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指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sm 或 ,或稱教會再合一運動、基督信仰合一運動,簡稱合一運動),是提倡現代基督教內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運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最初開始時稱為“向心運動”,主要對象為基督宗教。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开端是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由歐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發起。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都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產生的組織。 這個運動在今天不獲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認為是為了一味追求合一、卻妥協信仰立場的運動。.

70 关系: 基督教基督教基要主义基督教宗派印度同性戀坎特伯雷大主教堕胎大分裂天主教宗教改革安乐死巴比伦大淫妇主教三十年戰爭庇護十一世伦理学循道宗保祿六世信義宗俄南圣徒北爱尔兰單身克利夫兰社会神學神職人員福音派离婚種族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約翰·穆德總主教纳坦·瑟德布卢姆美國美国圣公会爱丁堡瑞士瑞典田波牛津聖公宗聖禮聖經聖母道德運動荷兰阿姆斯特丹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保祿二世英国英格蘭教會耶稣樞機主教次經正教會泰澤新德里新教日内瓦政治敌基督教宗教廷教会教義教派普世教會協會1910年世界宣教会议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基要主义

基要主义(基要派)也稱基本主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基督教新教内兴起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宗派。在美国等地有较大影响。英语“基要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由美国的长老宗教徒提出,但基要主义运动后来是由浸信会继承,並由福音派发扬光大。基要派主張“聖經絕對無誤”,反对一切自由主义神學(或稱現代派神學),反对他们对《聖經》的批判。.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基督教基要主义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宗派

#重定向 基督教派系.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基督教宗派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同性戀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因素所引致。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 不少同志處於互相承諾或同居的親密關係,有些也共同育養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國家才展開針對同性親密同居的戶口調查,同志家戶的生活境況也開始獲得矚目。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坎特伯雷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堕胎

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 墮胎的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 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国,人们对堕胎的反对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国家低,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计生部门实行强制堕胎(如殘疾等)。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姦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堕胎 · 查看更多 »

大分裂

(教会)大分裂可以指:.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乐死

安乐死(Euthanasia,源自於εὐθανασία,「好的死亡」;εὖ為「好的」,θάνατος為「死亡」,此名稱與實際作法不斷地受到爭議)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其量減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批評者認為此行為有「殺人」或「協助自殺」的嫌疑,然而这个理由显得颇为牵强,现已存在的「杀人」或「协助自杀」方式中有很多种方式执行难度并不比安乐死更大,却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死者的痛苦感受。但无可否认,安乐死确有可能会增加处于无尽痛苦之中的诸如病人、穷人或者其他生存压力过大人群的自杀倾向,因其主要作用正是为了使自身能够永久性的摆脱这样的痛苦之折磨。被安乐死是指在未经病人自身同意的情况下,由其亲属向医生申请或医生主观判断实行安乐死,违背死者本人意愿的死亡事件也会因之而发生。.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安乐死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大淫妇

巴比伦大淫妇,是《新约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寓言式的邪恶人物, 她与敌基督与七头十角的兽有关。「大淫婦」一詞,見於《啟示錄》第17章第1節、第5章、第18章以及第19章第2節。《啟示錄》第17章第1節載:「天使對約翰說:『你到這裏來,我將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所要受的刑罰指給你看。』.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巴比伦大淫妇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PP. ,),原名安布羅吉奧·達米亞諾·阿契爾‧拉蒂(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庇護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伦理学

伦理学(ethics)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在此,「道德」被定義為一群人或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伦理学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判。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涉及到在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的概念督導下,人們應該怎樣過正常生活。「倫理」对应的英文用詞「ethics」來自於希臘文「ethos」,可以翻譯為「習俗」或「道德」,又可翻譯為「信念」。甚麼是正確或錯誤?甚麼是聰明或愚蠢?研究這些問題的學問統稱為「ethica」。在哲學裏,探討價值的學問稱為價值論,主要探討的是倫理學的價值與美學的價值。 倫理學主要分為四種研究領域:.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伦理学 · 查看更多 »

循道宗

循道宗(Methodism),又稱卫斯理宗(Wesleyans)、監理宗,現代亦以衛理宗、衛理公會之名而著稱。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現傳佈於英國、美國、中國,和世界各地。世界最大的循道宗教會是聯合循道宗。.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循道宗 · 查看更多 »

保祿六世

真福教宗--(Beatus Paulus PP.,),本名若翰·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Enrica Antonia Maria Montini;於1963年6月21日到1978年8月6日担任教宗。.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保祿六世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俄南

俄南()是希伯來聖經创世纪第38节中出现的次要人物,是猶大與迦南人書亞的次子。於耶和華處死了俄南的兄長珥,猶大按照习俗,要俄南与兄嫂他瑪同房,生兒子為兄長傳宗接代。俄南知道生下来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所以與他瑪同房時遺精於地(體外排精),耶和華认为这是恶,把它处死了。及後英語onanism成為了手淫及性交中斷的代詞。日語オナニー就成為手淫的代詞。.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俄南 · 查看更多 »

圣徒

圣徒本意指聖人的門徒或者聖人思想的追隨者,如李東陽《金陵問》:“程夫子,真聖徒。”“圣徒”一詞在近代也成為其它宗教的借用譯詞,也通常指具有特别美德或者修行水平很高的教徒。聖徒和聖人本義上的區別是,聖徒是追隨某一流派或宗教而受到該教派推崇的人,而聖人則獨立于而不是追随某人或某一思想派別。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徒,但也有的聖徒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徒。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徒。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徒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圣徒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單身

单身(英語: Single or unmarried person),是指已经到或超过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後,未婚,或离婚,丧偶者。 單身的人並非一定沒有伴侶: 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不婚族”。.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單身 · 查看更多 »

克利夫兰

克里夫蘭(Cleveland)位於伊利湖南岸,凱霍加河的河口,昔日西儲地的範圍內,距離賓州100公里,是凱霍加縣的首府。開埠於1796年,歷史上由於運河和鐵路交匯,成為了製造業中心。在大型工業衰退後,成為了金融、保險和醫療中心。 根據《經濟學人》在2005年進行的研究顯示,克里夫蘭與匹茲堡同列美國最佳居住城市。 該市亦為美國本土最佳商務會議城市。 當地居民稱為「Clevelanders」。該市的外號包括森林城、西儲都會(Metropolis of the Western Reserve)、摇滚世界之都(The Rock 'n' Roll Capital of the World)、C城(C-Town)以及 CLE。.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克利夫兰 · 查看更多 »

社会

會一詞並没有太正式明確定義,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占据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由於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組成的,所以社會和人類社會一般具有相同的含義。在科學研究和科幻小說等等里面,有時亦可作“外星人社會”。狹義的社會,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體人類活動和聚居的範圍,例如是:鄉、村、鎮、城市、聚居點等等;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大範圍地區或一個文化圈,例如是英國社會、東亞社會、東南亞或西方世界,均可作為社會的廣義解釋,也可以引申為他們的文化習俗。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叫做社會學。.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社会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神職人員

#重定向 圣职者.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神職人員 · 查看更多 »

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無教派之意。福音派強調基督徒個人跟耶穌基督之關係,並把社区和信仰连结。有別於其他基督教主流教派,其直接通過福音及信息把基督教传播。 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新兴派別,其通過直接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基督教價值觀融入主流社會,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體來說,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但不愿被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对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会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福音派 · 查看更多 »

离婚

离婚,是互为配偶的双方生存期间,透过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 通常办理离婚程序的过程中,都要面對许多复杂的問題,尤其是子女的撫養權或監護權,以及夫婦間甚至是双方家庭在財產上的分配、以及對其中一方是否支付及支付多少贍養費等問題;而且相当多的夫妻离婚之前会先协议分居。离婚协议书里的内容,该是平等协商后的两全其美的公平结果。离婚亦有与死去的配偶离婚的例子,日本等部份國家接受死後離婚的登記,但現代社會已較少這種需要,不过丧偶的情况下也能算是离婚。在信奉天主教為多數的国家,离婚曾是禁止的,但现已自由宽松。如今,目前世界上仅有梵蒂冈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不允许离婚。在菲律宾,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是宣布婚姻为「無效婚姻」。 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中,离婚的原因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在肯尼亚的古希人中,不育或阳萎是离婚的理由。而在一些印第安人中,比如雅甘人,如果人们认为丈夫残忍或者无法抚养家庭,那么离婚是被视为公正的。.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离婚 · 查看更多 »

種族

#重定向 人種.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種族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紐曼會議,是天主教會第21次大公會議,也是距今最近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第21次大公会议。起初,人們以為它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續會,但後来羅馬教廷作出了澄清了:它將是另一次新的大公會議,取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在1959年6月29日所颁布的《忝登伯鐸寶座》通谕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出此次大公會議的目標將會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纪律」。 本次會議最其重要的結果,即是認同被傳教國之傳統可以與天主教、基督教相容,且可以互相援引,令使爭議三百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畫下句點,並且將所謂的《利瑪竇規矩》予以尊重。.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約翰·穆德

德(John Raleigh Mott,),美國的基督教領袖及社會工作者。他曾長期領導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學生志願宣教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組織國內外青年投入宣教及社會服務工作。他又推動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曾主持歷史性的愛丁堡宣教會議(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 1910年),聯合各宗派在宣教大使命下合一,此一會議成為二十世紀教會合一運動的起頭。當1948年普世教会协会(World Christian Council)成立時,大會尊崇他對教會合一運動的偉大貢獻,而推舉他為終身榮譽會長。他也在1946年獲頒诺贝尔和平奖。.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約翰·穆德 · 查看更多 »

總主教

总主教,也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传统教会的一种高階聖職人員,根据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則稱為總主教;而教省總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不過這一職銜在聖秩聖事三階級的分類上和一般的主教是同等的。頭銜簡稱為『abp.』.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纳坦·瑟德布卢姆

拉尔斯·奥洛夫·约纳坦·瑟德布卢姆(Lars Olof Jonathan Söderblom,又称纳坦·瑟德布卢姆,),瑞典牧师,瑞典教会乌普萨拉大主教,1930年因倡导世界基督教会间的团结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纳坦·瑟德布卢姆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圣公会

美国圣公会(The Episcopal Church)是普世聖公宗在美国、洪都拉斯、台湾、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委内瑞拉、英属维尔京群岛和部分欧洲地区的一个,教會體制採主教制。總部位於紐約市。 美国圣公会保持了圣公会的神学认识和宗教传统,以聖經、基督傳統、理性共同作為聖公會的信仰根基,自我描述為是“遵循大公教会传统的新教派别”(Protestant, yet Catholic)。聖公會繼承了使徒統緒,認定其主教的按立源自於使徒時代的聖秩聖事。公禱書是聖公會共用的禮儀書,同時也是普世聖公宗和各成員教會的法典。 美國聖公會現任首席主教為孔茂功(,又譯:米.嘉里)。孔茂功原任北卡羅萊納教區主教區(Diocese of North Carolina),他在2015年6月25至7月3日期間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召開的美國聖公會第78屆全國大會(General Convention)上,獲選接替嘉芙蓮.舒歌莉(Katharine Jefferts Schori,又譯:蕭寬玲)成為美國聖公會第27任首席主教,亦是美國聖公會首位非裔首席主教。 美國聖公會在社會福音運動相當活躍,反對死刑,支持民權運動以及肯定性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美國聖公會參與普世教會協會,並和美國福音路德教會、美國部份省份的摩拉維亞弟兄會、瑞典教會、舊天主教會達成共融。2016年1月14日,由於對同性婚姻的立場分歧,美國聖公宗與普世聖公宗協議停止與普世聖公宗的共融三年。.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美国圣公会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

爱丁堡(Edinburgh,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爱丁堡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田波

波(),中国病毒学家。山东桓台人。.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田波 · 查看更多 »

牛津

牛津(Oxford,,),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牛津郡的行政總部、非都市郡區和城市地位,為牛津大學-英語國家中歷史最久的大學的發源地,人口大约在165,000左右,其中153,900住在中央城区。中央城区位于伦敦西南方向80公里处。著名的查威尔河与泰晤士河贯穿牛津,于城市南部中央交匯。.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牛津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聖禮

聖事(天主教汉译,Sacramentum)或聖禮(新教汉译)是基督教傳達神聖恩典的儀式。東正教與之對應的名稱是奧蹟(Holy Mysteries)。 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信義宗、聖公宗及循道宗成員認為聖事不僅僅是象徵記號,而是天主使用這些被正確執行的聖事作為對忠實信徒傳播恩典的工具。西方基督教傳統定義聖事為傳遞內在精神恩典的外在標記。 500年前馬丁路德(1517年)的選擇的影響到現今仍在。到現在為此,新教仍然是只有2種聖禮:洗禮與聖餐。而所持的理據與路德的相同,也是出於兩種原則: (1)是由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 (2)是讓信徒藉著這看得見的禮儀去明白、了解上帝那看不見的恩典。 他以此去反對傳統又缺乏聖經根據的禮儀是絕對合理的。詳見馬丁路德聖禮觀。.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聖禮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母

圣母可以指:.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聖母 · 查看更多 »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道德 · 查看更多 »

運動

#重定向 体育运动.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運動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時也稱其為荷京,是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数据,这座城市人口达747,290人;而该城市所处的兰斯台德都市圈,大约有670万人口,是欧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称源于Amstel dam,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 Vol 1, p896-898.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阿姆斯特丹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三世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anctus Ioannes PP.,),原名安杰洛·朱塞佩·龙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若望二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祿二世

#重定向 若望·保祿二世.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若望保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

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国国教会、英格蘭聖公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16世纪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时期开始由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胡克等改革家们改革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教会的辖区是今天英国(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地區,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後者分归苏格兰圣公会、威尔士教会与爱尔兰教会管理。 英格兰教会的最高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此外英國君王擁有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英格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樞機主教

#重定向 樞機.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樞機主教 · 查看更多 »

次經

次經(又称为次正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区别于“”,Protocanonical Books;原文有隱藏、隱密的意思,引申為「神秘經典」之意。翻成英文是 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幾部存在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希伯来文聖經的著作。或稱為旁經、後典或外典。一般認為,這些著作是猶太教抄經士在後期加入,或在翻譯的過程裡納入正典。但是也有幾卷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抄本在死海古卷中被發現。次經不同於偽經,偽經的內容被正統神學認是否定基督的救恩,冒用他人之名寫作,並且與聖經的主要內容相違背或衝突;而次經只是未被納為基督教(新教)認可為舊約正典的猶太教著作。 对于次經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其一以奧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乃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后世亦有一些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一直以來,皆視次經為聖經的一部份,理由是世紀初已是如此。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但未有刪除。現代主流新教只使用了傳統的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公元九十年尼吉亞會議所制定的希伯來文本作為聖經的舊約部分,认为次經没有希伯来文原始經文作為依据,而是以希腊文或亞蘭文寫作、紀錄或整理而成,故欠缺权威性。目前基督教的《聖經》中,天主教、東正教的《旧约聖經》版本包含次经的内容,而新教的聖公宗、循道宗、信义宗将次經放于旧约和新约之间,新教的归正宗和浸信宗等则无次經。.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次經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泰澤

“泰泽”可以指以下含义:.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泰澤 · 查看更多 »

新德里

新德里(又名紐德里,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译:朱木拿河)西岸,东北紧连(沙贾汉纳巴德)。整个德里市面积1482平方公里,人口1637万(2011年;其中新德里人口约13.37万)。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第4印度德里(Delhi),2282萬人。新德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 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王朝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新德里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日内瓦

日内瓦(; Genève,; Genèva, and Genf; )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内瓦州首府。建在日内瓦湖流入羅訥河之處。今天,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里無數的國際組織,包括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日内瓦是一座著名的國際都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聯盟的總部就是設立在此地。今天仍有許多國際組織在日內瓦設立總部或办事处,包括有红十字會的總部。屬於聯合國的組織有世界衛生組織等。.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日内瓦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敌基督

敌基督(antichrist,或译作偽基督、假基督;至於「反基督」一詞,通常沒有「假基督」偽冒之義),意思是以假冒基督的身份來暗地裡敌对或意圖取締真基督的一个或一些人物。基督是闪米特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古代以色列在国王即位时有将油倒在国王头上的习俗,涂过油的国王称为“受膏者”。在犹太教中,基督是“被神选定”的集祭司、先知和君王为一身的救世主。在基督教中,基督成为拿撒勒人耶稣的专称。.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敌基督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教義

#重定向 宗教教義.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教義 · 查看更多 »

教派

教派,即宗教派别,又稱為宗派,是在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例如基督教的主要派别有天主教、正教、新教等;伊斯兰教主要派别有逊尼派、什叶派等;佛教的主要教派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等。 教派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逐渐形成的。基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某一宗教的信徒的观点会慢慢发生分化,对神学、哲学、伦理、宗教实践和仪式的观点会逐渐发生分歧。而在某些情况下,教派的形成会相当快速,出於由于某一教派内部分裂、或者是人们基于新的认识或觉醒而创建新教派。.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教派 · 查看更多 »

普世教會協會

普世教会协会,又称世界基督教协会或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缩写:WCC),簡稱普世教协,是一个创立于1948年的基督教跨教派合一运动组织。目前,其会员包括了基督教各种主流派系的教会,不过天主教会尚未参与其中,天主教会仅以派出观察员的形式参加会议。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并以下列声明作为其基础: 普世教会协会将其自身描述为“一个具有348个全球性、地区、地区分支、民族性和地方性教会的团体,寻求统一、共同见证以及基督教服务”。该协会的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心(Ecumenical Centre)。作为普世教会协会成员的基督教派系总共拥有大约5亿9千万信徒,覆盖了大约150个国家。 普世教会协会强调,“凡认耶稣基督为上帝及救主”的教会都可加入成为会员,进一步促进教会不同派系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它大力宣传“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宣称“教会是超越国家、民族和阶级的普世性实体”,号召新教、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终止历史上的对立,采取联合行动。普世教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冷战时期接受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及其附庸国——加入为会员的教会,并接受他们的经费支持的基督教组织。普世教會協會主張國際社會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准許其加入聯合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51年-1970年及1980年至今為其會員。.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普世教會協會 · 查看更多 »

1910年世界宣教会议

1910年世界宣教会议(1910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又稱愛丁堡世界宣教會議于1910年6月14日至23日举办,该会议的举办标志着现代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始。此次会议的主席约翰·穆德就是后来普世教会协会的创办者,他在1946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

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1910年世界宣教会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合一运动泛基督教主义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普世教會運動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