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歷山大

指数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是欧美国家常見男性名,源自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ΟΣ,其意為人類的保護者。這個名字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在英語中,一般通常是男性名稱,女生的版本如亞歷山德拉(Alexandra)和亞歷山達莉亞(Alexandria)。亞歷克(Alec)或者亞歷克(Aleck)是亞歷克斯的蘇格蘭形式。 東歐男性的名字阿列克謝(Alexey),亞歷克西斯(Alexis),亞歷克沙(Aleksa),都是亞歷山大的改稱,有時也被縮短至亞歷克斯(Alex)。 西班牙語的亞歷杭德羅(Alexandro),亞歷杭(Alexandrino),以及相關的名字,都是亞歷山大的改稱。.

47 关系: 南极洲希腊语帕里斯亚历山大城 (亚拉巴马州)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塞维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亚历山大五世 (马其顿)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德罗亚历山德里亚亚历杭德罗亞歷山大亞歷山大 (費萊阿)亞歷山大 (拜占庭)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宗主教)亞歷山大一世 (伊庇魯斯)亞歷山大一世 (保加利亞)亞歷山大二世 (伊庇魯斯)亞歷山大二世 (馬其頓)亞歷山大六世 (教宗)亞歷山大四世 (馬其頓)伊利亚特俄语傑森·亞歷山大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罗马羅馬尼亞語男性青霉素西班牙语馬其頓阿拉伯语英语歷山七世歷山三世歷山二世歷山五世歷山八世歷山四世法语意大利语愛德華·波特·亞歷山大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亞歷山大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名可以指:.

新!!: 亞歷山大和名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亞歷山大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帕里斯

帕里斯(古希腊语:Πάρις),原名亞歷山大(Ἀλέξανδρος),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出生前因母親夢見火炬,其姐卡珊德拉預言其會為國家帶來災禍,出生後被丟棄山中,被一位牧羊人所扶養,并取名为帕里斯。中間經歷了金蘋果事件,在一次入城的機會中,被姊姊卡珊德拉認出,父母見他長相美好而欣喜,而將他接回家中。後來因为爱上墨涅拉俄斯妻子海倫并将其带回特洛伊而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

新!!: 亞歷山大和帕里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城 (亚拉巴马州)

亚历山大城(Alexander City)是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拉普萨县的一个城市。.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大城 (亚拉巴马州)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塞维鲁

亚历山大·塞维鲁(Alexander Severus,,出生于今黎巴嫩,被杀于今德国美因茨),原名马库斯·朱利乌斯·格修斯·巴夏努斯·阿勒夏努斯(Marcus Julius Gessius Bassianus Alexianus),登基后他自己全名称马库斯·奥雷利乌斯·塞维鲁·亚历山大(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lexander),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222年至235年在位。 亚历山大·塞维鲁13岁时被比他大四岁的表兄埃拉伽巴路斯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次年他登基。他毕生主要受他母亲莫米娅(Julia Avita Mamaea)的影响。莫米娅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真正统治者。他死后塞维鲁王朝就无嗣灭绝了。.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大·塞维鲁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重定向 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五世 (马其顿)

亚历山大五世(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Ε',)安提帕特王朝的马其顿国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大五世 (马其顿)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Αλεξάνδρεια;科普特语:Ⲣⲁⲕⲟⲧⲉ(Rakote);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亞歷山卓,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蹟就在那裡。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雖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亞歷山大港躍升為世界主要的船運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 今天的亞歷山大港靠著從蘇伊士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線成為埃及的重要工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有著蓬勃的觀光業。.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大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罗

亚历山德罗(Alessandro),也译为亚历桑德罗、亞歷山卓,是亚历山大在意大利语中的形式。.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德罗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里亚

#重定向 亞歷山德里亞.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山德里亚 · 查看更多 »

亚历杭德罗

亚历杭德罗(Alejandro)是西班牙语形式的名字亚历山大,可以指:.

新!!: 亞歷山大和亚历杭德罗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是欧美国家常見男性名,源自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ΟΣ,其意為人類的保護者。這個名字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在英語中,一般通常是男性名稱,女生的版本如亞歷山德拉(Alexandra)和亞歷山達莉亞(Alexandria)。亞歷克(Alec)或者亞歷克(Aleck)是亞歷克斯的蘇格蘭形式。 東歐男性的名字阿列克謝(Alexey),亞歷克西斯(Alexis),亞歷克沙(Aleksa),都是亞歷山大的改稱,有時也被縮短至亞歷克斯(Alex)。 西班牙語的亞歷杭德羅(Alexandro),亞歷杭(Alexandrino),以及相關的名字,都是亞歷山大的改稱。.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 (費萊阿)

亞歷山大 (費萊阿)的父親即為古希臘色萨利地區費萊阿城邦的統治者,其父於西元前370年遭暗殺後,他隨即繼承王位,並於西元前369年至西元前358年統治該城邦。他統治期間,四處征戰,引起內部與色薩利地區另外不同城邦的紛亂。 Category:希臘歷史.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 (費萊阿)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 (拜占庭)

亞歷山大,或稱為“亞歷山大三世”(Αλέξανδρος,Alexandros;)拜占庭帝國皇帝(879年~913年在位)。.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宗主教)

亞歷山大的亞歷山大(327年4月17日卒于亞歷山大城),于公元313年至327年任亞歷山大的主教。在与阿里烏教派争论的初期他是阿利烏的反对党的领导人之一。.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宗主教)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一世 (伊庇魯斯)

亞歷山大一世(希臘語:Ἀλέξανδρος Α' της Ηπείρου,),是摩羅西亞國王,又被稱為摩羅西亞的亞歷山大,統治時間為前350年 - 前331年,屬於埃阿喀得斯王朝。他的父親是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有個姊妹是奧林匹亞絲,因此亞歷山大一世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舅舅。他在青年時來到馬其頓腓力二世的宮廷,後來腓力二世幫助他推翻他的叔叔阿利巴斯,讓他登上王位。前337年,奧林匹亞絲與腓力二世鬧翻的時候,奧林匹亞絲跑回摩羅西亞,她一直唆使亞歷山大一世,試圖讓他與腓力開戰。然而,腓力不願意兩國情勢惡化,並與亞歷山大一世締結第二次盟約,前336年還把女兒克麗奧佩脫拉嫁給他,不幸的是腓力在婚禮上遭到保薩尼亞斯刺殺。 前334年,義大利大希臘城邦塔蘭托向亞歷山大一世求救,請求幫助他們對抗義大利部落布魯蒂伊人(Bruttii)、盧查尼爾人(Lucani),因此亞歷山大一世渡過海峽,率領伊庇魯斯軍隊爭戰義大利半島。前332年,亞歷山大於帕埃斯圖姆附近擊敗盧查尼爾人和薩姆尼烏姆人(Samnium),並與羅馬共和國締約。亞歷山大一世之後仍然勝戰連連,他從盧查尼爾人手中解放赫拉克利亞,從布魯蒂伊人手中奪取西旁托(Sipontum)。前330年,最後他遭到一些盧查尼爾人流亡者背叛,被迫在不利的情況下與敵人作戰,在潘多西亞戰役吃了敗戰,亞歷山大一世在渡河時被其中一位盧查尼爾人流亡者所殺。 亞歷山大一世留有一個兒子,即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還有一個女兒卡德米婭(Cadmea)。.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一世 (伊庇魯斯)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一世 (保加利亞)

亚历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ър I,),全名是巴滕堡的亞歷山大·約瑟夫(Александър Йозеф Батенберг),保加利亚大公。是保加利亚巴滕堡王朝的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君主,1857年4月5日生于德国巴滕贝格王室家族。1879年4月29日到1886年9月7日在位。.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一世 (保加利亞)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二世 (伊庇魯斯)

亞歷山大二世 (希臘語:Ἀλέξανδρος,),摩羅西亞王國國王。公元前272年到公元前255年間統治伊庇魯斯。父親是皮洛士,母親是敘拉古國王阿加托克利斯的女兒拉納莎(Lanassa)。 公元前272年,亞歷山大二世繼承摩羅西亞王位後,繼續進行這場其父與安提柯二世角逐馬其頓之間的戰爭。前260年,安提柯二世之子德米特里二世在德爾迪亞打敗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軍隊,並把他逐出馬其頓和伊庇魯斯。亞歷山大逃到阿卡納尼亞後,在阿卡納尼亞人和敬愛自己的臣民的幫助下收復了伊庇魯斯,並與埃托利亞同盟聯盟。 亞歷山大二世與其異母姐妹奧林匹亞絲結婚,育有兩個兒子皮洛士、托勒密和一個女兒佛提雅。在亞歷山大二世於前242年左右逝世後,奧林匹亞絲成為她兒子的攝政,並把女兒嫁給馬其頓德米特里二世。.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二世 (伊庇魯斯)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二世 (馬其頓)

亞歷山大二世(希臘語 Αλέξανδρος Β΄,),於他父親阿敏塔斯三世死後繼位為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68年)。是阿敏塔斯與歐里狄克所生的三個兒子中的長子。 雖然亞歷山大繼位時經已成年,但他其實仍很年輕,便即與上王朝的敵人所發動的戰爭。亞歷山大要同時面對西北方伊里利亞人的入侵,以及來自東面顗覦王位保薩尼阿斯(Παυσάνιας)的攻擊。保薩尼阿斯迅速奪取育城市,並威脅着皇太后,當時皇太后正與小兒子住在佩拉的皇宮中。亞歷山大得到雅典將軍伊菲克拉特斯之助,將敵人擊敗。伊菲克拉特斯沿著馬其頓海岸航行,重奪安菲波利斯(Amphipolis)。 在阿里亞岱(Aleuadai)的請求下,亞歷山大介入了色薩利的內戰。他成功得到拉瑞沙(Larissa)及其他數個城市的控制權,但他却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反而在那裡駐軍。他的不守信諾引惹來當時古希臘最強的軍事勢力──底比斯──不太友善的反應。底比斯將軍皮羅丕達(Pelopidas)將馬其頓人趕出了色隆利,又偏幫亞歷山大的妹婿(或妻舅)托勒密以制衡亞歷山大,並強逼亞歷山大放棄與雅典結盟,以利於底比斯。亞歷山大被逼提供人質──包括他弟弟腓力二世──作為新同盟的一部份。 在托勒密的教唆下,亞歷山大在一個慶祝活動中被暗殺。雖然亞歷山大的二弟佩爾狄卡斯三世繼任國王,但因他尚未成年,托勒密被委任為攝政王。.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二世 (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六世 (教宗)

#重定向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六世 (教宗)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四世 (馬其頓)

亚歷山大四世(希臘語:Aλέξανδρος;)是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與巴克特里亞貴族羅克珊娜所生的兒子,阿吉德王朝最後一任國王。.

新!!: 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四世 (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希腊语:Ιλιάς,转写:Iliás)又译《伊利昂纪》(取自书名“伊利昂城下的故事”之意),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強弱弱格六音步史诗。故事的背景设在特洛伊战争,是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军队对特洛伊城(伊利昂)圍困了十年之久,故事讲述了国王阿伽门农与英雄阿喀琉斯之间的争执。 虽然故事只是讲述了战争最后一年几周内发生的事情,但《伊利亚特》提及或暗喻了许多关于围城的希腊传奇;在早先的事件中,例如勇士们为围攻集合,战争的由来,以及相关的顾虑等等都在故事开始之时出现。史诗的叙述随后给出了预言,例如阿基里斯将会遇到的不幸以及特洛伊的沦陷,这些预言在事件发生前给出,暗示生动鲜活,因此当故事到结尾处,史诗基本上诠释了整个特洛伊战争。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某种程度上是上下集的关系,常被认为是荷马的作品,它们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与《奥德赛》同为西方的经典之一。根据有荷马史诗人物图像的花瓶生产时期、其他引用此诗的希腊诗歌撰写日子推断,本史诗应大约完成于公元前750或725年。最近,根据语言演化的统计模型将其定位为公元前760到710年间。在现代通用版中,《伊利亚特》包含15,693行;文字是以荷马希腊文写成,混合了爱奥尼亚希腊文和其它古希腊文风。.

新!!: 亞歷山大和伊利亚特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亞歷山大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傑森·亞歷山大

傑森·亞歷山大(Jay Scott Greenspan,)是美國的一位演員、喜劇演員、魔術師和配音演員。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宋飛傳中出演George Costanza角色。他也活躍於百老匯的音樂劇舞台,並在1989年獲得托尼獎最佳男演員獎。.

新!!: 亞歷山大和傑森·亞歷山大 · 查看更多 »

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哈罗德·鲁珀特·莱奥弗里克·乔治·亚历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亚历山大伯爵,(Harold Rupert Leofric George Alexander, 1st Earl Alexander of Tunis,),英国军事指挥家和英国陆军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盟軍第十五集团军司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后任英國國防大臣及加拿大總督等職。.

新!!: 亞歷山大和哈羅德·亞歷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

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年10月4日生於奧地利维也纳)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授,同时也是建筑師。亚历山大在英格兰长大。 Alexander, Christopher Alexander, Christopher.

新!!: 亞歷山大和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亞歷山大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亞歷山大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語(limba română,國際音標:)属于罗曼语族的東羅曼語支。它是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被大约两千四百万人当作母語,其中大部分聚集在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两国,同时也有大约四百万人把罗马尼亚语当作第二語言。罗马尼亚语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 为了在各种方言之间做出分别,罗马尼亚语也被称作为达哥罗马尼亚语(Daco-Romanian)。在苏联时期,在摩尔多瓦也将罗马尼亚语稱为“摩尔多瓦语”,不过摩尔多瓦的宪法法庭已于2013年判定“(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的使用者分散在世界各地,例如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希腊,土耳其,以色列,俄罗斯,葡萄牙,英国,賽普勒斯,法国,德国等国家。.

新!!: 亞歷山大和羅馬尼亞語 · 查看更多 »

男性

男性,是指雄性的人類,與雌性人類即女性相對。男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正式只適用於稱呼人類,但有時侯也會用作稱呼其他生物,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 和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一様,男性的基因組中包括一個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一個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相較於女性胚胎,男性胚胎會分泌較多雄激素.較少雌激素。而性類固醇量的相對差異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生理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會刺激身體分泌雄激素,造成第二性徵的發展,因此兩性會有更明顯的差異。 「男人」通常是專指成年的男性,與女人相對;但當「男人」作為一個集合名詞時,則泛指任何年齡的男性。「男孩」是年輕未成年的男性,或者剛成年的年輕男性。.

新!!: 亞歷山大和男性 · 查看更多 »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內測试,以防过敏。 青霉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1928年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實驗室中發現青黴菌具有殺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學的柴恩、弗洛里及(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弗萊明因此與柴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Hapten)。 早期青黴素仍無法大量生產,弗萊明實驗室一個月所生產的青黴素,僅能供一個病人治療用,因此如何大量生產青黴素便成為重要關鍵。首先美國的研究團隊設計出玉米漿培養液,可大量培養青黴菌,由原先的每毫升僅含4單位提升到40單位,趕上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救治傷兵的需求。一日,研究人員瑪莉·杭特(Mary Hunt)女士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市場發現一顆發霉的哈密瓜表皮長滿青黴,她用這顆哈密瓜篩選出能大量分泌青黴素的菌株,其青黴素產量可達每毫升250單位。後來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它產生突變,使其產量提升到2,500單位。許多研究團隊紛紛加入菌種改良的計畫,最後青黴菌已提升到每毫升可以生產5萬單位的青黴素,使青黴素得以商業化生產。1945年,六千多亿单位的青霉素被生产出来。 澳洲阿得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古DNA中心的學者「自然」(Nature)期刊發表其研究,指出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尼安德塔人即有使用青黴菌來抵抗牙痛的記錄,也咀嚼含有水楊酸的楊樹來當作阿斯匹靈。.

新!!: 亞歷山大和青霉素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新!!: 亞歷山大和西班牙语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亞歷山大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亞歷山大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亞歷山大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歷山七世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 PP.),原名法比奧·齊吉(Fabio Chigi),1655年4月7日—1667年5月22日岀任教宗。.

新!!: 亞歷山大和歷山七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三世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PP.,約1105年—1181年8月30日),本名羅蘭多巴弟內利Orlando Bandinelli,於1159年9月7日至1181年8月30日岀任教宗。從14世紀以來,他被認為是Baldinelli貴族家族中的成員,但這還沒有被證實。 亞歷山大三世是神學及法律家。1140年他在波羅那教書時,寫了一本法學大綱,而且為格拉齊安敕令注釋,另外則寫有神學論文多篇。他在教宗尤金三世(Eugenius III)時代被擢升為執事級樞機,在教宗亞得里安四世(Hadrianus IV)時為最得力的顧問。 腓特烈一世(巴巴羅沙、腓勒德力Frederick Barbarossa),是中古世紀德國最偉大的皇帝,他夢想仿效查理曼能有效的統治義大利。教宗亞得里安四世看出了他的野心,如果不抑制腓特烈的野心,他除了會成為全歐洲的主人外,連教會都會受他的控制。1159年,亞得里安死後,半數的樞機們選出了一位精通法典又意志堅強的卓越人物擔任教宗,就是亞歷山大三世。其餘的少數樞機們,得到羅馬教士及皇帝的支持,另選一人為教皇,稱威克多四世(Victor Ⅳ),雖然選舉具有合法性,但腓特烈對亞歷山大三世的堅強感到不安,所以他支持威克多,甚至召集一個教會會議,叫他們公開表示擁護威克多。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受到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匈牙利,及西西里的支持。這種作法使得教會的自主性受到了威脅,亞歷山大三世不得不處理,他將腓特烈和偽教宗開除了教籍。可是德國大軍已壓境,他只好先放棄羅馬前往法國避難,亞歷山大三世聯合義大利各城作戰,雙方互有勝負,戰爭拖了17年,1176年皇軍在萊拿鬧(Legnan)慘敗,腓特烈不得不認輸。1177年,亞歷山大三世當時在威尼斯(Venice),腓特烈前去求饒,在聖馬爾谷大殿前跪伏亞歷山大三世腳下請求寬恕。亞歷山大三世把腓特烈拉起來,恢復了他的教籍,並賜他一個「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表示寬恕。至此,腓特烈企圖控制教宗的計畫破滅,他只能對德國境內各主教行使其威權。 在亞歷山大三世的任內,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和英王亨利二世在教會法庭的獨立權力問題上發生嚴重爭論。亨利二世在1164年克拉林敦憲章裡,禁止教會向羅馬上訴,衝突的結果,柏克特被放逐到法國。1170年聖誕,柏克特回到坎特伯里,在他自己的祭壇前被殺害。基督徒震怒,立刻奉柏克特為殉道者。亞歷山大三世在1173年封柏克特為聖徒,並訂立法規,規定以後一切敕封聖徒是教皇特定的權力。1179年,亞歷山大召開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為改革通過法案。亞歷山大三世死在羅馬近郊(Civita Castellana),他的屍體安葬在拉特郎堂內。.

新!!: 亞歷山大和歷山三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二世

教宗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PP.,本名Anselmo da Baggio,其名字的希臘語意思是衛士),於1061年9月30日—1073年4月21日岀任教宗,1073年4月21日卒于羅馬。他作為托斯卡那的卢卡(Lucca)主教于西元1061年9月30日被選举為教宗並于翌日登基。在大教副希尔德布兰(Hildebrand,後為教宗额我略七世)的協助下為了抑制贩卖圣事及實施神職者的獨身生活作出努力,他和這位繼任一道被公認為改革派的兩位教宗。 最初,亞歷山大二世的當選(由Hildebrand根據西元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在位時的年齡法令安排了教宗選舉)不被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庭認可。這個法庭提名了另一個候選人Cadalus(帕爾馬的主教)。因此,在巴塞爾理事會宣告,他以何诺二世(Honorius II)名義到羅馬。然而,最後日爾曼法庭放棄了他,根據曼图阿宗教会议(Synod of Mantua)何諾二世終於被放逐了;因此,並且亞歷山大的位置穩固了。 他是一位權力心重的教宗,在他手中教會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新!!: 亞歷山大和歷山二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五世

對立教宗亞歷山大五世、歷山五世或譯亞力山大五世(1339年1月1日﹣1410年5月3日),原名Peter Philarges de Candia,(1409年6月26日﹣1410年5月3日)在位。.

新!!: 亞歷山大和歷山五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八世

教宗亞歷山大八世(Alexander PP.,),原名Pietro Vito Ottoboni,(1689年10月6日—1691年2月1日)在位。.

新!!: 亞歷山大和歷山八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四世

教宗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PP.),約1199年—1261年5月25日),本名Rinaldo Conti,於1254年12月12日至1261年5月25日岀任教宗。.

新!!: 亞歷山大和歷山四世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亞歷山大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新!!: 亞歷山大和意大利语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波特·亞歷山大

愛德華·波特·亞歷山大(Edward Porter Alexander)是南北戰爭期間的邦聯將領,為隆史崔特中將的手下。.

新!!: 亞歷山大和愛德華·波特·亞歷山大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教宗聖亞歷山大一世(Sanctus Alexander PP.,)於108年或109年—116年或119年出任教宗。很多人認為亞歷山大一世是殉教者,但是沒有歷史證據支持這樣的結論。.

新!!: 亞歷山大和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历山大亞力山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