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猪科

指数 猪科

豬科(学名:)屬於哺乳綱偶蹄目,繁殖力強,為單胃動物,不反刍。目前共有16種,包括家豬。.

目录

  1. 21 关系: 偶蹄目反芻學名家豬巴拉望鬚豬亚科侏儒豬哺乳动物猪属疣豬疣豬屬荒漠疣猪西里伯斯鹿豚马鲁古鹿豚鬚豬越南疣豬鹿豚野豬J. E. Gray漸新世托吉安鹿豚

偶蹄目

偶蹄目(學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动物是现代进步的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查看 猪科和偶蹄目

反芻

反芻是指動物將胃內的食物倒流回口腔內再次咀嚼的行為,需要分为多个胃室的胃。在休息时将半消化的食浆重新咀嚼,然后将这样再次磨碎的食物咽下,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比如纤维素)。主要出現在哺乳綱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動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這些動物統稱為反芻動物,归属于哺乳綱偶蹄目反刍亚目。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食草动物如袋鼠、叶猴属动物、马科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帮助消化纤维素。不过这些动物不是使用胃,而是使用大肠来消化纤维素。这不同于反刍。这些动物也不算反刍动物。 目前唯一发现的反刍亚目外能够反刍的物种是灵长目的長鼻猴。.

查看 猪科和反芻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猪科和學名

家豬

家豬(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較野猪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目的是從豬身上取得豬肉、豬腳等食材。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不過至16世紀才被人类带入美洲,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20世紀後期,家豬發展培育達到成熟。豢養區域,多為生產穀物或玉米的農產產地。 世界各地飼養家豬的方式多為圈養,例如台灣的蓄豬業。20世紀中期以前,此地區家豬多食加熱過的廚餘或蕃薯葉,且為個別小規模蓄養,不過現今以企業化大型經營為主,飼料部分也多改成專用飼料。根據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5亿頭。其中,中國境內的家豬為4.76亿頭,佔總數百分之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万隻。 在台灣部分區域,如客家地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的清水祖師廟仍有神豬競賽,為地方上的傳統文化。.

查看 猪科和家豬

巴拉望鬚豬

巴拉望鬚豬(学名:Sus ahoenobarbus),是一種分布在菲律賓的特有種豬科動物。牠只分布於巴拉巴克島、巴拉望島和卡拉棉群島。 巴拉望鬚豬身長1-1.6米,高1米,重150公斤。直到最近,牠也被認為是婆羅洲鬚豬的亞種,但現在則認為巴拉望鬚豬是另一單獨物種,兩者間的關係需要更多的研究。.

查看 猪科和巴拉望鬚豬

亚科

亚科(subfamilia)是生物分类法的一個次级的輔助分類單元,在科和属之间。有时亚科和屬之間也分族。 根據現時的命名標準:植物亞科的拉丁文分類名稱的字尾會使用"-oideae";而動物亞科會使用"-inae"。.

查看 猪科和亚科

侏儒豬

侏儒豬(学名:Porcula salvania),或稱迷你豬、姬豬,是一種在印度次大陸生活的小型豬,是猪科动物中最小的一种,曾经遍布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的高濕草原地帶。 然而人類的活動已經大大破壞了侏儒豬的自然棲息地,目前只分布在阿薩姆邦,總野生種群估計少於150隻。.

查看 猪科和侏儒豬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查看 猪科和哺乳动物

猪属

属(学名:Sus),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的一屬,杂食类动物,包括10種左右,產于歐亞大陸。其中野猪的分布最为广泛,家猪亦是其亚种。.

查看 猪科和猪属

疣豬

疣豬(學名:Phacochoerus africanus),屬偶蹄目豬科疣豬屬,主要分布於非洲,熱帶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之地。.

查看 猪科和疣豬

疣豬屬

疣猪属(Phacochoerus)是猪科中的一属,疣猪亚科(Phacochoerinae)中唯一的一属。现存两种: 普通疣猪也称非洲疣猪,遍布除了热带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的非洲大陆;荒漠疣猪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荒漠地区。疣猪头较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善于挖洞。以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等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

查看 猪科和疣豬屬

荒漠疣猪

荒漠疣猪(Phacochoerus aethiopicus),亦稱沙漠疣豬,是一种生活在非洲的哺乳动物,属于猪科疣猪属的一种。荒漠疣猪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北部、索马里,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也可能存在。.

查看 猪科和荒漠疣猪

西里伯斯鹿豚

西里伯斯鹿豚(學名:Babyrousa celebensis)又名西里伯斯野豬、北方蘇來威斯鹿豚或蘇拉威西鹿豚,是印尼蘇拉威西島北部及鄰近群島的鹿豚。牠們有兩對獠牙,顎骨的獠牙穿過鼻端頂,向後彎曲至前額。牠們是瀕危物種。.

查看 猪科和西里伯斯鹿豚

马鲁古鹿豚

魯古鹿豚(學名:Babyrousa babyrussa)又名鹿豚或鹿豬。.

查看 猪科和马鲁古鹿豚

鬚豬

鬚豬(学名:Sus barbatus)也称为婆羅洲鬚豬,屬豬科豬屬,是一種分布在馬來群島上的野豬。 鬚豬的特點是嘴部有突出的鬍鬚,牠分布於蘇門答臘、婆羅洲、馬來半島和蘇祿群島,主要棲息處是雨林和紅樹林,以家庭形式生活,母豬會照顧幼豬至18個月大,牠們會和其他豬科家族成員雜交。 牠們通常最活躍時間是早晨和深夜,中午牠們在泥沼中休息或睡眠,食物包括水果、真菌,無脊椎動物,海龜卵和動物屍骸。.

查看 猪科和鬚豬

越南疣豬

越南疣豬(学名:)是猪科猪属的一种,仅分佈于越南和寮國,最后一次发现是在1995年猎杀的个体,可能已经灭绝。.

查看 猪科和越南疣豬

鹿豚

鹿豚屬(学名:Babyrousa)為偶蹄目豬科鹿豚亞科下的唯一一個屬,分佈于印尼蘇拉威西島、托吉安群島、蘇拉群島及布魯島。此屬所有成員原先被認為是單一物種,但現已分成幾個物種。.

查看 猪科和鹿豚

野豬

野豬(学名:Sus scrofa)又名山豬,豬屬動物。牠們廣爲分佈在世界上,适应多种栖息环境,為雜食性。 現今肉類食糧主要來源之一的家豬,也是於8000年前由野豬馴化而成,牠是野豬下的一個亞種。野豬不僅與家豬外貌極為不同,成長速度也遠比家豬慢得多,體重亦較輕。.

查看 猪科和野豬

J. E. Gray

#重定向 约翰·爱德华·格雷 Gray.

查看 猪科和J. E. Gray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猪科和漸新世

托吉安鹿豚

托吉安鹿豚(学名:Babyrousa togeanensis),是體型最大的鹿豚。牠住在印尼的托吉安群島,曾經被認為是馬魯古鹿豚的一個亞種,至2002年才獨立成一種。體型比西里伯斯鹿豚大,擁有發達的尾巴,雄獸的上獠牙都比較短、纖細。.

查看 猪科和托吉安鹿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