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新加坡的种族

指数 新加坡的种族

当代新加坡的种族和民族的概念结合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态度和当地反殖民运动的领导者采取的办法。从1960年代起,在新加坡对“种族”的定义几乎没有改变。 然而,新加坡对待种族的方法与其最近的邻国马来西亚很相似。华人主导了新加坡人口,接近总人口的75%。.

目录

  1. 25 关系: 华人印度印度人口外來移民峇峇娘惹上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亚美尼亚人种姓制度爪哇人菲律宾人補選马来西亚马来族阿拉伯人锡克人英屬馬來亞英国集选区民族民族主義泰族新加坡方言日本人

  2. 新加坡人口
  3. 種族與社會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华人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印度

印度人口

印度人口的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来划分。2007年大概有11亿,2011年3月3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是12.1亿,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人數約為13.24億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印度人口

外來移民

移民,為那些由一個國家或區域,移動到並長期居留於另外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移居地從事生計性的經濟活動,並被課以當地社會義務的個人或人群。 在西方語言中,移出民(emigrant)、與移入民(immigrant)為不同--,但在中文基本上皆稱為「移民」。 自古世界各國國家體系與交通設施未臻健全,並無規範移民的具體法制。進入現代以後,由於交通工具的進步(客觀條件),以及不同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程度差距的擴大(主觀誘因),國際間的人口遷徙漸趨頻繁,各國乃陸續開始立法規範移民。 例如加拿大移民種類就包括:经济移民、獨立技術移民與家庭團聚類移民。其中的经济移民又分為投資移民、企業家移民及自僱移民三種。 移民潮是大規模的移民現象,主要由於战争、大饥荒或者政治的不穩定因素,例如19世纪40年代欧洲农业大歉收加上经济危机引发大量移民美国(爱尔兰大饥荒);20世紀後期的香港移民潮,主要由於「政治恐懼症」。.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外來移民

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带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后裔。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相較於馬來半島的峇峇娘惹,華人與纳闽、沙巴土著的混血族裔稱為華嘉族。.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峇峇娘惹

上海人

从上海简短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的概念存在仅百年左右。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由于现代上海地区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两千年才逐渐成陆,而其余早先成陆的地区也饱受海侵与洪水,几度荒无人烟,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邻近的江苏、浙江地区。.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上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亚美尼亚人

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语:Հայեր)是一个发源于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民族和族群,属欧罗巴人种的阿尔卑斯人种或地中海人种类型。使用亚美尼亚语,分成许多方言,属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族。文字是由4世纪末5世纪初由学者聖梅斯羅布创制的亚美尼亚字母,经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宗教上属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如今亚美尼亚人约700多万,除居住在亚美尼亚外,还分布在俄罗斯、格鲁吉亚、美国、伊朗、德國、法国、烏克蘭、黎巴嫩、叙利亚、巴西,其中俄罗斯是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大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海外亚美尼亚人多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亚美尼亚人

种姓制度

种姓(Caste,有时也被称为卡斯特)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內婚制、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虽然说许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种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种姓将印度社会的人们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组别,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由于城市化、肯定性行动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印度种姓制度在经济活动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印度种姓制度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印度之外类似于种姓的社会分级系统。种姓一词有时也用来描述蜜蜂、蚂蚁等非人类动物的社会习惯。.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种姓制度

爪哇人

哇人可能指:.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爪哇人

菲律宾人

菲律宾人是菲律宾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也指具有菲律宾血统的人。在菲律宾國內约有92,000,000人 ,菲律宾境外則约有11,000,000人。“Filipino”一词得名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大部分菲律宾人自称「Pinoy」(女性自称「Pinay」),这是一个俚语单词,由「Pilipino」的最后4个字母以及后缀"-y"组合而成。 最早的菲律賓人其實是指在菲律賓出生的土生西班牙人,在菲律賓革命後指所有在菲律賓生活的公民。.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菲律宾人

補選

補選是為遞補政治職位的出缺而舉行的非常規選舉,只會在一個或多個政治職位(例如民選政務官、議會席位)有出缺時才會進行,以補回空缺職務的餘下任期。補選能夠維持該政治職位的代表性。 各國對議會空缺的辦理有所不同,通常會依照各國國家法律的規定。如果該職位的剩餘任期不長(例如不到半年),通常不會舉行補選,而是會直接由上級指派代理人選、或直接讓該職位空缺至新一任人選選出為止。.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補選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马来西亚

马来族

来族(马来语:Etnik Melayu;英语:Malays),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旧时又译为巫来由人,故当地华语常以巫为族名简称,分布于东南亚。马来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南部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一个民族,该民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而广义上,马来族有时候也用来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个南島語系族群。 从15世纪馬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马来人由古代印度教转為皈依伊斯蘭教(除了峇里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马来人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南島語系民族還分佈在非洲的南非與馬達加斯加。.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马来族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阿拉伯人

锡克人

锡克人(英语:Sikh;ਸਿੱਖ, ),亦称锡克教徒、锡克教信徒,指信仰锡克教的信徒。“Sikh”(锡克教徒)一词源自梵语“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锡克教徒的显著特征为裹头巾,头巾色泽无定规,随个人喜好,或按衣服穿着的颜色搭配;留长髮、蓄胡须,带铁手镯、配短剑,穿短裤。核心的思想是平等,諸如必須不分物種、種族、階級、性別、信仰、性傾向之類。另外禁烟禁酒,饮食方面没有什么严格的禁忌,锡克教虽然允许吃肉,但必須吃屠宰過程迅速的牲畜的肉,且禁止吃按宗教儀式(例如清真或猶太教)屠宰牲畜的肉食與牛肉。 根据锡克教教义的规定,锡克教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渗透每一个大自然的一部分,永恒超出, 是公证而仁慈的。锡克教徒尊崇祖师“古鲁”(Guru,即“上师”之意),共有10位。锡克教的经文《古鲁·格兰特·萨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锡克教徒奉为第11位古鲁——即永远活着的师尊。 大部分锡克人居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从中文表述上,这个群体主要有锡克人、锡克教徒二种称谓。但“锡克人”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称谓,侧重于从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对这个群体的分类,而“锡克教徒”则单纯从宗教信仰对这一群体的分类。.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锡克人

英屬馬來亞

英屬馬來亞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之一,包含了海峡殖民地(1826年成立)、马来联邦(1895年成立)及五个马来属邦(1904年至1909年间取得宗主权),战后,先后改组成马来亚联邦及马来亚联合邦,直至1957年獨立。.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英屬馬來亞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英国

集选区

集选区(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y,縮寫:GRC)是新加坡实行的一种选举制度,也是一种选区,在该制度下需要几个人组成团队参选国会议员。實施集選區制度的官方理據主要是為確保國會有少數種族的代表:角逐集選區議席者的至少其中一人必須是來自新加坡馬來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數種族社群。此外,對管理公共住宅區的市鎮理事會(市鎮會)而言,打理較大規模的選區將更經濟。 集選區制度於1988年6月1日生效,在這個制度落實之前,所有選區均為單選區(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y,縮寫SMC)。《國會選舉法令》(法例第218章,2008年修訂版)規定必須劃分至少8個單選區,同時所有集選區之議員人數不得少於總議員人數的四分之一。有鑑於此,新加坡的單選區與集選區總數及其範圍並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內閣經諮詢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後決定的。 《憲法》與《國會選舉法令》皆規定一個集選區必須設3到6個議席,每個集選區所設之確切議席是由總統在內閣的指導下,於臨近大選時宣告的。在2015年的大選,新加坡劃分了13個單選區和16個集選區,每個集選區設4到6個議席。 有評論就政府實行集選區制度所提供的理據提出反對,並指出隨著五人及六人集選區的產生,每個集選區的少數種族議員比例有所下滑。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行動黨)也被指利用集選區制度作為其招募新人上陣的手段,讓新人得以搭著由資深黨員領軍的快車順利當選進國會。再者,反對黨在該制度下亦更難湊足人數角逐集選區議席,使反對黨處於不利境地。另外,這個制度使選民擁有不相等的投票權利,削弱了選民與議員間的關係,也樹立了新加坡政治種族分化的局面。.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集选区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却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长城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民族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民族主義

泰族

泰族(小泰)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即泰国中部人,讲泰语,有自己的文字。 泰国泰族主要分三支:泰国北部山区的泰族叫大泰,湄公河与湄南河的泰族叫小泰。泰国主体的泰族又称为小泰人,因为混血了大量的高棉族、孟族,致使身材更矮、肤色更黑。大泰人与小泰人之间是有隔阂的,两者曾经长期对峙,虽说交往相对密切,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各行其是,并未处在同一行政区辖,因此认同相对淡漠。各个分支讲不同的泰语方言。东北泰人则包括老挝大部分的泰语民族(不入老族的老挝泰人)、泰国东北部的伊善地区,他们讲的泰语东北方言更加接近老挝语,聚居在较为贫瘠、少水的泰东北高原地区,主体在泰国东北部,小部分在老挝。 泰国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老挝的佬族(Lao)、中国的傣族(Dai)、印度的阿洪族(Ahom),同属一个民族,都自称“Thai”或“Dai”。.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泰族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新加坡

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方言

日本人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查看 新加坡的种族和日本人

另见

新加坡人口

種族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