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明王

指数 明王

明王(vidyā-rāja),又作金剛明王、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佛教護法神,屬於天界的天人,是執金剛神之一。據稱是佛陀、菩薩的忿怒化身,密宗修行者經常以明王為本尊,以修行天瑜伽。 女性明王稱為明妃,通常是明王的伴侶。藏傳佛教的赫魯嘎神也是明王的一種。.

43 关系: 執金剛神君主大威德金剛大元帅明王天人 (佛教)天瑜伽天界孔雀明王寶生佛密宗密跡金剛不动明王不空成就佛彌勒菩薩佛陀佛教忿怒尊地藏菩萨化身军荼利明王勝樂金剛皇帝火首金刚穢跡金剛真言菩萨觀世音菩薩護法神般若阿弥陀佛阿閦佛赫魯嘎藏傳佛教降三世明王毗卢遮那佛本尊明 (佛教)明妃愛染明王拉者普巴金剛普贤菩萨

執金剛神

執金剛神(वज्रधर,,),又譯持金剛、金剛持,梵文音譯伐折羅陀羅,藏文音譯多傑羌,又譯為金剛總持,是佛教崇拜的護法神之一,手執金剛杵,外貌兇惡,象徵以智慧擊破無明。他們為欲界天的夜叉神,發願成為佛教的護法,這些神明被統稱為金剛力士、金剛神,也被稱為密跡金剛或金剛手。 大乘佛教認為執金剛神為天界的神祇,主掌守護須彌山頂的四角峰《俱舍論》卷11〈分別世間品〉: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遇有佛出世時,即下降至人間世界,衛護佛陀與菩薩,守衛佛寺道場。.

新!!: 明王和執金剛神 · 查看更多 »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新!!: 明王和君主 · 查看更多 »

大威德金剛

大威德金剛(यमान्तक;拉丁轉寫Yamāntaka,亦稱閻曼德迦(Yamantaka)、 怖畏金剛(Vajrabhairava)、大威德明王,亦可直稱閻魔敵。藏密認為祂是文殊菩薩之化身,文殊菩薩是宗喀巴的本尊和寧瑪八飲血中佛身部的本尊,因此閻魔敵在格魯派和寧瑪派中,受到極大的尊崇。.

新!!: 明王和大威德金剛 · 查看更多 »

大元帅明王

大元帥明王,梵名Āṭavaku(आटवकु),譯為「曠野鬼神大將」,具大威力,佛教明王之一。.

新!!: 明王和大元帅明王 · 查看更多 »

天人 (佛教)

天人(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音譯為提婆,佛教傳說中,指住於欲界及色界諸天界之有情。最早源自古印度神話中的提婆。 有時「天人」的意思指是是天界與欲界人間的有情,因此也稱作「人天」,因為人間與天界同屬於善處,須無犯重罪戒者方能生於此間。持守五戒能於後世保有人身,不墮惡道之中;若再加行十善業者,死後將生欲界天,成為欲界天人。若再修禪定者,則可往生色界天,成為色界天人。 天人居於天界,為輪迴中的六道之一,眾生因修上品十善,所以離開五道,投生於天趣。其中若是未修禪定,不能離於地者,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因禪定力故,不依於地,居於空中。但因其定力未到,即未能入根本禪定,所以還未能脫離欲界。即如端坐攝身,調和氣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虛豁清淨,而猶見有身心之相,便名為欲界定,是為欲界諸天所修之定。如能修根本禪,離欲界之粗散,便生於色界。.

新!!: 明王和天人 (佛教) · 查看更多 »

天瑜伽

天瑜伽(Deity yoga; Tibetan: lha'i rnal 'byor; Sanskrit: Devata-yoga),又稱本尊瑜伽,佛教密宗的修行方法,源自於怛特羅密教。結合了傳統佛教的念天與念佛,以觀想本尊為修行的主要方式。修行天瑜伽需要得到上師的灌頂與秘密儀式之後才能進行。通常在天瑜伽中,又會分成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兩個階段。 宗喀巴認為,修行天瑜伽之時,必須搭配空性見,才不會造成錯誤。這成為格魯派之後的立場。.

新!!: 明王和天瑜伽 · 查看更多 »

天界

#重定向 天 (佛教).

新!!: 明王和天界 · 查看更多 »

孔雀明王

大孔雀明王(महामायूरी ,),梵名音譯為摩訶摩瑜利羅闍,漢名或譯大孔雀明王,也稱大孔雀明王菩薩、佛母大孔雀明王、孔雀多羅菩薩、孔雀度母,簡稱孔雀明王。東密認為其是大日如來、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的化身,主要功效在於消除毒害、消除病苦、護國息災、祈雨停雨等。藏傳佛教識其為佛母五大明王(五位女性明王,)之一,藏傳佛教認為孔雀明王是諸佛事業化現的多羅菩薩(度母)其中一位化身。是以「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攝受覆育一切有情獲得安樂」為主要特色的本尊,但功德遠遠不只如此。.

新!!: 明王和孔雀明王 · 查看更多 »

寶生佛

寶生佛(梵文名Ratna-sambhava,藏語名Rin-Chen hbyun-ba),又稱為寶生如來、寶相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為佛教五方佛中之南方如來,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圓滿中,得到無量福德、珍寶,故曰「寶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說,寶生佛手印為滿願印,即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能隨順眾生之所欲,滿足其所願,以便其修法。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說:「次當禮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想持摩尼寶瓶,想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眾生所求願。由於福德聚功德無量無邊,赫奕威光所求願滿,此乃寶生如來部所攝,即平等性智。」 一般來說,寶生佛常現衣著黃色、座於駿馬背負的蓮台之像,因「馬」代表世間吉祥奮疾之寶物,故馬座屬寶部之座。.

新!!: 明王和寶生佛 · 查看更多 »

密宗

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वज्रयान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新!!: 明王和密宗 · 查看更多 »

密跡金剛

密跡金剛(Guhyapada),又稱密迹金剛、金剛密跡、密跡力士、金剛手藥叉、夜叉王、金剛手秘密主,天界夜叉,為佛教的護法神,二十諸天之一,受毗沙門天統理。他與那羅延天皆被稱為仁王。他所統領的金剛力士,也被統稱為密跡金剛。.

新!!: 明王和密跡金剛 · 查看更多 »

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亦称不动使者或不动尊(acalanātha),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盧遮那佛(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在镇守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大明王中,为镇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也是著名的護法神。.

新!!: 明王和不动明王 · 查看更多 »

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藏文Don-yod-grub-pa)五方如來之一,為北方之佛,又稱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等名。 《佛名釋典傳略》記載,不空成就佛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之「成所作智」,多化現寶綠色、金色,常現駕馭大鵬金翅鳥之像,可以降伏惡龍、毒蛇;也象徵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之事業。佛門修行者遭煩惱所惑,只要仰賴不空成就佛的佛力加持,能夠自利利他,而使一切眾生遠離煩惱。密教中,轉「不淨」為「清淨」之德之金剛夜叉明王,即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載,不空成就佛手印是施無畏印,即左手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這一手印,乃為救度有情眾生與成就佛法的功德。.

新!!: 明王和不空成就佛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新!!: 明王和彌勒菩薩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明王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陀

#重定向 佛.

新!!: 明王和佛陀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明王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忿怒尊

忿怒尊,佛教密宗術語,佛教崇拜的護法神,是本尊的一種。它的外貌兇惡,具備強大的威力,可以降伏魔神,保護修行者。密跡金剛、四大天王、明王,與藏傳佛教的赫魯嘎等,皆屬於忿怒尊。 佛教認為,忿怒尊是諸佛菩薩的化身;與寂靜尊合稱文武百尊。佛對於極剛強不講理之眾生,與為了降伏頑惡天魔、鬼神、夜叉、惡人,以防其侵擾學佛行者,損惱三寶,則现忿怒之相使其歸伏,不再繼續作惡。 category:佛教神祇 category:密教本尊.

新!!: 明王和忿怒尊 · 查看更多 »

地藏菩萨

地藏菩薩(क्षितिगर्भ ),常稱幽冥教主地藏菩薩,音譯為「乞叉底蘗婆」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地藏」條目。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之梵文名「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檗婆」,「ks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Garbha」(檗婆)有胎藏或含藏之意,故云「地藏」。其梵文名字原無「王」字,或為尊稱而加。.

新!!: 明王和地藏菩萨 · 查看更多 »

化身

化身(Incarnation),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獻中,神佛由其國土來到人間,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現,他的本體仍然在淨土、天堂或靈界,出現在人間的形象並非本體,而是本體的投射或變化。而且本體也可以有無限化身,比如藏傳佛教,同一時代的兩名上師可能是同一名菩薩的化身。.

新!!: 明王和化身 · 查看更多 »

军荼利明王

軍荼利明王(梵文:Kuṇḍali Vidyārāja),為佛教金剛乘五大明王之一,為南方寶生佛的憤怒化身,身上有許多蛇作為飾物,有除惡魔、蛇毒、熱惱、疾病的功德。軍荼利意譯甘露瓶,儲藏著用之不竭的生命能量。 軍荼利明王塑像有兩面四臂、四面八臂等形式,身青色,眼紅色,手把二赤蛇,其它手持戟、杵、輪等。其四面四臂像表示降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

新!!: 明王和军荼利明王 · 查看更多 »

勝樂金剛

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梵文名 Cakrasamvara,藏文名为「闊洛登巧」,蒙古语称「德穆钦格」),是藏传佛教無上瑜伽部智慧母續的本尊,是諸佛身語意三密加持的壇城本尊,總攝一切如來本尊壇城空行勇父,是故稱為總攝輪,行者僅僅誠心念誦其真言也能無餘去除疾病違緣、消除非時橫死一切災難,並得到空行勇父的守護顧視,輕易成就四事業,消除怨敵和除滅邪障魔鬼。勝樂金剛是赫魯嘎明王的一种,也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本尊之一。 目前廣泛流行的勝樂金剛傳承中,以盧伊巴、噶那巴(黑行那波巴)、智布巴三派為主要的傳規,噶舉的金剛亥母、薩迦的金剛瑜伽母皆出自於此勝樂續。 勝樂續修法中,最殊勝的咒語為四寶咒,分別即勝樂金剛父母根本咒、勝樂金剛父母心咒、勝樂金剛父母近心咒以及勝樂金剛父母護甲咒,尤其是能與勝樂二十四聖地諸佛相應的勝樂父母根本咒。 於勝樂壇城受灌頂後具足清淨誓言的修行者修持胜乐金刚,能清净了一切众生身、语、意的细分业障。得诸佛之功德加持和句义灌顶,堪能成就佛之功德,开显平等性智,速证佛之自性身。在无上密续中,属于母续法,胜乐也被尊称为母续之王,为亿万空行总主。 勝樂金剛不僅在新續得到發展,在舊譯時期已翻譯出勝樂續集中的金剛亥母續、佛平等合續,其「勝樂空行佛平等合續」列入寧瑪十八大密續集,又上師岩藏法中又有上師蓮花金剛勝樂輪的修法。.

新!!: 明王和勝樂金剛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明王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火首金刚

火首金刚(Ucchuṣma),全称为大力威怒金刚烏芻史摩(),在各经典中又稱火头金刚、除秽金刚、穢跡金剛、金刚夜叉明王,音譯为烏樞沙摩、乌刍涩摩、乌刍瑟摩、乌枢瑟摩等。真言宗將除秽金刚視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忿怒化身,是禪宗與密宗主要金剛护法神之一,不畏污穢,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甚至能安胎助產,在各種不淨之場所皆能誦念其號,有掃滅種種污穢之功用,不為不敬。故此常于厕所前奉祀,或视之为廁神。其本誓是噉盡一切不淨之物。.

新!!: 明王和火首金刚 · 查看更多 »

穢跡金剛

跡金剛,又稱大權力士神王佛,為釋迦牟尼佛化現之金剛明王,本體為化佛。在佛法修持上,為密教本尊或護法,依漢傳唐密、藏傳不同傳承有多種身形:二臂、六臂、八臂及靛藍、紅色、藍色、綠色等。唐密穢跡金剛像上頂有釋迦牟尼佛。.

新!!: 明王和穢跡金剛 · 查看更多 »

真言

真言可以指:.

新!!: 明王和真言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明王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अवलोकितेश्वर,),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新!!: 明王和觀世音菩薩 · 查看更多 »

護法神

護法神,是護衛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明,也是為數最多的神明。佛教、道教認為,護法神不但守護宗教與神佛、經典,也守護寺廟、僧道,也會守護信徒的平安,對於一心修道的信徒更會護持供養,不讓衣食產生因難。 佛、道教的護法神常常是著名的武將,如道教吸收秦叔寶、尉遲恭為鎮護廟門的門神等。 吸收其他信仰、宗教與民間信仰的神靈進入自己的宗教,成為護法神也是重要來源之一。如佛教常常以婆羅門教的梵天、大自在天、那羅延天、帝釋天、四大天王等神為護法神。道教則時常吸收各地的民間神祇進入護法神體系:如王靈官、馬靈官、溫元帥、康元帥等。在日本神道教的牛頭天王、八幡神、三寶荒神成为佛教护法菩萨,上座部佛教國家中國王是護法。 在佛教,還有一種特殊的護法神:明王。明王是諸佛、菩薩用以降魔的忿怒化身,以鎮護佛門為己任,並調服不信從佛法的剛強眾生,以不動明王最負盛名,密宗傳說不動明王曾經折服大自在天。.

新!!: 明王和護法神 · 查看更多 »

般若

#重定向 慧 (佛教).

新!!: 明王和般若 · 查看更多 »

阿弥陀佛

阿彌陀佛(अमिताभ,),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अमितायूस्,),又稱為甘露王如来,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新!!: 明王和阿弥陀佛 · 查看更多 »

阿閦佛

阿閦佛(अक्षोभ्य,,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觸」),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以及寶幢如來稱號,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阿閦佛國經》--,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即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 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不同。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五方佛)中的东方如来,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語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娄迦谶法師译成漢語的《阿閦佛国经》,这部经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净土经典。最近在巴基斯坦发现了用犍陀罗语书写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经残卷,它们属于早期的大乘佛教,书写时间在公元1世纪末和2世纪间。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渡的經典。 大寶積經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 阿閦佛在不同的经典中也被譯為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不恚佛、無怒佛、無嗔恚佛。.

新!!: 明王和阿閦佛 · 查看更多 »

赫魯嘎

赫魯嘎(梵文 Heruka,),又譯為黑魯嘎、黑茹迦,藏傳佛教信奉的大力金剛神,無上瑜伽部信仰的本尊之一,屬於忿怒尊,漢傳佛教稱為明王。藏傳佛教認為,他由佛陀的法身變化所成,稱它為「密續佛陀」。.

新!!: 明王和赫魯嘎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明王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降三世明王

降三世明王(梵名:Trailokya-vijaya-rāja),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之一,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中,为镇守东方的明王,属阿閦佛的教令轮身。.

新!!: 明王和降三世明王 · 查看更多 »

毗卢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वैरोचन,,又作Maha-vairocana),又譯為毗盧遮那佛、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即釋迦牟尼佛稱號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見解,或認為是法身佛、報身佛或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新!!: 明王和毗卢遮那佛 · 查看更多 »

本尊

本尊(天城文:इष्टदेवता,Iṣṭa-devatā,藏文稱為Yidam),密宗術語,是在曼荼羅壇城或唐卡的佛陀、菩薩或明王像,密宗修行者以它為禪修對象,通常每個修行者一生只會選擇一位本尊來作為修持對象。 女性本尊稱為佛母、空行母或明妃,通常是本尊的伴侶。 密宗相信,本尊會保護修行者,成為修行護法神。如果修行有成果,本尊也會親自向修行者顯現。在生起次第中,修行者會觀想自己與本尊合一,自己與本尊沒有任何分別,生起佛慢,就可即身成佛。.

新!!: 明王和本尊 · 查看更多 »

明 (佛教)

明(विद्या,,vijjā),佛教術語,意指智慧、知識,其相反詞為無明。在古印度,明有多個意思:它可以是知識、智慧之意,也可以用來指某種特別技術、科學知識、學問,對於神秘力量的學問也稱為明,如咒語、占星等。.

新!!: 明王和明 (佛教) · 查看更多 »

明妃

明妃,為女性明王,在藏傳佛教信仰中,通常扮演明王的伴侶。她們是天界鬼神,以護衛佛教信仰為重心,大乘佛教相信,其中有許多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佛母、空行母也被認為是明妃的一種。 在无上瑜伽中与修行者共修双身法的也是空行母。空行母是一种女性的修行人。女性本尊稱為佛母、空行母或明妃梵語稱為荼吉尼,通常是本尊的伴侶。 明王與明妃相抱,稱為「本尊雙運」,或歡喜佛。.

新!!: 明王和明妃 · 查看更多 »

愛染明王

愛染明王是佛教密宗的明王之一,愛染明王是大日如來入金剛薩埵三摩地而所生出,是「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與「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合體的金剛化身。初見於密教經典《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愛染王品第五以及成就品第七,“愛染”是「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也為眾生本有的三毒習氣貪嗔癡,菩薩示現此相如同眾生照鏡子,經典云:「此障者於此大會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放光照耀與會大眾!」 此即說明愛染明王雖是一切眾生的本有自生障,卻也是不折不扣的金剛薩埵 化現(五佛法王子、第六金剛持、秘密主、(金剛手、金剛王、金剛喜、金剛愛、金剛染..)菩薩等-> 金剛薩埵所化大悲度眾之種種德相),「金剛薩埵」就是《明白空性的有情菩薩》,「煩惱即菩提」佛法之勝義諦不言可喻,愛染明王法是在染愛情欲的基礎上去修習淨菩提心,希望眾生能由愛慾中覺悟,而最後開悟成道。.

新!!: 明王和愛染明王 · 查看更多 »

拉者

拉者(梵語:Raja,राजा),或译拉惹、羅闍。南亞、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地對於國王或土邦君主、酋長的稱呼,最早源自於梵文的राज rājan一詞。在印度,伊斯蘭教傳入後,拉者專用作印度教君主、領袖的稱呼,用以區別於伊斯蘭教的“苏丹”和“那瓦卜”;拉其普特人稱拉者為“(Rānā)”,南亞部分地區使用此稱呼,可翻譯為大王、大君。拉者和拉那的正妻(王后)皆稱作“拉妮(Rani)”,女性拉者亦稱“拉妮”。 在馬來西亞至今玻璃市的統治者,仍被稱作拉惹。 一些拉者尊稱為“摩訶拉者”(梵語:Māhāraja,महाराज),譯為霸王、霸主,亦可譯作“皇帝”。摩訶拉者本指接受其他國家朝貢的大國之君,後來所有拉者都自稱為摩訶拉者,摩訶拉者與拉者便成為同義詞,可以混用。 Category:君主稱謂 Category:印度教 Category:梵语词汇 Category:印度君主 Category:马来西亚君主.

新!!: 明王和拉者 · 查看更多 »

普巴金剛

普巴金剛,乃金剛薩埵的忿怒相(又稱為嘎瑪黑嚕嘎),具五方佛智慧體性,為五輪中事業輪(密輪)的主尊。.

新!!: 明王和普巴金剛 · 查看更多 »

普贤菩萨

普賢菩薩(समन्तभद्र ),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稱為「华严三圣」。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二》描述:寶藏佛授記普賢菩薩為來將成佛,名為智剛吼自在相王佛。 另外,有部分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藏王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有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又有一說,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新!!: 明王和普贤菩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