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冲锋枪

指数 冲锋枪

冲锋枪(Submachine gun,縮寫SMG),旧译手提机枪或手提轻机枪,一般泛指设计上用来由单兵抵肩射击的风冷、弹匣/弹鼓供弹、自动连发手枪弹的轻型枪械。 世界上第一款冲锋枪式设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意大利于1915年推出的维勒·帕洛沙(Villar-Perosa,简称VP或FIAT Mod.1915)航空机枪,采用双枪管设计,发射9毫米格利森蒂手枪子弹,装有两脚架但没有枪托,射速超过每分钟1500发,但因为是固定在飞机上而非单兵携带所以不被一些人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一战末期,VP机枪的设计被贝瑞塔公司改成單管直接装上了木质枪托,变成了OVP冲锋枪,之后又进一步改造成了配有25发弹容量弹匣、射速每分钟900发的贝瑞塔1918式冲锋枪。紧随其后,德国人也推出了发射9×19mm鲁格弹的MP18伯格曼冲锋枪,从此德语中一直使用“Maschinenpistole”(机关手枪)一词来形容冲锋枪。英文的“submachine gun”一词则来自于同一时期美军陆军准将约翰·T·汤普森(John Taliaferro Thompson)在1918年设计的汤普森冲锋枪(Thompson submachine gun)。.

57 关系: AK-47突击步枪卡宾枪協約國发明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堑壕战太子门事件子彈中间型威力枪弹世界大戰伊朗大使館包圍戰伦敦德国全自動手槍個人防衛武器CZ 25冲锋枪王侯门事件突击步枪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縮寫美军烏茲衝鋒槍特种空勤团特警隊白朗寧自動步槍風冷貝瑞塔黑克勒-科赫輕兵器辞海自动武器英國陸軍FN P90衝鋒槍HK MP5冲锋枪HK MP7衝鋒槍M3衝鋒槍MP18衝鋒槍MP40冲锋枪PP-19-01勇士衝鋒槍PPSh-41冲锋枪抑制器柯爾特9毫米衝鋒槍枪械捷克斯洛伐克槍托機關手槍步兵步枪...汤普森冲锋枪机枪斯登衝鋒槍意大利手枪56式自動步槍95式自動步槍 扩展索引 (7 更多) »

AK-47突击步枪

AK-47(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意为 「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自動步槍」),是由前蘇聯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突击步枪。.

新!!: 冲锋枪和AK-47突击步枪 · 查看更多 »

卡宾枪

卡宾枪(Carbine),原意骑兵步枪,又称卡柄槍、马枪、骑枪,是枪管介於手槍與步槍之間,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轻便步枪。构造和普通步枪基本相同,它的中文名称来源于英文「Carbine」的译音。.

新!!: 冲锋枪和卡宾枪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冲锋枪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发明

明是一種獨特的、創新的有形或無形物,或是指其開發的過程。可以是指對機械、裝置、產品、概念、制度的創新或改進。.

新!!: 冲锋枪和发明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Mittelmächte;Központi hatalmak;İttifak Devletleri;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王国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

新!!: 冲锋枪和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堑壕战

堑壕战(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新!!: 冲锋枪和堑壕战 · 查看更多 »

太子门事件

#重定向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新!!: 冲锋枪和太子门事件 · 查看更多 »

子彈

子弹(cartridge,也称round,霰弹枪弹则称为shell),又称定装弹药,是一种将弹头/散弹、推进药、底火整合在弹壳中以方便在火器类枪械的膛室中填裝进行发射的弹药。子弹是后膛火器专有的弹药,相比之下,前膛枪不使用定装弹药而是将火药和彈丸分开装入枪管;而气枪因为根本不依赖推进药提供发生动力,只装填独立的弹粒(pellet)和弹珠(round shot)。 如果子弹没装弹头,就称为空包弹(blank);如果没装发射药和底火就称为惰性弹(dummy);如果没能成功击发底火并点燃发射药,就称为哑弹(dud);如果发射药燃烧没能产生足够能量将弹头推出导致其滞留在枪管中,就称为卡弹(squib)。.

新!!: 冲锋枪和子彈 · 查看更多 »

中间型威力枪弹

中間型威力槍彈(Intermediate cartridge),是在步槍子彈中的一個分支,是指槍口動能約在1300-2000焦耳級,口徑在5-8毫米左右的中或小口徑軍用步槍子彈。是為了解決早期現代的步槍子彈(槍口動能在2500焦耳以上),在用於自動步槍時威力過大,在全自動射擊時無法有效的控制槍枝的跳動和後座力的撞擊。 所謂「中間」是指相對於早期現代步槍子彈所謂的,有時稱為「全火力步槍子彈」,甚至有所謂「全尺寸步槍子彈」(通常指槍口動能接近四千焦耳級)為低,為了「接近」衝鋒槍用的手槍子彈,而在二戰到現代開發的新制式步槍子彈。 而衝鋒槍使用的手槍子彈在中遠距離上威力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戰後多國都有研究的。 其中1934年,德國開始研究開發短藥筒步槍子彈,以兼顧威力與連續射擊時控制射擊精度,這類短藥筒彈藥被稱為中間型威力槍彈。 它的有效射程相應縮短了。因為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步槍作戰距離縮短,大多在400米距離以內開火。在最初,這種降低射程的思路並不被接受,但隨後各國亦開始相繼採用。 現在已經發展了三個時期了。.

新!!: 冲锋枪和中间型威力枪弹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新!!: 冲锋枪和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Iranian Embassy siege),也称为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或者伊朗驻英大使馆人质事件,指1980年4月30日至5月5日發生於英國倫敦、六名武裝男子攻佔南肯辛頓地區的事件。 武装分子挟持了26人,包括大使馆工作人员、游客和一名警官。武装分子是伊朗阿拉伯斯坦解放民主革命阵线成员,他们要求释放在英国的阿拉伯囚犯和要求安全的离开。很快英国政府答复,不许可他们的要求,随后进行了武力包围。在接下来几天,警方和武装分子的谈判中答应了部分要求,如在英国媒体上广播武装分子的要求,随后5名人质被释放。 第六日,被围困的武装分子因为他们的要求的得不到进一步的回应愈发沮丧。当夜,他们杀死一名人质,并将尸体从使馆抛出。因此,英国政府下令特种空勤团(SAS)进行突袭以武力解救人质。SAS士兵从屋顶绳降下来,从窗户强行突入。17分钟的解救行动中,余下的人质被解救,6名武装分子5人被击毙。在事件之后,SAS遭受质询,他们没必要打死其中两人,但是最后SAS被证明没有任何不当行为。被抓获的武装分子在英国被起诉,判处27年监禁。 随后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通过这次行动SAS进入公众视线也为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巩固了政治声誉。SAS在随后因为此次行动收到众多的入隊申请,以及外国政府进行交流合作的请求。 本事件發生時,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仍處於膠著狀態。 直到1993年,在突袭行动中被烧毁的大使馆才被重新修缮开放。.

新!!: 冲锋枪和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冲锋枪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冲锋枪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全自動手槍

全自動手槍(Machine Pistol—MP)、常被稱為衝鋒手槍、突擊手槍、機關手槍,是一種類似冲锋枪用途,可全自動發射的手枪。.

新!!: 冲锋枪和全自動手槍 · 查看更多 »

個人防衛武器

個人防衛武器(英文:Personal defense weapon,縮寫:PDW)亦稱單兵自衛武器(英文:Individual defense weapon,縮寫IDW)——在西方国家使用的术语,指连发和紧凑的设计为思路的士兵的武器,使用者为所谓的“第二线”(战斗车辆,火炮和其他测算工作的人员),属非“全尺寸”的武器,但可能需要提供的火力强于制式手枪。.

新!!: 冲锋枪和個人防衛武器 · 查看更多 »

CZ 25冲锋枪

CZ 25(正確讀法是Sa.25、Sa-48b或samopal vz.48b)是捷克斯洛伐克設計、在1948年推出和著名的一系列衝鋒槍。這個衝鋒槍系列通常有四種外型上非常相似的型號,分別是:Sa.23、Sa.24、Sa.25和Sa.26。這個衝鋒槍系列的主要設計師是CZ特拉科尼采武器工廠的總工程師瓦茨拉夫·霍萊克。 為了便捷起見,除非是必須表示其型號,否則以下本文將一律以CZ 25系列之作為文章中的簡稱。.

新!!: 冲锋枪和CZ 25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王侯门事件

#重定向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新!!: 冲锋枪和王侯门事件 · 查看更多 »

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Sturmgewehr,assault rifle)是主要为中近距离战斗着想而设计的使用可拆卸弹匣供弹、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的选射步枪。突击步枪已经是现代军队的标准制式武器,取代了早期的自动步枪和半自動步枪的地位。.

新!!: 冲锋枪和突击步枪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冲锋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冲锋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冲锋枪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縮寫

縮寫(abbreviation),在语言学裡嚴格地说是一種詞語的簡易格式,又称缩略语或簡稱。但實際上,它是從詞中提取關鍵字來簡要地代表原來的意思。例如,「欧洲联盟」被省略作為「欧盟」。.

新!!: 冲锋枪和縮寫 · 查看更多 »

美军

美利坚合众国軍(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一般簡稱美軍,是美国的聯邦武裝部隊,为世界整體实力最強的军队,其規模和裝備均位於世界前列。美军分为五大军种,即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同時是世界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时曾於日本广岛及长崎實戰應用)。美国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区部署海外駐軍,總計超過23萬人。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军费最多的国家,共7193亿(2012年),約佔全世界军费開銷总计的47%,其綜合軍事實力世界第一。.

新!!: 冲锋枪和美军 · 查看更多 »

烏茲衝鋒槍

烏茲衝鋒槍(Uzi submachine gun或Uzi,עוזי)是以色列軍事工業的一种輕型衝鋒槍,由烏茲·蓋爾(Uziel Gal)於1948年設計。.

新!!: 冲锋枪和烏茲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特种空勤团

特種空勤團,或稱空勤特遣隊、空中特勤隊(Special Air Service,縮寫:“SAS”)是英國陸軍的一支特種部隊單位。它於1941年被創立為一個團,並於1950年重組為一個軍團 。該單位會執行多種任務,包括:隱蔽偵察、反恐、直接行動和人質營救等。 SAS目前由三個團組成,這包括了第22特種空勤團, 它是由英國特種部隊直接指揮的基本組成部份 ;以及,這兩個團為直接指揮的預備役單位Army Briefing Note 120/14, NEWLY FORMED FORCE TROOPS COMMAND SPECIALIST BRIGADES, Quote.

新!!: 冲锋枪和特种空勤团 · 查看更多 »

特警隊

特警隊泛指為特種警察部隊簡稱,亦可以指向:.

新!!: 冲锋枪和特警隊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簡稱:BAR),是美军在20世纪上半叶使用的一种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武器設計師約翰·白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步槍很快被軍方選中,迅速投產,並被軍方正式命名編號為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雖名為自動步槍但在使用時卻往往作為輕機槍。.

新!!: 冲锋枪和白朗寧自動步槍 · 查看更多 »

風冷

风冷,又稱氣冷,是冷却方式的一种,即用空气作为媒介冷却需要冷却的物体。通常是加大需要冷却的物体的表面积,或者是加快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物体的速率,抑或是两种方法共用。前者可依靠在物体表面加散热片来实现,通常把散热片挂在物体外,或是固定在物体上以使散热更高效。后者可用风扇(风机)来加强通风、强化冷却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加入散热片可以使冷却效率大大提高。 在任何情况下,所用的空气都要比物体及其表面的温度低,才能带走热量,这是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即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新!!: 冲锋枪和風冷 · 查看更多 »

貝瑞塔

埃特罗·貝瑞塔武器制造厂股份公司(Fabbrica d'Armi Pietro Beretta S.P.A.)是義大利主要的槍枝製造商,他們的武器都廣泛的被全世界的平民、警察與軍隊所使用。.

新!!: 冲锋枪和貝瑞塔 · 查看更多 »

黑克勒-科赫

#重定向 黑克勒&科赫.

新!!: 冲锋枪和黑克勒-科赫 · 查看更多 »

輕兵器

轻兵器(small arms,也称小型武器)是指任何可以由单人轻易運輸并操作的武器,通常包括手枪、冲锋枪、步枪、霰弹枪、轻机枪等依赖子弹动能杀伤目标的单兵枪械。手榴弹、重机枪、榴弹发射器、迫击炮、火箭筒、反坦克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與地雷等需要多人运输操作或依赖爆炸性弹头杀伤目标的武器系统则被称作是轻武器(light weapons)。两者都属于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ATT)中“小型轻型武器”(SA/LW)的限制范畴内。 轻兵器和轻武器應用廣泛,如:警方與軍方、打獵、自衛、犯罪用途或是內戰,與運動射擊。多數輕兵器的火力均較其他火炮為小。關於衝突區域限制販賣軍規輕兵器的國際性運動,請參閱輕兵器擴散問題。.

新!!: 冲锋枪和輕兵器 · 查看更多 »

辞海

《辞海》,最早由私营中华书局創辦人陆费逵於1915年發起,首任主編舒新城,1936年正式出版了兩大冊。1957年9月適逢反右運動之時,毛澤東視察上海時做出修訂《辞海》的決定,仍由舒新城做主編。歷經文化大革命出版修訂工作有停頓。《辞海》歷經南京遷到杭州及國共內戰而有不同版本的發展。 《辞海》是一套兼收语言条目和百科条目的大型综合性辞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开始策划,1936年成书,之后历经多次重大修订。《辞海》目前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负责编纂出版,在台灣也出版正體中文版。1999年版《辭海》收錄汉字共19,485個(含繁體字和異體字)。 《辞海》以其专业的队伍、严谨编纂作风著称,其知识性和准确性极高,是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 《大辞海》是在《辞海》基础上扩展成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自1998年正式启动,2003年起陆续出版,2015年底出齐。.

新!!: 冲锋枪和辞海 · 查看更多 »

自动武器

#重定向 自動火器.

新!!: 冲锋枪和自动武器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冲锋枪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FN P90衝鋒槍

P90是于1990年由比利時的Fabrique Nationale所推出,屬於個人防衛武器類別的一種鎗械。P90是全名“Project 90”的簡寫,意即90年代的武器專項。值得一提的是,P90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了全新彈藥的個人防衛武器。.

新!!: 冲锋枪和FN P90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HK MP5冲锋枪

HK MP5系列是由德國軍械廠黑克勒-科赫所設計及製造的衝鋒槍,是黑克勒-科赫最著名及製造量最多的槍械產品。由於該系列衝鋒槍獲多國的軍隊、保安部隊、警隊選擇作為制式槍械使用,因此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新!!: 冲锋枪和HK MP5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HK MP7衝鋒槍

HK MP7是一款由黑克勒-科赫所研發的個人防衛武器,發射4.6×30毫米口徑彈藥。.

新!!: 冲锋枪和HK MP7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3衝鋒槍

M3衝鋒槍(M3 submachine gun)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於二次大戰時期大量生產的廉價.45口徑衝鋒槍。於1942年12月12日開始服役,取代造價昂貴的湯普森衝鋒槍。由於外型像是替汽車打潤滑油(黃油)的潤滑油槍,也叫黃油槍(Grease Gun)。.

新!!: 冲锋枪和M3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18衝鋒槍

MP18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德國的所開發的衝鋒槍。MP18冲锋枪因其生产厂Bergmann也被称为伯格曼冲锋枪。.

新!!: 冲锋枪和MP18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40冲锋枪

MP40衝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衝鋒槍」,是一種為方便大量生產而設計,與傳統槍械製造觀念不同的衝鋒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衝鋒槍。.

新!!: 冲锋枪和MP40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PP-19-01勇士衝鋒槍

PP-19-01「勇士」(,俄语罗马化:,,以下簡稱為“勇士”)是一枝由俄罗斯聯邦槍械製造商(,;前稱:,)制造的冲锋枪,除了是將野牛改為傳統彈匣供彈以外,同樣地是以AK-74突击步槍的平台為藍本,並具有與AK-74之間的高度零件通用性。 與多口徑的野牛不同,發射的是多種9×19毫米魯格彈,包括俄罗斯所研製的7N21(西里尔字母:7Н21)和7N31(西里尔字母:7Н31)兩種高壓子彈(+P+)。目前,它是俄羅斯軍隊和警察部隊所有分支機構的標準衝鋒槍。.

新!!: 冲锋枪和PP-19-01勇士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PPSh-41冲锋枪

PPSh-41(ППШ/PPSh,,意為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种苏联在二战期間制造的冲锋枪。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该枪的设计目的是以一种较廉价的近距离速射武器取代造价高昂工艺复杂的PPD-40冲锋枪与PPD-1938冲锋枪。PPSh是一枝使用開放式槍機、反沖作用操作的可選射自動武器。 该枪为苏联红军步兵在二战中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到战争结束时已有约600万支交付部队使用。除此以外,PPSh-41並在二戰後在許多武裝衝突之中使用。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共生產36,000支),一直到1970年仍然給在越南的越共使用。儘管蘇聯於1951年已經以AK-47突击步枪取代了PPSh-41,但之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軍隊和民兵所使用,例如朝鮮戰爭和越戰,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战争的一些武裝衝突。根據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百科全書(),PPSh-41目前仍然被非正規軍事力量所使用。.

新!!: 冲锋枪和PPSh-41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抑制器

抑制器(Suppressor),常被称为消音器(Silencer),是一种附加于枪械上的装置,用来减低发射该武器时所产生的噪音和火光的程度。通常它是安装于枪管上的呈圆柱状的金属管,不同的产品会具有不同的内部构造用来减少射击的声音,例如通过改变推进气体的排溢方式,有时也通过降低弹头的射速,来达到抑制声音的效果。虽然抑制器常被称为消音器,但是实际上所有抑制器都并不能完全使枪械“消声”而使射击完全静音。 内燃机消音器是和枪械抑制器一起由研發,它使用了许多相同的技术以提供可更安静地运转的引擎。.

新!!: 冲锋枪和抑制器 · 查看更多 »

柯爾特9毫米衝鋒槍

柯爾特9毫米衝鋒槍(Colt 9mm Submachine Gun)是在1982年以AR-15系列的設計改進而成的9毫米衝鋒槍,以加入被HK MP5所支配的衝鋒槍市場。.

新!!: 冲锋枪和柯爾特9毫米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枪械

半自動槍械 中國的鳥槍。 槍械(Gun)或稱銃械,簡稱槍或銃,其它舊稱有火銃、火槍、鐵炮,是所有(通常)依靠身管内的加压气体喷射抛射物来杀伤目标的远程兵器统称。根据发射动力来源,枪械分为火器(firearm)和气枪(airgun)两类,但近些年来不依赖高压气体而是用电磁力驱动抛射物的磁轨炮(railgun)和线圈炮(coilgun)也在研制中。 英文中“gun”一词多用来表达步兵携带的轻型枪械,但是有时亦用来表达大口径炮。一般来说,“gun”多指依靠抛射物动能杀伤目标的武器,而“cannon”则指发射爆炸性弹药的武器。而枪所发射的材料可以是多样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因此在枪炮口径区别上并无唯一标准。现在西方“gun”一般指利用火藥燃氣發射子彈,口徑定義於以下的火器类武器(等于及大於20毫米定義為火炮,此爲美國軍方和日本自衛隊的標准)。以發射槍彈,打擊無防護或弱防護的有生目標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亦是其他兵種的輔助武器,在民間更廣泛用於治安、自卫、狩獵、体育运动以及各种犯罪行为。.

新!!: 冲锋枪和枪械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冲锋枪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槍托

枪托(gunstock、shoulder stock,简称stock)是冲锋枪、步枪、机枪等长管枪械结构的一部分,与(非浮置的)枪管、机匣和弹匣相連。在用枪时,枪托与射击者的肩膀相抵,使得射击者能够稳定地持握枪械并能更轻松地进行瞄准,还能在射击时将后坐力传导给射击者的身体来分担冲击力。在近身肉搏时,枪托的后托部分也可以被当做钝兵器使用。.

新!!: 冲锋枪和槍托 · 查看更多 »

機關手槍

#重定向 全自動手槍.

新!!: 冲锋枪和機關手槍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冲锋枪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步枪

步枪(Infantry firearm),或称为步--、步铳、步兵铳,是步兵使用的制式长管枪械。现今步枪多指來福槍(rifle),即枪膛内壁锻有膛線、配有枪托用于抵肩精准射击的单兵轻武器。历代战场上出现的步枪有:.

新!!: 冲锋枪和步枪 · 查看更多 »

汤普森冲锋枪

湯普森衝鋒槍(Thompson Submachine Gun),是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衝鋒槍,由(John T. Thompson)在1910年代末期設計,並由美國的(Auto-Ordnance Company)生產。除了在戰爭中使用外,湯普森衝鋒槍也是當時美國警察與罪犯非常愛用的武器款式。在禁酒令時代以芝加哥黑幫為主的犯罪集團曾利用這款衝鋒槍造成許多傷亡,而使得它獲得湯米衝鋒槍(Tommy Gun)、芝加哥打字機(Chicago Typewriter)、芝加哥小提琴(Chicago Violin)或芝加哥鋼琴(Chicago Piano)等渾名。.

新!!: 冲锋枪和汤普森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冲锋枪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斯登衝鋒槍

斯登衝鋒槍(Sten,有時寫作STEN或Sten gun)是英國在二戰時期大量製造及裝備的9×19毫米衝鋒槍,英軍一直採用至1960年代。斯登衝鋒槍是一种低成本、易於生產的武器,而STEN一詞是一個首字母縮略字,分別指設計師Reginald Shepherd、Harold Turpin及生產商Enfield(恩菲爾德)。斯登衝鋒槍在1940年代共制造了超過4百萬。 官方英文正式名稱Carbine, Machine, Sten中的Carbine並非指一般的卡賓槍,而是指短又輕的槍械。.

新!!: 冲锋枪和斯登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冲锋枪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手枪

手槍(Handgun),旧时也稱手铳、拳銃,是一类可以单手持握射击的小型短管槍械,多用於近戰和自衛,发射手枪弹,一般有效殺傷距離约50米。实际应用中,手枪大多由警察執勤時配帶,在軍隊中,手槍除配發軍官或至少士官等具有指揮職主官管理人員外,大多都由空軍飛行員、海軍艦艇警衛、陸軍砲兵等特業軍人配帶,攜帶的目的並非因為殺傷力,而是便於自衛及反擊。.

新!!: 冲锋枪和手枪 · 查看更多 »

56式自動步槍

56式自动步枪(Type 56 assault rifle),是中國仿制的AK-47突击步枪,於1956年定型生产,故名。本槍亦是中國第一支量產型的自動步槍,但在很多媒體都以AK-47相稱。.

新!!: 冲锋枪和56式自動步槍 · 查看更多 »

95式自動步槍

95式自动步枪(QBZ-95,QBZ为源自拼音“轻武器—步枪—自动”的类别代码),简称95式。95式是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研制的突击步枪,属于95式枪族的一部分,为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枪之一。.

新!!: 冲锋枪和95式自動步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機關短槍機關短銃手提機槍短機關槍短機關銃衝鋒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