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清儒學案

指数 清儒學案

《清儒學案》,徐世昌等著,共208卷,清代學術思想史著作。 徐世昌及其門下吳廷燮等編《清儒學案》共208卷。分為“正案”、“附案”和“諸儒學案”,编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诸儒68人,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包含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元、戴震、龔自珍、傅山、惠棟等。先列傳略,後載專著、文集。1938年刊刻。 錢穆早年著《清儒學案》,抗日期間因稿沉長江而失傳,僅存〈清儒學案序〉與例言。.

目录

  1. 70 关系: 嚴可均华蘅芳吳廷燮吴汝纶姚鼐孙诒让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万泰万斯选张尔岐张履祥张之洞张伯行张惠言彭定求徐世昌徐文靖傅山全祖望皮錫瑞王夫之王源 (清朝)王昶秦蕙田程瑶田紀昀焦循萬斯同萬斯大顏元顧祖禹顾炎武馮桂芬高世泰魏裔介魏象枢黃宗炎黄宗会黄宗羲黄百家齊召南龚自珍錢穆范鄗鼎胡渭阮元閻若璩钱大昕邵廷采陸世儀...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嚴可均

嚴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號鐵橋。清代学者。浙江烏程(現浙江湖州)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嚴可均

华蘅芳

华蘅芳(),又作华衡芳,字若汀,江蘇金匱縣(今屬江蘇無錫)人,清末數學家。 少年喜歡數學,十四歲讀通程大位《算法統宗》,咸豐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江蘇巡撫薛煥介紹徐壽、華衡芳入曾國藩幕,至安慶大營,官直隸州知府,精研算理。同治元年(1862年),與徐壽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國藩於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1865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73年與傅蘭雅(J·Fryer)合譯《代數學》二十五卷、《微積溯源》八卷、《三角数理》十二卷、《代数难题》十六卷、《决疑数学》十卷、《数术》十一卷。著作包括《数根术解》一卷、《开方古议》二卷、《积较演术》三卷、《学算笔谈》十二卷、《算草从存》四卷、《行素轩算稿》一卷、《答数界限》一卷、《连分数学》一卷、《算草从存》八卷、《算学须知》一卷、《西算初阶》一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天津武备学堂试制氢气球。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 弟:华世芳,字若溪,也擅长数学,著有《恒河沙算草》二种、《专术举偶》、《今有术》、《双套句股》、《三角新理》等稿。.

查看 清儒學案和华蘅芳

吳廷燮

吳廷燮(),本名承榮,字向之,室名景牧堂。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吳廷燮

吴汝纶

吴汝纶(),字挚甫,一作挚父。清朝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乡)人。是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吴汝纶

姚鼐

姚鼐(),中国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與方苞、 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查看 清儒學案和姚鼐

孙诒让

孙讓(),字仲容,号,浙江温州瑞安人,中国清代语言学家,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查看 清儒學案和孙诒让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書名,梁啟超與錢穆都曾出版過同名著作。.

查看 清儒學案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万泰

万泰(1598年-1657年)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著名学者。字履安,晚号悔庵,浙江鄞县县城(今宁波市海曙区)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万泰

万斯选

万斯选(1629年~1694年),字公择,学者称白云先生。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学者、作家。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万斯选

张尔岐

張爾岐()字稷若,号蒿庵,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 張行素之子。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明末诸生,崇祯十一年,清兵入掠山东,父張行素被杀,三弟張爾徵被掳北去,下落不明。入清後不仕,笃守程朱之学,教授鄉里终生,种植蔬菜以养母。與顾炎武、薛鳳祚、劉孔懷、李焕章、李中孚有往來,顾炎武稱“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晚年受聘参与《山东通志》修纂,自为墓志铭,康熙十六年(1678年)卒。著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等。.

查看 清儒學案和张尔岐

张履祥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世居杨园村。十五歲补县诸生,屢試不第,崇祯六年,在颜统家裡當家教。崇祯十七年,到绍兴拜致仕御史刘宗周为师。明亡後,刘宗周自杀,张履祥闻知痛哭,绝意仕进,隐居以教书为生,又耕種其中。讲究农桑,並身體力行,顺治十五年,著有《补农书》,自言“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食之所自”。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世居桐乡杨园村,学者称杨园先生。张舜徽生平最喜诵习其书,晚年撰《清儒学记》,即以张履祥居首。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补农书》、《丧葬杂录》、《训门人语》等,后人辑为《杨园先生全集》五十四卷。.

查看 清儒學案和张履祥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查看 清儒學案和张之洞

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今河南兰考东)。清朝大臣,理学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张伯行

张惠言

张惠言(),原名一鸣,字皋文,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代政治人物,經學家、詞學家。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幼年貧困,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著有《茗柯文》五卷。.

查看 清儒學案和张惠言

彭定求

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學者稱南畇先生。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彭定求

徐世昌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号水竹邨人、弢斋。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汲縣(今河南省卫辉市),远祖为浙江鄞县人,祖籍天津,逝世于天津市,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慶親王內閣的協理大臣(副總理)。馮國璋代理黎元洪辭職所餘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後,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是袁世凯支持者,亦是稱帝的反對者,與北洋軍閥關係密切。.

查看 清儒學案和徐世昌

徐文靖

徐文靖(),字位山,一字禺尊。當塗人。 康熙六年(1667年)出生,父徐章達,以孝義稱鄉里。家境清寒。雍正元年(1723年),57歲中舉,都察院孫靜軒力薦應試博學鴻詞科,未試。乾隆九年,著作被侍讀學士張鵬翀看中,上呈皇帝。乾隆十六年,安徽巡撫再度推薦其經學,乾隆閱畢《語助七字詩》嘆道:“詩屬創體,苦無屬和。”,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告還。靜居石臼湖畔。卒年不詳。著有《竹書紀年統》、《禹貢會》、《山河兩戒考》、《管城碩記》、《正字通略記》4卷。 X Category:當塗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徐文靖

傅山

傅山(),本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号公之它、公它、真山、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以明遺民自居,於經学、考据、理学、佛学、道教、諸子、漢方、诗法、书画、金石、地理、武术皆有涉獵。有人疑其为《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主要作者。.

查看 清儒學案和傅山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全祖望

皮錫瑞

錫瑞(),字鹿門,一字麓雲,湖南善化人。因景仰西漢初年傳授《尚書》的儒者伏生,故名其書齋曰「師伏堂」,學者因此稱其「師伏先生」。 道光三十年(1850年)出生於善化,同治二年(1863年)考取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清朝光緒五年,三十歳開始研究經學。光绪八年(1882年)再中举人。皮锡瑞强调“说经宜先知汉今、古文家法”。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受聘于湖南师范馆,讲授经学、伦理两门课程。因治尚書服膺伏生,故宗今文說,被誉为“研精汉儒经训之学,宏通详密,多所发明”。因参加南学会,宣传变法维新,由皮锡瑞主讲学术,黄遵宪主讲政教,谭嗣同主讲天文,邹代钧主讲舆地,戊戌政变后,被革去举人,交地方官管束,1901年,湖南巡抚俞廉三奏请开复其举人称号,仍嚴加看管。五十歲時自寿联一副:“阅世五十年,所欠一死;著书百万字,不值半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卒於家中。.

查看 清儒學案和皮錫瑞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王夫之

王源 (清朝)

王源,字崑绳。中国清朝直隶省大兴县(今北京市)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王源 (清朝)

王昶

王昶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清儒學案和王昶

秦蕙田

蕙田(),字樹峰,號味經,江蘇金匱縣(今江蘇無錫市)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秦蕙田

程瑶田

程瑶田(),清经学家,字易田,一字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 早年與戴震師事江永,学兼汉宋。善篆刻,精於考据之学。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授江苏嘉定县教谕。又兼能作詩,刘大櫆称其诗「五言得力渊明,最为高妙;七言从古乐府求;律诗取迳宋人;绝句逼真江西宗派,尤近涪翁矣」。史震林评其诗「清高绝俗。云林树、米家山,可比仙」。 著有《禹贡三江考》、《仪礼丧服文足徵记》、《九谷考》、《宗法小记》、《解字小纪》、《释宫小纪》、《释草释虫小记》、《考工创物小纪》等,合稱《通艺录》,當時“艺林争购,坊贾无以为应”之盛況。.

查看 清儒學案和程瑶田

紀昀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字晓岚,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晓岚。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谥文达。 纪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查看 清儒學案和紀昀

焦循

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府甘泉縣(今揚州邗江黃玨鎮)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見--。.

查看 清儒學案和焦循

萬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明末清初历史学家,浙江鄞縣(今宁波市)人。生於明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黃宗羲是他的老師。.

查看 清儒學案和萬斯同

萬斯大

万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世称“褐夫先生”,清朝经学家。鄞县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 萬泰第六子。是萬斯同的哥哥和黄宗羲的学生。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生逢丧乱,曾為張煌言安葬。入清後,棄舉子業,研習諸經,康熙六年偕同学十余人就学于黄宗羲,尤精《春秋》、《三禮》,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註之失,則不能通經”。晚年“嘗病足,自稱為跛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於杭州,享年五十一歲。有子万经。.

查看 清儒學案和萬斯大

顏元

顏元(),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隶博野(河北安國縣東北)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李”指颜元的学生李塨)的創始者。.

查看 清儒學案和顏元

顧祖禹

顧祖禹(),字端五,又字復初,號景範,又稱宛溪。江蘇無錫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顧祖禹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顾炎武

馮桂芬

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晚号邓尉山人,清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木渎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人,著名思想家、散文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馮桂芬

高世泰

世泰,字彙旃,南直隸無錫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高攀龙之侄。崇祯十年(1637年)進士。崇禎十四年(1641年),任湖广按察使司僉事,提督学政。入清,官至湖广提学。晚年重建东林书院燕居廟,讲学其中。.

查看 清儒學案和高世泰

魏裔介

魏裔介(),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縣(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人。清初政治家、經學家。後入祀賢良祠,追諡文毅。.

查看 清儒學案和魏裔介

魏象枢

魏象枢(),字環極,一作環溪,清初大臣,学者。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魏象枢

黃宗炎

宗炎(),字晦木,浙江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末清初学者,学者称“鹧鸪先生”,是重要的易学家。 他是明末崇祯年间的贡生,与兄长黄宗羲一起受学于老师刘宗周。 黄宗炎“于象纬、律吕、小学、轨革、壬循之学均有钻研,兼长于诗”,主张“理象合一”,注重“践履”。 《清史稿》中有他的传。.

查看 清儒學案和黃宗炎

黄宗会

宗会(),字泽望,号缩斋,浙江余姚(现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末清初学者,经学家,世称“石田先生”。黄宗会与黄宗羲,黄宗炎并称“浙东三黄”,三人也是明清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黄宗会是明末崇祯年间的贡生,早年受业于兄长黄宗羲。明亡后黄专著学术,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查看 清儒學案和黄宗会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查看 清儒學案和黄宗羲

黄百家

家(),原名百学,字主一,号不失,又号耒史,别号黄竹农家),明末清初术数家、历法学家、经学家、武术家。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之子。 自幼操习拳术,师从一代拳师王来咸(字征南,1617-1669年),精通内家拳。黄百家并著有《内家拳法》,详细介绍拳法,为这一领域重要著作。.

查看 清儒學案和黄百家

齊召南

齊召南(),字次風,號瓊台,晚號息園。浙江天台人。清代翰林,地理學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齊召南

龚自珍

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 ,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龚自珍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錢穆

范鄗鼎

范鄗鼎,字彪西,山西洪洞人。清初理學家。 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以母老不仕。舉博學鴻詞科。康熙四十二年,帝賜“山林雲鶴”四字。學者稱婁山先生。撰有《明儒理學備考》、《廣明儒理學備考》和《國朝理學備考》三書。.

查看 清儒學案和范鄗鼎

胡渭

胡渭(),初名渭生,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地理學家。 曾祖胡友信,明代隆慶進士,與歸有光齊名。胡渭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十二歲父逝,時值亂世,由母攜之避難山中,猶手一編不輟,十五歲為生員,屢試不中,後遊學北京,任教馮溥家中。精於輿地之學,講《禹貢》甚精當,曾與閻若璩等助修《大清一統志》。卒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撰《易圖明辨》、《禹貢錐指》等。 有孫胡彥昇(《清史稿》誤作渭子)。.

查看 清儒學案和胡渭

阮元

阮元(),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徵人。清朝政治人物,乾嘉學派經學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阮元

閻若璩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清初經學家、學者。山西太原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閻若璩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钱大昕

邵廷采

邵廷采(),原名行中,字念鲁,又字允斯,浙江余姚人。南明末清初学者。 邵廷采祖父名邵曾可,字子唯,号鲁公,明朝末年学者,是沈国模的学生。邵廷采父邵贞显。.

查看 清儒學案和邵廷采

陸世儀

世儀,字道威,號桴亭。江蘇太倉人。明末清初學者。.

查看 清儒學案和陸世儀

陸隴其

其(),原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學家。 陸隴其生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二甲進士。康熙十七年任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區)知县,被巡抚慕天颜疏劾去职,離任時,只帶了幾卷圖書和妻子的織布機,民众“扶老携幼,哭卷攀辕”,“嘉定士民数千泣留不得,因刻《公归集》为赠”。俞鶴湖詩讚曰:“有官貧過無官日,去任榮於到任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魏象樞以“天下第一清廉”為由,薦舉陸隴其補轉知靈壽(今屬河北),以清正廉潔而著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 陸隴其終身佩服朱熹,以朱熹的是非為是非,認為「宗朱子者為正學,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學。……今有不宗朱子之學者,亦當絕其道,勿使併進」,反對王守仁“致良知”的陽明學,被清廷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與陸世儀並稱“二陸”。谥清献,从祀孔庙。著有《困勉录》、《读书志疑》、《三鱼堂文集》等。.

查看 清儒學案和陸隴其

陈澧

陳澧(),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晚清著名學者。 《清史稿》稱他「九歲能文,復問詩學於張維屏,問經學於侯康。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篆隸無不研究。」十七歲补博士弟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三十歲以後讀宋儒書,曾任河源县训导,道光十四年(1834),受聘阮元所創之学海堂,二十年十月(1840年11月),擔任学海堂学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會試不第,至咸丰二年,前後六应会试未第。同治三年應巡撫郭嵩燾之聘,總核廣東輿地圖事;郭嵩焘甚至将陈澧喻为罗浮山。其學術思想主張調和漢宋,推崇鄭玄、朱子、顧炎武、江永等前賢,而對馬融、王肅、王陽明,以及當時盛行之考證學及學者提出了批判。晚年任菊坡精舍山长,世称东塾先生。 陳澧一生致力於学问,以博学见称。其著作有《東塾讀書記》、《東塾雜俎》、《切韻考》、《說文聲表》、《老子注》、《公孫龍子注》、《漢儒通義》、《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水經注西南諸水考》、《聲律通考》等。《東塾讀書記》頗近於學術史,其中不乏一得之見。《漢儒通義》則意在打破時人以為漢儒不言義理之刻板印象。而其中影響較大者,則在《切韻考》一書。 陈澧在《切韻考》一書中,提出了《廣韻》在反切上有「同用」、「互用」、「遞用」等規則,遂創「反切繫聯法」,將《廣韻》中之聲類規為四十,韻類包括四聲在內一共三百十一類,糾正了前人以守溫之三十六聲母即中古聲母之謬誤。 近年其遺著被整理為《陳澧集》六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 汪兆銘同父異母長兄汪兆鏞為其入室弟子。.

查看 清儒學案和陈澧

李善兰

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中國清朝數學家。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县人。为清代数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

查看 清儒學案和李善兰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閩南人。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荐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查看 清儒學案和李光地

李邺嗣

李邺嗣,本名李文胤。明末清初学者,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先祖李茂生。李棡之子。天启二年(1622)壬戌四月二日生,十六岁为诸生,入清,毕生以复明为志。顺治五年,李棡抗清被謝三賓告密,被逮下狱,李鄴嗣被牽連下獄,後經萬泰救出。同年七月又下狱,不久被释,仍暗中为忠义奔波。黄宗羲之弟黄宗炎被捕下狱,李邺嗣与冯道济顷家财将之救出。张苍水遇害,与万斯大等为之营葬。康熙十五年万斯同撰成《历代史表》,李邺嗣为之序。康熙十七年(1678),举荐博学鸿词科,以死力辞,次年万斯同北上修史,李邺嗣不以为然。曾与黄宗羲共事,整理明朝遗留文献,共同校对《古文雅》。擅长写诗,曾参与诗社,凡作序、撰状、纪事等均以请李邺嗣为文而荣。亦重视方志文献的修编考订。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十一月八日卒。有子李暾。.

查看 清儒學案和李邺嗣

杨名时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江南江阴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三甲进士。深为李光地所器重,从之受经学。后授翰林院检讨。四十一年督顺天学政,寻迁侍读。康熙四十四年,任满,命河工效力。后因父母丧,而丁忧守制。五十一年,服除,候补。五十三年,直南书房,后充陕西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巡道。五十八年迁贵州布政使,五十九年擢云南巡抚。雍正三年擢兵部尚书,改授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四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后因事遭罪,宽免,留云南待后命。清高宗即位,召诣京师。乾隆元年,赐礼部尚书衔,兼领国子监祭酒,兼直上书房、南书房。二年,卒,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赐谥文定。《清史稿》有傳。.

查看 清儒學案和杨名时

桂馥

桂馥(),字未谷,一字冬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山東曲阜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同進士出身。.

查看 清儒學案和桂馥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查看 清儒學案和梁启超

梅文鼎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曆算學家,被譽為「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

查看 清儒學案和梅文鼎

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清朝語言學家,训诂家、经学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段玉裁

毛奇龄

毛奇齡(),字大可,又字於一,號西河,又號河右、初晴、晚晴。浙江蕭山人。明末清初经学家、文学家。 他是毛萬齡之弟。少時聰穎過人,十三歲應明末童子試,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對仗頗工,眾人皆惊。清兵南下,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深山,築土室讀書,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斯三百年矣。”。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充史館纂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後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摊。 毛奇齡之文章,“纵横博辨,傲睨一世”,他反对朱子学,他的弟子收集其舊文編撰《四書改錯》以攻擊朱熹《四书集注》。他還寫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毛奇齡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是來自道教的文獻。全祖望平生最惡毛奇齡之書,攻擊最力。又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县--刊误》3卷等。清初《四庫全書》收錄其著作二十八種,見於《存目》的三十五種,為《四庫全書》中個人著作被收錄最多的一位。 毛氏其先出自“注經世業”的《毛詩》註釋者。.

查看 清儒學案和毛奇龄

江藩

江藩(1761年-1831年),字子屏,號鄭堂,江苏甘泉(揚州)人,清代经学家。 生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早年受業於余蕭客、江聲,为惠栋的再传弟子。藏书约八万卷,後因家貧賣书北遊,客居大学士王杰家中,阮元邀请他至江苏山阳主持丽正书院,並编修《皇清经解》、《广东通志》。晚年歸鄉定居。卒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 著有《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将经学分为汉学、宋学两大派,实际宗汉抑宋,引起宋学派方東树的论难。.

查看 清儒學案和江藩

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经学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朱彝尊

惠周惕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号硯谿。江南吴县人。清经学家。.

查看 清儒學案和惠周惕

惠棟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苏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查看 清儒學案和惠棟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查看 清儒學案和戴震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系统记载、总结论述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的专著。作者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

查看 清儒學案和明儒學案

施閏章

施閏章(),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又號蠖齋,晚號矩齋。江南宣城縣(今屬安徽省)人。中國清代官員、詩人。.

查看 清儒學案和施閏章

曹禾

曹禾(),字頌嘉,號峨嵋,江蘇省江陰縣(今江陰市)人。清朝官員、學者。.

查看 清儒學案和曹禾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查看 清儒學案和曾国藩

陸隴其陈澧李善兰李光地李邺嗣杨名时桂馥梁启超梅文鼎段玉裁毛奇龄江藩朱彝尊惠周惕惠棟戴震明儒學案施閏章曹禾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