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果尔达·梅厄

指数 果尔达·梅厄

果尔达·梅厄(通称梅厄夫人,或译迈尔夫人,希伯来语:;拉丁轉寫:Golda Meir,1898-1978)以色列女性政治家,是该国的创国者之一及第四任总理,先后为以色列地工人党和以色列工党成员。1898年5月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基辅(即今乌克兰基辅),早年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迁居中东后致力于以色列建国运动。建国之后,梅厄夫人曾担任以色列劳工部长、外交部长,并于1969年至1974年间担任总理。1974年梅厄夫人辞去总理职务,1978年12月于耶路撒冷去世。在撒切尔夫人未担任英国首相之前,果尔达·梅厄被外界认为是一位以色列的“铁娘子”,大卫·本-古理安也称她为“内阁中的最好的人”。果尔达·梅厄是以色列的首位女性总理,也是近现代世界的第三位女性政府首脑。.

25 关系: 基輔堕胎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希伯来语乌克兰以色列以色列外交部以色列工党以色列地工人党以色列总理伊弗雷姆·卡齐尔伊扎克·拉宾俄罗斯帝国列维·艾希科尔玛格丽特·撒切尔科羅拉多州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國特拉维夫贖罪日戰爭錫安主義耶路撒冷戴维·本-古里安摩西·夏里特扎勒曼·夏扎尔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果尔达·梅厄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堕胎

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 墮胎的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 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国,人们对堕胎的反对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国家低,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计生部门实行强制堕胎(如殘疾等)。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姦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新!!: 果尔达·梅厄和堕胎 · 查看更多 »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UWM, UW-Milwaukee) 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密尔沃基市,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体系中两所可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之一。该校是在密尔沃基大都市地区最大的大学,也是该州第二大的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坐落于密歇根湖畔西岸。该校包括14所学院和70多个学术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提供180个学位课程,包括94个学士、53个硕士和32个博士学位。,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新!!: 果尔达·梅厄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 查看更多 »

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 -,读音:)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為具有古代猶太民族(以色列民族或希伯來民族)意識之現代人民的民族語言、也是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复活,渐渐取代阿拉伯语、拉迪諾語和意第绪语,以色列復国后将“希伯来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採用希伯来语字母書寫;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希伯来語亦如同其它大部分的閃語族语言般,其拼寫法為橫寫由右到左。.

新!!: 果尔达·梅厄和希伯来语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果尔达·梅厄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果尔达·梅厄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外交部

以色列外交部(משרד החוץ, Misrad HaHutz),以色列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负责以色列的外交事务。现任外交部长为阿维格多·利伯曼,2013年上任。.

新!!: 果尔达·梅厄和以色列外交部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工党

以色列工党(העבודה,)是一個以色列中間偏左政黨,黨員約30萬人。領導人的祖輩多屬歐洲裔猶太人,不少來自波蘭和蘇聯的猶太人,比較傾向代表來自西方世界的猶太人利益。.

新!!: 果尔达·梅厄和以色列工党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地工人党

以色列地工人党(Mapai) (מַפָּא"י, 缩写: מִפְלֶגֶת פּוֹעַלֵי אֶרֶץ יִשְׂרָאֵל, 意为. "以色列地工人党、Workers' Party of the Land of Israel") 以色列一个左翼政党,在以色列立国初期执政,1968年合并为现在的以色列工党。在劳动党的执政期间,对以色列进行了广泛的进步改革,建立国家福利制度,提供最低收入、安全和自由(或几乎免费)获得住房补贴和医疗以及社会服务。 A. D. 戈登创建的青年工人党(Hapoel Hatzair)和劳工团结党(Ahdut HaAvoda,成立于1919年,由戴维·本-古里安领导)在1930年1月5日合并组成劳动党,它是以色列建国前的主要政治派别,它也建立起了犹太人的早期武装组织——“哈绍莫”(Hashomer)和“哈加纳”(Haganah)。到1930年代初,戴维·本-古里安领导该党,并成为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称为Yishuv)实际上的领袖。劳动党主张社会主义,1930年和1940年之间是劳工和社会党国际的成员。 劳动党属下的武装组织在1948年阿以战争获得胜利,以色列独立建国,在1949年的第一次选举中,该党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赢得了35.7%的选票(远远超过了第二位的统一工人党(MaPam)的14.7%)和120个国会议席中的46个席位。本-古里安出任首任以色列总理,劳动党的第一届政府颁布了一个教育法律,在1949年对所有年龄在5 - 14岁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通过1953年的国民保险法案和1958年的社会福利服务法律,制定了范围广泛的社会福利计划,包括大家庭的特殊津贴、工人的赔偿规定、生育保险、年老和幸存者的养老金。 1951年的第二次选举中,劳动党的支持率上升到37.3%(和47个席位)。1953年12月6日本-古里安突然辞职,隐居内盖夫沙漠(Negev )中的斯代博克(Sde Boker)基布兹(集体农庄),总理职务由摩西·夏里特接任。 1955年的选举中,劳动党的支持率下降了32.2%(40个席位),但仍远远超过第二名的自由党(Herut,12.6%)。本-古里安返回政坛,复任总理。 1959年大选中,劳动党支持率激增,为该党最好的选举表现记录,获得38.2%的选票和47个席位。 1965年,本-古里安脱离劳动党,另创拉菲党(以色列工人列表党),而劳动党在党首列维·艾希科尔领导下与劳工团结党(Ahdut HaAvoda)合并组成劳工结盟党(Alignment),新政党赢得了36.7%的选票和45个席位,轻松击败加哈尔集团(Gahal,利库德集团前身,26个席位)。1968年1月23日,劳动党、劳工团结党和拉菲党合并组成以色列工党。.

新!!: 果尔达·梅厄和以色列地工人党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总理

以色列總理是以色列的政府首脑。.

新!!: 果尔达·梅厄和以色列总理 · 查看更多 »

伊弗雷姆·卡齐尔

伊弗雷姆·卡齐尔(אפרים קציר,Ephraim Katzir,),以色列生物物理学家和以色列工党政治家。1973年至1978年担任以色列第四任总统。.

新!!: 果尔达·梅厄和伊弗雷姆·卡齐尔 · 查看更多 »

伊扎克·拉宾

伊扎克·拉宾(יצחק רבין,Yitzhak Rabin,),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1974年至1977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92年起再次出任总理,直至1995年。他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总理,首位被刺杀和第二位在任期间辭世的总理。以色列首位任內離世的总理是列维·艾希科尔。.

新!!: 果尔达·梅厄和伊扎克·拉宾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果尔达·梅厄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列维·艾希科尔

列维·艾希科尔(,לֵוִי אֶשְׁכּוֹל;出生名:列维·什科尔尼克(לֵוִי שׁקוֹלנִיק,Levi Shkolnik),) 以色列第三任总理(1963—1969),任内因心肌梗塞去世。1952年~1963年任财政部长。1984年前的5000谢克尔紙幣和1985年发行的5谢克尔纸币上的肖像是列维·艾希科尔。.

新!!: 果尔达·梅厄和列维·艾希科尔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果尔达·梅厄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州

科羅拉多州(State of Colorado)是美國西部的一州,此州最著名的是擁有洛磯山脈的最高峰,地形從東側的平原陡然升高為西側峻嶺,地理景觀十分壯麗。該州首府兼最大城為丹佛。在整個丹佛的都會區中就包含了該州半數以上的人口總數(約250萬人,全州共有約505萬人)。科羅拉多州是以西班牙語“Colorado”命名的,意为“紅色的”,估计这可能指的是该地区红色的砂岩地层或是科羅拉多河两岸的赭红色景观。 科羅拉多州的郵政縮寫是CO。美國海軍以該州命名了USS Colorado戰艦。.

新!!: 果尔达·梅厄和科羅拉多州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果尔达·梅厄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果尔达·梅厄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雅法(תֵּל־אָבִיב-יָפוֹ,拉丁化:Tel Aviv-Yafo,تَلْ أَبِيبْ يَافَا),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或譯臺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以色列首都(外交机構驻在特拉维夫,以色列法定和实际首都及政府所在地是耶路撒冷,但仅获美国等少数国家承认)。人口38.25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則占总人口的4%。 特拉维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公里;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城鎮群有巴特亚姆、霍隆、拉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拉马特沙龙、赫兹利亚等城市。2005年統計,有人口304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区,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特拉维夫被认为已逐步成为世界级城市,并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 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维夫被认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以及所谓“硅溪”(希伯来语: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语:Silicon Wadi)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该市以包豪斯建筑铸成的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果尔达·梅厄和特拉维夫 · 查看更多 »

贖罪日戰爭

贖罪日戰爭(מלחמת יום הכיפורים;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舖路。《大衛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新!!: 果尔达·梅厄和贖罪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ציונות/,الصهيونية/),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是猶太人被認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http://www.ifamericansknew.org/history/origin.html#early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新!!: 果尔达·梅厄和錫安主義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果尔达·梅厄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戴维·本-古里安

戴维·本-古里安(דוד בן-גוריון,)是以色列政治人物,暨該國第一位以色列总理,執政長達十五年。.

新!!: 果尔达·梅厄和戴维·本-古里安 · 查看更多 »

摩西·夏里特

摩西·夏里特 (希伯来语:משה שרת,拉丁化:Moshe Sharett,)是以色列第二任总理,在大衛·本-古理安的2届任期之间任职2年。 他出生在乌克兰赫尔松,当时那里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他的原名是Moshe Shertok (希伯来语:משה שרתוק) 1908年他移居到巴勒斯坦。他的家庭是特拉维夫的创建者之一。 1948-1956年,他出任以色列外長。.

新!!: 果尔达·梅厄和摩西·夏里特 · 查看更多 »

扎勒曼·夏扎尔

扎勒曼·夏扎尔(Shneiur Zalman Robshov,)是一位作家、诗人、第三任以色列总统(1963年 - 1973年)。 夏扎尔出生於Mir(靠近明斯克)的一个Hasidic家族,他在年轻时接受宗教教育,十几岁时潜心于Poalei Zion运动。1924年夏扎尔移民到以色列,成为以色列总工会秘书处成员。 夏扎尔从1944年到1949年担任以色列报纸Davar总编辑,从1949年到1951年在大卫·本-古理安的以色列工党政府中担任教育部长。此后担任议会议员、犹太事务局执行官(1952年),从1956年到1960年担任Agency's Jerusalem Executive代理主席。 1974年病逝於耶路撒冷。 他的肖像出现在200新舍客勒纸币上。 Category:以色列总统 S S S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新!!: 果尔达·梅厄和扎勒曼·夏扎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梅厄夫人梅爾夫人迈尔夫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