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恂 (东汉)

指数 李恂 (东汉)

李恂,字叔英。中国东汉将领。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人。 李恂熟读《韩诗外传》,开门教学,从读的诸生常有数百人之多。太守颍川李鸿请任他为功曹,未到任,而又被州府辟为从事。李鸿卒,李恂不应州命,送李鸿丧还乡里。安葬後,留起冢坟,守丧三年。 被辟入司徒桓虞府。后拜侍御史,持节出使幽州,抚慰北狄,所过的地方被他一路记录和图写,注明山川、屯田、聚落,一共一百多卷,都上献朝廷,汉章帝嘉赏他。拜他为兖州刺史。他清廉俭朴率下,常睡羊皮,盖布被。转任张掖郡太守,有威名。当时大将军窦宪率兵屯守武威郡,天下州郡不论远近全给他送礼,李恂奉公不阿,被窦宪所奏罢免。 后再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富裕,多珍宝,诸国侍子和督使胡商多次给李恂奴婢、大宛马、金银、香罽之类,李恂一无所受。北匈奴多次阻断西域车师、伊吾,陇沙以西不得通使,李恂悬赏斩杀北匈奴元帅,将其悬首军门。从此道路通畅,恩威并行,保证了西域与汉地的通达。 李恂转任武威太守。后因事免官,走着回到乡里,隐居山泽,结草为庐,和诸生织席来养活自己。后来西羌反叛,擒获李恂。羌人素闻其名,把他放了。李恂到洛阳谢恩。那年饥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各派儿子给他粮食,他都没有接受。迁居新安关下,拾橡实来养活自己。年至九十六岁去世。  .

32 关系: 司徒司空后汉书大宛大将军太守奴婢安定郡中國东汉幽州伊吾张掖郡侍御史北匈奴刺史兖州竇憲羌族甘肃省韩诗外传颍川郡西域鲁恭车师镇原县桓虞武威郡汉地汉章帝洛阳市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李恂 (东汉)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李恂 (东汉)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李恂 (东汉)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大宛

大宛,是西汉时,泛指在中亚費爾干納區域居住的國家和居民,大宛國大概在今日費爾干納盆地。 前130年左右,漢朝大使張騫出使西域時曾來過此地,並於中國《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中國史書中記載,大宛擁有相當規模的城市文明,當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並居住在城牆環繞的都市中,風俗與南方大夏相同。 有學者認為大宛名稱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來到費爾干纳邊境後,因殖民於此地的希臘人後裔關係所取的,名稱上“宛”(yuān)很可能是從巴利語的耶婆那(Yavana)轉譯而來。耶婆那在當時中亞泛稱希臘人,從愛奧尼亞人轉譯而來,故此,“大宛”在字義上很可能是“大愛奧尼亞”。大宛在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統治下逐漸興盛繁榮,直到前160年遭到大月氏遷徙的影響,與希臘世界隔離。 在歷史上,大宛與中國之間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歐民族文明首次大規模與中國文明接觸。此後,從前2世紀末直到13世紀初年,東方與西方世界靠者絲綢之路持續交流接觸。.

新!!: 李恂 (东汉)和大宛 · 查看更多 »

大将军

大將軍是一種頭銜:.

新!!: 李恂 (东汉)和大将军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李恂 (东汉)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奴婢

奴婢是古代東亚律令制下与良民相对的贱民的一種,是指受特定主人役使者。奴是男性,婢是女性。奴婢没有选擇住处与职业的权利,他们可以被買賣,不可逃走,但主子也可能釋放他们。奴婢法律上介于人与物之间。.

新!!: 李恂 (东汉)和奴婢 · 查看更多 »

安定郡

安定郡,中國古郡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

新!!: 李恂 (东汉)和安定郡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李恂 (东汉)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李恂 (东汉)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幽州

#重定向 幽州 (九州).

新!!: 李恂 (东汉)和幽州 · 查看更多 »

伊吾

伊吾镇可以指:.

新!!: 李恂 (东汉)和伊吾 · 查看更多 »

张掖郡

張掖郡,郡名,原為匈奴渾邪王領土,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東部置。.

新!!: 李恂 (东汉)和张掖郡 · 查看更多 »

侍御史

侍御史,為御史的一種,簡称侍御,中國古代官制。 秦朝初置,漢代沿用,隸屬於御史大夫之下,可彈劾非法。 漢宣帝時又有治書侍御史一職,掌五曹,即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三國時,曹魏於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 隋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内侍御史。 唐代侍御史歸属臺院,共四员,又改殿內侍御史為殿中侍御史,歸属殿院,用來纠察早朝禮仪。 唐宋兩朝,御史臺所屬機構有臺院、殿院和察院鼎三而立,分別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任職。自魏晉迄於宋、元朝,均置侍御史。 明代以後此職遂廢。.

新!!: 李恂 (东汉)和侍御史 · 查看更多 »

北匈奴

北匈奴,匈奴的分支之一,相對於居住在河套一帶的南匈奴而言,居住在漠北一帶的匈奴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48年,日逐王比稱單于,形成南匈奴,內附中國。與北匈奴蒲奴單于分立。.

新!!: 李恂 (东汉)和北匈奴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李恂 (东汉)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兖州

#重定向 兖州区.

新!!: 李恂 (东汉)和兖州 · 查看更多 »

竇憲

竇憲(?—92年),字伯度,竇融之曾孫。東漢外戚、權臣、著名将领。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

新!!: 李恂 (东汉)和竇憲 · 查看更多 »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新!!: 李恂 (东汉)和羌族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李恂 (东汉)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韩诗外传

《韓詩外傳》述趣聞軼事、道德故事以及忠告,證以《詩經》。此書與詩經的關係,或認為與經義不相比附,無關於詩義(見四庫全書總目卷十六 經部二 附錄 韓詩外傳條),甚至「謬戾甚矣!」(宋代洪邁);或認為《外傳》承續孔門說經之傳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第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第七)。「六經之文,渾涵如天,萬象森列,不可尚已。至孔孟繼六經而作其文,廣大淵弘,中間每取易詩書中之要語,而推廣之,闡幽微顯,以盡其蘊,則道從此出矣。夫何韓嬰處乎漢孝文之世,遭秦火絕學之餘,迺能衍詩作傳,命意布詞,一倣孔孟之文。凡諸詩言約旨遠者,悉肆力極致,上推天人之理,下及萬物之情,以盡其意,文則嚴整簡古,厲世範俗,皆順于道,宛然聖門家法」(陳明韓詩外傳序)。「孔門之說詩也,猶造父之御車、孫子之用兵也,進退步驟,奇正開闔,惟其意之所欲出焉,至矣盡矣,其蔑以加扵此矣。繼之者,其惟孟子耶!其所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者,實開萬世說詩之法也」(鳥宗成:韓詩外傳序)。.

新!!: 李恂 (东汉)和韩诗外传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李恂 (东汉)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新!!: 李恂 (东汉)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李恂 (东汉)和马 · 查看更多 »

鲁恭

鲁恭(),东汉大臣。字仲康,东汉扶风郡平陵县(陕西省咸阳市西)人。.

新!!: 李恂 (东汉)和鲁恭 · 查看更多 »

车师

车(Jū)师(Jushi),也称姑师(Gushi),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都城為交河(今中国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从考古发掘上来看,車師人操伊朗語系吐火羅语的一種方言。古代车师人的种族还未完全研究清楚,头骨上显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合特征。 中国自汉朝武帝时开始将势力渗入西域,车师因为位于西域东侧,受到汉朝极大压力,因此与匈奴联合,为其充当耳目,并攻劫汉朝使节。征和四年(前89年),汉朝同楼兰等国联兵围攻交河,车师投降汉朝。汉宣帝时,遣侍郎郑吉在车师境内渠犁屯田,立军宿为车师王,迁都于渠犁。元康四年(前62年),匈奴另立兜莫为王,率一部分车师国众退往博格达山北麓(今吉木萨尔一带)。自此车师分为前、后两国。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丧失对西域的全部影响,汉始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又置戊己校尉,在车师前国屯田。其后,车师前王复还交河。据统计,当时车师前国有人口六千余,兵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后国人口四千余,兵也是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前国国都交河城,车师后国国都务涂谷。戊己校尉在高昌壁的驻地称车师都尉国,戊部候城的驻地(今奇台)称车师后城长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屡屡欺压车师前、后王,车师被迫重新依附匈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车师前、后王与鄯善等国联名遣王子入侍,请复置西域都护,被拒绝。其后车师连续兼并邻近小国,称车师六国。汉明帝年间,车师前部有人口四千余,兵两千人;后部人口一万五千余,兵三千余人,成为西域东部霸主。 永平十七年(74年),窦固等出击车师,前、后王俱降,汉朝遂重设戊己校尉,分屯车师前、后国。不久,北匈奴围攻汉朝屯田军队。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汉放弃车师。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窦宪击破北匈奴,车师前、后王重新服从汉朝。永元八年(96年),车师后王击破前王,次年,汉朝派兵斩车师后王。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汉朝再度放弃西域。元初六年(119年),汉敦煌太守派索班屯驻伊吾,车师前王复降汉。永宁元年(120年),车师后王引北匈奴攻杀索班,击走前王。延光三年(124年),汉西域长史班勇击败北匈奴,次年,班勇进击车师后国,斩其王军就,再次年立加特奴为后王,屯田于柳中(今中国新疆鄯善西南)。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杀北匈奴的呼衍王,安定了车师局势。 其后车师仍然存在了数百年。车师前国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高昌的沮渠安周引柔然兵攻破而灭亡,王族逃入北魏。.

新!!: 李恂 (东汉)和车师 · 查看更多 »

镇原县

镇原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庆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北部,庆阳西南,泾河支流茹水河流域。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之间。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庆城县、西峰区,西边宁夏彭阳县,南边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边环县。面积350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51万。邮政编码 744500,县政府驻城关镇。 汉置临泾县,元入镇原州,明改镇原县。.

新!!: 李恂 (东汉)和镇原县 · 查看更多 »

桓虞

桓虞(生卒年不詳),字仲春,馮翊郡萬年縣人氏,東漢司徒。.

新!!: 李恂 (东汉)和桓虞 · 查看更多 »

武威郡

武威郡,中國古郡名,漢朝時設置,為河西四郡之一。位於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武威市。.

新!!: 李恂 (东汉)和武威郡 · 查看更多 »

汉地

漢地,是漢族地區的簡稱,指中國漢族聚居地,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區別。五岳五鎮四瀆都分布在漢族地區境內。相近的用詞則有「九州」及「中國本土」(China Proper)。 漢地除了是漢族對本民族原住地區的稱呼外,也是非漢族群對漢族原住地區的稱呼,而非漢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區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漢境、漢疆。.

新!!: 李恂 (东汉)和汉地 · 查看更多 »

汉章帝

汉章帝劉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僅32岁。.

新!!: 李恂 (东汉)和汉章帝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李恂 (东汉)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