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熊形樹袋鼠

指数 熊形樹袋鼠

形樹袋鼠(Dendrolagus ursinus),又名擬熊樹袋鼠或黑樹袋鼠,是印尼一種特有的樹袋鼠。 拟熊树袋鼠也叫熊形树袋鼠,因其全身的毛都是黑褐色,仅略带一些白色的针毛,所以又被称为黑树袋鼠。它的身体较小,体长仅有55—60厘米,但尾巴却很长,其长度竟与体长几乎相等。 拟熊树袋鼠是一种树栖动物,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度过的。与地栖袋鼠相比较,它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因而能够很好地适应树栖的生活。它不像地栖袋鼠那样,明显地前肢短后肢长,以便在地面上迅速地跳跃前进,而是前肢和后肢的长短大体相等。虽然它的后肢仍属于跳跃型,但已变得较短、较粗,在地面上的跳跃能力自然也就比不上地栖的袋鼠了。它的脚掌粗糙而富有颗粒,而且生长着强大而略弯的爪,握力很强,也有利于沿着树干上下攀援。它的尾巴虽然也像地栖袋鼠一样又粗又长,但整条尾巴从前到后的粗细大体一致,而不似地栖袋鼠那样前粗后细。另外,尾巴的下面的毛甚少,甚至完全赤裸,从而有利于紧紧盘握树枝,并且当其在树上攀缘时起一定的支撑作用。 拟熊树袋鼠仅分布在大洋洲新几内亚的西北部,喜欢栖居于茂密的热带常绿雨林中,在林中上下攀援非常灵活,其敏捷的动作甚至可以同热带雨林中的各种猿猴相媲美。在林中迅速地跳跃前进时,它可以从一棵树纵身跳到10米开外的另一棵树上,最大的跳跃距离竟达到15—18米远,甚至还能从离地20多米高的树梢上轻松地跳下来而安然无恙。有时它也下到地面活动,在下树的时候,经常是头朝上脚冲下,倒退着下来。在地面上也是跳跃着前进,上身略向前倾,尾巴略向上弯,以便保持平衡,但步伐很小,速度也不快,根本不能和大袋鼠等地栖袋鼠相比。 拟熊树袋鼠常常结成小群栖息,白天隐藏于枝叶茂密地林中,早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在树枝上或地面上寻觅各种野果、树叶为食,尤其喜欢吃羊齿类植物。由于它同其他各种袋鼠一样,在食管、胃和小肠上部都有大量能使植物发酵的细菌,有助于迅速消化食物,所以它取食的植物种类也非常多。它的寿命最长可达20年左右。 同其他袋鼠一样,拟熊树袋鼠雌兽的腹部生有一个像口袋一样的皮褶,遮住里面的4个乳头,被称为育儿袋。它虽然也是胎生动物,但妊娠期很短,仅为32日左右,每胎只产1仔。由于胎儿在雌兽子宫里的时间并不长,以至于刚出生幼仔的发育很不完全,浑身上下赤裸裸地,一点毛也没有,而且双眼紧闭。但奇妙的是,幼仔出生以后并不用雌兽的帮助,而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沿着雌兽腹部缓缓地爬到育儿袋中寻找乳头,找到乳头后就叼住不放。由于雌兽的乳头周围生有一种特殊的肌肉,不仅可以使乳头的末端深深地塞到幼仔的口内,而且通过这些肌肉有规律的自动收缩,把乳汁喷射出来。这时,幼仔的口缘紧裹着乳头,喉部上升,直抵鼻腔,乳汁可以畅通无阻地流进食道。拟熊树袋鼠的幼仔就这样一直挂在雌兽的乳头上,以雌兽分泌的乳汁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直至数月后发育完全的时候,才将乳头松开,但仍要在育儿袋中生活1年以上,才能离开雌兽,独立生活。 拟熊树袋鼠因失去棲息地而受到威脅。牠們被列入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的保護範圍。.

8 关系: 动物印度尼西亚康拉德·雅各·特明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袋鼠科脊索动物雙門齒目樹袋鼠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熊形樹袋鼠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熊形樹袋鼠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雅各·特明克

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荷蘭貴族及動物學家。.

新!!: 熊形樹袋鼠和康拉德·雅各·特明克 · 查看更多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CITES)是一個在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的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英文:Washington Convention)。.

新!!: 熊形樹袋鼠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查看更多 »

袋鼠科

袋鼠科(学名:Macropodidae)为哺乳纲双门齿目的一科,是一類有袋動物,包含各种俗称为袋鼠(英語:kangaroo)、小袋鼠(wallaby)、樹袋鼠(tree-kangaroo)、短尾矮袋鼠(Quokka)與小沙袋鼠(pademelon)的物种。在歐洲人開始在澳大利亞開墾以前,共有53個袋鼠科物種,如今則有6種已經滅絕;11種大量減少;還有一些是在澳洲原住民抵達後就逐漸滅絕。.

新!!: 熊形樹袋鼠和袋鼠科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熊形樹袋鼠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雙門齒目

雙門齒目(学名:Diprotodontia)又稱袋鼠目,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一個包含約120種有袋類動物的目,其中有袋鼠、沙袋鼠、無尾熊與袋熊等。此外還有一些已滅絕的類群,如雙門齒科(Diprotodontidae)與袋獅科(Thylacoleonidae)。 雙門齒目中幾乎全部都是草食動物,少數屬於食蟲動物與雜食動物,不過這些食性可能是原來的草食者經過適應後的結果。雙門齒目生活於澳大利亞,已知最早的化石屬於漸新世。在大約5萬年前,早期人類到達澳大利亞之後,許多大型的雙門齒目逐漸滅絕。.

新!!: 熊形樹袋鼠和雙門齒目 · 查看更多 »

樹袋鼠

樹袋鼠是生活在樹上的袋鼠科動物。牠們分佈在新畿內亞、昆士蘭極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雖然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山區之中,當中也有幾個物種棲息在低地中,如皂樹袋鼠。大部份樹袋鼠都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被列為瀕危。 現時已知約有12種樹袋鼠,一些分類卻仍未明。牠們的毛色及大小有顯著不同,頭部及身體長41-77厘米,尾巴長40-87厘米,重14.5公斤。雌性較雄性細小。.

新!!: 熊形樹袋鼠和樹袋鼠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擬熊樹袋鼠熊形树袋鼠黑樹袋鼠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