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5 关系: 卢弼,司馬孚,司馬師,司馬繇,司馬炎,司馬駿,司马昭,司马懿,夏侯玄,太平御览,孫吳,孫亮,孙吴,小野友樹,中國,东夷校尉,东汉,三國志,干宝,张飞,唐咨,全唐文,全端,八王之乱,光榮公司,禿髮樹機能,罗贯中,羯,真·三國無雙系列,裴松之,西晋,諸葛誕,鲜卑,資治通鑒,趙文卓,胡烈,赵云,邓艾,李庠,李贺,杨骏,杜牧,樂綝,段文鸯,毌丘儉,文虎 (三國),文欽,曹奐,曹爽,曹芳,... 扩展索引 (5 更多) »
- 238年出生
- 291年逝世
- 东吴人
- 晉朝被處決者
卢弼
#重定向 盧弼.
查看 文鴦和卢弼
司馬孚
司馬孚(),字叔達,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曾歷任魏朝要職,如司空、太尉,最後官至曹魏太傅。西晉建立後封安平王,任太宰。.
查看 文鴦和司馬孚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查看 文鴦和司馬師
司馬繇
司马繇(),字思玄,西晋东安王,琅邪王司马伷三子,晋元帝司马睿叔父,诸葛诞外孙。 司马繇早年以姿容著称,任散骑黄门侍郎,后升为散骑常侍,封东安公。后因协助贾南风、司马亮诛杀杨骏有功,被封为右卫将军、侍中等职,进位为郡王,进入权力核心。司马繇因文钦之子东夷校尉文俶当年諸葛誕之亂叛離外祖诸葛诞導致诸葛诞敗亡,虑其为仇,故构陷其为杨骏一党,夷其三族。 由于司马繇专权,一天之内恣意赏罚达三百余人,故而招致司马亮的疑忌,加上司马繇之兄司马澹从中挑拨,最终导致司马亮将司马繇免职,后流放东北带方郡。 永康初年,司马繇起复为宗正卿,后升为尚书左仆射,不久因母亲去世,守丧于邺。晋惠帝起兵讨伐司马颖时,司马繇力劝司马颖投降。但是司马颖很快击败朝廷军队,反而忌恨司马繇,将其处死。 司馬繇兄司馬覲之子司馬渾繼嗣司馬繇。.
查看 文鴦和司馬繇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查看 文鴦和司馬炎
司馬駿
司馬駿(),字子臧,西晉宗室、扶風武王、晉宣帝司馬懿第七位兒子,由伏夫人所生。他是晉景帝司馬師、以及晉文帝司馬昭同父異母的胞弟,又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
查看 文鴦和司馬駿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查看 文鴦和司马昭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查看 文鴦和司马懿
夏侯玄
夏侯玄(),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字泰初,一作太初。三國時代曹魏政治人物,夏侯尚之子,嗣其爵,为夏侯霸的侄子辈。其妻李惠姑被道教尊為女真仙。其母德阳乡主是曹爽父曹真之妹,故与曹爽为表兄弟。另外他是早期的玄学领袖,有《夏侯玄集》,今已佚失。因反對司馬師,被滅族。.
查看 文鴦和夏侯玄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查看 文鴦和太平御览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查看 文鴦和孫吳
孫亮
孫亮(;在位252年-258年),字子明,是中國三國時代吳國的第二代君主,在位六年。.
查看 文鴦和孫亮
孙吴
#重定向 孫吳.
查看 文鴦和孙吴
小野友樹
小野友樹(おの ゆうき、),日本的男性声優。早稻田大學運動科學系畢業。血型為AB型。.
查看 文鴦和小野友樹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文鴦和中國
东夷校尉
东夷校尉,又称护东夷校尉,是三國時代曹魏时设立的现时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后演变为高句丽国王的头衔之一。 曹魏初年一度在襄平设置东夷校尉,统帅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承认公孙度自立的平州,由其世袭管理,后撤销,其地划归幽州。及司马懿灭公孙渊后,重新设立护东夷校尉,居襄平,负责统领东北各民族。 东晋太兴初年,末任东夷校尉崔毖被慕容廆逼走,逃入高句丽。北魏世祖拓跋焘于435年封高句丽长寿王的封号中包括护东夷中郎将,后历代高句丽国王的封号中均有类似官职。.
查看 文鴦和东夷校尉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文鴦和东汉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查看 文鴦和三國志
干宝
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為祖籍)人。东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祖父干統,三國時為東吳奮武將軍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干瑩,曾仕吳,任立節都尉,遷居海鹽,博覽群書,晉元帝時召為佐著作郎,“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曾參與鎮壓荊湘流民起義(杜弢之亂),賜爵關內侯。後王導提拔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咸康二年(336年)卒。.
查看 文鴦和干宝
张飞
张飞(),字益德(小说《三国演义》为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與關羽並称“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張飛与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粗獷剛烈好酒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张飞字翼德,以为这才跟飞字相协。其实「益」是通假「鷁」,一种会飞的水鸟。.
查看 文鴦和张飞
唐咨
唐咨(),表字不詳,徐州利城人氏。三國時代將領,曾經先後為東吳和曹魏效命。.
查看 文鴦和唐咨
全唐文
《欽定全唐文》,簡稱《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總集。全書一千卷,並卷首四卷,輯有唐朝、五代十國文章共18,488篇(一說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說3,035人)。.
查看 文鴦和全唐文
全端
全端,吳郡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全琮從子。東吳將軍。.
查看 文鴦和全端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查看 文鴦和八王之乱
光榮公司
#重定向 光荣.
查看 文鴦和光榮公司
禿髮樹機能
禿髮樹機能(),河西鮮卑人,西晉時期的禿髮鮮卑首領,在祖父禿髮壽闐去世後接任首領。他任首領其間率部反抗晉朝,並一度聯同其他胡族一同與晉軍作戰。最終為晉將馬隆擊敗,被殺。.
查看 文鴦和禿髮樹機能
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彥直,另一字貫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雖由於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並未說明其人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 关於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蹟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对于太原说实有一个致命缺陷,如果罗贯中是山西人,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对山东境内的琐屑历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兴趣。有研究认为作者对“东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认知乃至热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东原”有某种“故土”情结。 一般认为,《水浒传》也是由罗贯中帮助整理修改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水浒传》的后半部是他写的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7年4月。《水浒传》的后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腊,在一百二十回版本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
查看 文鴦和罗贯中
羯
羯()又称羯胡,4世紀初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部落联盟的高加索人種或伊朗人種部落,他们可能和粟特人一样属于东伊朗系民族,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被屠杀殆尽後,仍有部分殘部,但此後歷史不詳。學者對他們的起源有數種猜測,有源自中亞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等假說,但因文獻資料太少,這些假說都無法獲得證實。.
查看 文鴦和羯
真·三國無雙系列
是由日本光榮特庫摩(原光荣)旗下Omega Force开发,光榮特庫摩发行的动作砍杀游戏系列。2000年首作於PS2平台上發行。.
查看 文鴦和真·三國無雙系列
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劉宋時期的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稱。.
查看 文鴦和裴松之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查看 文鴦和西晋
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中国三國時期琅邪郡陽都(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是青龍年間中原名士“四聰八達三豫”中“八達”之一,與夏侯玄、鄧颺等人並列;後於壽春發動叛亂,兵敗被殺。.
查看 文鴦和諸葛誕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查看 文鴦和鲜卑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文鴦和資治通鑒
趙文卓
趙文卓(),原名趙卓,籍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國電影、電視劇演員。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曾获全國武術冠軍和當選中國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等榮譽。1992年被导演元奎赏识從而開始進入影壇,然后接拍多部动作电影,成為新一代“真功夫”影星。因楊佩佩《花木兰》裡的李亮一角風靡台灣。.
查看 文鴦和趙文卓
胡烈
胡烈,字玄武,安定临泾人。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胡奮之弟,胡淵之父。.
查看 文鴦和胡烈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文鴦和赵云
邓艾
鄧艾(),字士载,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後期名將。本名鄧範,字士則,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後來偷渡陰平,逼使蜀帝劉禪投降,建立滅蜀奇功,獲封太尉。可是戰后被鍾會聯合監軍衛瓘誣陷,鄧艾帳下軍官打算營救鄧艾,衛瓘怕受鄧艾報復,便遣田續先行殺死鄧艾,其子鄧忠亦同殉此難。.
查看 文鴦和邓艾
李庠
李庠(),字玄序,巴西宕渠人(今中國四川省渠縣)。西晉末年巴氐人(一說為賨人)。為成漢開國君主李雄的三叔,成漢奠基者李特之弟。.
查看 文鴦和李庠
李贺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稱為“詩鬼”。.
查看 文鴦和李贺
杨骏
楊駿(),字文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太尉楊震幼子杨奉的后裔,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的孙子,晉武帝武悼皇--楊芷之父。.
查看 文鴦和杨骏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查看 文鴦和杜牧
樂綝
樂綝(),三國曹魏將領樂進之子。218年父親逝世,朝廷命樂綝襲其父之爵。為人有其父的勇敢果毅之風。曾参与追杀叛乱的文钦,最後官至揚州刺史。.
查看 文鴦和樂綝
段文鸯
段文鸯,東部鮮卑人。晉朝時期段部鮮卑首領段務勿塵之子、段疾陸眷、段匹磾的弟弟。 310年,段文鸯奉司空王浚率军攻打石勒。312年,他和段疾陸眷随都护王昌在襄国攻打石勒,多次获胜。他的从弟段末波被俘,段疾陸眷想和石勒结盟,他极力劝阻,未被采纳。316年,在廪丘援助刘演,以抗拒石勒。段疾陸眷死后,他和段匹磾奔乐陵,依附邵續,居住在厌次。320年,率兵攻打蓟城,回师听说厌次被石勒所破,邵續被擒,他攻取厌次,婴城自守。321年,被石勒军所俘,受封左中郎将,後计划推举段匹磾为主,事情泄露段文鸯被殺。.
查看 文鴦和段文鸯
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複姓毌丘(「毌」音--;為「貫」的本字,常被誤認為讀作--的「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将领,征討高句麗;及後發動反司馬政權叛亂戰爭失敗,被平民射殺後,梟首送入洛陽。.
查看 文鴦和毌丘儉
文虎 (三國)
文虎(),是三國時魏國譙郡人,文欽之子,文鴦之弟。隨文欽興兵討司馬師,兵敗後與父投奔東吳。後文欽因故為諸葛誕所殺,與其兄文鴦復投魏。.
查看 文鴦和文虎 (三國)
文欽
文欽,字仲若,豫州譙郡人,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山桑侯,東吳譙侯。.
查看 文鴦和文欽
曹奐
#重定向 曹奂.
查看 文鴦和曹奐
曹爽
曹爽(),字昭伯,小字默,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之子,曹操侄孫。官至大將軍、錄尚書事,明帝遺詔與司馬懿共同輔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斬殺,夷三族。.
查看 文鴦和曹爽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查看 文鴦和曹芳
曹髦
曹髦(),字彥士,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260年在位),曹霖之子,魏文帝曹丕孙。.
查看 文鴦和曹髦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查看 文鴦和曹魏
晉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晉惠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查看 文鴦和晉惠帝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查看 文鴦和晋书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文鴦和晋朝
另见
238年出生
- 文鴦
- 楊艷
291年逝世
东吴人
晉朝被處決者
- 刘琨
- 劉喬
- 司馬乂
- 司馬保
- 司馬元顯
- 司馬勳
- 司馬瑋
- 司馬遹
- 司马亮
- 司马伦
- 司马冏
- 司马颖
- 司马颙
- 孫秀 (西晉)
- 张华
- 张昌
- 文鴦
- 杜曾
- 杨骏
- 樂廣
- 王浚
- 王衍 (西晋)
- 石崇
- 祖約
- 索綝
- 苟晞
- 衛瓘
- 裴頠
- 賈南風
- 贾谧
- 郭璞
- 郭默
- 陆机
- 陳安 (晉朝)
- 陳敏 (西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