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望洋山

指数 東望洋山

東望洋山(Colina da Guia),俗稱松山,是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岳,海拔,南連若憲山。山名「東望洋」乃相對於西望洋山而言,葡萄牙語稱呼則源自供奉於山上教堂的「」態像(Nossa Senhora da Guia;或譯「指引聖母」)。 古稱琴山(因其形似臥琴),原為一荒蕪山崗,東面臨海。1622年建成炮台,旁側另建有教堂與燈塔,其中燈塔為遠東同類建築最古者,澳門的經緯度座標就是根據該燈塔的座標而定,現今這3座建築均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19世紀澳葡政府在此廣植松樹,故被稱為松山。後更開闢公園,成為澳門重要市肺。1920年代東麓填海成新口岸,至今廣廈林立。 每年一度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道經過東望洋山海邊馬路,稱為東望洋賽道。山下有松山隧道連接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和新口岸。.

29 关系: 加思欄兵營古琴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二龍喉公園土地工務運輸局嘉思欄炮台公共卫生公园环境保护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遠東聖母雪地殿聖母雪地殿教堂西望洋山葡屬澳門葡萄牙語東望洋炮台東望洋燈塔東望洋跑道松山市政公園松山隧道澳門半島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澳門歷史城區新口岸填海區

加思欄兵營

加思欄兵營(又作嘉思欄兵營),位於澳門南灣兵營斜巷,原為方濟各會在澳門的修道院,後拆改為兵營。現為保安司司長、保安部隊事務局及保安協調辦公室的辦公地點。.

新!!: 東望洋山和加思欄兵營 · 查看更多 »

古琴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为了與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臺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 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新!!: 東望洋山和古琴 · 查看更多 »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原為:士多鳥紐拜斯大馬路,Avenida de Sidónio Pais),位於澳門東望洋山西麓,長785米,原為二龍喉馬路的其中一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以1917至1918年任葡萄牙總統的士多紐拜斯(Sidónio Pais)命名。北起於鮑思高圓形地,南至東望洋街。周邊以住宅為主。沿途有二龍喉公園、國父紀念館、得勝花園、塔石廣場等名勝。.

新!!: 東望洋山和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 查看更多 »

山是地面上被平地所围绕的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而凸起的地貌区。山离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包括低山、中山与高山,是否被稱作山取決於當地人。 山一般是因板塊碰撞或是火山作用而產生。山會因河流、氣候作用或是冰河而慢慢侵蝕。有些山會形成單獨的頂峰,不過大部份的山會连在一起形成山脉。 高山上因為高海拔而出現高山气候,氣溫會比海平面低,因此會影響高山的生態系。不同的高度會有,由於其氣候及環境較不適宜居住,高山上的農業較平地少。有些休閒娛樂和高山有關,例如爬山及滑雪。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在夏威夷的毛納基火山(水下10203公尺,地面4207公尺),海拔最高的則是亞洲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距海平面的高度為8848公尺依1995年及2005年針對山頂的調查,是包括積雪的高度。太陽系中最高的山是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高度是21229公尺。.

新!!: 東望洋山和山 · 查看更多 »

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澳門中聯辦或中央政府駐澳聯絡辦;Gabinete de Ligação do Governo Central n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代表機構,与中共中央澳门工作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於2000年1月18日由原新華社澳門分社(澳门“大新华”)更名设立。第一代辦公室位於新口岸新華大廈;位於罗理基博士大马路603号、高99.9公尺的新大樓2010年1月16日啟用。 前身是分別是「南光贸易公司」(现为中国中央企业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和1987年9月21日成立的原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澳门“大新华”),後者於2000年1月18日更名為澳門中聯辦後,作為新聞機構的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另行注册成立。 澳門中聯辦是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機構之一,其它分別是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和解放軍駐澳門部隊。 中聯辦新辦公大樓因影響澳門歷史城區之一東望洋燈塔景觀,引來各界關注。.

新!!: 東望洋山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查看更多 »

二龍喉公園

二龍喉公園(Jardim da Flora、Flora Garden)又稱何東花園、兵頭花園,位於澳門松山山麓,是現時澳門半島唯一設有動物園的公園。.

新!!: 東望洋山和二龍喉公園 · 查看更多 »

土地工務運輸局

土地工務運輸局(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Solos, Obras Públicas e Transportes,縮寫:DSSOPT)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的行政機關,範疇包括城市規劃、基礎建設、基本服務、土地管理及使用、交通及陸上運輸等。土地工務運輸局前身為工務部門的工務局。.

新!!: 東望洋山和土地工務運輸局 · 查看更多 »

嘉思欄炮台

#重定向 加思欄炮台.

新!!: 東望洋山和嘉思欄炮台 · 查看更多 »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透过组织社区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门管理学,它使用预防医学、健康促进、环境卫生、社会科学等技术和手段。公共卫生体系由国际公共卫生组织、国家公共卫生组织、地方公共卫生组织和社区公共卫生组织组成。.

新!!: 東望洋山和公共卫生 · 查看更多 »

公园

公園是供公眾消遣遊憩的場所。公園可以指下列場所:.

新!!: 東望洋山和公园 · 查看更多 »

环境保护

境保護(簡稱環保)是在個人、組織或政府層面,為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損害生態環境,部份更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觸發各工業化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繼而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去規管和處理污染問題,並作出宣傳使全社會注意污染對環境的深遠影響。自1960年代起,環保運動已漸漸令大眾更重視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 學術機構現在提供課程,如環境研究、環境管理和環境工程等,教授環境保護歷史和方法。保護環境需要人類的各種活動。廢物生產、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入侵和滅絕所致)都是環保的相關議題。環境保護有三個相關因素:環境立法、道德與教育。這些因素都對國家環保決策和個人環境價值與行為產生影響。.

新!!: 東望洋山和环境保护 · 查看更多 »

羅理基博士大馬路

羅理基博士大馬路 (Avenida Dr.)是一條位於澳門半島新口岸北部邊緣的道路,依東望洋山山勢而建。西起葡京路、賈羅布大馬路、嘉思欄馬路之交界,往東北方至回力球場後右轉至友誼大馬路止,全長1470米。 以第109任澳門總督羅理基命名。周圍早期是菜地。東西兩則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中間路段南側建成了何賢公園 (中間為何賢公園迴旋處,下有行車隧道,上有中葡友好紀念物「東方拱門」)。松山隧道與南光大廈之間的土地一直未有開發。惟2006年政府廢除原有的對東望洋山周圍建築高度的限制,觸發了社會對政府保育政策緩慢的不滿。.

新!!: 東望洋山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 · 查看更多 »

遠東

遠東(Far East)西歐人使用的地理概念。以西歐為中心,东欧、东南欧、北非、安納托利亞稱為「近東」,東非、黎凡特、阿拉伯半島、中亞一帶稱為「中東」,西伯利亞、東亞、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其餘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类似地,中国過去称西方國家为“泰西”。 遠東一般指的是今天的東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北緯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在日、韓語則使用極東之譯名(日:極東;韓:극동)。廣義上的遠東還包括北亞,即澳洲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新!!: 東望洋山和遠東 · 查看更多 »

聖母雪地殿

聖母雪地殿(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新!!: 東望洋山和聖母雪地殿 · 查看更多 »

聖母雪地殿教堂

#重定向 聖母雪地殿.

新!!: 東望洋山和聖母雪地殿教堂 · 查看更多 »

西望洋山

西望洋山(Colina da Penha),俗稱主教山,是澳門半島第三高山崗,高海拔62.7公尺。西望洋山西臨內港,前臨南灣,西南接媽閣山。現為澳門半島內高級住宅區之一,屬風順堂區。 其名字「西望洋」,乃相對於東望洋山而言;而由於昔日西望洋山山頂有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府邸,故俗稱主教山。.

新!!: 東望洋山和西望洋山 · 查看更多 »

葡屬澳門

葡屬澳門(1557年—1999年12月19日),又稱為澳葡時期或者澳葡時代,澳門在葡萄牙帝國時期的政府機構,不是官方用語。殖民地時期稱為澳門政府,因與澳門回歸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澳葡政府」,以區別兩者。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的殖民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澳葡政府時期,澳門曾被分為澳門市(Concelho de Macau,又稱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範圍為澳門半島)和海島市(Concelho das Ilhas,包括氹仔(Taipa)和路環(Coloane))。澳門當時亦是葡萄牙的海外省。 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 東望洋山和葡屬澳門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東望洋山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炮台(Fortaleza da Guia),又稱松山炮台、東望洋山炮台,是位於澳門半島最高點東望洋山的炮台,為澳門現存最古的西式炮台之一,與聖母雪地殿、東望洋燈塔共同名列東望洋山三大名勝古蹟。2005年做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炮台除數座炮台堡壘外,還有由四组隧道組成的防空洞。東望洋炮台範圍包括兩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東望洋燈塔和聖母雪地殿教堂。在此可俯瞰澳門全景和珠江口的景色。.

新!!: 東望洋山和東望洋炮台 · 查看更多 »

東望洋燈塔

東望洋燈塔(Farol da Guia,俗稱:松山燈塔),是一座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東望洋燈塔是東望洋炮台的一部分,是東望洋山三大名勝古蹟之一。1992年,東望洋燈塔獲評為澳門八景之一。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新!!: 東望洋山和東望洋燈塔 · 查看更多 »

東望洋跑道

東望洋跑道(Circuito da Guia,或稱東望洋賽道、東望洋環山圈)是澳門舉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車跑道,是全世界上唯一同時舉行房車賽和電單車賽的街道賽場地。整條賽道環繞東望洋山的市區,全長3.8英里(6.2公里),沿途多彎,有上坡下坡路,最闊路面14米,最窄僅7米,有「東方的摩納哥賽道」之稱。 東望洋賽道平日為正常的交通道路,在舉行格蘭披治賽車期間便成為賽車主跑道。現今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利用東望洋賽道來進行賽事的有三級方程式、房車、電單車、老爺車等。當中一些曾在東望洋跑道叱吒一時的車手所用之參賽跑車,現陳列在大賽車博物館供人欣賞回味。.

新!!: 東望洋山和東望洋跑道 · 查看更多 »

松山市政公園

松山市政公園(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a Guia,Guia Municipal Park)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的多功能公園。.

新!!: 東望洋山和松山市政公園 · 查看更多 »

松山隧道

松山隧道(Tunel do Monte da Guia)是澳門最長的行車隧道,位於二龍喉街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長284.85米,高7.22米,寬10.5米,設雙線車道,每小時可通700輛車,收費全免。兩端皆連接行車天橋。中葡友好紀念物之一的「蓮花」位於隧道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出口。.

新!!: 東望洋山和松山隧道 · 查看更多 »

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Península de Macau)是組成澳門的四大部份(區域)之一,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新!!: 東望洋山和澳門半島 · 查看更多 »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Chefe do Executivo,又稱特區首長、俗稱特首,其是“特區首長”意思;政府內部稱為“長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最高政治代表及行政首長,此職位創建於1999年12月20日,大致上代替澳門回歸前澳門總督的職務。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國務院(總理親自簽令)任命,每屆任期五年,可以連任一次。現任行政長官是崔世安,於2009年12月20日就任,2014年12月20日順利連任。.

新!!: 東望洋山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查看更多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重定向 文化局 (澳門).

新!!: 東望洋山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 查看更多 »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Grande Prémio de Macau,Grand Prix Macau),是澳門所舉行的格蘭披治賽車體壇賽事,首屆賽事於1954年10月30日-31日舉行。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是澳門體壇、車壇盛事,賽事在市區鬧市內,在以多彎、狹窄等因素著名的東望洋跑道上進行。全球現有新加坡、澳門、巴庫及摩納哥設有賽車街道賽,而東望洋跑道亦是全球唯一同時舉行房車賽和電單車賽的街道賽場地。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比賽項目除著名的三級方程式外,還設有房車賽、電單車賽等,亦曾舉辦懷舊的老爺車賽、以明星名人為賣點的成龍盃等,亦設自動波電單車賽來增加賽事的娛樂性,是公認為世界上最佳的街道賽事,亦更曾被選為「10項最精彩的街道賽事」和「不能錯過的二十項頂級賽車活動」。.

新!!: 東望洋山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 · 查看更多 »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區域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05年7月15日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新!!: 東望洋山和澳門歷史城區 · 查看更多 »

新口岸填海區

新口岸填海區(簡稱新口岸;Zona de Aterros do Porto Exterior,簡稱為Z.A.P.E),又稱外港填海區,是位於澳門半島東南端,在行政分區域劃分(即堂區)上是屬於大堂區。.

新!!: 東望洋山和新口岸填海區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望洋山東望洋松山 (澳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