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奇蹟龍屬

指数 奇蹟龍屬

奇蹟龍屬(學名:Agathaumas)是角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美國懷俄明州,年代估計為麥斯特里希特階,距今約7000萬到6500萬年前。牠的名字古希臘文意思為「大奇蹟」,因牠是首個被古生物學家發現及被描述的角龍科化石。由於牠的化石只有半個背部,相對地對牠的資料較為缺乏。牠被認為是疑名,古生物學家經常質疑奇蹟龍是否為有效屬,更有質疑牠只是被誤認的三角龍或牛角龍。.

28 关系: 动物古生物学失落的世界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學名尖角龍亞科三角龍屬強龍屬化石獨角龍屬美國物种牛角龍白垩纪頭飾龍類角龍屬角龍科骨盆鳥臀目蜥形纲肋骨脊索动物恐龙模式種戟龍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怀俄明州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奇蹟龍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新!!: 奇蹟龍屬和古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失落的世界

《失落的世界》(英語:The Lost World)是英國小說家亞瑟·柯南·道爾於1912年寫下的奇幻小說。故事講述一隊探險隊到南美洲一個高原上探險,而這個高原上依然生存著一些史前生物(恐龍以及其他已絕種生物)。.

新!!: 奇蹟龍屬和失落的世界 · 查看更多 »

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學家,曾经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他發現並命名了許多出土於美國西部的化石。.

新!!: 奇蹟龍屬和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奇蹟龍屬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尖角龍亞科

尖角龍亞科(Centrosaurinae)是角龍科的一個亞科,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15年所命名,模式屬是尖角龍。尖角龍亞科可分為兩個族:尖角龍族、厚鼻龍族Sampson, S. D. (1995b).

新!!: 奇蹟龍屬和尖角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属.

新!!: 奇蹟龍屬和屬 · 查看更多 »

三角龍屬

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龍科的一属,是種食植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馬斯垂克階)地层,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長久以來,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自從1887年以來,已發現大量的三角龍化石,年齡層涵蓋剛孵化幼體到成年個體,近年更發現一個完整化石標本。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已在加拿大海爾河組發現47個完整或部分的三角龍頭顱骨。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新!!: 奇蹟龍屬和三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強龍屬

強龍屬(屬名:Thespesius)意為「不可思議的個體」,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個疑名,化石只有兩個尾椎與一個趾骨,發現於南達科他州的蘭斯組,年代起初被認為是中新世,顯在被認為是上白堊紀的晚馬斯垂克階Leidy, J. (1856).

新!!: 奇蹟龍屬和強龍屬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奇蹟龍屬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獨角龍屬

角龍屬(屬名:Monoclonius)是種角龍下目恐龍,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6年所命名,發現於加拿大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獨角龍常與尖角龍產生混淆,有些人員認為牠們屬於同一種生物的不同性別或年齡。.

新!!: 奇蹟龍屬和獨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奇蹟龍屬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奇蹟龍屬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牛角龍

#重定向 牛角龍屬.

新!!: 奇蹟龍屬和牛角龍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奇蹟龍屬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頭飾龍類

頭飾龍類(学名:Marginocephalia )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包括有厚頭顱骨的腫頭龍下目,以及有角的角龍下目。牠們全是草食性恐龍,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特徵是頭顱後方有骨質隆起或裝飾物。頭飾龍類演化支在侏儸紀演化出來,繁盛於白堊紀晚期。.

新!!: 奇蹟龍屬和頭飾龍類 · 查看更多 »

角龍屬

角龍屬(學名:Ceratops)意為「有角的面孔」,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1.44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雖然對角龍的研究很少,但牠們在恐龍的分類歷史很重要,因為角龍是角龍下目及角龍科的模式屬。但是角龍的化石過少,因此很難被有效鑑定,而被認為是疑名。.

新!!: 奇蹟龍屬和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角龍科

角龍科(Ceratopsidae)屬於頭飾龍類,是一群多樣性的演化支,例如:三角龍、戟龍。所有已知物種都為四足草食性恐龍,都擁有喙狀嘴、頜部後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齒、以及延長的頭盾與頸盾緣骨突。角龍科可分為兩亞科。角龍亞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共通特徵為長、三角形的頭盾,以及發展良好的額部角狀物。尖角龍亞科有發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頭盾較短、較呈直角,以及頭飾後方的延長針狀物。大部分角龍科化石都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堊紀地層,只有圖蘭角龍與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Sues, H.-D., and Averianov, A.(2009).

新!!: 奇蹟龍屬和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骨盆

髖(pelvis),又稱腰帶、骨盆、盤骨,是一個骨骼構造,位於脊椎末端,連接脊柱和股骨,與四足動物的後肢、雙足動物的下肢相連。股骨與腰帶在臀部連接處形成髖關節,它是球窩關節。.

新!!: 奇蹟龍屬和骨盆 · 查看更多 »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新!!: 奇蹟龍屬和鳥臀目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奇蹟龍屬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肋骨

肋骨(拉丁语Costa,复数Costae,形容词costalis)是胸腔中枝状的骨,背起于脊柱胸部。是肋的组成部分,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一种正常的畸变为叉状肋骨。.

新!!: 奇蹟龍屬和肋骨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奇蹟龍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奇蹟龍屬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新!!: 奇蹟龍屬和模式種 · 查看更多 »

戟龍

#重定向 戟龍屬.

新!!: 奇蹟龍屬和戟龍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德林克·科普

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是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及比較解剖學家,同時也是爬蟲類學家與魚類學家。科普出生於費城,1859年時將一份關於蠑螈的研究論文送交費城的自然科學學會(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1889年時成為賓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及地質學教授。 科普專注於美國的脊椎動物化石研究,他在一生當中發掘了超過1000個新物種,其中包括已滅絕動物。共有56種恐龍是由科普所發現。他曾經與另一位恐龍研究者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進行一場「骨頭大戰」(Bone Wars),對新化石的發現展開競爭。.

新!!: 奇蹟龍屬和愛德華·德林克·科普 · 查看更多 »

怀俄明州

怀俄明州(State of Wyoming)是美國西部的一个州。為全美國人口最少的一州,也是在全美国中印第安人比例第四高的州。此州一共管轄有23個郡(縣)。 怀俄明州内拥有众多知名的景点,包括举世闻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大提顿国家公园等,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懷俄明的名稱源自古印地安語mecheweamiing(大草原)。.

新!!: 奇蹟龍屬和怀俄明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奇迹龙森林奇蹟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