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正信凯旋主日

指数 正信凯旋主日

正信凯旋主日,也譯作東正教的勝利,是东正教会与拜占庭礼天主教会礼仪年中大斋期的第一个主日,以此纪念东正教战胜圣像破坏运动并恢复圣像崇拜。 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在位期间曾(原因是大量的青年為了逃避兵役和逃稅所以出家去當修士,害國家缺乏軍隊兵源和稅收)下令禁止圣像崇拜,不过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恢复了对圣像的敬仰。然而此后教会重新陷入混乱,利奥五世于815年再度发起圣像破坏运动。842年,支持禁止圣像的皇帝狄奥斐卢斯去世、年幼的皇子米海尔三世继位。843年3月11日(当日为大斋期的首个主日),米海尔三世的母亲、摄政的狄奥多拉皇后全面恢复了圣像崇拜。为纪念“正教信仰的凯旋”这一东正教重要的时刻,大斋期的第一个主日被定为“正信凯旋主日”(ἡ Κυριακὴ τῆς Ὀρθοδοξίας)。.

10 关系: 主日圣像破坏运动利奥三世 (拜占庭)利奥五世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米海尔三世狄奥斐卢斯提奧多拉東儀天主教會拜占庭帝国

主日

主日(dies dominica,源自通用希腊语:he kuriake hemera)即主的日子,亦称礼拜日,在基督教傳統中,即是星期日,在這天,基督徒會舉行宗教儀式。大部分基督徒按照新约圣经中四福音的记载,相信耶稣的复活发生在“七日的第一日”,遵守此日作为纪念。这一传统开始于基督教历史的最初时期,在每个星期日早晨聚集敬拜主耶稣基督,因此称为“主日”。 聖經上提到耶穌死亡的當天過了傍晚是安息日(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的日落),而耶穌在第三日復活,故推算為星期日。.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主日 · 查看更多 »

圣像破坏运动

#重定向 聖像破壞運動.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圣像破坏运动 · 查看更多 »

利奥三世 (拜占庭)

(伊苏里亚的)利奥三世 (,,又譯李奧三世,約),717年建立伊苏里亚王朝,717年至741年在位為东罗马帝国皇帝。.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利奥三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利奥五世

教宗利奧五世(Leo PP.),死于903年,於903年7月3日—903年9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利奥五世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二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此會議主要討論聖像崇拜問題,現今一些基督教會的教義,是此會議的結果。此會議在對聖像敬禮的傳統奠下了重要根基。現今的东正教与拜占庭礼天主教,於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舉行的「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便是為慶祝聖像畫像納為正統教義的日子。.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米海尔三世

米海尔三世(酒鬼)(希腊语:Μιχαήλ Γ,)是一名拜占庭帝国皇帝(842年—867年在位)。他是米海尔二世的孙子,皇帝狄奥菲洛之子。 米海尔三世曾击退阿拉伯人的进攻。后被其亲信巴西尔一世杀害,后者随后建立了马其顿王朝。.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米海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狄奥斐卢斯

奥斐卢斯(Θεόφιλος;)拜占庭帝国皇帝(829~842年在位),阿莫利王朝(也称弗里吉亚王朝)的创立者米海尔二世的儿子。统治期间是拜占庭“毁坏圣像运动”最后的高潮,这时期也是穆斯林文化对拜占庭影响最强烈的时期。.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狄奥斐卢斯 · 查看更多 »

提奧多拉

提奧多拉,或译狄奥多拉、塞奥多拉、西奥多拉等,可以指:.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提奧多拉 · 查看更多 »

東儀天主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Ecclesiae Catholicae Orientales),或稱東方礼天主教会、東方歸一教会,是指與聖座共融的23個採行東方教會禮儀的教會。 東儀天主教分別由其教會的宗主教、都主教或是大總主教擔任領袖。並以東儀天主教法典以及其各自所設立的教會法作為規章,並且各自保有自身的悠久傳統。現今所有東儀天主教信徒約有一千六百萬名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佔天主教全體信徒1.5%。 作為相互共融的成員,在各東儀天主教會與拉丁禮教會間共享了同一的聖事。但另一方面這些東儀教會也各自保存了与其有歷史關係的東方基督教派如東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及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神学基础与聖事,因此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這些非天主教的東儀教會的聖事效力。 東儀天主教的主要分布地點大多與其原先的起源地,如中東、埃及、東歐以及印度相近,然而隨著移民社群的增加,東儀天主教也在美洲或西歐建立教區,相對的在中東的拉丁禮天主教徒則由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牧養。.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東儀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正信凯旋主日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