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有蹄類

指数 有蹄類

有蹄類是指幾類使用趾尖(一般都有蹄)來支撐身體的哺乳動物。牠們共有幾個目,當中有6-8個仍然生存。就有蹄超目是一個支序分類學的分支,或只是一個分類單元仍存有爭議,因為未必所有有蹄類都是彼此近親的。有蹄類過往被認為是一個目,及後分裂成奇蹄目、偶蹄目、管齒目、蹄兔目、海牛目及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及鯨目被稱為「真有蹄類」,而長鼻目、海牛目、蹄兔目及管齒目則合稱為「準有蹄類」或「近蹄類」。 現今普遍的有蹄類有馬、斑馬、驢、牛、犀牛、駱駝、河馬、山羊、豬、綿羊、長頸鹿、鹿、貘、羚羊及瞪羚。.

81 关系: 基因原蹄獸偶蹄目假有蹄類南美洲南蹄目南方有蹄目古偶蹄獸古中獸古近纪古新世大羊駝大西洋獸類大臼齿大洲奇蹄目始祖馬始新世家山羊尺骨巴基鯨上白堊紀中爪獸中爪獸目化石分子分類單元分支哺乳动物勞亞獸總目犬齒犀牛瞪羚属科学家種系發生學第斗獸屬索齒獸目綿羊绝灭羚羊物种牙齒目 (生物)草食性非洲獸總目非洲蝟目食肉目解剖...骆驼鯨偶蹄目鯨目象鼩貧齒總目趋同演化距骨踝節目鹿蹄兔目近蹄類閃獸目脱氧核糖核酸重腳目長頸駝长颈鹿长鼻目雜食性掠食者河马滑距骨目演化海牛目海豚斑馬支序分類學 扩展索引 (31 更多) »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有蹄類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原蹄獸

原蹄獸(Phenacodus)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5500萬年前的晚古新世至中始新世。牠們是最古老及最原始的有蹄動物之一,是偽齒獸科及踝節目的代表。.

新!!: 有蹄類和原蹄獸 · 查看更多 »

偶蹄目

偶蹄目(學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动物是现代进步的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新!!: 有蹄類和偶蹄目 · 查看更多 »

假有蹄類

假有蹄類(Pseudungulata)是由土豚及象鼩組成。在有這個類別前,土豚及象鼩相信分別是貧齒目及兔形目的近親。但是假有蹄類卻是與象、海牛、野兔及非洲蝟目同屬於非洲獸總目。 將這兩個目一同歸入假有蹄類的原因除了DNA證據外,牠們的腳上都有大的假蹄(或上爪)。 Category:非洲獸總目 Category:假有蹄類.

新!!: 有蹄類和假有蹄類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有蹄類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南蹄目

南蹄目(Meridiungulata)是南美洲有蹄類的一個分支,可能是屬於勞亞獸總目,其下包括焦獸目、閃獸目、南方有蹄目及滑距骨目。牠們可能是源自於北美洲的踝節目祖先,並在南美洲植根,與奇蹄目及偶蹄目有關。大部份南蹄目都是獨立於其他有蹄類進行演化,是趨同演化的一個例子。但是,一些古生物學家質疑南蹄目是否單系群,並指焦獸目與其他哺乳動物,如重腳目,比南美洲的有蹄類更為接近。.

新!!: 有蹄類和南蹄目 · 查看更多 »

南方有蹄目

南方有蹄目(notoungulates)是居於南美洲已滅絕的有蹄類。其下包括了巨型的箭齒獸。由於南方有蹄目被隔離在南美洲,牠們很多都沿趨同演化而形成像其他大洲的哺乳動物。其中的例子有Pachyrukhos演化成像兔, Homalodotherium則演化成像爪獸科。於更新世時,箭齒獸是最大及最普遍的南方有蹄目。大部份的南方有蹄目,除了箭齒獸外,在北美洲及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地峽形成前已經滅絕,使北美洲的有蹄類能於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時進入南美洲,並勝過其他原住動物群。南方有蹄目與其他南美洲的有蹄類組成了南蹄目。.

新!!: 有蹄類和南方有蹄目 · 查看更多 »

古偶蹄獸

古偶蹄獸(Diacodexis),又名古溪鹿,是已滅絕的偶蹄目動物。 古偶蹄獸長約50厘米,外形像麂羚,是最古老的偶蹄動物。古偶蹄獸的腳很長,相信牠是奔跑的能手,且能跳躍相對較長的距離。.

新!!: 有蹄類和古偶蹄獸 · 查看更多 »

古中獸

古中獸(Chriacus)是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生存於約5000萬年前的古新世。 古中獸像浣熊,連同牠的長捲尾長約1米。牠的身體輕巧,重約7公斤,能靈活地攀樹。古中獸是蹠行的,牠的腳上有五趾,趾上有長爪。牠的腳很強壯,有靈活的關節。前肢可以挖掘,而後肢則適合攀樹。牠可能是雜食性的,如其親屬的Arctocyon,專吃水果、蛋、昆蟲及細小的哺乳動物。.

新!!: 有蹄類和古中獸 · 查看更多 »

古近纪

古近纪(Paleogene,符号E),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结束于23.03±0.05Ma。“古近纪”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新!!: 有蹄類和古近纪 · 查看更多 »

古新世

古新世(Pal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一個主要時期,大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終於5580萬年前,介於中生代白堊紀的马斯特里赫特階(Maastrichtian)與始新世(Eocene)之間。古新世來自希臘文的“παλαιός”(palaios,古)與“καινός”(kainos,新)。古新世接續在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後。.

新!!: 有蹄類和古新世 · 查看更多 »

大羊駝

大羊駝(学名:Lama glama),又名家羊駝,是南美洲的駱駝科,和多種相似動物合稱為駱馬或美洲駝。在印加帝國及其他安地斯山脈地區是原住民廣泛蓄養的動物。在南美洲,大羊駝是用來背負重物、製造纖維及作為食物。 完全成長的大羊駝全高1.6-1.8米。牠們重約127-204公斤。初出生的大羊駝重約9-14公斤。大羊駝是群居的動物,喜歡與其他的大羊駝組成族群。大羊駝所生產的纖維非常柔軟及沒有羊毛脂。牠們在幾次嘗試後就可以學會東西,非常聰明。牠們可以背負其體重的25-30%的重物行走幾里路。 大羊駝在4000萬年前源自於北美洲中央的平原。牠們在約300萬年前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遷往南美洲。在冰河時期,牠們在北美洲消失。直至2007年,在南美洲有超過700萬頭大羊駝及羊駝。另外由於從南美洲進口的關係,美國及加拿大在20世紀末就有超過10萬頭大羊駝及6500-7000頭羊駝。.

新!!: 有蹄類和大羊駝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獸類

大西洋獸類(学名: Atlantogenata)是一個胎盘类哺乳動物的演化支,包含了貧齒總目、非洲獸總目及南蹄目。牠們約於白堊紀起源於南美洲及非洲大陸,並由此進行輻射演化。有基因證據將貧齒總目及非洲獸總目連合在一起,但從形態上則大部份的非洲獸總目及南蹄目似乎是屬於劳亚兽总目的有蹄類。.

新!!: 有蹄類和大西洋獸類 · 查看更多 »

大臼齿

大臼齿,简称臼齿,俗称磨牙(客語:撞牙),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一种牙齿。大臼齿位于口腔后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来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 臼齿由于随使用而被磨损,可以被用来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

新!!: 有蹄類和大臼齿 · 查看更多 »

大洲

#重定向洲.

新!!: 有蹄類和大洲 · 查看更多 »

奇蹄目

奇蹄目(学名:Periss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有奇数脚趾的动物。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三后四,现生的奇蹄动物貘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馬來貘腳趾是前四趾後三趾)。草食,胃的構造和偶蹄目部分成员多的胃室相較簡單,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奇蹄目有三个亚目,分别是马型亚目(包括马科和已经灭绝的雷兽科),爪兽亚目(已经灭绝)和角型亚目(包括貘科和犀科)。奇蹄目的化石非常丰富,史前曾是十分繁盛的种群,分化出形态各异的种类。史前的奇蹄动物包括爪兽、巨犀等。现代的奇蹄目整体呈衰落状态。有人認為由于偶蹄目更能消化植物纤维,所以奇蹄目的競爭能力不強,被生态位的偶蹄目逐渐取代,现在仅存16个野生物种(包括犀科5种、貘科4种、马科7种),但因為很多奇蹄目是在接觸人類後才滅絕的,所以是不一定是因為構造不如偶蹄目才滅絕的。,且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新!!: 有蹄類和奇蹄目 · 查看更多 »

始祖馬

始祖馬(學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行馬或始馬,曾被認為是馬科中最早的成員。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現時牠被認為是屬於古獸馬科,這是與馬及雷獸有關的科。始祖馬的大小如狗一般,生存於北半球,分佈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距今約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的第一個化石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1年在英格蘭發現,他基於牙齒的緣故而懷疑這是一頭蹄兔目。他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故將牠命名為「似蹄兔獸」(Hyracotherium),即始祖馬的學名。於187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美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骼,並命名為曙馬(Eohippus)。後來發現這兩個發現非常接近時,始祖馬因最先被發表,故曙馬則成為了異名。 始祖馬平均只有60厘米長及肩高20厘米。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則有三趾。頭顱骨很長,有44顆低冠的牙齒。據信始祖馬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樹葉、水果及堅果為食物。 有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不只是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其他奇蹄目,如犀牛及貘的祖先。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被認為是一類古獸馬,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馬(horse proper),但這情形僅見於模式種的H.

新!!: 有蹄類和始祖馬 · 查看更多 »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新!!: 有蹄類和始新世 · 查看更多 »

家山羊

山羊(学名:Capra aegagrus hircus)又稱夏羊、黑羊或羖羊,和綿羊一样,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一,其馴養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10,000年前,人类馴養山羊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便于取得其毛、肉和奶。山羊皮直到中世紀還被經常用於旅行和野營時使用的水袋或酒袋,在某些地區,山羊皮還製成羊皮紙用於書寫。 山羊肉和山羊奶至今仍有做為食用,但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美國人较少食用羊肉。在印度,山羊肉常被叫做「羊肉」或「羔羊肉」。山羊皮仍被用於製作小羊皮手套和其他衣物。某些種類的山羊可以产羊毛纖維、開司米和馬海毛,可以用於製造羊毛衫等。.

新!!: 有蹄類和家山羊 · 查看更多 »

尺骨

尺骨(Ulna)是位在人體上肢中前臂內側的骨頭,即在尾指側的骨,在橈骨之旁。在靠近上臂處有一半月形的關節面,稱為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共同形成關節。切跡上方有兩個突起,分別稱為鷹嘴和冠突。.

新!!: 有蹄類和尺骨 · 查看更多 »

巴基鯨

巴基鯨(学名:Pakicetus),又名巴基斯坦鯨,已經絕種的古代哺乳動物,生活在陸地,形狀類似狼,屬於古鯨亞目,是現代鯨魚的前身,生存於始新世(5580-3390萬年前)的巴基斯坦,故此得名。發現化石的地層是特提斯洋的沿岸部份。 首先發現的巴基鯨化石是一個長頭顱骨,最初被認為是屬於中爪獸目,但因其內耳的特徵而確定是早期的鯨魚。故此牠是已滅絕的陸上哺乳動物及現代鯨魚的過渡物種。 巴基鯨的完整骨骼於2001年發現,顯示了牠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巴基鯨約有狼的大小,外觀很像中爪獸目的动物。.

新!!: 有蹄類和巴基鯨 · 查看更多 »

上白堊紀

#重定向 白垩纪.

新!!: 有蹄類和上白堊紀 · 查看更多 »

中爪獸

中爪獸(Mesonyx),又名中獸或鈍肉齒獸,是中爪獸科下的一類。牠們外表像狼及大小如狗,是始新世中期(約4500萬年前)美國懷俄明州及東亞的掠食者。牠的四肢靈活,相信是奔跑的能手,可能捕食草食性的有蹄類。不過中爪獸並沒有爪,趾上有細小的蹄。頭顱骨很長,腦殼上有相對較大的矢狀嵴,可以連接大的顎部肌肉,增強咬勁。 中爪獸屬下的Mesonyx uintensis是在懷俄明州發現,顱骨長約42.9厘米,而面長20.6厘米。Mesonyx uintensis的另一個標本是來自猶他州北部。.

新!!: 有蹄類和中爪獸 · 查看更多 »

中爪獸目

中爪獸目(Mesonychia)是一種生存於古新世至漸新世的肉食動物,與偶蹄目及鯨目關係接近,分布於亞洲、歐洲與北美洲等地。.

新!!: 有蹄類和中爪獸目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有蹄類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分子

分子(molecule)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呈电中性、由两個或多個原子組成,原子之間因共價鍵而鍵結。能够單獨存在、保持物质的化學性質;由分子組成的物質叫分子化合物。 一個分子是由多個原子在共價鍵中通过共用電子連接一起而形成。它可以由相同的化學元素构成,如氧氣分子 O2;也可以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如水分子 H2O。若原子之間由非共價鍵的化學鍵(如離子鍵)所結合,一般不會視為是單一分子。 在不同的領域中,分子的定義也會有一點差異:在热力学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如水分子)、原子(如碳原子)、离子(如氯离子)等在热力学上的表现性质都是一样的,因此,都统称为分子;在氣體動力論中,分子是指任何构成气体的粒子,此定義下,單原子的惰性氣體也可視為是分子。而在量子物理、有機化學及生物化學中,多原子的離子(如硫酸根)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分子。 分子可根据其构成原子的数量(原子數)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等。 在氣体中,氫分子(H2)、氮分子(N2)、氧分子(O2)、氟分子(F2)和氯分子(Cl2)的原子數是2;固体元素中,黃磷(P4)原子數是4,硫(S8)的是8。所以,氬(Ar)是單原子的分子,氧氣(O2)是雙原子的,臭氧(O3)則是三原子的。 許多常見的有機物質都是由分子所組成的,海洋和大氣中大部份也是分子。但地球上主要的固體物質,包括地函、地殼及地核中雖也是由化學鍵鍵結,但不是由分子所構成。在離子晶體(像鹽)及共價晶體有反覆出現的晶体结构,但也無法找到分子。固態金屬是用金屬鍵鍵結,也有其晶体结构,但也不是由分子組成。玻璃中的原子之間依化學鍵鍵結,但是既沒有分子的存在,其中也沒有類似晶體反覆出現的晶体结構。.

新!!: 有蹄類和分子 · 查看更多 »

分類單元

分類單元(分類群,Taxon)是指分類學上的一個群體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中對此字的釋義較簡單,不管何種階層,是分類學上的一個群體」。,國際動物命名規約對於分類群的解釋較多,定義分類為「一個分類學上的單元,不管是否具有學名;一個被認為具親緣關係的物種之一個族群或多個族群,具有能分別出相似的其他一群之共同的特徵之單元。一個分類群包含了較低階層的所有分類群及其中的個體。」。,不管處哪一個分類階層(taxonomic rank),稱此群體為分類群。.

新!!: 有蹄類和分類單元 · 查看更多 »

分支

分支可以指:.

新!!: 有蹄類和分支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有蹄類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勞亞獸總目

勞亞獸總目(Laurasiatheria)是根據DNA序列分析及逆轉位子數據而成立的真獸下綱下的一個演化支。其名字是來自相信這些哺乳動物都是在從盤古大陸分裂出來的勞亞大陸上演化的。.

新!!: 有蹄類和勞亞獸總目 · 查看更多 »

犬齒

齿,俗称尖牙,是很多哺乳动物口腔中,位于门齿和臼齿之间的牙齿。每侧上下顎各有一枚,一共四枚。.

新!!: 有蹄類和犬齒 · 查看更多 »

犀牛

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總稱,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新!!: 有蹄類和犀牛 · 查看更多 »

瞪羚属

羚属(Gazella)是羚羊亚科的一属。瞪羚是非常敏捷的动物;以80公里/时的速度跑下来,1小时都不觉得累。大多数瞪羚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但是也有少数生活在亚洲(例如鹅喉羚)。大多数瞪羚都是群居动物,以嫩的,容易消化的植物为食。 瞪羚属于偶蹄目,牛科。偶蹄目和奇蹄目的区别在于:偶蹄目的有2、4趾头(蹄子),而奇蹄目则有1、3或者是5趾头(蹄子)。牛科有49属59种。瞪羚属的分类有很多争议,有些专家认为瞪羚属只有12种,而有些专家认为瞪羚属有几十种。大多数专家认为瞪羚属有16种。红瞪羚(於1894年灭绝)、也门瞪羚(於1985年灭绝)和阿拉伯瞪羚(於1993年灭绝)已经灭绝,而野生的沙特瞪羚也在1993年灭绝(只有少数生活在动物园)。阿拉伯瞪羚由于灭绝得比较晚,所以在网上仍然可以看见阿拉伯瞪羚。其他瞪羚也都是濒危物种,尽管格兰羚和汤普森瞪羚很常见,但是由于分布太窄,数量仍然不是很多。 汤普森瞪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肩高60-80厘米,毛色为棕色和白色,身体两侧有一条黑线(见右上角的图)。雄性的角又长又弯。当瞪羚受惊吓时,瞪羚先是不紧不慢跑,然后突然跳得很高。这种行为是由阿默兹·扎哈维在研究瞪羚时发现的。.

新!!: 有蹄類和瞪羚属 · 查看更多 »

科学家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使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知识的人。狭义的定义指使用科学方法做研究,并且在一定的领域取得重要影响或者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科学家一般是某个,或者多个科学领域里的专家。.

新!!: 有蹄類和科学家 · 查看更多 »

種系發生學

#重定向 系统发生学.

新!!: 有蹄類和種系發生學 · 查看更多 »

第斗獸屬

斗獸屬(學名Didolodus)是一類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牠們以往被認為是與滑距骨目有關,但現已被分類在踝節目下。牠們的遺骸是在巴塔哥尼亞發現。 第斗獸屬是一類行走快速的動物,根據牙齒形態可能像早期有蹄類,如原古馬。牠們約長60厘米,肢短及尾巴很長。.

新!!: 有蹄類和第斗獸屬 · 查看更多 »

索齒獸目

索齒獸目(学名:Desmostylia),又名索齒目、鏈齒獸目或束柱目,是已滅絕的水中哺乳動物,生存於3080萬-725萬年前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晚期。牠們的牙齒及骨骼形態顯示牠們是兩棲的草食性動物,生活於濱岸帶。由於牠們的臼齒很特別,每一個小齒都變成了空心的柱,因而得名。 索齒獸目的化石是在環太平洋的日本南部至俄羅斯、阿留申群島及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至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南端發現。雖然索齒獸最初於1888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Marsh)根據一些牙齒及脊骨被分類為海牛,但這個分類卻一直存疑。於1898年,享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基於索齒獸像乳齒象的頭顱骨及長鼻而認為牠是長鼻目的起源。最完整的索齒獸牙齒之一的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John Campbell Merriam所積存,他認為索齒獸的臼齒結構及在海床的不斷發現,顯示牠們是水中生活,故有可能是海牛。其他科學家則因為索齒獸最初只有一些頭顱骨碎片、牙齒及其他骨頭,而相信牠們有鰭及像鰭的尾巴,並認為牠們的起源是與單孔目(如鴨嘴獸)相同的。於1941年在庫頁島發現了索齒獸的完整骨骼,發現牠們是有四條腿的,而骨頭更像河馬般粗壯,故於1953年Roy H. Reinhart為牠們成立了獨立的索齒獸目。 索齒獸目除了像海牛及象外,牠們卻完全不像現今的生物。Douglas Emlong於1971年在俄勒岡州發現了新的Behemotops,顯示了早期的索齒獸目有著更像長鼻目的牙齒及顎骨。不過,牠們與海牛等其它近蹄類的關係卻仍未完全清楚。 索齒獸目可長成長達1.8米長,估計重量多於200公斤。.

新!!: 有蹄類和索齒獸目 · 查看更多 »

綿羊

綿羊(英語:Sheep,学名:Ovis aries)亦稱為家羊或白羊,屬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是一種四足反芻哺乳動物,也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羊種,共計超過十億。 大部份人類居住的地方都進行過牧羊,這也是許多文明的基本要素。現在為澳洲、紐西蘭、南美洲中部及南部,以及不列顛群島的重要產業之一。 羊原產於歐洲及亞洲,可能是摩弗倫羊(又名歐洲盤羊)的後裔。牠是最早被人類馴服為農業用途的動物之一,產物包括羊毛、羊肉和羊乳,其中羊毛是最普遍的動物纖維。羊有時也育作羊皮用途,或作為科學實驗中的模式生物。.

新!!: 有蹄類和綿羊 · 查看更多 »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新!!: 有蹄類和绝灭 · 查看更多 »

羚羊

羚羊是对一类偶蹄目牛科动物的统称,广义上包括了羚羊和小羚羊一类的动物(英文中称为“antelope”和“gazelle”)。许多被称为羚羊的动物与人们印象中的相去甚远,有专家指出,羚羊类的动物总共有86种,分属于11个族、32个属。对于分类学,羚羊并没有特定的专指哪个科或属。羚羊的特征是长有空心而结实的角,有区别于牛、羊这一类的反刍动物。人们把羚羊作为一个类群已达到共识,比如物种存活委员会建立的“羚羊专家组”,即是把这一类动物作为一个动物学研究和保护的单元。.

新!!: 有蹄類和羚羊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有蹄類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有蹄類和牛 · 查看更多 »

牙齒

牙齒是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鳥類除外)的頭部(或口部)內、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禦敵。牙齒的構成成份不是骨骼,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固定。 一些動物牙齒裏更有著複雜的神經,比如獨角鯨,其牙齒有上百萬神經,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牙齒(以神經學而論)。這允許獨角鯨牙齒具食物觸覺,以及導航、交配作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創建,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的合作,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牙齒在古代被稱為“雅言”,牙齒的整潔,甚至關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稱為牙科。 牙齒在生物學與解剖學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新!!: 有蹄類和牙齒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有蹄類和目 · 查看更多 »

目 (生物)

(英文: order, ordo)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纲和科之间。.

新!!: 有蹄類和目 (生物)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有蹄類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非洲獸總目

非洲獸總目(Afrotheria)是哺乳動物下的一個分支,包含了金毛鼴科、象鼩科、馬島蝟科、土豚、蹄兔目、象及海牛。.

新!!: 有蹄類和非洲獸總目 · 查看更多 »

非洲蝟目

非洲蝟目(Afrosoricida),又名非洲鼩目,是包含了南部非洲的金毛鼴及馬達加斯加與非洲的馬島猬的目。.

新!!: 有蹄類和非洲蝟目 · 查看更多 »

食肉目

食肉目(学名:Carnivora)在动物分类学上是哺乳纲中的一个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种胎生的动物。除杂食的熊科(比如主要吃竹叶的大熊猫),绝大部分均在不同程度上以其他鸟兽、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为食。食肉目动物分布几乎全世界各地。具有發達的門齒與犬齒。.

新!!: 有蹄類和食肉目 · 查看更多 »

解剖

解剖是指將人或動物的身體切割開,以觀察其內部的器官和組織,通常作為解剖學的活動,又或者在法醫學上調查死因(驗屍)。.

新!!: 有蹄類和解剖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有蹄類和马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africanus asinus)是常见的马科马属家畜,是非洲野驴被人类驯化所形成的亚种,和马体形相似,但耳朵长,尾巴有尾柄,类似牛尾巴。.

新!!: 有蹄類和驴 · 查看更多 »

骆驼

駱駝属(学名:)通称駱駝,是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主要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駱駝,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所以稱為[沙漠之舟]。.

新!!: 有蹄類和骆驼 · 查看更多 »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新!!: 有蹄類和鯨 · 查看更多 »

鯨偶蹄目

偶蹄目(学名:Cetartiodactyla)是一個包含了传统鯨目及偶蹄目的演化支。這個演化支一般是用來描述鯨魚(包括海豚)是從偶蹄目中演化而來。根據遗传学分析,鯨魚現存最亲近的近親是河馬。鯨魚與河馬的分支則稱為河馬形類(Whippomorpha,有建議使用Cetancodonta但未普及)。依此定义,剔除了鲸目的旧有偶蹄目分类将是个并系群。 在起初,鯨偶蹄類的定义原是指鯨目是偶蹄目的旁系姊妹分類,而非從偶蹄目演化。從此定義來看,所有偶蹄目(包括河馬)之間才是近親,而鯨魚是偶蹄类的旁系群。 鯨魚演化自陸上的哺乳動物,並形成了一個單系群。一般都接受鯨魚是從單一的祖先演化下來。於1990年代前,最廣泛接受的鯨魚近親是已滅絕的中爪獸目。中爪獸目是有蹄的及主要是肉食性的哺乳動物。但現今很少學者認同這個說法,一般只認同中爪獸目是鯨偶蹄類的近親,而非鯨魚的祖先。.

新!!: 有蹄類和鯨偶蹄目 · 查看更多 »

鯨目

#重定向 鯨豚類.

新!!: 有蹄類和鯨目 · 查看更多 »

象鼩

象鼩是一類非洲原住的食蟲哺乳動物,屬於象鼩目(Macroscelidea)。牠們有著很像象的長鼻。牠們廣泛分佈在南部非洲,由納米比沙漠至南非及大森林中都有。其中的北非象鼩則生活在非洲西北部半乾旱及多山的地區中。.

新!!: 有蹄類和象鼩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猪科.

新!!: 有蹄類和豬 · 查看更多 »

貧齒總目

#重定向 异关节总目.

新!!: 有蹄類和貧齒總目 · 查看更多 »

貘(另有一寫為「--」),奇蹄目貘科貘屬(学名:Tapirus)动物。体型像猪,但略大,鼻子圆长,可自由伸缩,尾短皮厚,毛少且长,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善于游泳。现存的貘属动物可分為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马尼貘及马来貘5种,前4种都分佈在美洲,只有马来貘一种分布于东南亚。貘也是南美洲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說文》:“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所述似大熊貓,从现存貘类体色来看,应为马来貘。(釋義出自《王力古漢語字典》).

新!!: 有蹄類和貘 · 查看更多 »

趋同演化

在演化生物學中,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指的是两种不具亲缘关系的动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或曰生态系统,它们因应需要而发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的现象,即同功器官。.

新!!: 有蹄類和趋同演化 · 查看更多 »

距骨

距骨是跗骨的近侧骨之一,在踝部与小腿骨(腓骨、胫骨)相关节的骨。位於足根骨之上。距骨上沒有附着任何肌肉,是全身骨骼中的唯一特例。 古人會拿羊或豬的距骨作為擲距骨遊戲。.

新!!: 有蹄類和距骨 · 查看更多 »

踝節目

踝節目(Condylarthra)是已滅絕的有胎盤类哺乳動物,主要生存於古新世及始新世。踝節目是古新世最有特色哺乳動物,並顯示了古新世哺乳動物群的演化程度。 與食蟲类动物的祖先相比,踝節目成員顯示了演化成雜食性或草食性的最初跡象。大型的陸上草食性動物自從恐龍的滅絕後就消失了,食性的轉移引發了踝節目的演化輻射,在澳洲以外的陸地上,生成了新生代不同類別的草食性有蹄動物。故此最原始的踝節目其實是某些现代有蹄類的共同祖先。雖然有些踝節目有細小的蹄,但最原始的形態是有爪的。 最近的分子及DNA研究重整了哺乳動物的演化情況。近蹄類及管齒目不再是奇蹄目、偶蹄目及鯨目的近親,故有蹄類最少是從兩個不同的分支獨立演化而成的。這亦有可能由于踝節目本身是一個多系群,即踝節目內的成員未必是近親。 除了南蹄目及現今的有蹄類外,踝節目被認為是其他己滅絕的哺乳動物(如中爪獸目及恐角目)的祖先。.

新!!: 有蹄類和踝節目 · 查看更多 »

鹿

鹿是偶蹄目反刍亚目中的一类区别于牛、羊等的动物。在不同情况下,鹿的概念的外延广狭多有不同:.

新!!: 有蹄類和鹿 · 查看更多 »

蹄兔目

蹄兔目动物外形像兔,上门齿弯曲不断生长,类似兔形目动物,但后足第一和第三趾有蹄,中趾有爪。妊娠期长达7-8个月。体长25-50厘米,体重约4-5千克,草食性,背部有香腺。其中岩蹄兔属和蹄兔属生活在地面,白天活动;树蹄兔属栖息在树上,昼伏夜出。可能起源于古代有蹄类动物。在《聖經》,這些動物被統稱為沙番,音譯自希伯來語(,shaphan),很可能是一種岩蹄兔属的動物。 蹄兔目物種是一種相對較為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其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要透過行為來幫助穩定。此外,其牙間隙亦比較窄。.

新!!: 有蹄類和蹄兔目 · 查看更多 »

近蹄類

近蹄類(学名:Paenungulata),又名準有蹄類或次有蹄類,是一個包含了長鼻目、海牛目、蹄兔目、重腳目及索齒獸目等哺乳動物的動物分類。當中重腳目及索齒獸目經已滅絕,相對與現存的另外三個目有其獨特的一面。重腳目是像犀牛的草食性及蹠行的動物,而索齒獸目則像河馬,估計是吃陸上植物及像其他大型有蹄類般行走。 喬治·蓋洛德·辛普森是利用傳統的科學分類來將這類多樣的哺乳動物歸納在近蹄類中,但在解決其系譜問題時卻就缺乏嚴謹。他暗示蹄兔目可能與奇蹄目有關。早期的學者基於其齒列認為蹄兔目最接近犀牛,另外一些證據顯示蹄兔目有可能是奇蹄目的親屬,而非其他的近蹄類。故此,近蹄類之間有可能並不怎麼接近。 其後的基因技術及支序分類學發現,近蹄類是一個可信的分支,是最古老從有胎盤哺乳動物(真獸下綱)分化的一系。牠們與奇蹄目的關係卻沒有得到證實,雖然牠們的形態很像有蹄類,分子研究卻顯示牠們是屬於非洲獸總目。其他非洲獸總目的成員有非洲蝟目、象鼩目及管齒目。 在近蹄類的五個目中,蹄兔目是最為基底的,其次是重腳目,而其他的則較為相關,並組成了特提斯獸類,因為相信牠們的共同祖先是生活於史前的特提斯洋岸邊。.

新!!: 有蹄類和近蹄類 · 查看更多 »

閃獸目

閃獸目(学名:Astrapotheria)是南美洲已滅絕的有蹄動物。牠們連同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及焦獸目同屬南蹄目,而南蹄目則屬於勞亞獸總目。 閃獸目其下有輪齒獸,其外觀像乳齒象,但只有約3米長。 category:南蹄目 Category:閃獸目.

新!!: 有蹄類和閃獸目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有蹄類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重腳目

重腳目(学名:Embrithopoda)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首次於始新世晚期出現,並於漸新世消失。 重腳目的外觀像犀牛,但並非所有重腳目都有角。角有骨質的主幹及由角質素皮膚所覆蓋,且沒有毛髮。不過牠們卻並非犀牛所屬奇蹄目的近親,而是與象有親緣關係。重腳目被認為是蹄兔目的近親,並可能是長鼻目的祖先。相信牠們是非洲獸總目的一員。 重腳目的化石,如重腳獸,是在埃及、蒙古、土耳其及羅馬尼亞發現。雖然直至1970年代都有埃及重腳獸一個成員,但重腳獸似乎是較為隔離的。 Category:近蹄類 Category:重腳目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Category:漸新世哺乳類.

新!!: 有蹄類和重腳目 · 查看更多 »

長頸駝

長頸駝(學名Macrauchenia patagonica),又名滑距獸,是一種長頸的南美洲的有蹄動物,屬於滑距骨目。牠有長的四肢,每肢上有三趾。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約7百萬年前,而在約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紀錄。長頸駝是後弓獸科中最著名的成員,只有在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有發現其化石。原模標本是由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小獵犬號之旅中發現。長頸駝的外觀就像沒有駝峰及有一個短象鼻的駱駝,但牠們與駱駝或長鼻目沒有親密的關係。.

新!!: 有蹄類和長頸駝 · 查看更多 »

长颈鹿

长颈鹿属(学名:Giraffa)是一屬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共有四個物種,是現存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一般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9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 长颈鹿是非洲特有的动物,与鹿和牛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科,即长颈鹿科。长颈鹿科包括长颈鹿和霍加狓两种动物。 中国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蜡:“状如驼驰,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时值郑和第四次出海,榜葛次国(今孟加拉)使臣将一只长颈鹿进贡给明成祖,以“麒麟”为名,据说乃东非土语中的长颈鹿名称giri之音译;在中国传说中,麒麟为祥瑞之兽,明成祖便将其视为祥瑞之兆,命人撰文并绘图记录,以此标榜自己施政的伟大。存世的图像记录仅有传沈度所绘的《麒麟图》。该典故流传甚广。长颈鹿在日語及韓語中的名称皆源于麒麟(日语:キリン),在閩南話中也称为「麒麟鹿」。.

新!!: 有蹄類和长颈鹿 · 查看更多 »

长鼻目

长鼻目(学名:Proboscidea) 是哺乳动物一个目,只包含一个现存生物的科,象科,即大象。包括普通非洲象 (Loxodonta africana)、非洲森林象 (Loxodonta cyclot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三个物种。 在冰川期有很多现已灭绝的物种, 包括与大象相似的猛犸(長毛象)、乳齿象、恐象、铲齿象、變齒象。 已知的最早的长鼻目动物是,以及後來的始祖象。.

新!!: 有蹄類和长鼻目 · 查看更多 »

雜食性

#重定向 雜食動物.

新!!: 有蹄類和雜食性 · 查看更多 »

掠食者

掠食者可指以下.

新!!: 有蹄類和掠食者 · 查看更多 »

河马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非洲的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裡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

新!!: 有蹄類和河马 · 查看更多 »

滑距骨目

滑距骨目(学名:Litopterna)是一類已滅絕的有蹄類,生存於第三紀。牠們普遍有三趾,其中有一種單趾像馬的形態。 滑距骨目在早期的南美洲動物群中很普遍及多樣化,但其多樣性不斷減少,最終只可延續到更新世。早期的形態很像踝節目,甚至可以當作是存活及多樣專門化的踝節目。有指牠們的祖先可能就是南美洲的踝節目,但是不斷有科學家提出牠們的起源是完全與其他有蹄類獨立的,所以與踝節目並沒有關係。這些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支,稱為南蹄目。長頸駝是最年輕的滑距骨目成員,且是唯一的成員能於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中生存下來的,牠們最終於更新世滅絕。 滑距骨目像南方有蹄目及焦獸目般,是獨立在南美洲演化的有蹄類哺乳動物。在與岡瓦那大陸分裂後,南美洲像澳洲般與其他的大洲分隔。在這段時間,南美洲獨有的哺乳動物進行演化,並補充了像其他地方的哺乳動物的生態位。滑距骨目像勞亞獸總目的馬及駱駝般是草食性的動物。.

新!!: 有蹄類和滑距骨目 · 查看更多 »

演化

--(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迁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选择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其被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但是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 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不斷發生,這被形態學和生化性狀證實,其中包括共同的DNA序列,這些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因為它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並且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其利用現有的物種和化石建立,化石記錄的事物包括由的石墨 、,以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生物多樣性的現有模式被物種形成和滅絕塑造。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新!!: 有蹄類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海牛目

海牛目(学名:Sirenia)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現存共有四種海牛目動物,分為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及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包含3種生存在大西洋水域的海牛;儒艮科则包含生存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儒艮(Dugong dugon)及已灭绝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大海牛一直在白令海生存至18世紀才因人類獵捕而滅絕。.

新!!: 有蹄類和海牛目 · 查看更多 »

海豚

| color.

新!!: 有蹄類和海豚 · 查看更多 »

斑馬

斑馬是斑馬亞属(學名:Hippotigris)和细纹斑马亚属(學名:Dolichohippus)的通称,是一类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斑馬身上有許多的條紋,每只的條紋都不一樣。一般來說斑馬是社會性動物,習慣群體生活;規模較小的群体由一隻雄性斑马及若干隻雌性組成,較大的則由幾百隻斑馬組成。斑马不太擅長奔跑,没有固定的栖居地,过着迁徙性的生活。成年斑馬一般約2.3米高,肩高約1.5米,體重為300到400公斤,最重的超過410公斤。除了斑紋之外,斑馬還有立起的鬃毛。斑馬跟其近親馬、驢不同,還未被人类真正馴養。 現存的斑馬有三種,分別為平原斑馬、細紋斑馬及山斑馬。平原斑馬跟山斑馬都屬於斑馬亞屬的動物,細紋斑馬則為细纹斑马亚属的動物。細紋斑馬及驢屬有點類似;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則比較像馬。雖然如此,DNA及分子生物學的數據顯示,斑馬有其獨立的起源,但和马与驴同屬馬科马属。在肯亞的一些地區,平原斑馬經常跟細紋斑馬一起生活。 斑馬不仅有獨特的斑紋,也有独特的行為習性。在各種类型的棲息地裡面都可以看到牠們,例如熱帶草原。不過,由於獵殺及對棲息地破壞等人为因素,斑馬的數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細紋斑馬及山斑馬經已经被列为瀕危动物,只有平原斑馬還拥有健康的種群數目。斑驢(亦稱作「白氏斑馬」、“拟斑马”)已經在19世紀絕種。.

新!!: 有蹄類和斑馬 · 查看更多 »

支序分類學

支序分類學(英語:Cladistics)又稱親緣分支分類學,是一種生物分類的哲學,其指只依據演化樹分支的順序,而不參考形態上的相似性來排列物種。此一學派的主要貢獻者一般認為是德國昆蟲學家威利·漢寧根,他稱此為種系發生系統學。 分支研究的最終結果是由被稱之為「分支圖」的樹狀關係圖來描繪出其假定的關係。 現代的系統學研究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包括DNA序列、生化數據和形態學上的數據等。 在一個「分支圖」中,所有的生物體都如同一片樹葉,且每個內節點理想上都是二元(有兩條分歧)的,在此一分歧點兩端的分類群即稱為「旁系分類群」或「旁系群」。每一枝幹,不論其包含了上萬種類別或只有一種類別,都被稱做是一個分支。一個自然的類群應該會有包含在任一分支裡的所有生物體,這個分支會有著屬於此一分支的唯一祖先(一個不會是此一分支外的其他生命體的祖先)。每一分支都會有一些只共同出現在分支內每一個成員上,而不會出現在其他生命體上的特徵。這些特徵稱之為衍徵。例如,堅硬的前翅(鞘翅)是鞘翅目的衍徵,而幼葉卷疊式-由卷曲的幼芽舒展成叶子則是蕨類植物的衍徵。.

新!!: 有蹄類和支序分類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有蹄動物有蹄类有蹄目有蹄超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