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

指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發生於西元前527年,晉國攻打鼓國的戰爭。 鮮虞氏是北狄的一個流動部落國。春秋時,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個小國。即:鮮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蒿城);鼓國(在今晉州)。 前530年,晉國卿大夫荀吳假扮會同齊軍借道鮮虞進入鼓國都城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沒有滅掉鼓國。同年八月,晉軍卻消滅了肥國(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虜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此戰被稱為晉滅肥、伐鮮虞之戰。前529年,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上軍由著雍進侵鮮虞,大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大獲而歸。 前527年秋,荀吳再率晉軍攻打鼓國,晉軍煽動鼓國人民,使他們請求叛國及獻出昔陽城。荀吳不准許,他的左右問荀吳不戰而勝而獲得城池,為何不准許。荀吳認為反叛獻城者是不忠,但是獻城後不封賞獻城者,晉國便失信,既然如此,他不接受獻城。圍城三個月後,荀吳又不接受鼓國國民投降。直至鼓國國民糧食已竭力盡而降,荀吳才取鼓國都城,不殺一人下,俘虜國君鳶鞮,使鼓國成為晉國的屬國。此戰是為「晉荀吳攻鮮虞之戰」。 前520年六月,荀吳率晉軍侵略東陽,使晉軍偽裝為糴者,負甲於昔陽之門外休息,遂襲擊而消滅鼓國,俘虜鼓子鳶鞮而歸,派遣晉將涉佗在當地駐守。.

11 关系: 左传中国战争列表北狄火國荀吴鼓國部落春秋晉滅肥、伐鮮虞之戰晉昭公晋国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中国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北狄

北狄是中国春秋时期,周朝諸侯國对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称呼,傳說北狄是源出黃帝的孫子始均,實際上是從華夏分裂出來的部族是晚商時。與東夷、西戎及南蠻,合称四夷。 战国以后,「北狄」之名逐渐被改為代指匈奴及鲜卑等多個民族,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與先秦時期的北狄各部并沒有任何關係。.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北狄 · 查看更多 »

火國

火國,亦作肥國,是日本在設置令制國以前存在的一個國,其領地約為現在的長崎縣、佐賀縣、熊本縣一帶。 該地區原本火山眾多,且當地附近海域上經常有神秘的火光出現(即所謂的「不知火」),故被景行天皇命名為「火之國」。後由於在日本語中「火」和「肥」同音的緣故,轉訛為「肥之國」,又稱「肥州」。 根據《古事記》產國部分的相關神話記載,在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產下隱伎之三子島之後,隨後產下了筑紫島(九州島)。此島有胴體一個,顏面四個,分別為白日別(筑紫國)、豐日別(豐國)、建日向日豐久士比泥別(肥國)和建日別(熊曾國)。 古代當地的國造勢力有火國造、阿蘇國造、葦北國造、末羅國造、葛津國造、筑志米多國造等。在528年,筑紫國造磐井曾將火國置於自己統治之下,並舉兵反抗大和王權統治。然而最終被繼體天皇發兵鎮壓。7世紀末,日本從中國引入律令制之後,火國被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個令制國。兩國統稱肥州或二肥。.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火國 · 查看更多 »

荀吴

荀吴(),姓不详,'''中行'''氏,名吴,谥穆,又称中行吴、中行穆子、郑甥,荀偃的儿子,荀庚的孙子。.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荀吴 · 查看更多 »

鼓國

鼓國,先秦小型诸侯国,在今河北省晋州市西。 鼓國是白狄所建立,一说为祁姓。前527年,晋国荀吴率领军队伐鲜虞,围攻鼓國,荀吴攻下鼓国回国,不杀一个人,将鼓子鸢鞮带回国。晋国占取鼓地,在宗庙里献祭后,就让鼓子回国。鼓子回去後,又叛晋归属鲜虞。前520年六月,荀吴巡视东阳,派军队伪装籴米的人,背着皮甲在昔阳门外休息,乘机侵袭灭亡了鼓国,带着鼓子鸢鞮回去,派涉佗镇守鼓地,战国时期鼓國为下曲阳邑。.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鼓國 · 查看更多 »

部落

部落是一種社群,由两个或以上的氏族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之上还有中间环节胞族。大體來說,一般認為其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他們通常佔據於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語言以及價值觀上的同質性,而且在政治上由一頭目或首領統一領導。.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部落 · 查看更多 »

春秋

春秋可以指:.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春秋 · 查看更多 »

晉滅肥、伐鮮虞之戰

晉滅肥、伐鮮虞之戰發生於西元前530年,晉國滅肥國、討伐鮮虞的戰爭。 鮮虞氏是北狄的 一個流動部落國。春秋時,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個小國。即:鮮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蒿城);鼓國(在今晉州)。 前530年,晉國卿大夫荀吳假扮會同齊國軍隊借道鮮虞進入鼓國都城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沒有滅掉鼓國。同年八月,晉軍卻消滅了肥國(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虜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此戰被稱為「晉滅肥、伐鮮虞之戰」。 三年後(前527年)秋天,荀吳再率晉軍攻打鼓國,俘虜國君鳶鞮,使鼓國成為晉國的屬國。此戰是為「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前520年六月,荀吳率晉軍侵略東陽,使晉軍偽裝為糴者,負甲於昔陽之門外休息,遂襲擊而消滅鼓國,俘虜鼓子鳶鞮而歸,派遣晉將涉佗在當地駐守。.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晉滅肥、伐鮮虞之戰 · 查看更多 »

晉昭公

晋昭公,姬姓,名夷,晉平公之子。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昭公為恢復霸業,與齊國爭奪霸主,召開平丘之會,會見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等十多國代表。會中齐、晋二國有衝突,齊國宰相晏嬰提出“盟無常主,惟有德者居焉”。晉將羊舌肸說:“德雖不足,而眾可用也。”晋国最後失去了盟主的地位。晉昭公時,趙簡子為正卿中军将,《史記》記載扁鵲為趙簡子看過病。 在位期間執政為:韓起、荀吳、范鞅、魏舒、荀躒。 Category:晋国君主 Category:姬姓.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晉昭公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