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稜齒龍科

指数 稜齒龍科

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草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下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目录

  1. 59 关系: 加斯帕里尼龍屬动物南美洲南方稜齒龍单系群叶牙龙奧斯尼爾龍屬奧斯尼爾洛龍奔山龍屬奇異龍屬小盾龍工部龍屬並系群帕克氏龍亚洲何信祿龍侏儒龍屬侏罗纪徐星快達龍化石龍北美地区北美洲瞪羚属禽龍類種系發生學稜齒龍系統發生樹維多利亞州美洲鬣蜥屬真工部龍熱河龍屬異名畸齒龍白垩纪韓國龍草食性靈龍屬西風龍屬角足亞目鳥臀目鳥腳下目鳥腳類賴索托龍鹽都龍屬蜥形纲阿納拜斯龍屬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閃電獸龍蒙大拿州... 扩展索引 (9 更多) »

加斯帕里尼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學名:Gasparinasaur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在發現南方稜齒龍之前,加斯帕里尼龍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恐龍。.

查看 稜齒龍科和加斯帕里尼龍屬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查看 稜齒龍科和动物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查看 稜齒龍科和南美洲

南方稜齒龍

#重定向 南方稜齒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南方稜齒龍

单系群

單系群(英文:Monophyletic group,也称为单系类群)在支序分類中指的是一个分类单元(Taxon),其中的所有物种,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它们就是该祖先的所有后代。单系群也可以被这样定义:依靠近裔共性归类的类群。 例如,人属被认为是来自于人科中的同一祖先,而且目前已知没有其他的后代。所以人属是单系群。但是如果能人和智人是来自不同的祖先的话,而这个祖先有不属于这个属的话,那么这个属就是多系群。但因为大多生物学家比较喜欢单系群。在这种情况下,分類群內只會包含某個共同祖先的後代,而不會像並系群一樣少掉一個或多個某共祖的後代。.

查看 稜齒龍科和单系群

叶牙龙

葉牙龍屬(屬名:Phyllodon)意為「葉狀的牙齒」,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萊里亞區的Guimarota地層,生存年代為上侏儸紀的啟莫里階。 葉牙龍的化石只有牙齒與可能的部分下頜。葉牙龍的屬名Phyllodon也被一種現代苔蘚使用中,但因為兩個屬分別屬於不同的界,不會造成使用上的問題。葉牙龍的親緣關係可能接近於同時代的北美洲恐龍。.

查看 稜齒龍科和叶牙龙

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龍(屬名:Othnielia)意為「奧塞內爾的」,是一種稜齒龍科恐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19世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為名。馬什原本在1877年命名牠們為雷克斯侏儒龍(Nanosaurus rex),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7年將牠們重新命名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而狀態為疑名Marsh, O.C.

查看 稜齒龍科和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

#重定向 奧斯尼爾洛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奧斯尼爾洛龍

奔山龍屬

奔山龍屬(屬名:Orodromeus)是稜齒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的蒙大拿州,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查看 稜齒龍科和奔山龍屬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查看 稜齒龍科和奇異龍屬

小盾龍

#重定向 小盾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小盾龍

工部龍屬

工部龍屬(學名:Gongbu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1億60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工部龍是一類小型的草食性恐龍,但很多有關的資料都不詳。目前已有兩個物種,但由於這個屬原先是根據一根牙齒而命名,所以兩個種之間並沒有實質的證據連繫。牠的化石都是在中國發現。.

查看 稜齒龍科和工部龍屬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查看 稜齒龍科和並系群

帕克氏龍

#重定向 帕克氏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帕克氏龍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查看 稜齒龍科和亚洲

何信祿龍

#重定向 何信祿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何信祿龍

侏儒龍屬

侏儒龍屬(屬名:Nanosaurus)是種生存於晚侏儸紀的鳥臀目恐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7年所敘述、命名,但目前的研究甚少,分類傾向不確定。侏儒龍的化石是在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所發現,可能還有懷俄明州。侏儒龍經常以迷你恐龍的身分出現在大眾讀物中,而且大眾讀物所介紹的資訊遠比實際的資訊還多。大多數的侏儒龍敘述其實為奧斯尼爾洛龍(Othnielosaurus)或奧斯尼爾龍(Othniela)。.

查看 稜齒龍科和侏儒龍屬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查看 稜齒龍科和侏罗纪

徐星

徐星可以指:.

查看 稜齒龍科和徐星

快達龍

#重定向 快達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快達龍

化石龍

#重定向 化石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化石龍

北美地区

北美地区(英语:Northern America;西语:Norteamérica;法语:L'Amerique septentrionale)为地缘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美洲的北部地區,以文化區分法又稱盎格魯美洲,属于北美洲大陆的一部分,與自然地理的北美洲有明顯的不同,不包括同屬於美洲大陸的中美(即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区域的划分,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

查看 稜齒龍科和北美地区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查看 稜齒龍科和北美洲

瞪羚属

羚属(Gazella)是羚羊亚科的一属。瞪羚是非常敏捷的动物;以80公里/时的速度跑下来,1小时都不觉得累。大多数瞪羚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但是也有少数生活在亚洲(例如鹅喉羚)。大多数瞪羚都是群居动物,以嫩的,容易消化的植物为食。 瞪羚属于偶蹄目,牛科。偶蹄目和奇蹄目的区别在于:偶蹄目的有2、4趾头(蹄子),而奇蹄目则有1、3或者是5趾头(蹄子)。牛科有49属59种。瞪羚属的分类有很多争议,有些专家认为瞪羚属只有12种,而有些专家认为瞪羚属有几十种。大多数专家认为瞪羚属有16种。红瞪羚(於1894年灭绝)、也门瞪羚(於1985年灭绝)和阿拉伯瞪羚(於1993年灭绝)已经灭绝,而野生的沙特瞪羚也在1993年灭绝(只有少数生活在动物园)。阿拉伯瞪羚由于灭绝得比较晚,所以在网上仍然可以看见阿拉伯瞪羚。其他瞪羚也都是濒危物种,尽管格兰羚和汤普森瞪羚很常见,但是由于分布太窄,数量仍然不是很多。 汤普森瞪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肩高60-80厘米,毛色为棕色和白色,身体两侧有一条黑线(见右上角的图)。雄性的角又长又弯。当瞪羚受惊吓时,瞪羚先是不紧不慢跑,然后突然跳得很高。这种行为是由阿默兹·扎哈维在研究瞪羚时发现的。.

查看 稜齒龍科和瞪羚属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查看 稜齒龍科和禽龍類

種系發生學

#重定向 系统发生学.

查看 稜齒龍科和種系發生學

稜齒龍

#重定向 稜齒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稜齒龍

系統發生樹

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認爲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種間演化關係的樹状图。是一種親緣分支分類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個節點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節點间的綫段長度對應演化距離(如估計的演化時間)。.

查看 稜齒龍科和系統發生樹

維多利亞州

維多利亞--(Victoria,縮寫:VIC,简称維--)是澳大利亞的州,澳洲華人通稱其為“維多利亞--”,簡稱“維--”。維州位於澳洲東岸南部,全州現劃分為79個地方政府區域。維多利亞州乃澳洲大陸中幅員最小的州(僅237,629平方公里),但是總人口卻為澳洲第2多,僅次於新南威爾士州。首府墨爾本為澳洲第二大城市,全州逾70%人口在此聚居。澳洲聯邦成立之初及至坎培拉仍然在建設時(1901-1927年),墨尔本曾經是联邦政府所在地。 維多利亞州素有「花園之--」(The Garden State)的美譽,而當地人則以熱愛運動及文藝見稱,維多利亞州更是澳洲特有澳式足球的發源地。每年11月的首周二,於首府墨爾本舉行的墨爾本盃,被譽為「讓全國停下來的比賽」(The race that stops the nation)。除此之外,一級方程式澳洲大獎賽、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及戴维斯杯均於墨尔本市举辦。.

查看 稜齒龍科和維多利亞州

美洲鬣蜥屬

美洲鬣蜥屬(學名:Iguana)是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特有的一屬蜥蜴。牠們最初是由奧地利自然學家Josephus Nicolaus Laurenti於1768年描述。其下有兩個物種:綠鬣蜥及小安德烈斯島鬣蜥。 美洲鬣蜥屬的學名是源自牠們的名字。.

查看 稜齒龍科和美洲鬣蜥屬

真工部龍

真工部龍(學名:"Eugongbusaurus")是個無資格名稱,是種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恐龍,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真工部龍可能屬於稜齒龍類,或是較原始的鳥臀目。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的石樹溝組,年代為牛津階。.

查看 稜齒龍科和真工部龍

熱河龍屬

熱河龍屬(屬名:Jehol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熱河龍是小型、原始的鳥腳類恐龍,屬於稜齒龍類(目前被視為並系群)。 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該地屬於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掩埋,火山灰覆蓋半徑50到60公里的範圍。模式種是上園熱河龍(J.

查看 稜齒龍科和熱河龍屬

異名

名(英語:synonyms)或稱同物異名,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表示用來指稱同一分類單元(taxon)的不同命名,此用詞在動物學與植物學上的用法不甚相同。.

查看 稜齒龍科和異名

畸齒龍

#重定向 畸齒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畸齒龍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查看 稜齒龍科和白垩纪

韓國龍

#重定向 韓國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韓國龍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查看 稜齒龍科和草食性

靈龍屬

龍屬(學名:Agili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牠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牠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牠的脛骨比股骨較長,顯示牠是極快的雙足奔跑者,並以其長尾巴作平衡。牠覓食時可能會四足行走。牠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約1.2米長,與其他鳥臀目恐龍一樣,牠的上下頜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幫助切碎植物。.

查看 稜齒龍科和靈龍屬

西風龍屬

西風龍屬(学名:Zephyr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西風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身體的碎片,發現於蒙大拿州卡本縣的Cloverly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新的西風龍化石正準備敘述中,在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發現的足跡化石被歸類於類似西風龍的動物。.

查看 稜齒龍科和西風龍屬

角足亞目

#重定向 角足龙类.

查看 稜齒龍科和角足亞目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查看 稜齒龍科和鳥臀目

鳥腳下目

#重定向 鳥腳亞目.

查看 稜齒龍科和鳥腳下目

鳥腳類

#重定向 鳥腳亞目.

查看 稜齒龍科和鳥腳類

賴索托龍

#重定向 賴索托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賴索托龍

鹽都龍屬

鹽都龍屬(学名:Yandusaurus)為蜥形綱鳥臀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的下沙溪廟組,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约1亿6900万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查看 稜齒龍科和鹽都龍屬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查看 稜齒龍科和蜥形纲

阿納拜斯龍屬

阿納拜斯龍屬(學名:Anabiseti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牠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約有2公尺長。.

查看 稜齒龍科和阿納拜斯龍屬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屬名:Atlascopcosaurus)是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澳大利亞,但目前的研究資料不多,只能知道牠們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牠的身長約有2到3公尺長,體重約125公斤重。由於化石材料、研究資料有限,阿特拉斯科普柯龍目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正模標本(編號NMV P166409)是在1984年發現於維多利亞州的恐龍灣,屬於Eumeralla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挖掘過程由阿特拉斯科普柯工業集團(Atlas Copco)提供器材協助挖掘。總共發掘了85件化石骨骼碎片。所發現的化石是大部份不完整的骨骼。正模標本只有一塊部分上頜骨及牙齒。由於此次發現,開始恐龍灣地區的化石挖掘活動,而阿特拉斯科普柯與其他公司繼續展開挖掘,十年間共挖掘了約60公尺長的隧道。 模式種是洛氏阿特拉斯科普柯龍(A.

查看 稜齒龍科和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

閃電獸龍

#重定向 閃電獸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閃電獸龍

蒙大拿州

蒙大拿州(State of Montana)是美國西北部的一州,州名來自於西班牙語的「」(山),此州的面積在美國名列第四大,然而相對之下,人口相當稀少,人口密度也相當低,經濟上以農牧為主,作物主要有燕麥、大麥和甜菜,亦有重要的採礦和伐木業。 此州的西邊有三分之一都是山脈,在東邊則有三分之二還屬於美國大平原的範圍。原居民是美國原住民,在1864年成為了蒙大拿領地,1889年加入美國聯邦,為排名第41順次的州。該州也是第一個選出美國女國會議員珍奈特·雷金的州。在種族上,蒙大拿州有相當多的白人(89.5%),美國原住民則佔有6.2%。儘管該州在政治上以共和黨員佔絕大多數,但州長Steve Bullock卻是民主黨人。 曼塔纳州的州首府是赫勒拿,最大城是比靈斯;郵政縮寫是MT。.

查看 稜齒龍科和蒙大拿州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查看 稜齒龍科和脊索动物

長春龍

#重定向 長春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長春龍

腱龍

#重定向 腱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腱龍

雷利諾龍屬

雷利諾龍屬(屬名:Leaellynasaura)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身長60到90公分,體重約10公斤,生存於早白堊紀阿爾比階,化石發現於澳洲恐龍灣。 目前已發現數個雷利諾龍的化石,包含兩個完整的骨骸,兩個破碎的頭顱骨碎片。在1989年,這些化石首次被研究、敘述。模式種是L.

查看 稜齒龍科和雷利諾龍屬

掘奔龍

#重定向 掘奔龍屬.

查看 稜齒龍科和掘奔龍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稜齒龍科和恐龙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稜齒龍科和欧洲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查看 稜齒龍科和演化支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查看 稜齒龍科和澳洲

脊索动物長春龍腱龍雷利諾龍屬掘奔龍恐龙欧洲演化支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