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孙悟空
孙悟空,是小說《西游记》中主要角色之一。又名孙行者,自封花果山美猴王、齐天大圣。曾任天官弼马温,也曾被玉帝封為齐天大圣。取经后為如來佛祖授為鬪戰勝佛。 孙悟空是一隻由石頭中蹦出來的猴子、天产灵石孕育而生,牠吸取日月之精華,並學習仙術,法力及武藝高強,伴隨唐三藏前往西天取經,沿路斬妖伏魔。中國民間有人將它奉為神明崇拜。 孙悟空生性聪明、調皮、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正义、不阿、自由的情怀和追求。.
查看 悟空戏和孙悟空
小王桂卿
小王桂卿(),京劇演員,工生行,原名王強華。 他的父親王桂卿是京劇生行演員。 1962年起參加上海京劇院,師承周信芳先生。 Category:中国男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生行演员 Category:王姓.
查看 悟空戏和小王桂卿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查看 悟空戏和京剧
刘建杨
刘建杨(),艺名十一龄童,浙江绍兴人,绍剧演员,工武生,善猴戏。他师从“南猴王”六龄童,是现今绍剧猴戏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新猴王”。 刘建杨十一岁时考入绍兴艺术学校学艺,其后来所取的艺名“十一龄童”便来源于此。1977年十六岁时师从绍剧猴戏宗师六龄童,自此开始其猴戏演艺生涯。1993年至1998年间曾任浙江绍剧团团长。1999年,成为国家一级演员。2010年,他推出了有绍兴特色的清口相声《绍兴大话》。 刘建杨曾获得过文华表演奖(2004年)、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2014年)等奖项,并于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民进绍兴市委委员,绍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 刘建杨的代表剧目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孙悟空大闹乾坤》、《咫尺灵山》、《真假悟空》等。.
查看 悟空戏和刘建杨
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 ,本名章金莱,汉族,浙江绍兴人,生于上海。出身“章氏猴戏”世家。父親章宗义,藝名六龄童。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演员,为一级演员。.
查看 悟空戏和六小龄童
六龄童
六龄童,本名章宗义,浙江绍兴人,绍剧演员。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绍剧院院长,中国剧协理事、浙江省剧协副主席、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 他出生戏剧世家,是家族中的第三代猴王,六龄童6岁学艺,12岁登台,专攻武生,兼演武丑。他奠定了章氏家族猴戏,有“南猴王”美称。他的兄长七龄童,儿子小六龄童、六小龄童都是著名的猴戏演员。此外,他还有弟子刘建杨(十一龄童)等。 他演出过不少戏剧、电视剧,如《孙悟空大破平顶山》、《火焰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看了此戏后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2014年1月31日,病逝于绍兴,享年90岁。.
查看 悟空戏和六龄童
秦腔
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西秦戲」、“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聲),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秦腔開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查看 悟空戏和秦腔
绍剧
绍剧,又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绍兴周边地区。绍剧的猴戏也较为著名。.
查看 悟空戏和绍剧
盖叫天
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直隶高阳(今河北省内)人,中国著名京剧演员,以藝名蓋叫天而聞名於世。.
查看 悟空戏和盖叫天
郑法祥
郑法祥(),名涵宇,河北故城人,出生于上海,京剧演员,工武生,以其悟空戏而闻名,人称“小活猴”。其父郑长泰为有“赛活猴”之称的河北梆子演员。 郑法祥10岁起跟随其父郑长泰学艺,初习梆子花旦,后改习武生,同时开始学习悟空戏。18岁倒仓(变声),不久父亲去世。此后因为生活所迫充当武行(扮兵卒的基层演员),再逐渐升为二路武生,曾为李春来、沈韵秋、尚和玉、张桂轩、赵如泉、周信芳等配戏。后来,他开始专演悟空戏,学习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等前辈的悟空戏艺术,逐渐自成一派,成为悟空戏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6年,他曾跟随杨月楼等前往日本出演悟空戏,这也是京剧悟空戏第一次在国外演出。1928年,在上海九亩地新舞台首演《金刀阵》,次年起又在齐天舞台上演连台本戏《西游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法祥曾在东北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上海京剧院等处授课传艺。1962年,出版《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一书,将悟空戏表演技法归纳为“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三功”(做功、唱念功、筋斗功)、“一扮相”。1965年秋他在上海逝世。 郑法祥传人包括陈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此外李少春少时也曾郑派表演特点。.
查看 悟空戏和郑法祥
李少春
李少春(),河北人,京劇演員。拜師余叔岩(1938年10月19日)、周信芳(1961年12月16日)、蓋叫天3位先生。他曾任北京中國京劇院(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三團團長,院長是梅蘭芳。 父親李桂春(藝名小達子)是河北梆子、京劇演員,工生行。妻子侯玉蘭是京劇演員,工旦行。大兒子李浩天是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在北京京劇院工作。小兒子李寶春是台灣京劇演員,1998年創辦台北新劇團(民營),任團長,直到現在。從藝的两個兒子都工生行。.
查看 悟空戏和李少春
李仲林
李仲林(),原名战士恕,山东莱西市韶存庄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悟空戏和李仲林
杨小楼
杨小楼(),名三元,谱名嘉训,原籍安徽怀宁,出生于北京,为京剧武生一代宗师。其父杨月楼、义父谭鑫培皆为清末名伶。 杨小楼出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幼年进入杨隆寿主办的小荣椿科班,师从杨隆寿、杨万清、姚增禄、范福泰等习武生。其父杨月楼光绪十六年(1890年)去世前为让杨小楼能继承父业,将其托付给盟兄弟杨隆寿、谭鑫培载培。谭鑫培便收杨小楼为义子,并随谭氏家族排行而取谱名“嘉训”。他于17岁时出科,24岁时搭北京宝胜和班,人称小杨猴子(其父杨月楼有“杨猴子”之称)。他曾在天津演出《艳阳楼》等剧而轰动剧坛。回京后进入谭鑫培的同庆班,师法谭鑫培、俞菊笙、王楞仙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选为内廷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 中华民国成立后,杨小楼于1912年首次前往上海演出,连演四十天。1913年回京后组建喜庆和班。后来他经常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演出,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三大贤”,成为了京剧界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武生宗师”,。1938年病逝,终年60岁。 杨小楼的夫人为“奎派”传人周春奎的侄女。他育有一女,女婿刘砚芳、外孙刘宗杨亦从艺梨园。此外,“杨派”传人还有孙毓堃、杨盛春、茹富兰、周瑞安、李万春、高盛麟、李少春、王金璐等。.
查看 悟空戏和杨小楼
杨月楼
杨月楼(),谱名久先,习艺后名久昌,以字行,安徽怀宁人,京剧演员。工老生、兼演武生,集奎(张二奎)、程(程长庚)、余(余三胜)三派之长,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其猴戏尤获好评,有杨猴子之称。.
查看 悟空戏和杨月楼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中國古老戲曲劇種之一,至今約有兩百多年歷史。它源於山西、陝西的梆子腔,屬梆子腔系的一個支脈,流行於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風音韻為一體,曲调高亢激昂,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风范,适合演唱悲壮内容的戏剧。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悟空戏和河北梆子
昆曲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发源於元末明初的苏州府崑山縣(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起初流行於江南一帶,而後風靡全國;盛清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崑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即反映當時崑曲廣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崑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查看 悟空戏和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