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檀君

指数 檀君

檀君是朝鲜半岛民间传说中的始祖与山神,為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释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栖梧結合而生。 朝鲜人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 根据20世纪初的偽書《桓檀古记·番韩世家 上》中說法,檀君於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建立檀君朝鮮,定都王儉城(可能在今日朝鲜的平壤)。.

22 关系: 古朝鮮大韩民国天王帝釋天三國遺事三国史记平壤开天节前秦王儉城熊女苻坚電子自旋共振桓因桓雄檀君古记檀君陵檀君朝鮮朝鲜半岛君主列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據朝鮮扶娄

古朝鮮

古朝鮮是(公元前2333年? - 公元前108年),古代朝鮮半岛国家的稱謂,包括檀君朝鮮以及并无历史遗迹和文物可证明其存在的箕子朝鮮、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中国和日本学者与北朝鲜和南韓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国学者主要用该词指「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以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中国东北工程主张古朝鮮是对在漢武帝前108年設置漢四郡(位于今朝鮮以北,燕國以東)以前,古代朝鮮半岛北部国家的稱謂,包括虚构的檀君朝鮮以及箕子朝鮮、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其他国家的学者与南北韩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他国家的学者主要用该词指信史(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单称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13世紀晚期高丽王朝史书《三国遺事》是箕子朝鮮、衛氏朝鮮並立而言的。.

新!!: 檀君和古朝鮮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檀君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天王

天王可以指:.

新!!: 檀君和天王 · 查看更多 »

帝釋天

帝釋天(शक्र,,Sakka),又稱天帝釋、帝釋,全名為釋提桓因陀羅(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巴利文:Sakko devānaṃ indo)或釋提桓因達羅,簡稱釋提桓因。原為印度教神明,即因陀罗(Indra),主管雷電與戰鬥,統領天界,後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佛教認為他是忉利天之主,座騎為六牙白象。他經常率領天人,與阿修羅戰鬥。.

新!!: 檀君和帝釋天 · 查看更多 »

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是由高麗時代国师一然(1206年--1289年)所編撰,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為記述對象的史書。 該書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個條目所構成,九篇的篇目分別為王曆、紀異、興法、塔像、義解、神咒、感通、避隱、孝善。坛君传说首次出现于此书。 《三國遺事》是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之後第二早的史書,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神異的民間傳說。.

新!!: 檀君和三國遺事 · 查看更多 »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新!!: 檀君和三国史记 · 查看更多 »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新!!: 檀君和平壤 · 查看更多 »

开天节

开天节,韩国每年10月3日庆祝,亦称“民族奠基日”,是纪念传说中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檀君朝鲜的节日。开天节是韩国的公众假期。.

新!!: 檀君和开天节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新!!: 檀君和前秦 · 查看更多 »

王儉城

王险城,是古朝鲜的都城。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脫中華以自立受到西汉的征讨,王險城陷落,古朝鲜灭亡。 王險城,中国史书《史紀》中《魏书》記載,王險城是由箕子建立的,作为古朝鲜的首都;其下引用《古记》作为注解,王險城就是平壤城。《三国史记·卷十七》的东川王21年条也记载:“平壤城,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險”。仙人王險与箕子為同一人。 王險城在平壤,此说法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官方所接受。然而,也有不少韩国学者処于民族自尊将王險城“考証”到位于满洲境内,在辽河之畔。.

新!!: 檀君和王儉城 · 查看更多 »

熊女

熊女是朝鮮創世神話中一個由熊化為女人的角色。 據說朝鮮天王桓雄降臨的太白山上,有一棵神聖的檀香樹,附近有一個山洞,洞中住著一虎一熊。這兩隻動物向天王桓雄祈禱,希望能成為人類。桓雄聽到牠們的祈求,便給牠們20瓣蒜頭和一把艾草,並命牠們在百日之內只能靠吃這些東西維生,且絕對不能見陽光。老虎在第20天因為飢餓難忍而離開了洞穴,沒能變成人;但是熊繼續堅持下去,並在第21日時變成了女人,名為棲梧。熊女棲梧對天王桓雄感激萬分,並且向祂獻供。後來棲梧因為沒有丈夫而心情鬱悶,她於是在檀香樹下向天王桓雄祈求一個孩子。桓雄被熊女棲梧的祈禱打動,娶她為妻,不久之後熊女棲梧就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朝鮮日後的開國君主檀君王儉。 Category:朝鮮神話.

新!!: 檀君和熊女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新!!: 檀君和苻坚 · 查看更多 »

電子自旋共振

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又称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是屬於自旋1/2粒子的電子在靜磁場下发生的磁共振現象。因为類似靜磁場下自旋1/2原子核核磁共振的現象,又因利用到電子的順磁性,故曾稱作“電子順磁共振”。 由於分子中的電子多數是成對存在,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電子对中的两个电子必為一個自旋向上,另一個自旋向下,所以磁性互相抵消。因此只有拥有不成對電子存在的粒子(例如過渡元素中重金屬原子或自由基),才能表現磁共振。 雖然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与核磁共振的类似,但由於電子的質量遠輕於原子核的质量,所以电子有较大的磁矩。以氫原子核(質子)為例,電子磁矩強度是其659.59倍。因此對於電子,磁共振所在的拉莫頻率通常需要透過減弱主磁場強度來使之降低。但即使如此,拉莫頻率通常所在波段仍比核磁共振拉莫頻率所在的射頻範圍還要高(通常是在微波的波段),因此有穿透力以及對帶有水分子的樣品有加熱可能的潛在問題,在進行人體造影時則需要改變方法。舉例而言,0.3T的主磁場下,電子共振頻率發生在8.41GHz,而對於常用的核磁共振核種——質子而言,在這樣強度的磁場下,其共振頻率仅為12.77MHz。.

新!!: 檀君和電子自旋共振 · 查看更多 »

桓因

桓因即帝释天,別名释提桓因,其原型来源于佛教神话中的释迦提婆因提。梵音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又曰帝,印度教中的即能天主。 汉传佛教用语中桓因是“释提桓因之略,帝释天也”,而且释提桓因可 “略称释帝与帝释”,源自佛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牛头旃檀”,还出现“天王”、“符印”等宗教用语。可见它是僧人创作,由一然形诸于笔。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小兽林王本纪》:372年、“前秦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374年“僧阿道来”,375年小兽林王“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佛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因而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佛教始于372年,因而这则神话不可能出现于公元4世纪以前。.

新!!: 檀君和桓因 · 查看更多 »

桓雄

桓雄又名天帝子、天王、天王郎。桓因的儿子,也是檀君朝鲜的开国王檀君的父亲。 根据《三国遗事》和《帝王韵纪》的记载,天帝桓因的儿子桓雄想下凡与人类一起生活。得到桓因的同意后,桓雄率领3000人降临到太白山(一说是朝鲜平安道境内的妙香山),建立了“神市”。 除了带来风伯、雨师、云师外,桓雄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则并教给人类各种各样的艺术,医学和农业技术。 据说,当时山洞中的一个虎和一个熊,求桓雄把他们变成为人。桓雄给了他们20片蒜和一把艾草,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能变成人。熊在第21日时变成了女人。熊女因没有丈夫,于是在一棵神檀树下再次向桓雄祈祷,希望能有一个孩子。桓雄被熊女的祈祷打动,娶了熊女为妻。后来熊女生了个孩子,就是檀君王俭。 韩国1979年出版的野史《桓檀古记》(환단고기,参看Hwandan Gogi)宣称,蚩尤即传说中朝鲜半岛的王朝倍达国第14代君主慈乌支桓雄(자오지 환웅)。此書也成為後來的偽歷史書大朝鮮帝國史的引證。.

新!!: 檀君和桓雄 · 查看更多 »

檀君古记

檀君古记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传说中存在的一本关于檀君朝鲜世系的一本书。 据文献记载,朝鲜历史曾有《檀君古记》一书(《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地理志》录有其名),疑即为上二书提及的“古记”、“本记”,但此书早已亡佚,内容和成书年代不得而知。 20世纪初期成书的桓檀古記宣称很多内容来自于这本失传的古书,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古记的存在。.

新!!: 檀君和檀君古记 · 查看更多 »

檀君陵

檀君陵(단군릉)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內的一座古墓,坐落在平壤市江東郡西北大朴山東南側山麓的一個斜坡上,與東北方的阿達山相對而立。相傳此墓是朝鲜半岛第一个朝代檀君朝鲜奠基人檀君的陵墓。 檀君陵在古代已見諸史冊。1530年編纂完成的《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中,便指出江東縣西3里處有一處大墳墓,被民間傳聞是檀君陵。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朝鮮王朝曾於1697年7月14日下令修復檀君陵和東明王陵。1739年5月23日和1763年4月22日,又兩度降旨維修。1786年8月9日,朝鮮正祖命令平壤監使從附近百姓中選出數名作為守墓人,並命令江東縣令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拜謁。不過該陵墓是否為檀君真的墓一直未能得到證明。 檀君陵在日治時代曾被日本考古學家發掘過。1921年,因檀君陵破敗,朝鮮士紳屢次進行協商,於1932年成立「檀君陵修築期成會」,對其進行修復,並於1936年完工。 199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考古學家再次對檀君陵進行發掘。官方的發掘報告稱,檀君陵內的文物曾遭到日本考古學家的大肆盜掘和掠奪,壁畫也遭到嚴重破壞。這次發掘出土了兩副人骨、金銅王冠正面裝飾豎板、環帶碎片各一片、金銅鏈式腰帶一片、若干鐵製棺釘碎片以及許多灰色陶器片。同年朝鲜學者使用电子常磁性共鸣年代测定法,認定這兩具人骨是5011年以前(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並確認他們是檀君夫婦的遺骨。該陵墓的構造與高句麗時期的墳墓構造相似,朝鮮考古學家認為這是高句麗時代進行修復的結果。 1994年10月,檀君陵被全面重修。檀君陵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由重建部分,石像和陵墓三部分组成。重修後的檀君陵是金字塔型的石陵,高22米,宽50米。墓顶为四方形,入口在陵墓后面,墓室为正方形,各长5.7米,高4.8米,能容10余人。这里有安放着檀君王俭和王后之遗骨的两个棺材。陵台四角有朝鲜虎石雕和象征檀君古朝鲜琵琶形短剑的剑塔。 由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禁止外界对檀君陵进行考古研究,其真实性一致存在争论。.

新!!: 檀君和檀君陵 · 查看更多 »

檀君朝鮮

檀君朝鮮(단군조선)是一个关于朝鲜族起源的神話傳說,是後世朝鲜半岛对传说中檀君所建立的国家的一种称呼。朝鲜半岛现存有关这一传说的最早文字记录見於1280年代高麗国师一然所著的《三国遺事》。.

新!!: 檀君和檀君朝鮮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所有君主。.

新!!: 檀君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会主義國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9月9日成立,在港澳、臺灣一般稱為北--韓(),漢語地區也有称呼北朝--鮮(,与“南朝--鲜”或“朝--鲜半岛”区别。)。其領土約佔朝鮮半島的九分之五,首都與最大都市為平壤。朝鮮南疆與大韓民國(南韓)以三八線(韓國朝鮮非軍事區)分隔,北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西臨黃海,東臨朝鮮東海。 朝鮮半島在20世紀初以前為中國附屬國,直至日韓合併後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屬地。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朝鮮半島在1945年至1948年間皆由盟軍軍政府管理,由蘇聯與美國分別接管三八線北側與南側地區。之後,蘇聯接管地區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朝鮮);美國接管地區則成為大韓民國(即韓國)。1950年6月,朝鮮發動韓戰試圖統一朝鮮半島不果,三年後南北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再度以三八線以界(與韓戰前的直線國界不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獲得了京畿道的開城,而大韓民國則是增加了江原道部分領土),自此朝鮮半島分裂至今。 根據朝鲜宪法,朝鲜是一個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包括主體思想和先軍政治)為唯一思想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曾於1992年和2009年兩度修憲,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等字詞刪除,並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替代,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與极右翼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非常相近。在經濟上,朝鮮政府实行計劃經濟,不保障國内的私人財產。在政治上朝鮮政府持續不斷鎮壓「敵對階級」。在軍事上,強調以先軍思想為指導強化國力。朝鮮現有約120萬名軍人,是全球武裝部隊第五多的國家"Background Note: North Korea".

新!!: 檀君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日據朝鮮

#重定向 朝鮮日治時期.

新!!: 檀君和日據朝鮮 · 查看更多 »

扶娄

扶娄(부루 단군,扶婁檀君)是传说中的檀君的长子和由20世纪书籍桓檀古記记载的檀君朝鲜的第二代君王(公元前2240年 - 公元前2183年).

新!!: 檀君和扶娄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檀君王俭王倹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