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吐露港,大埔墟,大埔公路-沙田段,大公报,大日本帝國,中国大陆,九廣鐵路,傳統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战,由1967開始,瀝源邨,聯和墟,颱風溫黛,香港,香港重光,解放軍,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沙田,沙田市中心,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沙田站,沙田畫舫,沙田機場,沙田海,沙田新市鎮,新城市廣場,新界,日本投降。
吐露港
吐露港()原稱大埔海,古稱大步海,是香港新界的主要內港之一,位於沙田區以北,大埔區以東,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出口處為大赤門,海水從此處流進香港東北面的大鵬灣。有多條河流流向吐露港,包括沙田城門河及大埔林村河。.
查看 沙田墟和吐露港
大埔墟
大埔墟(英文: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英文: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前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但隨大埔墟火車站遷移,大埔市中心位置已遷到大埔墟四里一帶。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為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查看 沙田墟和大埔墟
大埔公路-沙田段
大埔公路-沙田段(Tai Po Road - Sha Tin)是香港大埔公路在新界沙田的一段,為香港9號幹線的一部份,9號幹線全長42公里無間斷快速路段由本路火炭路以北開始。大埔公路-沙田段長約3.5公里,西南起獅子山隧道公路與大埔公路-大圍段,東北連接吐露港公路與大埔公路-馬料水段。 大埔公路於約1900年代通車,為連接九龍及新界東的要道。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大埔公路-沙田段被擴闊,同時被納入貫通香港南北的1號幹線。2003年,運輸署重組路線編號,大埔公路-沙田段改為9號幹線,視為新界環迴公路的一部份(火炭路以北為法定快速公路)。 雖然地理上沙田段與大圍段連接,可是實際上兩者在車流上並不再相連。在過去,沙田段可右轉至大圍段,但大圍段車輛只可經8號幹線青沙公路駛往沙田段,而大圍段末端並不能駛往沙田段。青沙公路通車後,大埔公路-沙田段的擠塞情況延長至近城門隧道公路,因該處為青沙公路入口,而該入口為單線,造成樽頸;於是路政署於2014年6月8日展開工程,把大埔公路-沙田段進入大埔公路-大圍段或獅子山隧道公路的支路永久封閉,以擴建青沙公路入口為雙線行車,導致大圍段及沙田段不再相連。由沙田或大埔前往大圍的車輛,必須改經青沙公路或沙田正街(需要經沙田鄉事會路、源禾路和担杆莆街前往)。.
查看 沙田墟和大埔公路-沙田段
大公报
《大公报》(Ta Kung Pao)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創刊於1902年的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报纸之一。1949年後,在中共港澳工委(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领导下,《大公報》在香港出版发行,其立場被指親中和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與《文匯報》、《香港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並稱為香港「四大左報」, 香港電台。.
查看 沙田墟和大公报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查看 沙田墟和大日本帝國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查看 沙田墟和中国大陆
九廣鐵路
九廣鐵路(簡稱九鐵;Kowloon-Canton Railway,缩写KCR),是指1910年起連接香港九龍及廣東省廣州市的城際鐵路系統,也是連接九龍及廣州的第一條鐵路。當時分為兩部份,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易手而停辦,來往兩地的長途客車(港穗直通車)於1979年才恢復行走。該路段後來由兩間不同公司營運,分別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廣深鐵路(原華段)及九廣鐵路公司營運的九廣東鐵(原英段)。 在香港,「九廣鐵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只代表「九廣鐵路──英段」,現在則指由九廣鐵路公司在1910年至2007年在香港營運的所有鐵路網,包括九廣東鐵、九廣西鐵、馬鞍山鐵路及九廣輕鐵。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後,原九廣鐵路的列車服務已改由前身是地鐵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為港鐵一部分。.
查看 沙田墟和九廣鐵路
傳統市場
--又可稱為--或墟市,是一種相對於超級市場的賣場,通常在一個社區中會有一個。它所販賣的商品主要是各式各樣新鮮的蔬菜、尚未宰殺的雞、魚等等,除此之外,在這之中,也可能有餐飲店、雜貨店、服飾店等商店座落於其中。傳統市場新年前會賣年貨(年宵);以營業時間區分,專賣早中午的為「早市」,專賣下午至通勤下班時間的為「黃昏市場」,夜晚營業則為「夜市」。 傳統市場販賣的食材新鮮,且可讓人殺價或要求贈品,所以廣受家庭主婦所喜愛,主婦們通常於白天在此購買接下來一兩天做菜時所需要的食材。 由於超級市場的出現,搶去傳統市場不少客源,但因顧客的購物習慣(主要受年齡影響)不同,傳統市場仍然佔有一定的地位。此傳統市場在歐美地區,為「傳統市集」。.
查看 沙田墟和傳統市場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沙田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1967開始
《由1967開始》(That Was Then)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資訊節目,全節目共13集,為高清製作。然而由於版權問題,本節目不設網上重溫。 本節目以編年式回顧香港由1967年至1979年的昔日面貌,並與2009年比較,從而反映40年來香港在社會、民生、娛樂方面的變化。每集節目都以當年的新聞片段及TVB製作的影片,再附上當年的報紙作為印證。節目由馬浚偉旁白,帶出香港當時的歷史面貌。.
查看 沙田墟和由1967開始
瀝源邨
瀝源邨(Lek Yue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沙田區。它是沙田區首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ST01,但已列入擴展市區配屋區內,也是開發沙田新市鎮的先鋒,毗連禾輋邨。香港電台首部兒童劇小時候(1977年版)及香港導演陳果拍攝的第一部獨立電影《香港製造》亦在此屋邨取景拍攝。.
查看 沙田墟和瀝源邨
聯和墟
聯和墟(Luen Wo 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北部,是粉嶺發展的里程碑。根據統計處2007年的統計,聯和墟人口約21,335人。聯和墟附近設有港鐵粉嶺站,為該區提供鐵路服務。 聯和墟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和規劃的發展工程,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多座商住兩用建築,是令墟內繁盛原因之一。墟內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建築,包括聯和墟戲院、聯和市場和畢打奧餐廳。此地還是粉嶺區鄉事委員會辦事處的所在處。.
查看 沙田墟和聯和墟
颱風溫黛
颱風溫黛可以指:.
查看 沙田墟和颱風溫黛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沙田墟和香港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查看 沙田墟和香港重光
解放軍
#重定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
查看 沙田墟和解放軍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英文縮寫為「TVB」),創立於1967年11月19日,由邵逸夫、利孝和、祈德尊等人創辦,是香港首間商营無線電視台,也是目前香港四家免費電視台之一。 因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是香港首個投得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台,而且從1967年至1973年間是香港唯一一家無線電視台,所以香港人時至今日亦普遍稱呼該公司為「無綫電視」或「無綫」。由於無綫的收視曾經長期拋離已經轉型為網絡電視的亞洲電視,故此坊間亦有大台之稱,亦因其RGB三色標誌而常被戲稱為三色台。.
查看 沙田墟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沙田
#重定向 沙田_(香港).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
沙田市中心
沙田市中心(Sha Tin Town Centre)是香港新界沙田新市鎮的中心及最繁忙的地方,通常是指大圍以北,城門河以西,火炭渠以南的新市鎮發展區,狹義的沙田市中心僅包括沙田鄉事會路至獅子山隧道公路之間的商住混合發展區和休憩用地,而沙田鄉事會路以北至火炭路之間的公營房屋區和社區設施在地理環境和道路系統與核心商業區同屬一體,可被視爲市中心的擴展部分,至於火炭路以東的學校和政府設施則一般被視爲火炭的一部分。.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市中心
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
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英文:Sha Tin Central Bus Terminus)是香港沙田一個有蓋巴士總站,位於沙田正街18號新城市廣場第一期地下,鄰近沙田站及沙田大會堂,目前是沙田區最繁忙的巴士總站。 此巴士總站是全港少有四間專利巴士公司路線服務的巴士總站,九巴及城巴聯營N170(但不設城巴站牌),新巴798線往將軍澳單向途經;由2015年11月30日,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增設特別路線798A及798B:798A線上午由康盛花園開往沙田站,下午由此總站開往康盛花園,來回程途經翠林邨及寶林邨,上下午各開出一班;798B線上午由日出康城開往沙田站,下午由此總站開往日出康城,途經將軍澳市中心及坑口,上下午各開出一班,以及龍運巴士A41和E42線。 本站設有3條西行車坑及兩條東行車坑,站頂掛上月台編號。本站有2個車輛入口,分別位於大埔公路(需由沙田鄉事會路交界處進入)及沙田正街東行,出口則可左轉或右轉沙田正街,行車方向是逆時針。 雖然九龍巴士288線及九龍巴士288A線以「沙田市中心」為循環點,但實際上並不停靠此站,而是在擔杆莆街近沙田大會堂停站。.
沙田站
沙田站(Sha Tin Station)是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大埔公路—沙田段側的港鐵東鐵綫車站。該站和粉嶺站同樣早於1910年起投入服務,而且是香港最早啟用而仍然提供鐵路服務的兩個車站。.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站
沙田畫舫
沙田畫舫是香港昔日的一艘高級海上畫舫,由香港仔飲食企業有限公司花了約300萬港元把一艘鐵躉船改建成,自1963年起停泊於新界沙田海近沙田墟一帶,並曾停泊在沙田何東樓(現時東鐵綫何東樓車厰)對出沙田海,以海鮮聞名,特別吸引外國人光顧。.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畫舫
沙田機場
沙田機場(英文:Sha Tin Airfield),原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白鶴汀村,為小型混凝土單跑道飛機場,現已關閉,原址已發展為沙田新市鎮及沙田市中心。.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機場
沙田海
沙田海在昔日是香港新界沙田的一個喇叭形的狹長海灣。當時沙田海位於城門河的河口,連接吐露港。沙田海的英文名稱除了Sha Tin Hoi之外,還有Tide Cove,即潮水灣,當潮漲時,海水便會湧入沙田海。雖然cove的中譯是小海灣,但沙田海相比香港其他海灣,面積已不算小。 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河延長成為一條7公里長,200米闊的人工河道。自此,沙田海大部分面積成為了現在城門河兩岸的土地,昔日位於海中央的小島——圓洲成為了沙田區東岸陸地的一部份,並改稱圓洲角。現在馬料水和馬鞍山之間的海灣,仍稱為沙田海。.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海
沙田新市鎮
沙田新市鎮(Shatin New Town)是香港新市鎮之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自1980年代起發展帶擴展至馬鞍山。.
查看 沙田墟和沙田新市鎮
新城市廣場
新城市廣場(英文:New Town Plaza)是香港其中一座大型的商場,位於新界沙田區沙田市中心,由新鴻基地產發展,並由旗下的新鴻基工程有限公司設計、旗下的明輝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再交由旗下的啓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管理,項目共分3期和新城市中央廣場,於1984至1991年分期落成,其中商場面積超過139,400平方米,並且包括5幢住宅樓宇、3幢商業大廈、1間酒店及6間超大戲院。項目一直由新鴻基旗下私人公司Fu Tong Investment Company(富棠置地有限公司)擁有業權。.
查看 沙田墟和新城市廣場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查看 沙田墟和新界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查看 沙田墟和日本投降
亦称为 沙田舊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