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桑黃和台灣
中药
中藥,是中華民族傳統藥物的總稱,是根據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药物。由於其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自古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古代眾多典藉和文獻資料均以本草命名,如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纲目》。中藥涵義廣泛,主要分為中药材(包含中草藥和中藥飲片)和中藥製劑(包含傳統臨床製劑(丸、散、膏、丹、湯等)、中成藥、供配伍用中藥顆粒等)。中藥傳統稱為本草、生藥等;日治時代稱漢藥,至今日韓等地區仍稱中藥為漢藥或漢方藥。国际医学期刊科學轉化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影响因子(16.796)发表文章指出中草药中的危险元素。台湾学者研究发现,部分中草药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可能跟肝癌的发生有关联。.
查看 桑黃和中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公立科學博物館,是中華民國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興建的首座科學博物館。本館館區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所共同組成。每年參觀人數居臺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均三百萬人次左右。另有臺中市霧峰區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及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為科博館館外園區。.
查看 桑黃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纤孔菌属
纖孔菌屬(学名:Inonotus),為刺革菌目刺革菌科的一個屬。屬名意為「纖維狀的耳朵」,可能是形容此菌類的外形。.
查看 桑黃和纤孔菌属
菌絲體
真菌的菌絲體 菌絲體(Mycelium(-a),又称为菌丝球),指真菌的營養生長部分(相對於生殖生長部分的子實體),由許多分枝的菌絲組成。大塊的菌絲體有時會被稱為「shiro」,特別是仙女圈真菌的菌絲體。菌絲體可以存在土壤或許多其他基質中。一顆典型的孢子可萌發出一個同源的菌絲體,尚不能進行有性生殖,兩個同源菌絲體進行融合並形成一個雙核菌絲體後才能進行有性生殖,並產生子實體(例如蕈類)。菌絲體的大小可以小到肉眼難以觀察,也可以十分龐大。 真菌透過菌絲體來從環境吸收水分與礦物質,也透過胞外消化吸收有機養分。首先菌絲釋放酶到周圍的基質中,將多醣、多肽等生物聚合物分解成單體,這些小分子養分隨後透過促進性擴散或主動運輸進入菌絲體中。 菌絲體可將生物殘渣分解,在水域與陸域生態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將有機的碳源分解,並在生長的過程中將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完成碳循環。菌根真菌的菌絲體可以提升植物吸收水分與無機鹽的效率,並抵抗部分植物病原。對許多土壤中的無脊椎動物來說,菌絲體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菌核(Sclerotium)是由菌絲體特化而成的堅硬構造,為低溫、缺水等逆境時,真菌在土壤中形成的休眠構造。.
查看 桑黃和菌絲體
锈革孔菌科
锈革孔菌科(学名:Hymenochaetaceae),又称刺革菌科,是属于锈革孔菌目的真菌。这一科包含了很多与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大量林木病有关的真菌。该科共有27属、487个物种。.
查看 桑黃和锈革孔菌科
鄧叔群
鄧叔群(),字子牧,幼從外祖母嚴氏姓,名嚴農蓀,微生物學家,福建閩縣人。.
查看 桑黃和鄧叔群
蕈類
蕈類(注音:ㄒㄩㄣˋㄌㄟˋ;拼音:xùn lèi),通稱蘑菇、菇類,是大型、高等的真菌,子實體通常肉眼可見。菌絲具橫隔壁,將菌絲分隔成多細胞。 不过蘑菇一词通常是对蘑菇属(Agaricus)部分食用菌的总称,常见的包括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大肥菇(Agaricus bitorquis)、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等。一般栽培的蘑菇是指双孢蘑菇。此外,蘑菇也是对真菌有性生殖阶段的真菌子实体的俗称。.
查看 桑黃和蕈類
戴玉成
戴玉成(),字孝章,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桑黃和戴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