗出巡時,獻《安邊頌》,命補保安州學生。英宗正統元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戶部主事。土木之變后,命擔任監察御史,守廣平。于謙舉薦他為兵部職方司郎中,多有功績,后升爲兵部右侍郎。出外巡視邊境時,有叛人小田兒充當敵方間諜,于謙叫王偉解決他。恰逢小田兒隨貢使入境,行至陽和城,被明軍設計斬殺,使者不敢質問。王偉雖為于謙引薦,但擔心嫉妒于謙的人視其為朋附,於是密奏于謙的過失以自辯。明景帝把其奏摺轉給于謙,于謙叩頭謝罪。明景帝問「吾自知卿,何謝為?」于謙走出后,王偉問皇上說了什麽。于謙笑道:「我有失,望君面規我,何至爾邪?」隨後出示奏摺,王偉大感慚愧沮喪。明英宗復辟后,王偉仍被視為于謙黨連坐罷免。憲宗成化三年,恢復官職,請求燒毀白琦所鏤板。次年告病辭職。.

新!!: 王振擅政和王偉 (正統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佐 (戶部尚書)

王佐(),字孟辅,山東海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正統朝官至戶部尚書。土木之變中死難。.

新!!: 王振擅政和王佐 (戶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王佑 (永乐进士)

王佑,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永乐十三年,登进士,授工部主事。后累升工部郎中。正统八年,因太监王振矫诏,提升授工部右侍郎,王佑十分谄媚王振。有次王振问道:“王侍郎为何没有胡须?”其对答道:“老爺所無,兒安敢有。”听闻的人都鄙视他。 他在任期间修大功德禪寺、大覺寺、東嶽廟、城隍廟等。.

新!!: 王振擅政和王佑 (永乐进士) · 查看更多 »

王鐸

王鐸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王振擅政和王鐸 · 查看更多 »

王永和

王永和(),字以正,昆山人。明朝官员。 永樂年間鄉試中舉,歷任嚴州、饒州訓導。因蹇義舉薦,擔任兵科給事中。曾彈劾都督王彧鎮薊州有縱容寇亂、以及錦衣衛指揮馬順不法事。后因持節冊韓王世子妃事,彈劾太監蹇傲。正統六年(1441年),擔任都給事中。正統八年(1443年),改授工部右侍郎。隨後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殉難,贈工部尚書,後謚襄敏。.

新!!: 王振擅政和王永和 · 查看更多 »

王振

王振()是明英宗時期的著名宦官,山西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

新!!: 王振擅政和王振 · 查看更多 »

王文

王文可能指:.

新!!: 王振擅政和王文 · 查看更多 »

磔刑

刑可以指:.

新!!: 王振擅政和磔刑 · 查看更多 »

瓦刺

#重定向 瓦剌.

新!!: 王振擅政和瓦刺 · 查看更多 »

順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清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市区,但管辖面积不同。“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新!!: 王振擅政和順天府 · 查看更多 »

馬順

牙牌(背面為:正统十四年八月吉日),收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馆. 馬順(、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廿六日)。明朝政治人物,為王振親信、受到王振提拔,最高任職錦衣衛指揮同知(任職期間:正統二年(1437年)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後因護王振一家、「馬順站出叱斥百官」,與毛貴、王長共三人被群臣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史稱明朝午門血案。.

新!!: 王振擅政和馬順 · 查看更多 »

馬愉

愉(),字性和,号澹轩,山东临朐县朱位村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文淵閣學士。.

新!!: 王振擅政和馬愉 · 查看更多 »

誠孝昭皇后

誠孝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同時也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后與第一位太皇太后。.

新!!: 王振擅政和誠孝昭皇后 · 查看更多 »

高穀

(),字世用,直隸興化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

新!!: 王振擅政和高穀 · 查看更多 »

魏忠贤

魏忠贤(),原名魏四,入宮後改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復姓魏,改名忠賢,表字完吾。中国明朝末期宦官。直隶肃宁县(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在天啟年間與東林黨人爆發激烈的東林黨爭,拉攏齊楚浙黨官吏加入自己一方,是為閹黨。崇禎帝即位後遭整肅、流放,畏罪自殺,崇禎帝依然憤怒,將其屍體凌遲。.

新!!: 王振擅政和魏忠贤 · 查看更多 »

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 字仲平,又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代理学家、教育家。.

新!!: 王振擅政和许衡 · 查看更多 »

谷應泰

谷應泰(),字賡虞,別號霖蒼,明末清初直隸豐潤(今河北唐山市豐潤區)人。.

新!!: 王振擅政和谷應泰 · 查看更多 »

錦衣衛

#重定向 錦衣衛指揮使司.

新!!: 王振擅政和錦衣衛 · 查看更多 »

胡濙

胡濙(),字源潔,谥忠安,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明朝禮部尚書。.

新!!: 王振擅政和胡濙 · 查看更多 »

薛瑄

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縣人(今河津市),明朝官員、理學家。.

新!!: 王振擅政和薛瑄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王振擅政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铁岭卫

铁岭卫为公元1388年,明朝为取代元朝开元路设置管辖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卫所,铁岭卫最初设在鸭绿江以东,后改置辽东奉集堡(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奉集堡)和古银州(今铁岭市)。 元朝双城总管府的南界也叫铁岭卫(今咸镜道与江原道交界处),而铁岭是高丽原有地名。 明朝初年,明太祖意图收回铁岭(今咸镜道与江原道交界处)以北的元朝国土,“命户部咨高丽王: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此举引起高丽强烈的不满,高丽表奏“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悉是本国之地”。高丽禑王以进攻中国的辽东地区的行动来对抗,是年四月,辛禑派都统使李成桂北渡鸭绿江进攻中国辽东。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禑,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禑之子辛昌为王,与明朝表示商意,并意图自立。此后明朝不再要求原铁岭以北鸭绿江以南之地,并将铁岭卫改置于辽东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奉集堡)。1393年,铁岭卫又从奉集堡移至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

新!!: 王振擅政和铁岭卫 · 查看更多 »

金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月20日—1208年12月29日在位),在位19年,享年41岁。他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嫡孙,为金朝文化水準最高者。.

新!!: 王振擅政和金章宗 · 查看更多 »

苗衷

苗衷(),安徽鳳陽定遠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永樂九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升翰林院編修,參與修撰《明太祖實錄》。正統初年,楊士奇舉薦其為講官,后升任兵部尚書。致仕而卒,諡號文康。.

新!!: 王振擅政和苗衷 · 查看更多 »

陳循

陳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新!!: 王振擅政和陳循 · 查看更多 »

陳瑺

陳瑺,直隸顺天府通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进士,授江南繁昌縣、貴池縣、霍山縣知縣。.

新!!: 王振擅政和陳瑺 · 查看更多 »

陳鎰

陳鎰(),字有戒,号柏轩,南直隸吳縣(今屬蘇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王振擅政和陳鎰 · 查看更多 »

陳敬宗

陳敬宗(),字光世。浙江承宣佈政使司明州府慈谿縣(今浙江宁波慈溪)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與北京國子監祭酒李時勉並以「賢祭酒」知名,稱「南陳北李」。.

新!!: 王振擅政和陳敬宗 · 查看更多 »

李時勉

李時勉(),名懋,字時勉,以字行,號古廉。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王振擅政和李時勉 · 查看更多 »

杨溥

杨溥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王振擅政和杨溥 · 查看更多 »

東華門

东华门,为紫禁城东门,位于紫禁城东城墙偏南。.

新!!: 王振擅政和東華門 · 查看更多 »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新!!: 王振擅政和楊士奇 · 查看更多 »

楊榮

杨荣(),原名子荣,字勉仁,號東楊,谥文敏,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杨溥共稱“三楊”,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了凡四訓》言楊榮祖父有大恩于民,後世繁榮昌盛,連綿不絕。.

新!!: 王振擅政和楊榮 · 查看更多 »

樊忠

樊忠,明朝武官,土木之變時任明英宗之護衛將軍,於明軍潰敗時,見司禮監王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以所持棰擊殺王振,力圖突圍,殺數十人後戰死。.

新!!: 王振擅政和樊忠 · 查看更多 »

正统 (年号)

正统(1436年-1449年)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前后共十四年。 正统十四年九月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沿用。.

新!!: 王振擅政和正统 (年号) · 查看更多 »

汪直擅政

汪直擅政,又稱汪直亂政、汪直用事、汪直專權,是指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十九年(1483年)間,太監汪直通過西廠控制、擾亂朝政的時期。雖然汪直擅政沒有像王振擅政一樣導致明朝政權有顛覆的危險,但其卻打開了宦官通過警察特務系統與朝廷官員勾結的先例。.

新!!: 王振擅政和汪直擅政 · 查看更多 »

洪武

洪武(1368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洪武年间全国没有战乱,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規定後代子孫登基後,在位時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故除明英宗因為退位後又復辟,故有兩個年號外,其餘均守祖制,參見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其嫡長孫朱允炆即位,翌年改元建文。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通过靖难之役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夏燮《明通鑑》考異認為從朱棣在1399年北京起兵開始其征伐地区復稱洪武年號,靖難之役後下令全國復用洪武年號。.

新!!: 王振擅政和洪武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王振擅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王振擅政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祁鈺

#重定向 景泰帝.

新!!: 王振擅政和朱祁鈺 · 查看更多 »

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雅称“司徒”、“司農”、「民曹」、「地官」。.

新!!: 王振擅政和戶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清代谷應泰(1620年-1690年)著。.

新!!: 王振擅政和明史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新!!: 王振擅政和明英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王振擅政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新!!: 王振擅政和明朝内阁 · 查看更多 »

明朝兵部尚書

明朝兵部尚書,是明朝六部中兵部的最高級長官,雅稱為“大司馬”,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為正二品。14世紀時中國的明朝兵部尚書,相當于當今现代中国的國防部長。 明朝兵部尚書中,有包括指揮京師保衛戰的于谦,有指挥宁锦之战的袁崇焕,以及明亡后抵御清朝部队的史可法,也有投降清朝的洪承疇等人。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多半為虛銜,不過南京兵部尚書負責舊都金陵的防守工作。.

新!!: 王振擅政和明朝兵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族誅

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為古代社會的殘酷刑罰。而族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此刑法亦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犯下通敵叛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當權者為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就會對犯事者施行此嚴刑以鞏固自身政權。 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朝鮮、日本和越南,亦曾使用這一種刑罰。而朝鮮制度中對「族」的定義與中國制度中的定義是幾近一樣。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乃族誅的初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秦朝时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时被隋文帝廢除,但在隋煬帝復行並擴至誅九族。.

新!!: 王振擅政和族誅 · 查看更多 »

曹鼐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正統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新!!: 王振擅政和曹鼐 · 查看更多 »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中國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被辟为“北京文博交流馆”(The Beijing Culture Exchange Museum),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智化寺是北京市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王振擅政和智化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王振专权王振用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