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昔兰尼

指数 昔兰尼

昔兰尼(希臘文:Κυρήνη,阿拉伯文:)是位于现利比亚境内的古希腊城市,为该地区五个希腊城市中之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利比亚东部因它而命名为昔兰尼加(Κυρηναϊκή,)。它位于绿山高地()上的一个繁茂的山谷中。它的名字来源于一口泉“基莱”(Κύρη),希腊人将其献给阿波罗。昔兰尼于公元前630年由锡拉岛的殖民者建立,希罗多德的《历史》第四卷中详述了建城的经过。.

38 关系: 埃拉托斯特尼古希腊山谷希羅多德希臘人希臘化時代希腊语三列槳座戰船亚历山大大帝亞歷山大以弗所伯罗奔尼撒战争引水人德米特里 (美男子)圣托里尼地中海利比亚哈德良犹太人羅馬公民馬加比二書馬格斯 (昔蘭尼)迦太基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阿波罗阿拉伯人阿拉伯国家世界遗产列表阿拉伯语苏格拉底次經昔兰尼加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斯巴达新約聖經托勒密·阿皮翁托勒密八世托勒密王朝

埃拉托斯特尼

埃拉托斯特尼(Ερατοσθένης|Eratosthénēs;Eratosthenes,,出生于昔兰尼,即现利比亚的夏哈特;逝世于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港),希腊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的贡献主要是设计出经纬度系统,计算出地球的直径。.

新!!: 昔兰尼和埃拉托斯特尼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昔兰尼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山谷

#重定向 谷地.

新!!: 昔兰尼和山谷 · 查看更多 »

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Ἡρόδοτος),前5世纪()的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

新!!: 昔兰尼和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希臘人

没有描述。

新!!: 昔兰尼和希臘人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新!!: 昔兰尼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昔兰尼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三列槳座戰船

三列槳座戰船(希臘語:τριήρης),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所用的戰船。戰船每邊有三排槳,一個人控制一枝槳。早期的三列槳座戰船源自:──一種古老的戰艦,每邊有一排槳,每排有25枝槳;和雙層槳座戰船──有二排槳的戰艦.雙層槳座戰船的原產地可能是腓尼基。在公元前七至四世紀,快速和敏捷的三列槳座戰船,佔地中海的軍艦的主導地位,直至被較龐大的和取代為止。在波斯戰爭中,三列槳座戰船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了雅典的海上帝國;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導致她的衰敗。之後羅馬共和國決定打造海軍也以這種船為主。 Category:船舰 Category:古希臘的陣型和軍事單位.

新!!: 昔兰尼和三列槳座戰船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昔兰尼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是欧美国家常見男性名,源自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ΟΣ,其意為人類的保護者。這個名字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在英語中,一般通常是男性名稱,女生的版本如亞歷山德拉(Alexandra)和亞歷山達莉亞(Alexandria)。亞歷克(Alec)或者亞歷克(Aleck)是亞歷克斯的蘇格蘭形式。 東歐男性的名字阿列克謝(Alexey),亞歷克西斯(Alexis),亞歷克沙(Aleksa),都是亞歷山大的改稱,有時也被縮短至亞歷克斯(Alex)。 西班牙語的亞歷杭德羅(Alexandro),亞歷杭(Alexandrino),以及相關的名字,都是亞歷山大的改稱。.

新!!: 昔兰尼和亞歷山大 · 查看更多 »

以弗所

以弗所又译愛菲索斯或艾菲索斯(Ἔφεσος;Ephesus;Efes)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一个大城市,位于加斯他河注入爱琴海的河口(今天属于土耳其)。最初由雅典殖民者建立。傳說圣母玛利亚终老于此。以弗所废墟是土耳其一个著名的旅游点,特别为到土耳其旅游的人开辟从库萨达斯港的游船航线。.

新!!: 昔兰尼和以弗所 · 查看更多 »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幾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身也是第一次被科学地、历史学地记录下来的史实: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事件,该纪录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对欧洲的历史学具有先驱作用。修昔底德之后,色诺芬在他的《希腊史》中延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并不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个名称是后来的人取的。修昔底德本人称之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

新!!: 昔兰尼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 查看更多 »

引水人

引水人(英語:Pilot)又稱領港員、帶水、領航員或領水員,指的是在港口、峽灣等水域內,引導船舶進出的專業人員。.

新!!: 昔兰尼和引水人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 (美男子)

德米特里(美男子)(希腊語:Δημήτριος ο Καλός,)在現代的古代史研究中又稱為昔蘭尼的德米特里,他是一位安提柯王朝的馬其頓王子,之後成為昔蘭尼的國王。.

新!!: 昔兰尼和德米特里 (美男子) · 查看更多 »

圣托里尼

圣托里尼(希腊文:Σαντορίνη)是在希腊大陆东南200公里的爱琴海上由一群火山组成的岛环,位于北纬 36.40° —东经 25.40°。圣托里尼岛环上最大的一个岛也叫圣托里尼岛,别名锡拉岛(Θήρα)。圣托里尼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最南端,面积约73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四千--人,多为希腊人。“圣托里尼”是十三世纪时威尼斯人所命名的,起源于圣·爱莲(義大利語:Santa Irene);在此前这个岛称为锡拉岛、卡利斯提(Καλλίστη,在古希臘語意為“最美”)或斯特隆基里(Στρογγύλη)。岛上建筑蓝白相间,衬以蔚蓝大海,美不胜收,是著名旅游胜地。 3600多年前这里发生一次几千年来最猛烈的火山爆發,留下一个大火山口和几百米厚的火山灰,可能间接地促成克里特島的米诺斯文明的消亡。.

新!!: 昔兰尼和圣托里尼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昔兰尼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共和國、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帝國,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的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新!!: 昔兰尼和利比亚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

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兴建了哈德良长城,划定了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尼亚的北部国境线。他还在罗马城内重建了万神庙,并新建了维纳斯和罗马神庙。身為罗马皇帝,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哈德良另一個廣人為知是與希臘青年安提諾烏斯的同性戀情,安提諾烏斯死後,哈德良皇帝用各種方式緬懷安提諾烏斯,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獎章上刻上了他的畫像,帝國的多處場所樹立起了他的雕像,宣布安提諾烏斯為神,並在比提尼亞、曼提尼亞、阿卡迪亞以及雅典等地建立了多座廟宇,今天的安提諾波利斯市()就是哈德良在安提諾烏斯溺水的地點所修建的城市。日本暢銷漫畫《羅馬浴場》也把這段故事劃入漫畫之中。 哈德良生于意大利卡(另一说罗马)一個富裕的意大利裔家庭,是前任君主圖拉真的遠房姻親。事實上,圖拉真從未正式指定繼任人,但據皇后所說,他在臨嚥氣之前將帝位傳給哈德良。由於皇后對哈德良懷有好感,哈德良的繼任很大可能出於她的安排。 哈德良在统治期间几乎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他崇尚希腊文化,试图将雅典建设为帝国的文化中心,在雅典城内建设了许多神庙。他通过自己与希腊青年安提诺乌斯的亲密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希腊的景仰,而这也成为古代最为著名的一段罗曼史之一。哈德良与军队关系密切,时常身着军服,甚至与士兵一同进餐和就寝。他要求更加严苛的军事训练,并利用假警报来保持军队的警惕性。 即位之后哈德良便将图拉真的罗马军队从对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征服战中撤回,还考虑过放弃达基亚。在统治后期他镇压了犹太行省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并将该行省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136年,病重的哈德良将卢修斯·埃里乌斯认养为继承人,但后者却在两年后突然死去,于是他决意认养安敦宁·毕尤,前提是后者将马可·奥勒留和卢修斯·埃里乌斯之子维鲁斯认养为继承人。安敦宁同意了这一请求,而哈德良也在之后于拜亚去世。.

新!!: 昔兰尼和哈德良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昔兰尼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羅馬公民

羅馬公民,羅馬帝國的一種身分。212年之後,依據安东尼努斯敕令,所有的羅馬帝國自由人,被授與公民權。.

新!!: 昔兰尼和羅馬公民 · 查看更多 »

馬加比二書

加比二書(2 Maccabees, ΜΑΚΚΑΒΑΙΩΝ Β),是一部關於猶太人反抗安條克四世的次經。天主教思高版聖經譯為瑪加伯下,而由香港聖公會在2008年出版並由香港聖經公會印刷的附次經新標點和合本中此書卷則譯作瑪咯比傳下卷。書中記述了猶太人英雄猶大·馬加比擊敗塞琉古帝國將軍尼卡諾爾的經過。 與馬加比一書不同,馬加比二書採用通用希臘語寫作,地點可能是前124年左右的埃及亞歷山德里亞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新!!: 昔兰尼和馬加比二書 · 查看更多 »

馬格斯 (昔蘭尼)

格斯,昔蘭尼的國王(統治期間:前276年-前250年),昔蘭尼在今天的利比亞境內。他是貝勒尼基一世在第一次婚姻中與馬其頓貴族腓力所生的兒子,他還有一個姊妹安提戈涅嫁給伊庇魯斯的皮洛士為妻。之後貝勒尼基與托勒密一世結婚,馬格斯作為托勒密的繼子統治昔蘭尼。他同母異父的兄弟托勒密二世統治期間,馬格斯為了昔蘭尼的獨立與埃及托勒密王朝對抗。.

新!!: 昔兰尼和馬格斯 (昔蘭尼)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新!!: 昔兰尼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

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325年?-391年),或譯“阿米亚努斯·瑪尔凱里努斯”,古羅馬末期最知名史學家。 出身於希臘貴族家庭,從西元350年起以文學書寫及編年方式詳細描繪羅馬帝國後期歷史,直至378年。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將近30年的史學編著所遺留羅馬歷史相關著作本共有31卷,後來因動亂等各種原因佚失13冊,不過即使如此,遺留下的18本著作仍是羅馬史研究的最主要根源之一。 Category:古罗马人 Category:歷史學家 Category:古罗马历史学家.

新!!: 昔兰尼和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

阿波罗(Απόλλων,Apollō)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之神、文艺之神,同时也是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其希腊名与罗马名相同。又称福玻斯(Φοίβος,意为「闪耀者」,现代希腊语转读为菲比斯。)他是最高神宙斯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儿子,月亮与狩猎女神阿蒂蜜絲的孪生弟弟,由姊姊接生而出。 阿波罗的典型形象是右手拿七弦的里拉琴或七弦琴,左手拿象征太阳的金球。他是音乐家、诗人和射手的保护神。他是光明之神,从不说谎,光明磊落,在其身上找不到黑暗,也被称作真理之神。他非常聪明,通晓世事,是预言之神。他把医术传给人类,是医药之神。他还精通箭術,百发百中,从不失手。他同时掌管音乐、医药、医术、预言,是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最俊美的神祇,也象征着男性之美。 作为德尔斐的守护神,阿波罗向德尔斐神庙发布神谕。医药与治疗都与阿波罗與他的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有关,同時阿波罗也可以带来病痛和瘟疫。阿波罗是殖民地的守护神,也是牧羊人的守护神。作为缪斯的领导,他在她们合唱时作指挥。荷米斯为他创造了里拉,这种乐器也成为了阿波罗的标志。为阿波罗唱的颂歌称作paeans。 早期希腊时期,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阿波罗作为太阳神赫利俄斯,以及他与月之女神齐名的孪生姊姊阿耳忒彌斯, 被人们广为知晓。然而,约瑟夫·福特劳斯(美国学者,致力于希腊宗教研究)却声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奥古斯通文献中发现:阿波罗和太阳神赫利俄斯没有任何关联。直到公元三世纪,阿波罗和太阳神在希腊文学和神学的文献中一直都是被分开提及的¹。.

新!!: 昔兰尼和阿波罗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新!!: 昔兰尼和阿拉伯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国家世界遗产列表

本列表目前包括18个主权国家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遗产。 在这个列表中,代表文化遗产,代表自然遗产,代表双重遗产。 国家的排列顺序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排列顺序,基本是按照国家英文/法文名称的打头字母来排列的;某个国家的遗产项目则是按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的(由于官方列表的排列顺序时有变化,所以与当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顺序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说明: 依照,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共分为五类:.

新!!: 昔兰尼和阿拉伯国家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昔兰尼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古希臘哲学家,和其學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记述于后来的学者(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同时代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中。柏拉图的《对话》一书记载了苏格拉底在伦理学领域的贡献。.

新!!: 昔兰尼和苏格拉底 · 查看更多 »

次經

次經(又称为次正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区别于“”,Protocanonical Books;原文有隱藏、隱密的意思,引申為「神秘經典」之意。翻成英文是 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幾部存在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希伯来文聖經的著作。或稱為旁經、後典或外典。一般認為,這些著作是猶太教抄經士在後期加入,或在翻譯的過程裡納入正典。但是也有幾卷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抄本在死海古卷中被發現。次經不同於偽經,偽經的內容被正統神學認是否定基督的救恩,冒用他人之名寫作,並且與聖經的主要內容相違背或衝突;而次經只是未被納為基督教(新教)認可為舊約正典的猶太教著作。 对于次經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其一以奧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乃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后世亦有一些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一直以來,皆視次經為聖經的一部份,理由是世紀初已是如此。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但未有刪除。現代主流新教只使用了傳統的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公元九十年尼吉亞會議所制定的希伯來文本作為聖經的舊約部分,认为次經没有希伯来文原始經文作為依据,而是以希腊文或亞蘭文寫作、紀錄或整理而成,故欠缺权威性。目前基督教的《聖經》中,天主教、東正教的《旧约聖經》版本包含次经的内容,而新教的聖公宗、循道宗、信义宗将次經放于旧约和新约之间,新教的归正宗和浸信宗等则无次經。.

新!!: 昔兰尼和次經 · 查看更多 »

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大多位於沖積扇頂部。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破坏露出地表时,地下水便涌出地表成泉。泉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地下水虽然分布很广,但泉却不是到处都有的,而是在特定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才可能涌出成泉。一般在山区和丘陵的沟谷中及山脚下,在平原地区比较少见。根据水流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间歇泉和常流泉。如果地下水露出地表后没有形成明显水流,称为渗水。 泉水的来源通常是渗入地层的大气降水,例如雨水和融化的雪水。大型泉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和火山熔岩构成的岩层中。砾石、砂、石灰岩、砂岩和玄武岩都可以构成泉水的含水层,在其露出地表处通常有粘土或页岩形成的隔水层。当含水层上方的隔水层承受很大压力时,泉水便会自动上涌至地表,形成自流泉。 根据水流温度,泉可以分为温泉和冷泉。泉可以按照其流量大小分为八级,一级泉的流量超过每秒100立方英尺(2800升),二级泉的流量在每秒10到100立方英尺之间,八级泉流量则小于每分钟1品脱(每秒8毫升)。.

新!!: 昔兰尼和泉 · 查看更多 »

昔兰尼加

昔兰尼加(古希腊语:Κυρηναϊκή),在阿拉伯语中称为拜尔盖(),是利比亚东部的一个地区,得名于古希腊城市昔兰尼,古称“五城地区”(Pentapolis),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克里特和昔兰尼加行省的一部分。 从1927年到1963年,昔兰尼加是意属利比亚和后来的利比亚王国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现在已被分为几个省。广义来说,这个名称至今仍在使用,地域涵盖包括库夫拉省的利比亚东部全境,与利比亚的另外两个地区相邻:西北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和西南部的费赞地区。 昔兰尼加是2011年利比亚利比亚国民解放军的基地,其政权利比亚全国委员会总部设于班加西。.

新!!: 昔兰尼和昔兰尼加 · 查看更多 »

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

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前435年-前356年),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435年出生于昔蘭尼,的创始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但拥有非常不同的哲学见解,教导学生人生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掌控逆境和顺境来使自身适应环境,从而获得快乐。是享乐主义的支持者。 Z.

新!!: 昔兰尼和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

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又称拉刻代蒙,拉栖代梦(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ímō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埃夫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冲,三面环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脉,塔伊耶托斯山脉上的隘口是进入拉科尼亚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必经之路,斯巴达城并不靠海,离她的海港吉雄有27英里的距离。 斯巴达以其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因此「斯巴達式」也成為艱苦地進行的代名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

新!!: 昔兰尼和斯巴达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昔兰尼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阿皮翁

托勒密(公牛神)(Πτολεμαῖος Ἀπίων, ),是最後一任希臘昔蘭尼國王。他是托勒密王朝成員,他的稱號「阿皮翁」,這一詞語源於埃及,即「公牛神」,故他的母親推測可能具有埃及血統。他的父親是昔蘭尼國王托勒密八世,他曾經當過埃及國王。托勒密·阿皮翁可能出生在前150年到前145年間,登上王位的時間不確定,可能介於前116年到前101年間登基,他逝世於前96年,無子,王國終結。 據羅馬時代的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記載,托勒密·阿皮翁的母親名為厄瑞涅(Irene)。他的母親厄瑞涅出身昔蘭尼加,對於她的身世不清楚,她在前150年到前127年間侍奉托勒密八世,並且是他的小妾之一。當托勒密八世於前145年重返埃及成為國王,厄瑞涅也跟著一同前往。 托勒密·阿皮翁很有可能就出生在昔蘭尼加的首都昔蘭尼,但他在他父親的埃及宮廷內長大,直到前116年為止他一生大多時間都在埃及。前116年,托勒密八世逝世,按照托勒密八世的遺屬,昔蘭尼加給了托勒密·阿皮翁,在那之後托勒密·阿皮翁成為昔蘭尼國王,他成為國王這件事並沒有遭到什麼反對。 對於托勒密·阿皮翁在統治期間的記載很少,僅知道他逝世於前96年。他父親遺屬中原本就計畫在托勒密·阿皮翁逝世後,把昔蘭尼加給予羅馬人。因此托勒密·阿皮翁忠實執行父親的遺願,他既沒有結婚也沒有繼承人,在他的遺屬中他把王國獻給羅馬共和國。然而此舉羅馬元老院沒有接受,元老院並沒有立刻把昔蘭尼加收入領土中,而僅宣布昔蘭尼加的各城市主權自由,當昔蘭尼加三十年後陷入混亂當中之時,羅馬才把昔蘭尼加納入行省中安頓。.

新!!: 昔兰尼和托勒密·阿皮翁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八世

托勒密八世·費斯康(施惠者二世)Πτολεμαίος Η' Ευεργέτης Β' ή Φύσκων(约前182年—前116年6月26日)埃及托勒密王朝國王(前170年—前163年,前145年—前116年)。“費斯康”是他的外號,意思是“啤酒肚”。.

新!!: 昔兰尼和托勒密八世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王朝(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是由马其顿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托勒密王朝主要統治埃及,是埃及的一個朝代。首都在-zh-cn:亚历山大港;zh-hk:亞歷山大港;zh-tw:亞歷山卓-。第一代君主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最後的君主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其兒子托勒密十五世·小凱撒。這王朝的諸位君主都被埃及歷史上認爲是法老。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任人亞歷山大之同父異母弟腓力三世無能和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年幼。前323年,托勒密被任命為埃及總督。前305年,托勒密自立為埃及王;此後托勒密一裔鞏固了對埃及的統治至羅馬帝國在前30年入主。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 另外,嚴格來說馬其頓王國還有一個相當短命的托勒密王朝。.

新!!: 昔兰尼和托勒密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古利奈库勒尼库瑞涅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