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听觉障碍,大公报,太陽報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伙伴倡自強,灣仔,灣仔區議會,社会企业,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素食主義,聖雅各福群會,荃灣,頭條日報,餐廳,香港,香港島,香港商報,香港貿易發展局,諧音,軒尼詩道,龍耳,蘋果日報 (香港),電影演員,東方日報 (香港),民政事務總署,滙豐銀行慈善基金,戚美珍,成報,星島日報,明報,新報,文汇报 (香港),曾志偉。
听觉障碍
聽力缺損(英語:Hearing loss)又稱聽覺障礙,指聽覺部分或完全喪失,而耳聾人士則是指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聽力者。聽力缺損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有可能是暫時或永久性質。孩童的聽力問題可能影響語言學習,而對成人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困難。對某些人而言,尤其是老年人口,聽力缺損可能造成孤獨感。 聽力缺損的可能成因包括:遺傳學、老化、、感染、生產相關併發症、耳朵外傷、某些藥物或毒素。中耳炎是造成聽力缺損的常見症狀,而妊娠期間的某些感染如梅毒和風疹也可能造成聽力缺損。建議所有新生兒都應接受聽覺測試,若在測試中發現單耳或雙耳無法聽見25分貝的音量,則診斷為聽力缺損。聽力缺損可分級為輕度、中度、中度至重度、重度、深度,並主要分類為傳導性聽力喪失、感覺神經性耳聾、混合性聽力喪失。 半數聽力缺損病例是可預防的,包含疫苗注射、妊娠照護、噪音防護,以及避免某些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年輕人使用可攜式媒體播放器一日不要超過一小時。早期發現及支持治療對孩童尤其重要。助聽器、手語、人工耳蝸,及字幕對大多數患者有幫助。讀唇法也可以幫助患者的溝通。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無法對於聽覺障礙者給予適當的協助。 根據統計,2013年約十億人罹患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聽力障礙導致失能的人數約5%(3.6至5.38億),中度至重度失能的人數約1.24億。中度至重度失能者中,有1.08億人(約87%)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有6500萬人於兒童時期就罹病。 使用手語和聾人文化成員的人認為自己和一般人有所差異而非疾病。大多數聾人文化成員反對治療耳聾,有一些人對耳蝸植入物有疑慮,認為可能會破壞他們的文化。.
查看 樂農和听觉障碍
大公报
《大公报》(Ta Kung Pao)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創刊於1902年的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报纸之一。1949年後,在中共港澳工委(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领导下,《大公報》在香港出版发行,其立場被指親中和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與《文匯報》、《香港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並稱為香港「四大左報」, 香港電台。.
查看 樂農和大公报
太陽報 (香港)
《太陽報》是香港一份已停刊的中文報章,由東方報業集團創辦。 《太陽報》於1998年3月開展籌備工作,1999年3月18日創刊,當天頭版新聞為「打擊盜版大遊行」。創刊前已在電視播出廣告,以「太陽一--、黑白分明」大肆宣傳,並於當天開設「太陽網」每天清晨更新新聞網頁。.
查看 樂農和太陽報 (香港)
平等機會委員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簡稱平機會;英文: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縮寫:EOC)是香港的獨立法定機構,於1996年(即:國際婦女年完結後)成立,負責執行《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及《種族歧視條例》,消除基於性別、婚姻狀況、懷孕、殘疾、情緒病、家庭崗位及種族而產生的歧視,以及性騷擾及基於殘疾與種族的騷擾及中傷行為,促進男女之間、傷健之間、不同種族人士、以及有否家庭崗位人士之間的平等機會。此外,平等機會委員會亦負責調查及調解投訴個案、推行教育及推廣工作、檢討法例和發出實務守則及指引。.
查看 樂農和平等機會委員會
伙伴倡自強
--伴倡自強是香港民政事務總署於2006年起推行的社區協作計劃,目的是配合扶貧委員會有關地區為本的扶貧紓困工作。.
查看 樂農和伙伴倡自強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查看 樂農和灣仔
灣仔區議會
灣仔區議會(Wan Chai District Council)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就灣仔區的地區事務,向政府提出意見。此區議會由13名議員組成,香港政府將灣仔區劃為13個選區,並由市民選出13名民選議員。最新一次的灣仔區區議會選舉在2015年11月22日舉行。.
查看 樂農和灣仔區議會
社会企业
会企业(英文:social enterprise),簡稱社企,是从英国兴起的企业型態,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最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社会。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運作。此概念于中国通常称“福利企业”。 社会企业的法人身分可以是營利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的,并且它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共同合作模式、成熟的组织构架、非独立实体、社会商业或慈善组织。 许多商业企业试图认为他们自己具有社會為目标,而对于这些目标的投入是以最终将其使企业获取更多财政价值为目的的。相反,社会企业的目的不是对投资者提供任何利益回报,除非是那些他们认为最终可以使他们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的部分。 由于社会企业概念的慈善性根源来自美国,同时伴随着在英国、欧洲和亚洲的共同发展,因此它具有混合的且有争议的社會關懷報告传承。 在美国,这个概念伴随着‘通过交易做慈善’,而非‘做慈善的同时做交易’。在其他国家,相比于慈善事业,更明显地侧重于社区组织、重要的且相互关系的民主控制。近几年,关于社会目的型商业的概念越来越多,它们以推行社会责任为目的,或是为慈善项目寻求基金。.
查看 樂農和社会企业
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
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HKCSS-HSBC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Centre)是香港一間集香港政府、商界和社會福利界的力量,扶助社會企業成長。 該中心是透過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和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合資,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負責營運。為社會企業提供顧問服務、培訓計劃、產品推廣平台及協助投資者挑選合適社企等服務。.
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宗教中立的說法為蔬食。 這些人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只以穀糧、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及其製品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动物产品,純素主義者不食用包括蛋類、奶製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目前擁有最高素食人口比例的地方是印度。.
查看 樂農和素食主義
聖雅各福群會
聖雅各福群會(St.
查看 樂農和聖雅各福群會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查看 樂農和荃灣
頭條日報
《頭條日報》創刊於2005年7月,屬星島新聞集團旗下,是繼《都市日報》後第二份在香港出版的免費報紙,亦是星島報業集團出版的第一份免費報紙。《頭條日報》為連續八年全港第一的免費報章。《頭條日報》除了逢週一至六的印刷版本外,並通過不同的網上及移動平台提供電子版本,逢週日及公眾假期亦備有電子報。.
查看 樂農和頭條日報
餐廳
廳可能意指下列事物:.
查看 樂農和餐廳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樂農和香港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查看 樂農和香港島
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是香港親建制中文日報,在廣東省及澳門等地區都有銷售,是在中国内地发行量最大的香港报章。《香港商報》於1952年10月11日創刊,其讀者目標是商人,舊口號為「在商言商、港人报章、爱国爱港、公正持平」,「為商界代言,為商家服務」,新口號為「財經大報,商界平台」,其總部位於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其中,著名商人霍英東就是《香港商報》的忠實讀者,他一直保留完好的《香港商報》創刊號。據霍英東憶述,當時《香港商報》關於物價行情的報道比較全面,農產品、土產、西藥、工業原料、肥田粉(即化肥)、染料、五金、棉花、紗布、車胎、麻包等的價格應有盡有。另外,行情的報道比較客觀、準確,版面的安排也鮮明突出;這對其與經紀人協商確定酬金的數額是很有用的。 《香港商報》的副刊於1953年曾連載金庸的《碧血劍》;1957年至1959年,再連載其《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射鵰英雄傳》;1960至1970年代曾連載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包括《还剑奇情录》、《女帝奇英传》、《狂侠天骄魔女》、《鸣镝风云录》及《广陵剑》。 2007年5月,《香港商報》聯合海內外同行發起「全球商報聯盟」於香港成立,有三十多家傳媒參與,成員遍布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地區;聯盟要求成員將信息共享,使區域性報紙變成全球的報紙、全球的商業渠道,為區域媒體所用。 现时《香港商报》每份售价在香港、澳門及海外為7元港币,广东省内每份為4元人民币,广东省外每份為5元人民币。.
查看 樂農和香港商報
香港貿易發展局
香港貿易發展局(簡稱貿發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縮寫:HKTDC)於1966年成立,負責拓展香港於全球貿易的香港法定機構,為香港製造商、貿易商及服務出口商服務。在全球各地設有逾40間辦公室;其宗旨為「為香港公司,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全球締造新的市場機會,協助他們把握商機,並推廣香港具備優良商貿環境的國際形象」。.
查看 樂農和香港貿易發展局
諧音
諧音可以指:.
查看 樂農和諧音
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又譯軒尼斯道)是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連接香港島西面的灣仔與東面的銅鑼灣。路線大致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西接金鐘道,由軍器廠街交界起;東至渣甸街交界為止,連接怡和街,並與駱克道、謝斐道和告士打道的方向大致平行。這條道路的名稱,是以前香港總督軒尼詩命名,長約1860米。 軒尼詩道東段位於銅鑼灣中心區,可算是全香港最高人流的道路之一。因此汽車、巴士、電車與行人爭路的情況時常發生。 軒尼詩道東段由英皇集團中心至崇光百貨、西段由電訊盈科駱克機樓至警察總部有來回雙向電車路。為改善香港仔隧道往銅鑼灣、北角和九龍(東)方向擠塞情況,政府從2000年到2003年4月推行軒尼詩道巴士線試驗計劃。 2009年由張學友,湯唯主演的香港電影《月滿軒尼詩》即是以軒尼詩道為主題的愛情電影。.
查看 樂農和軒尼詩道
龍耳
龍耳(Silence),於2008年成立,為香港慈善團體,目的旨在凝聚聾人及弱聽人士的自強力量,能夠共融社會,並且透過聚會和手語訓練等活動,促進健聽與聾人互相了解;令聾人及弱聽人士能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讓他們享有發揮潛能、自我實現及平等的發展機會。 龍耳現為香港公益金、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機構會員及惠施網認可的慈善機構成員。龍耳創辦人為李鸝和邵日贊,他們接受多個電視節目及多份報章的訪問,講述成立龍耳的原因。.
查看 樂農和龍耳
蘋果日報 (香港)
《蘋果日報》(Apple Daily,)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大股東黎智英所創立,香港暢銷中文報章之一。 政治立場方面,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份香港傳媒基於自身利益而自我審查,淡化涉及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消息,而《蘋果日報》是少數仍然會大力批評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因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封禁。2003年5月2日,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發行了《蘋果日報》台灣版。2012年11月,壹傳媒大股東黎智英計劃將在台灣的所有業務出售予辜仲諒,然该計劃在2013年3月取消,改為深耕台灣。.
查看 樂農和蘋果日報 (香港)
電影演員
電影演員,指從事電影表演工作的人。 而「影星」通常是指因演出電影而成名的電影明星,早期傑出電影演員並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也很少使用真名,於是電影片商使用了明星這個詞來捧紅他們,創造與其他普通的電影演員不同的地位。 電影演員通常都會加入經紀人公司旗下,依制定的合約工作,以獲得保護和良好的生涯規劃。好的電影演員往往必須擅長挑選片子,以及包裝自己的形象以獲得廣告商的青睞。電影演員間也因此產生了競爭,各大電影獎,以及片酬的多寡,是電影演員所競爭的主要標準。.
查看 樂農和電影演員
東方日報 (香港)
《東方日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章之一,由東方報業集團發行,屬該集團旗艦報章,創刊於1969年1月22日,自稱連續38年「全港銷量第一」。集團另一主要報章曾是《太陽報》(已停止發行)。東方日報主要競爭对手是政治立場親泛民主派的《蘋果日报》。 東方日報的相關網上版為東網和東網電視。.
查看 樂農和東方日報 (香港)
民政事務總署
民政事務總署(簡稱民政總署或民政署;英語:Home Affairs Department,HA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部門,專責促進政府與市民間的溝通,並協助發展地方行政,包括新界村代表選舉。現任民政事務總署署長為謝小華女士。 民政事務總署在全港十八區均設置了民政事務處,由民政事務專員主管;民政事務總署並負責管理各區的社區會堂/社區中心。.
查看 樂農和民政事務總署
滙豐銀行慈善基金
滙豐銀行慈善基金(Hongkong Bank Foundation)是香港的一個註冊慈善基金,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981年注資成立,並由該行提供持續經費。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成立以來,一直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在香港和中國內地資助許多公益計劃,滙豐銀行慈善基金的成立,使這些公益計劃項目得以協調。 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至今已捐款逾7.15億港元資助慈善事業,資助範圍相當廣泛,而且經常互有聯繫,範圍包括教育、培訓、社會福利和環保等。 滙豐銀行慈善基金除了推行大型項目外,亦在1992年創辦社區發展計劃,資助一些在香港社區進行的小型公益計劃。1993年,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設立滙豐義工計劃,由該基金資助經費,現時已有超過1,900名義工參與600多個服務項目。 滙豐銀行慈善基金亦撥款資助《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該中心是香港一間匯聚各界力量創立的商務中心,為社會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網羅專業人士(包括滙豐員工)為社企提供專業意見和顧問服務。.
查看 樂農和滙豐銀行慈善基金
戚美珍
戚美珍(Jaime Chik Mei Chun,),籍貫廣東開平,出生於香港,香港女演員,其丈夫是苗僑偉。她息影一段時間後,於2008年復出,開拍與呂良偉、羅嘉良、馬德鐘、袁詠儀、郭可盈、薛家燕的無綫電視劇《富貴門》。.
查看 樂農和戚美珍
成報
《成報》是香港其中一份中文綜合性報章,其創辦人為何文法。在1950至60年代,《成報》曾是香港最暢銷的三大報章之一。其經營者為成報傳媒(港交所除牌代碼8010.HK)。.
查看 樂農和成報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是由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報章,同年還出版《星島晚報》及《星島晨報》,於日治時期期間《星島日報》改為《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方投降後再度變回《星島日報》,另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等地均設有分部。1999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及星島集團股權賣給私募基金Lazard Asia。有「煙草大王」之稱的何英傑長孫何柱國於2001年透過泛華集團控股,向該基金購入星島集團。 星島日報母公司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Sing Tao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於香港交易所上市(港交所:1105),行業分類為服務業-傳媒印刷。前身是泛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間以出版與傳媒為業務的企業。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媒體出版與服務,出版多份報章及雜誌,,主席及大股東是何柱國。.
查看 樂農和星島日報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查看 樂農和明報
新報
新報可以指:.
查看 樂農和新報
文汇报 (香港)
《文匯报》香港版於1948年9月9日創刊,該報原是中國上海一份歷史悠久的報紙,經歷多番轉變后落户香港。文匯報被視為大陸在港植根的媒體報章,言論一向緊貼中共的政策;而中國大陸未開放前,外界就往往憑其報導或言論而揣測北京某些政策動向,由於報章親中共的鮮明政治立場,《文匯報》、《大公報》、《香港商報》,被香港市民稱為「左報」。 2018年4月9日,《文匯報》使用《香港仔》的名義,進軍免費報紙的行列,其發行量暫時為每日十萬份。.
查看 樂農和文汇报 (香港)
曾志偉
曾志偉(Eric Tsang Chi Wai,),香港知名演員、電視節目主持和電影製作人,無綫電視(TVB)四大「鎮台之寶」之一,龍虎武師出身,其後成為電影演員;近年多為電視節目主持,偶為電影導演,他同時亦投資、策劃及參與電影製作,前香港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藝員。現代表香港演藝人協會任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副主席。他的父親是逃亡至台灣的香港通緝犯曾啟榮探长,曾志偉也是三合会「联公乐」的二代目。 曾志偉於演藝界工作多年,於兩岸四地有廣泛的影響力,更因主持在香港創下高收視的《獎門人》系列遊戲節目而被專稱為「志偉大哥」及獎門人。他在香港娛樂圈資歷深,人脈廣,亦愛於其主持的綜藝遊戲節目中口不擇言及捉弄嘉賓藝人。.
查看 樂農和曾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