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指数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um Wormatiense,有时被宗座历史学家称为Pactum Calixtinum),是教宗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于1122年9月23日于沃姆斯城附近达成的协议。它结束了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的第一阶段,并被阐释为 包含了日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定的作为国家基础之主权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教会和欧洲最高统治者之间于其领域内关于政治控制的战略计谋的一个不可预知的后果。国王被承认在其统治区内享有以世俗权威(by the lance,通过矛)而非神圣权威(by ring and staff,通过和)叙任主教之权利;结果是主教们在尘世间要同时效忠教宗和国王,因为他们有义务确认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要求其提供军事支持——在他发誓效忠的情况下。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们认为任命教宗及其他教会官员(例如主教)是由上帝授予他们的权利。一个久后的结果是信仰君权神授说。叙任权斗争的一个更迫近的结果是确认了一项系于主权国家领土的专有权利,即确认国王对空位教区领地的收入的权利以及合理税收之基础。这些权利不属于欧洲封建制度,后者将当权者权力限定于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度中,而与领土仅有松散的联系。教宗跃升为一位高于并且外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接控制的人物。 随着Lamberto Scannabecchi(即后来的教宗何诺二世)以及1122年维尔茨堡议会(Diet of Würzburg)(1121年)的努力,教宗嘉礼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有效终止叙任权斗争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德国的主教和隐修院院牧的选举将在作为潜在争端之两造的裁判者的皇帝驾前举行,以免贿赂,因此为皇帝保留了一个在选出这些帝国封疆大吏时的关键性角色。在帝国之外,勃艮第及意大利,皇帝将在6个月内发出权威之象征。嘉礼二世提到皇帝在任命时应得之封建宣誓效忠的时候十分谨慎:“shall do unto thee for these what he rightfully should”即嘉礼二世同意授予的特权(privilegium)的措辞。皇帝将主教或隐修院院牧选举尽握掌中的权利被特别加以否定。 皇帝重申了赐予主教们权戒及牧杖——他们的精神权力之象征——的权利,并保护主教座堂或隐修院议员进行的选举以及自由的祝圣。双方以相互给予和平作结。 该协约被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the Lateran)于1123年确认。 沃姆斯协约是由许多位教宗推行的更大规模的改革的一部分,这些教宗中最有名的当数教宗额我略七世。这些改革包括圣职人员独身制、贩卖圣事的结束以及教会摆脱世俗领袖(被称为世俗叙任(lay investiture))而自治。.

目录

  1. 20 关系: 卡諾莎的瑪蒂爾達叙任权斗争士瓦本公爵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世纪大学列表主權主教绝罚萨克森公爵額我略七世諾曼征服買賣聖職霍亨斯陶芬王朝自由秩序原理沃尔姆斯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意大利教宗教宗訓令托马斯·贝克特

  2. 12世纪条约
  3. 圣座历史
  4. 萨利安王朝

卡諾莎的瑪蒂爾達

卡諾莎的瑪蒂爾達(Matilde di Canossa,Matilda,Mathilda; )是意大利北部的強大的封建統治者,也是敘任權鬥爭中在意大利支持教皇格雷戈里七世的主要人物;此外,她是少數幾個因為軍事成就而被聞名的中世紀女性,她因此統治教會國家以北的所有領土。 她在1076年擁有包括當今的倫巴第,,羅馬涅和托斯卡納的廣闊領土,以亞平寧山脈山腳下祖傳的卡諾莎城堡(位於今日義大利的雷焦艾米利亞省卡諾莎)作為領土的中心。1111年5月6日至11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在Bianello城堡(Quattro Castella,Reggio Emilia)加冕她為帝國牧師和意大利女皇皇后。 她因為卡諾莎城堡而被稱為卡諾莎的瑪蒂爾達,有時被稱為“大伯爵夫人”(La Gran Contessa)。她是意大利中世紀最重要和最有趣的人物之一:她生活在不斷的戰鬥和陰謀中,即使忍受極大的痛苦和屈辱也能表現出非凡的力量,展現出天生的領導能力。.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卡諾莎的瑪蒂爾達

叙任权斗争

叙任权斗争()或叙任权争夺(),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重大冲突事件,矛盾的双方是教会和世俗君主。在11和12世纪之际,数位教宗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虽然在此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争夺任命教会圣职()而发生的斗争,但是短暂而重要的斗争却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与教宗帕斯卡尔二世在1103年至1107年之间发生的教俗之争,最终以伦敦条约结束双方的争执。同一时期的法兰西国王也与教宗也因圣职任命和授予发生冲突,教宗与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教俗冲突在整个主教叙任权事件中属于次要事件。上述所有教俗冲突在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全都得到解决。 伴随着萨利安王朝的衰落,这场冲突导致了近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内战,诸侯和教会联手压倒了皇帝并获得了胜利,而王权的复兴则要等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登基以后才得以实现。.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叙任权斗争

士瓦本公爵

士瓦本公爵(德语:Herzöge von Schwaben)是德意志的部落公爵称号之一,与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巴伐利亚和洛林的公爵(他们都是部落公爵)具有同等的地位。.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士瓦本公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Peace of Westphalia)是指于1648年10月24日分別在神聖羅馬帝國明斯特市和奥斯纳布吕克市(威斯特伐利亚區)簽定的一系列和約,標誌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簽約方包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西班牙王國、法蘭西王國、瑞典帝國、荷蘭共和國、以及帝國自由城市。和約由《明斯特和約》(簽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以及各自盟友)和《奧斯納布魯克條約》(簽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瑞典帝國以及各自盟友)組成。和約象徵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戰爭结束,政治学者一般将该条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條約》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中世纪大学列表

中世纪大学列表包括中世纪欧洲的所有大学Rüegg 1992, pp. XIX–XX,也包括一些短暂存在过的机构,以及一些地位有争议的教育机构。颁授学位的大学是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产物,具有相对自主的地位。在1500年之前,在西欧和中欧建立了超过80所大学。随后,大学又传入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中世纪大学列表

主權

主權(sovereignty)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簡言之,即為「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來源,也是對外交往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主權的法律形式對內常規定於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的相互承認。因此它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国家主权的丧失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當今主權的概念正因為其至高無上的排他性,外交官不斷援引之;跨國組織及企業設法規避之;諸如政治學家、憲法、國際法學家仍爭論之,討論全球化及國際及區域組織對主權概念的影响。.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主權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主教

绝罚

絕罰(Excommunicatio,字面上的意思是斷絕來往),俗称破門律或逐出教会,現在該詞主要被天主教所使用,是该教所有懲罰中最嚴厲的一種。據天主教教義,被絕罰之人將與教會隔離,沒有教會所予之救贖 。.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绝罚

萨克森公爵

#重定向 萨克森统治者列表#萨克森公爵.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萨克森公爵

額我略七世

教宗聖額我略七世(Sanctus Gregorius PP., 约1020年—1085年5月25日),原名希尔德布兰德(Ildebrando),于1073年4月22日被选为教宗并领此职到他逝世,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額我略七世是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在有关主教的叙任权斗争中他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为对手。.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額我略七世

諾曼征服

諾曼征服可以指:.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諾曼征服

買賣聖職

買賣聖職(),又稱販賣聖事、販賣聖職,是指用金錢買賣教會職位的罪行。Simony來自行邪術的西满(Simon),據《宗徒大事录8:18-24》記載,西满企圖向聖伯多祿購買恩賜聖靈的權力,被聖伯多祿拒絕。 中世紀時,世俗的權力鬥爭介入教會,皇帝任命受過高深教育的教士為高級官員,世俗權力加速神職人員的腐化。買賣聖職動搖教會的道德水平,情勢每況愈下。教會內的改革派呼籲恢復傳統的修道生活。克吕尼改革中,教宗額我略七世打擊買賣聖職,引起與亨利四世的敘任權鬥爭。 天主教会认为買賣聖職属于一种反宗教的罪行。.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買賣聖職

霍亨斯陶芬王朝

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Staufer)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王室,又稱為士瓦本王朝或斯陶芬家族。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為現時德国南部士瓦本(又译為斯韋比亞)的世袭伯爵與統治家族。由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尼丝公主并繼任士瓦本公爵起,是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 和皇室联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挤身于最高的统治阶层,而且由于阿格尼丝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没有子嗣,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为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其後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為法蘭克尼亞和萊因的統治家族。在12世紀,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德意志「皇帝黨」勢力的首領。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權勢最盛,與羅馬教廷展開權力鬥爭,並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国的統治權。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後,此家族日漸衰落。1254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示众,该家族便滅絕了。.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霍亨斯陶芬王朝

自由秩序原理

《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是一部由奥地利经济学派名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撰写的政治、经济、哲学著作,系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经典之作,其于1960年经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首次公开出版,该部作品系统阐述了自由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这些原则是个人和社会财富以及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此书还包括后记,标题为《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自由秩序原理》被保守主义旗舰杂志《国家评论》评选为“20世纪最好的100本非小说书籍中名列第九”。 《自由秩序原理》在英国保守党的推崇之下受到了学术界以及政治界高度关注,在1975年的一次保守党的会议上,新晋保守党党魁撒切尔夫人举起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大力地将其拍在桌子上,并斩钉截铁地说:“这本书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这一幕被英国主流传记作家认为是新自由主义重归历史舞台的重要时刻,撒切尔夫人也和罗纳德·里根一起成为推动新自由主义风靡西方世界的“两大鼓手”,两人合力改写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自由秩序原理

沃尔姆斯

沃尔姆斯(Worms),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东南部的一座直辖市,位于莱茵河的西岸。 凯尔特人所建立的沃尔姆斯,与科隆和特里尔同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沃尔姆斯也被称为“尼伯龙根之城”(Nibelungenstadt,源自尼伯龙根的传说和尼伯龙根之歌)和“路德之城”(Lutherstadt,源自马丁·路德),市内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是三座由皇帝下令建造的罗马式主教座堂之一(另两座是美因茨主教座堂和施派尔主教座堂),也是羅曼式建築的代表作。沃爾姆斯也是英雄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的舞台。這首詩也被用作歌劇的題材。市內有以此為主題的博物館。沃爾姆斯這個名字來自凱爾特語。市內的氣候頗為溫和。.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沃尔姆斯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um Wormatiense,有时被宗座历史学家称为Pactum Calixtinum),是教宗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于1122年9月23日于沃姆斯城附近达成的协议。它结束了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的第一阶段,并被阐释为 包含了日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定的作为国家基础之主权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教会和欧洲最高统治者之间于其领域内关于政治控制的战略计谋的一个不可预知的后果。国王被承认在其统治区内享有以世俗权威(by the lance,通过矛)而非神圣权威(by ring and staff,通过和)叙任主教之权利;结果是主教们在尘世间要同时效忠教宗和国王,因为他们有义务确认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要求其提供军事支持——在他发誓效忠的情况下。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们认为任命教宗及其他教会官员(例如主教)是由上帝授予他们的权利。一个久后的结果是信仰君权神授说。叙任权斗争的一个更迫近的结果是确认了一项系于主权国家领土的专有权利,即确认国王对空位教区领地的收入的权利以及合理税收之基础。这些权利不属于欧洲封建制度,后者将当权者权力限定于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度中,而与领土仅有松散的联系。教宗跃升为一位高于并且外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接控制的人物。 随着Lamberto Scannabecchi(即后来的教宗何诺二世)以及1122年维尔茨堡议会(Diet of Würzburg)(1121年)的努力,教宗嘉礼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有效终止叙任权斗争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德国的主教和隐修院院牧的选举将在作为潜在争端之两造的裁判者的皇帝驾前举行,以免贿赂,因此为皇帝保留了一个在选出这些帝国封疆大吏时的关键性角色。在帝国之外,勃艮第及意大利,皇帝将在6个月内发出权威之象征。嘉礼二世提到皇帝在任命时应得之封建宣誓效忠的时候十分谨慎:“shall do unto thee for these what he rightfully should”即嘉礼二世同意授予的特权(privilegium)的措辞。皇帝将主教或隐修院院牧选举尽握掌中的权利被特别加以否定。 皇帝重申了赐予主教们权戒及牧杖——他们的精神权力之象征——的权利,并保护主教座堂或隐修院议员进行的选举以及自由的祝圣。双方以相互给予和平作结。 该协约被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the Lateran)于1123年确认。 沃姆斯协约是由许多位教宗推行的更大规模的改革的一部分,这些教宗中最有名的当数教宗额我略七世。这些改革包括圣职人员独身制、贩卖圣事的结束以及教会摆脱世俗领袖(被称为世俗叙任(lay investiture))而自治。.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意大利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教宗

教宗訓令

《教宗訓令》(Dictatus papae)是一份可能由教皇額我略七世簽署的關於27條應屬教皇之權力的文件。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就是額我略七世本人寫下或口述的,另一些認為是後人所撰,其中的每一條訓令也有不同來源。 1087年,紅衣主教狄烏迪弟發行了一系列獻給維克托三世的赦令集,其中所包含的教會法來自他搜集的各種資源。《教宗訓令》與該赦令集是如此之相似,以至於有人認為宗教訓令就是在該訓令集的基礎上寫成的,所以其年代一定比1087年還遲。 該訓令的宗旨是教皇至上,其中“他可以罷免皇帝”一條使得世俗與宗教權力的界限被打破,并引起了世俗力量,特別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反抗,自此之後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世俗權力之間的裂痕就愈來愈深了。.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教宗訓令

托马斯·贝克特

聖托马斯·贝克特(Saint Thomas à Becket,)是英格兰王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他是一個諾曼人且原本跟亨利二世有密切的關係,1162年亨利二世為了能在教會裡頭有盟友而舉薦他擔任坎特伯里大主教,但他卻與亨利二世反目。因為反對亨利二世對教會的干涉,試圖把教會的司法權收回時,請求教宗的干預,觸怒了亨利二世。1170年12月29日,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被亨利二世支持的四位男爵騎士刺殺而殉道。教宗歷山三世於1173年封他為聖人。.

查看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和托马斯·贝克特

另见

12世纪条约

圣座历史

萨利安王朝

亦称为 沃姆斯协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