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特拉比松帝国

指数 特拉比松帝国

特拉比松帝国(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Τραπεζούντα;ς ტრაპიზონის იმპერია)创立於1204年4月,是從拜占庭帝国分裂出的三个帝国之一,持續了257年。特拉比松帝國的第一代君主阿历克塞一世是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的孫子,他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預見十字軍將攻取君士坦丁堡,便佔據特拉布宗獨立建國,声称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法统而自号“罗马帝国”,但在尼西亚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后改国号为“全东方与海北及伊比利亚帝国”。在地理上,帝国的版图从未超过黑海南岸地区。1461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进攻特拉比松,国王大卫科穆宁投降,国亡。 在1461年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後,大量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稱為本都希臘人)仍居住在古帝國的範圍內至20世紀初。這些希臘人因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而於1923年始被土耳其驅逐至今希臘境內。然而,在當地說希臘語的穆斯林則保留於居住地至今。.

68 关系: 十字軍東征吉雷松省君士坦丁堡塞爾柱人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大衛·科穆寧奥斯曼帝国安娜·阿纳卓特鲁安德洛尼卡一世安德洛尼卡一世 (特拉比松)安德洛尼卡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安那托利亞尼西亚帝国巴格达丝绸之路希臘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希腊希腊语东正教布尔萨乔治 (特拉比松帝国)伊庇魯斯專制國忽必烈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 (特拉布宗)刻赤克里米亚克里米亞半島克森尼索穆罕默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拉德二世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米哈伊尔 (特拉比松帝国)约翰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约翰一世 (特拉比松)约翰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约翰四世 (特拉比松帝国)热那亚瓦西里 (特拉比松帝国)特拉布宗特拉布宗省特拉比松的伊琳娜·帕里奥洛吉娜狄奥多拉 (特拉比松帝国)萨非王朝马可·波罗魯姆蘇丹國贝萨里翁黑海...阿历克塞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阿历克塞一世 (特拉比松)阿历克塞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阿历克塞四世 (特拉比松帝国)阿尔特温省阿拉伯帝国蒙古人锡诺普苏丹 (称谓)苏美拉修道院欧洲正教會本都旭烈兀拜占庭帝国曼努埃尔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曼努埃尔一世 (特拉比松帝国)曼努埃尔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吉雷松省

吉雷松省(土耳其语:Giresun il)是位于土耳其北部黑海沿岸的一个省,面积7,151平方公里,首府吉雷松。.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吉雷松省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塞爾柱人

#重定向 塞尔柱帝国.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塞爾柱人 · 查看更多 »

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大衛·梅加斯·科穆寧(Δαβίδ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約),是特拉比松帝國最後一任皇帝(1459年4月22日-1461年8月15日在位)。他是阿歷克塞四世和的第三個兒子。在1461年特拉比松帝國被鄂圖曼帝國吞併後,他帶領孩子們遷至阿德里安堡居住,並於1463年和他的兒子們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處決。 2013年7月,大衛與他的三個兒子以及他的侄子阿歷克塞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冊封為聖人,並在同年11月1日紀念其逝世550週年。.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衛·科穆寧

#重定向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大衛·科穆寧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安娜·阿纳卓特鲁

安娜·阿納卓特魯( Ἄννα Ἀναχουτλοῦ,英語為:Anna Anachoutlou),?-1342年9月4日),是特拉比松帝國的皇帝(1341年7月17日-7月29日,1341年7月31日-1342年9月4日在位)。 在1341年7月17日,安娜在女皇伊琳娜被迫退位後,她被擁立成為新的女皇。由於她殘酷的統治,因此在翌年便被約翰三世的支持者所推翻。不久,安娜和她的支持者被眾人所殺害。 Category:生年不詳 Category:1342年逝世 Category:女皇帝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安娜·阿纳卓特鲁 · 查看更多 »

安德洛尼卡一世

安德洛尼卡一世(Andronikos I )可以指:.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安德洛尼卡一世 · 查看更多 »

安德洛尼卡一世 (特拉比松)

安德洛尼卡一世·吉多斯(Ανδρόνικος Α΄ Γίδος,),特拉比松帝国皇帝。 安德洛尼卡一世是特拉比松开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附马。当阿历克塞一世于1222年去世后,安德洛尼卡一世夺得了皇位。同年,塞尔柱突厥人出兵围攻特拉比松。但最终塞尔柱人兵败,其君主被俘。安德洛尼卡一世与塞尔柱人达成协议,特拉比松不再臣服于塞尔柱人的罗姆苏丹国。 不过特拉比松的独立并没有维持很久。由于安德洛尼卡一世与花剌子模苏丹札兰丁联合同罗姆苏丹国开战,双方原先的和约作废。最终,罗姆苏丹国获胜,特拉比松帝国于1230年再次成为罗姆苏丹国的附属国。 安德洛尼卡一世于1235年去世,其死后阿历克塞一世之子约翰一世继承了皇位。.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安德洛尼卡一世 (特拉比松) · 查看更多 »

安德洛尼卡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安德洛尼卡二世·梅加斯·科穆寧(Ανδρόνικος Β΄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Andronikos II Megas Komnēnos,約1240年-1266年),是特拉比松帝國的皇帝(1263年-1266年在位)。他是曼努埃尔一世和的長子。 1263年,在他的父親曼努埃爾一世逝世後,安德洛尼卡以長子的身份繼位,是為安德洛尼卡二世,可是僅僅統治了三年的他亦在1266年病逝。由於安德洛尼卡二世沒有生育子女,因此其弟喬治接替他的皇位。 Category:1240年出生 Category:1266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安德洛尼卡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尼西亚帝国

尼西亚帝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西欧骑士和威尼斯人联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从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廷贵族拉斯卡利斯兄弟建立的希腊人主导的拜占廷流亡政权之中其中一个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其余两个拜占庭流亡政权分别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特拉比松帝国。A Short history of Greece from early times to 1964 by W. A. Heurtley, H. C. Darby, C. W. Crawley, C. M. Woodhouse (1967), page 55: "There in the prosperous city of Nicaea, Theodoros Laskaris, the son in law of a former Byzantine Emperor, establish a court that soon become the Small but reviving Greek empire." 尼西亚帝国的核心领地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是自科穆宁王朝以来拜占廷帝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有利扼守黑海海峡通道的地理位置和当地资源使尼西亚帝国比其他拜占廷的继承国更富有,并逐渐成长为原拜占廷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尼西亚军队于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廷帝国。.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尼西亚帝国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希臘人

没有描述。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希臘人 · 查看更多 »

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

1923年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是在希臘和土耳其簽署洛桑條約後,約200萬人(約150萬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和50萬在希臘的穆斯林)法律上從自己家園變成難民。 1922年底,絕大多數小亞細亞本地的希臘人因希土戰爭中希臘將戰敗和逃離希臘種族滅絕而前往希臘。根據一些計算,在1922年秋有90萬希臘人來到希臘。而這一重大的強制人口交換或同意相互驅逐,不是建立在語言或種族上,而在宗教身份上(涉及幾乎所有的土耳其東正教公民,包括其原生講土耳其語的東正教公民,大多數穆斯林希臘公民,包括其原生講希臘語的希腊裔穆斯林)。 堅持人口互換的原因是為實現民族和國家的同質化和實現希土間的和平,但兩國交換人口也造成土耳其可觀的經濟損失(因離開的希臘人多是從事跨國貿易和商業,或者是技術工人)。.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东正教 · 查看更多 »

布尔萨

布尔萨(土耳其语:Bursa)位于土耳其西北部,是该国第四大城市,也是布尔萨省的首府,人口超過200万。布尔萨以滑雪胜地、奥斯曼帝国苏丹陵墓和肥沃的平原而闻名,因其公园及花园之多而享有Yeşil Bursa(即“绿色布尔萨”)的美称,同时也是许多著名的土耳其食品的发源地。.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布尔萨 · 查看更多 »

乔治 (特拉比松帝国)

喬治·科穆寧(Γεώργιο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Geōrgios Komnēnos,約1255年-?),是特拉比松帝國的皇帝(1266年-1280年在位)。他是曼努埃尔一世和的次子。 1266年,其長兄安德洛尼卡二世病逝後,身為最年長的男性成員的喬治繼承其兄的皇位。1280年,由於他策劃殺人導致200多人死亡而被民眾推翻,並遭到囚禁和被迫退位。其弟約翰被擁立為帝,是為約翰二世。 Category:1255年出生 Category:卒年不詳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乔治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伊庇魯斯專制國

伊庇魯斯專制國(Δεσποτάτο της Ηπείρου),其領土位於現今的阿爾巴尼亞和希臘北部。伊庇魯斯專制國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帝國滅亡時,和尼西亞帝國、特拉比松帝國等國同時出現的一個流亡政權。此專制國成立於1205年,並在1224年滅亡塞薩洛尼基王國,一度自稱為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後繼者。但在1230年遭到保加利亞帝國襲擊,之後陷入分裂。1264年,伊庇魯斯專制國被重新併入復辟政權的拜占庭帝國。.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伊庇魯斯專制國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忽必烈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圣索菲亚教堂 (特拉布宗)

圣索菲亚教堂 (Ἁγία Σοφία;Ayasofya;Hagia Sophia, Trabzon),现在是圣索菲亚博物馆,原为东正教教堂,建于1238-1263年,1584年改为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东北部特拉布宗,中世纪古城以西2英里的黑海海岸附近。它是该地区遗留的不多的拜占庭帝国遗迹之一,被认为是最精美的拜占庭建筑之一。 Image:Hagia Sophia interior.JPG| Image:Hagia Sophia frescoes.JPG| Image:Dome frescoes, Hagia Sophia, Trabzon.JPG| Image:Floor of Hagia Sophia, Trabzon.JPG| Image:Hagia Sophia Floor Tiles, Trebizond.jpg|.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圣索菲亚教堂 (特拉布宗) · 查看更多 »

刻赤

刻赤(Керч;Керчь;Keriç;古东斯拉夫语: Кърчевъ; 古希腊语: Παντικάπαιον Pantikapaion; Kerç)為克里米亞城市,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東側的刻赤半岛上,人口为147,033(2014)。 2,600年前,由希腊人来到这里并殖民(参见),这是希腊人在克里米亚最早的据点之一。刻赤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迅速。二战期间,刻赤成为了苏德之间的主要战场(刻赤半岛战役)之一。 如今,刻赤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半岛中重要的工業、運輸與旅遊中心之一。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刻赤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克里米亚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半島

#重定向 克里米亚.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克里米亞半島 · 查看更多 »

克森尼索

克森尼索 (Χερσόνησος; Chersonesus)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建于约2500年前,位于克里米亚的西南部。殖民地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由来自赫拉克里亚·潘提卡(Heraclea Pontica)的移民建立。 这座古城市坐落在黑海之滨,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郊区。它的昵称为“乌克兰的庞培城”和“俄罗斯的特洛伊”。其名称“Χερσόνησος”在希腊语里意为“半岛”,适当地描述了殖民地建立的地点。 古典时期大部分时候这座城镇是民主的,由选举产生的执政官们和议会统治。 当政府变得更加寡头时,权利更集中到执政官手中。一张公元前3世纪所有市民的宣誓表保存至今。.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克森尼索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二世

罕默德二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穆罕默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罕默德二世,也被称为征服者穆罕默德(محمد ثانى,II.,或称为Fatih Sultan Mehmet,),奥斯曼帝国苏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经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提赫”(Fatih,意为征服者)相称。他21岁的时候已能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攻滅羅馬帝国。及后更西侵巴爾幹半島腹地、東抗白羊王朝,為日後鄂圖曼帝國百年霸業奠下穩固的基石。他能使用流利的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斯拉夫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八種語言,也是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著称的苏丹。.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二世

拉德二世(土耳其语:II.,)是一位奧斯曼帝國的蘇丹(1421年—1444年、1446年-1451年)。.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穆拉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軍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轉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札达尔)。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札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羅總督幫他奪回东罗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东罗马國內的糾紛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 大戰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別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结束8年后(1212年),传说有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支队伍实际上并不是由儿童,而是由流浪汉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人成功到达圣地,其中有一些人没能回家而被贩卖为奴。.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 (特拉比松帝国)

米哈伊爾·梅加斯·科穆寧(Μιχαήλ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Mikhaēl Megas Komnēnos),約1288年-約1355年),是特拉比松帝國的皇帝(1341年7月30日,1344年5月3日-1349年12月13日在位)。他是约翰二世和的幼子。 他在1341年7月30日,以代理皇帝的身份成為了帝國的臨時皇帝,並在1344年約翰三世被趕出教會後以父親的身份即位。1349年,他主動把皇位襌讓予阿歷克塞三世,並在拜占庭帝國中度過餘生。 Category:1288年出生 Category:1355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米哈伊尔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约翰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

約翰三世·梅加斯·科穆寧(Ἰωάννης Γ΄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Iōánnēs G′ Mégas Komnēnós,約1321年-1362年),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342年9月4日-1344年5月3日在位)。他是國王米哈伊尔和所生的兒子。在女皇安娜被約翰的支持者所殺死後,他被擁立為帝國的君主,卻在短短兩年內便被迫退位並逐出教會,並在愛第尼居住直至其於1362年逝世。 Category:1321年出生 Category:1362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约翰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约翰一世 (特拉比松)

约翰一世·阿克塞颇考斯(Ιωάννης Α΄ Αξούχος,拉丁化:Iōannēs I Axoukhos),特拉比松帝国皇帝,1235年至1238年间在位。 约翰一世是特拉比松开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长子。1222年阿历克塞一世去世后,其附马安德洛尼卡一世·吉多斯继位。1235年安德洛尼卡一世过世,约翰一世登基为帝。不过他统治期间的事迹并不为人知晓。1238年,他在玩马球(τζυκάνιον)时被马践踏而死。 死后,其弟曼努埃尔一世继承其位。.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约翰一世 (特拉比松)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約翰二世·梅加斯·科穆寧(Ιωάννης Β΄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Iōannēs II Megas Komnēnos,約1262年-1297年8月16日),是特拉比松帝國的皇帝(1280年-1284年,1285年-1297年8月16日在位)。他是曼努埃尔一世和的第三個兒子。 1280年,其兄喬治因密謀殺人而被囚禁,因此家中最年長的弟弟繼位為新的皇帝,是為約翰二世。1284年曾一度被推翻,而身為格魯吉亞皇后的姊姊狄奧多拉繼位。幸運的是,翌年狄奧多拉被迫退位。因此約翰得以再次登上皇位。1297年8月16日,約翰二世逝世,其子阿歷克塞二世成為新任皇帝。 Category:1262年出生 Category:1297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约翰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约翰四世 (特拉比松帝国)

約翰四世·梅加斯·科穆寧(Ιωάννης Δ΄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Iōannēs IV Megas Komnēnos),約),是特拉比松帝國的皇帝(1429年-1459年在位)。他亦是阿歷克塞四世和的長子。.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约翰四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

热那亚(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屬於利古里亞大區,是該大區首府,並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热那亚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 (特拉比松帝国)

瓦西爾·梅加斯·科穆寧(Βασίλειος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Basileios Megas Komnēnos,約1315年-1340年4月6日),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332年9月22日-1340年4月6日在位)。他是國王阿历克塞二世和所生的兒子。在1332年,年僅八歲的國王曼努埃爾二世被罷黜後,作為阿历克塞二世次子的瓦西里被擁立為新的皇帝。可是瓦西里在1335年伊琳娜成為其妻子後卻喜歡上另一個名字亦為伊琳娜的女子,並在1339年與伊琳娜·帕里奧洛吉娜離婚。這使伊琳娜十分憤怒,因此在翌年瓦西里便被其毒殺,死時年僅25歲。 Category:1315年出生 Category:1340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瓦西里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土耳其語:Trabzon)是位於黑海南岸的土耳其城市。.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特拉布宗 · 查看更多 »

特拉布宗省

特拉布宗省(Trabzon)是土耳其東北部黑海沿岸的一個省。面積4,495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1,061,055人。首府特拉布宗。 下分十八縣。 T.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特拉布宗省 · 查看更多 »

特拉比松的伊琳娜·帕里奥洛吉娜

伊琳娜·帕里奥洛吉娜(Ειρήνη Παλαιολογίνα,拉丁化:Eirēnē Palaiologina,),1340年至1341年为特拉比松帝国女皇。 伊琳娜·帕里奥洛吉娜是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私生女。她于1335年与特拉比松皇帝瓦西里成婚。不过,不久之后瓦西里便有了一位情人,同样名为。1339年,瓦西里决定与伊琳娜·帕里奥洛吉娜离婚。1340年,她毒杀了瓦西里,并登上皇位。此举引发了特拉比松帝国的内战。最终之女安娜·阿纳卓特鲁于1341年占领特拉比松,成为特拉比松的新女皇。伊琳娜被迫退位,被送回了君士坦丁堡。其后不详。.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特拉比松的伊琳娜·帕里奥洛吉娜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拉 (特拉比松帝国)

狄奧多拉·梅加斯·科穆寧娜(Θεοδώρα Μεγάλη Κομνηνή,拉丁化:Theodōra Megalē Komnēnē,約1253年-?),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女皇(1284年-1285年)。1284年,她在格魯吉亞國王大衛六世的幫助下,推翻自己的弟弟約翰二世自立為帝。在翌年,狄奧多拉便再次把皇位交給約翰二世,約翰二世再次即位,晚年不詳。 Category:1253年出生 Category:卒年不詳 Category:女皇帝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狄奥多拉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马可·波罗

可·波罗(Marco Polo,又譯馬可·孛羅、马哥·波罗、馬哥孛羅,)是威尼斯共和国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据本人说他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讓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對東西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马可·波罗 · 查看更多 »

魯姆蘇丹國

罗姆蘇丹國(波斯語:سلجوقیان روم,現代土耳其語:Anadolu Selçuklu Devleti),是在安那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延續政權,在1077年至1307年間統治安那托利亞内陆大部分区域,初時的首都在伊茲尼克,及後在科尼亚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罗姆蘇丹國宮廷的流動性強,故開塞利、錫瓦斯等城市也扮演著首都的角色。在東面,罗姆蘇丹國逐步吞并、整合其它的突厥國家。在罗姆蘇丹國最強盛時,領土橫跨地中海安塔利亞及阿拉尼亞一線至黑海錫諾普地區的安那托利亞中部领土東至凡湖,西端接近代尼兹利及愛琴海流域。 罗姆(Rûm)出自阿拉伯语,指安纳托利亚,后来在阿拉伯语及伊斯兰世界指羅馬帝國,亦即后来的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塞爾柱人称他們的蘇丹國為罗姆是因為蘇丹國建立在長久以來属于拜占庭帝國的地區。在一些較古老的西方文獻裡,罗姆蘇丹國有時被稱為科尼亞蘇丹國或以哥念蘇丹國。 十二世紀末及十三世紀初,罗姆蘇丹國興盛,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及黑海的重要港口。在安那托利亞,罗姆苏丹通過建立商隊旅館鼓勵通商,便利了貨物由伊朗及中亞運往港口,還與熱那亞人建立了穩健的貿易關係。財富的累積使罗姆蘇丹國得以併吞曼齐克特战役以後建立的諸多突厥國家,如达尼什曼德王朝、、、阿爾圖格王朝。罗姆蘇丹成功抵受十字軍的攻擊,但在1243年被蒙古人打败,在此之前塞尔柱帝国已经灭亡,罗姆苏丹国成為了伊兒汗國的附庸。即使有一些精明强干的統治者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努力,但罗姆蘇丹國还是在十三世紀末分崩离析,並在十四世紀徹底消失。 在罗姆蘇丹國統治的最後十年裡,領土内許多小(酋长国)宣布独立,其中包括奧斯曼人的奥斯曼贝立克。其地位最终被奥斯曼人崛起后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魯姆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贝萨里翁

贝萨里翁(Βασίλειος Βησσαρίων,Basilios Bessarion,)文艺复兴时拜占廷人文主义学者,天主教会君士坦丁堡宗主教(1459年-1472年)。有时误作 Johannes Bessarion。.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贝萨里翁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

阿历克塞三世·梅加斯·科穆寧(Αλέξιος Γ΄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Alexios III Megas Komnēnos,),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349年12月13日-1390年3月20日在位)。他是國王和伊琳娜·帕里奧洛吉娜所生的兒子。他是特拉比松帝國在位時間的最長的君主,達40年117天。.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阿历克塞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一世 (特拉比松)

阿历克塞一世·梅加斯·科穆宁(Αλέξιος Α΄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 Alexios I Megas Komnēnos,),特拉比松帝国的首任皇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阿历克塞一世 (特拉比松)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阿歷克塞二世·梅加斯·科穆寧(Αλέξιος Β΄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Alexios II Megas Komnēnos,1282年9月或12月-1330年5月3日),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297年8月16日-1330年5月3日在位)。他是前任皇帝约翰二世和所生的長子。在他在位期間,帝國的疆域達到最鼎盛的時期。 1297年,時年14歲的阿歷克塞以長子的身份繼承其父的皇位。在他上任期間,他停止搶掠土耳其人的財產,並一度控制熱那亞共和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等地區。1330年阿歷克塞因黑死病逝世後,帝國開始陷入內亂和衰落。.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阿历克塞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四世 (特拉比松帝国)

阿歷克塞四世·梅加斯·科穆寧(Αλέξιος Δ΄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Alexios IV Megas Komnēnos,約1382年-1429年10月),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417年3月5日-1429年10月在位)。他是前任國王曼努埃尔三世和所生的長子。.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阿历克塞四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特温省

阿尔特温省(Artvin)是位于土耳其东北部与格鲁吉亚交界边境、黑海沿岸的一个省,面積7,436平方公里,首府為阿尔特温。.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阿尔特温省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

蒙古人,可以指:.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锡诺普

锡诺普(辞源赫梯文: Sinuwa, 希腊文: Σινώπη/Sinope) ,土耳其在黑海的港口,锡诺普省省会,人口47000。.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锡诺普 · 查看更多 »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苏丹 (称谓) · 查看更多 »

苏美拉修道院

苏美拉修道院(Μονή Παναγίας Σουμελά)是一座位于土耳其特拉布宗马奇卡的正教会修道院。道院属于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辖。每年吸引希腊、俄罗斯等正教会国家的游客前来朝圣。道院面朝阿尔坦德勒峡谷,坐落在1200米高的悬崖之上。道院建于公元386年,时值罗马帝国狄奥多西一世在位时期。 (Archived from September 29, 2007).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苏美拉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

旭烈兀(,名字意为“战士”,),蒙古人,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旭烈兀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尔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

曼努埃爾三世·梅加斯·科穆寧(Μανουήλ Γ΄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Manouēl III Megas Komnēnos,),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390年3月20日-1417年3月5日在位)。他是前任國王阿历克塞三世和狄奥多拉·坎塔庫澤努斯所生的長子。 Category:1364年出生 Category:1417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曼努埃尔三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尔一世 (特拉比松帝国)

曼努埃爾一世·梅加斯·科穆寧(Μανουήλ Α΄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Manouēl I Megas Komnēnos,約1218年-1263年3月),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238-1263年3月在位)。他是國王阿历克塞一世的次子。 1238年,其兄约翰一世在玩馬球時意外死亡後,曼努埃爾因此得以繼承皇位。在他在位期間的1253年1月時,首都特拉比松發生火災。1254年,他從魯姆蘇丹國的手中收復四十年前被攻陷的錫諾普。1263年,曼努埃爾病逝,其長子安德洛尼卡二世繼位。.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曼努埃尔一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尔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曼埃努爾二世·梅加斯·科穆寧(Μανουήλ Β΄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拉丁化:Manouēl II Megas Komnēnos,約1324年-1333年),是特拉比松帝國的君主(1332年1月8日-9月22日在位)。在他的父親安德洛尼卡三世因黑死病而病逝後,曼努埃爾順理成章地繼承父親的皇位,是為曼努埃爾二世。由於曼努埃爾年幼,因此在即位後短短八個月後便被迫退位,而其叔父瓦西里成為了帝國的新君主。翌年,瓦西里命令把曼努埃爾和他的兩名叔父斬首,逝世時只有9歲。 Category:1324年出生 Category:1333年逝世 Category:特拉比松皇帝 Category:科穆寧王朝.

新!!: 特拉比松帝国和曼努埃尔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特拉布宗帝國特拉布宗帝国特拉布松帝国特拉比松帝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