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柱一 (毕宿)

指数 柱一 (毕宿)

柱一(御夫座ε)是在北天御夫座內的一顆恆星,在拜耳命名法中的名稱是御夫座ε。它在西方的固有名稱是Almaaz、Haldus、或Al Anz。柱一是顆不尋常的食雙星,系統包含一顆F0的超巨星和一顆未知的夥伴,通常被認為是個有著黑暗盤面的小B型恆星。大約每27年,柱一的光度會從視星等+2.92等降至+3.83等,這種變暗會持續640-730天。除了這種食變,這個系統還有約66天週期的低振幅變動。這個系統與地球的距離仍有爭議,但現在的估計大約是2000光年。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海因裡希·弗裡奇在1821年首度觀測與懷疑柱一是一顆變星。稍後,愛德華·海斯和弗里德里希·阿格蘭德確認弗裡奇最初的懷疑,並對這顆恆星特別關注。然而,漢斯·魯登道夫才是第一位對它仔細研究的天文學家。他的工作表明這個系統是食變星,由於它的伴星掩蔽,才使它的光度變暗。 柱一的夥伴一職受到很多質疑,因為這這個物體未如期預期的大小輻射出相對應的光度。在2008年,最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這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伴星有著大規模、不透明的塵埃盤面;理論推測這是顆巨大半透明的恆星,或是黑洞。.

33 关系: 加州理工學院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大陵五型變星天文單位太陽主序星亮星星表佛蘭斯蒂德命名法依巴谷星表御夫座喷气推进实验室光年国际天文年美國天文學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聯星食雙星视星等變星超巨星黑洞赤纬赤经HD星表SAO星表柱 (毕宿)每日一天文圖毕宿波恩星表漸近巨星分支海王星拜耳命名法

加州理工學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新!!: 柱一 (毕宿)和加州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3年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

新!!: 柱一 (毕宿)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大陵五型變星

大陵五變星或大陵五型雙星是以英仙座β星(中國星名為大陵五)為代表的一種食变星。 當溫度較低的恆星由較熱的恆星前方經過時,會遮蔽後方恆星部份或全部的光,這是這對聯星光度的主極小,所以由地球觀察到的聯星亮度會下降;但稍後,當較熱的恆星經過過較冷恆星前方時,也會造成光度的下降,稱為第二極小或次極小。 由週期,或兩次主極小的時間間隔,是非常規律的,可以測量出聯星的公轉週期,這個時間就是兩顆星在軌道上互相環繞一周的時間。大部分的大陵五型變星是相當接近的雙星,它們的週期都不長,通常都在幾天之內。以知週期最短的是玉夫座VZ (0.145天),最長的則是御夫座ε,長達9892天(27年)。 大陵五型聯星系統的伴星是球形或略微橢球形,與所謂的天琴座β變星和大熊座W變星有所不同,這兩種變星的伴星都更為靠近,以致於引力會影響到恆星的外型。 通常,這類型的光度變化在一個視星等左右,已知變化最大的是天鷹座V342,光度變化達到3.4等。伴星可以是任何一種光譜類型,但較明亮的都屬於B、A、F或G型光譜。 大陵五型變星的原型是在1669年被Geminiano Montanari發現的英仙座β星,造成變光的機制則在1782年才被约翰·古德利克正確的予以闡明。 已知的大陵五型變星有數千顆,在2003年版的變星總目錄(gcvs)中已經列出了3,554顆,佔總數的9%,一些有趣的大陵五型變星可以在著名的變星列表中查到。.

新!!: 柱一 (毕宿)和大陵五型變星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柱一 (毕宿)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柱一 (毕宿)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主序星

主序星在可顯示恒星演化過程的赫羅圖上,是分布在由左上角至右下角,被稱為主序帶上的恆星。 主序帶是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這個色-光圖就是後來埃希納·赫茨普龍和亨利·諾利斯·羅素合作發展出來,著名的赫羅圖。在這條帶子上的恆星就是所謂的主序星或"矮星"。 恆星形成之後,它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变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這個生命期階段的恆星,座落在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主要是依據它的質量,但化學成分和其它的因素也有一些關係。所有的主序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它來自炙熱核心向外膨脹的熱壓力與來自外圍包層向內擠壓的重力壓維持著平衡。在核心溫度和壓力與能量孳生率有著強烈的相關性,並有助於維持平衡。在核心孳生的能量傳遞到表面經由光球輻射出去。能量經由輻射或對流傳遞,而後著在其區域內會產生階梯狀的溫度梯度,更高的透明度,或兩者均有。 基於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主序帶有時會被分成上段和下段。質量大約在1.5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將氫聚集融合成氦的一系列主要程序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超過這個質量在主序帶的上段,核融合主要是使用碳、氮、和氧原子,經由碳氮氧循環的程序,將氫原子轉變成氦。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主序星在核心區域會產生對流,這樣的活動繪激發新創建的氦外移,並維持發生核融合所需要的燃料比例。當核心的對流不再發生時,發展出的富氦核心的外圍會被氫包圍著。質量較低的恆星,核心的對流區會逐步的縮小,大約在2太陽質量附近,核心的對流區就會消失。在這個質量以下,恆星的核心只有輻射,但是在接近表面會有對流。隨著恆星質量的減少,對流的包層會增加,質量低於0.4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全部的質量都在對流。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的生命期越短。當在核心的核燃料已被耗盡之後,恆星的發展會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這時恆星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低於0.23太陽質量的恆星直接成為白矮星,而質量未超過10太陽質量的恆星將經歷紅巨星的階段;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爆炸成為超新星,或直接塌縮成為黑洞。.

新!!: 柱一 (毕宿)和主序星 · 查看更多 »

亮星星表

亮星星表,也称为亮星耶鲁星表(Yale Catalogue of Bright Stars)或耶鲁亮星星表(Yale Bright Star Catalogue),是一个列举了视星等超过6.5的恒星的星表。它几乎涵盖了地球上肉眼能看到的所有恒星。现在可以通过数种方法在线查看它的第五版。第一版於1930年出版,由于该星表的前身是由哈佛大学天文台於1908年出版的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版(Harvard Revised Photometry)的原因,尽管耶鲁亮星星表的缩写为BS或YBS,但从该星表引用的恒星名都以HR开头。耶鲁亮星星表包含了9110个天体,其中9096个为恒星,9个为新星或超新星,4个为非恒星。这四个非恒星分别为球状星团杜鹃座47(HR 95)、NGC 2808 (HR 3671)、疏散星团NGC 2281 (HR 2496) 和M67 (HR 3515)。 自從1930年第一版問世之後,星表中的天體數量就固定了,1940年第二版、1964年第三版及1982年的第四版都只對內容加以修訂,並增加註解中的資料。1983年出版了增補版,收錄了2603顆亮度高於7.1等的恆星,其中也包括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版中原已收錄的500多顆。1991年出版的第5版已改為網路版,可以在網路上查閱。這個版本的註釋就被大量的擴充,其份量已經比星表本身略為多了一些。.

新!!: 柱一 (毕宿)和亮星星表 · 查看更多 »

佛蘭斯蒂德命名法

恆星的佛蘭斯蒂德命名法(Flamsteed designations)與拜耳命名法類似,除了以數字取代希臘字母外,每顆恆星還是以數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結合在一起。(參見星座列表列出的星座名稱和所有格的形式) 在每一個星座中,數字起初是隨著赤經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因為歲差影響,現在有些地方已經不合規定了。這種命名法最早出現在約翰·佛蘭斯蒂德的《不列颠星表》(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是哈雷與牛頓未經約翰·佛蘭斯蒂德同意就在1712年出版的。在約翰·佛蘭斯蒂德過世後,1725年的最後一版,包含了約3,000顆恆星,比過去的星表都要巨大,準確度也更高,但卻略去了佛氏的編號。 這種命名法在18世紀獲得普遍的認同,沒有拜耳名稱的恆星幾乎都會以這種數字來標記,但有拜耳名稱的恆星全部依然繼續沿用舊名,而佛氏編號就幾乎完全被捨棄不用。有些著名的恆星都是使用佛氏編號標示的,例如,飛馬座51(參見太陽系外行星)、天鵝座61(參見視差),都是採用佛氏編號命名的。 當現代的星座界限在草擬時,有些已經有佛氏編號的恆星被分割到沒有被編號過的星座內,或是因為已經有了拜耳的名稱,而省略了編號。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佛氏編號只涵蓋到在大不列顛可以看見的星星,因此偏向南天的星座都沒有佛氏編號。(南天的球狀星團杜鵑座47的编号来自约翰·波得;鄰近的波江座82不是佛蘭斯蒂德命名法而是古德命名法的编号。) 在佛蘭斯蒂德的目錄上有些錯誤的記載,例如,佛蘭斯蒂德在1690年記錄了天王星,但他沒有認出那是顆行星,而將他登錄為金牛座34。.

新!!: 柱一 (毕宿)和佛蘭斯蒂德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依巴谷星表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Tycho-1)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依巴谷衛星成果的主要產物。這顆衛星在1989年11月至1993的3月的四年任務中,傳回了許多高精度的科學數據。 依巴谷星表至少列出了118,000顆天體測量學上精確度在千分之一弧秒恆星,而第谷星表 列出的則略微超過1,050,000顆恆星。 這份星表包含很大數量的高精密度天體位置和測光數據。另外伴生的附錄是變星、雙星和聚星的特性數據,和太陽系的天文測量和測光數據。主要的部分提供了可以印製和以機器閱讀的版本。 全球性的數據分析,需要處理1,000兆比特未經加工的衛星原始數據,這是一件複雜且需要漫長時間的工作,由NDAC和先進科學和技術基金會承擔,共同製做出依巴谷目錄。第四個參與合作的科學機構是INCA,負責撰寫依巴谷衛星的觀測程式和編譯成最佳化的數據選擇,在發射前就先安置在衛星的輸出目錄中。依巴谷和第谷星表的成果使歐洲太空總署等四個團體的繁雜工作得到形式上的正式結束。.

新!!: 柱一 (毕宿)和依巴谷星表 · 查看更多 »

御夫座

御夫座在猎户座和金牛座的北面天区,由一个特别醒目的五边形组成。有一半沉浸在美丽的银河之中。.

新!!: 柱一 (毕宿)和御夫座 · 查看更多 »

喷气推进实验室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常縮寫為JPL)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太空探测任务,行政上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始建于1936年。.

新!!: 柱一 (毕宿)和喷气推进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柱一 (毕宿)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国际天文年

2009国际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2009),簡稱IYA2009,主題為「宇宙等你去探索(The Universe, Yours to Discover.)」,是聯合國宣布的國際年。 160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使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為紀念此項開拓性創舉400周年,2003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上決議2009年為全球天文年,在伽利略的祖國義大利帶動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提出建議,最後於2007年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將2009年訂定為全球天文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領導機構,國際天文聯合會負責執行,協調世界各天文組織共同參與。.

新!!: 柱一 (毕宿)和国际天文年 · 查看更多 »

美國天文學會

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縮寫為AAS)是由美國專業的天文學家和有興趣的個人組成的天文團體,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美國天文學會成立的首要目標是要將天文學和其他領域的科學緊密結合,其次是要經由政治上的遊說,讓成員在國會殿堂上發聲,和基層的活動提升天文教育。.

新!!: 柱一 (毕宿)和美國天文學會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柱一 (毕宿)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柱一 (毕宿)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食可以指:.

新!!: 柱一 (毕宿)和食 · 查看更多 »

食雙星

英仙座β星(大陵五),较亮者为主星、较暗者为伴星 食双星(),亦称食变星、光度双星、光变双星、交食双星,是指互相绕行轨道几乎在与观察者视线平面的平行方向、会彼此掩食而造成亮度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双星系统。交食双星系统由两颗子星组成,一颗较亮的主星与一颗较暗的伴星,在相互引力作用下围绕公共质量中心运动,其互相绕行的轨道几乎在视线方向,这两颗恒星会彼此掩食(一颗子星从另一颗子星前面通过,如同月亮掩食太阳)而造成亮度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双星系统。 阿拉伯人很早就发现英仙座β星(大陵五)恒星亮度有周期性的变化,当时的天文学理论认为恒星亮度永恒不变,于是用鬼魔来解释亮度变化的现象,为之起名,“魔星”(),意即“食尸鬼”。1783年5月,年仅18岁的荷兰裔英国天文学者约翰·古德利克()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英仙座β星亮度光变的交食双星理论。他经过长期的观测,发现英仙座β星的亮度降到原亮度的三分之一时开始增亮,恢复到原亮度后又开始变暗,如此周而复始。他求出英仙座β星的亮度光变周期为2天20小时49分09秒(现代实际值为2天20小时48分56.5秒),并提出亮度光变是由亮度较暗的伴星交食于亮度较高的主星与观察者视线平面的平行方向的前面而造成的。.

新!!: 柱一 (毕宿)和食雙星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柱一 (毕宿)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變星

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 多數恆星在亮度上幾乎都是固定的。以我們的太陽來說,太陽亮度在11年的太陽週期中,只有0.1%變化。然而有許多恆星的亮度確有顯著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變星。 變星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兩種形態:.

新!!: 柱一 (毕宿)和變星 · 查看更多 »

超巨星

超巨星是質量最大的恆星,在赫羅圖上占據著圖的頂端,在約克光譜分類中屬於Ia(非常亮的超巨星)或Ib(不很亮的超巨星),但最明亮的超巨星有時會被分類為0。 超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10至70倍,亮度則為太陽光度的30,000至數百萬倍,它們的半徑變化也很大,通常是太陽半徑的30至500倍,甚至超過1000倍太陽半徑。斯特凡-波茲曼定律顯示紅超巨星的表面,單位面積輻射的能量較低,因此相對於藍超巨星的溫度是較冷的,因此有相同亮度的紅超巨星會比藍超巨星更巨大。 因為她們的質量是如此的巨大,因此壽命只有短暫的一千萬至五千萬年,所以只存在於年輕的宇宙結構中,像是疏散星團、螺旋星系的漩渦臂,和不規則星系。她們在螺旋星系的核球中很罕見,也未曾在橢圓星系或球狀星團中被觀測到,因為這些天體都是由老年的恆星組成的。 超巨星的光譜佔據了所有的類型,從藍超巨星早期型的O型光譜,到紅超巨星晚期型的M型都有。參宿七,在獵戶座中最亮的恆星,是顆藍白色的超巨星,參宿四和天蝎座的心宿二則是紅超巨星。 超巨星模型的塑造依然是研究領域中活躍且有困難之處的區塊,例如恆星質量流失的問題就仍待解決。新的趨勢與研究方法則不只是要塑造一顆恆星的模型,而是要塑造整個星團的模型,並且藉以比較超巨星在其中的分布與變化,例如,像在星系麥哲倫雲中的分布狀態。 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被認為是比存在於現在的宇宙中的恆星都要明亮與巨大的。這些恆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她們的存在是解釋在類星體的觀測中,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的譜線所必須的。 大部分第二型超新星的前身被認為是紅超巨星,然而,超新星1987A的前身卻是藍超巨星。不過,在強大的恆星風將外面數層的氣體殼吹散前他可能是一顆紅超巨星。 目前所知最大的幾顆恆星,依據體積的大小排序如下:盾牌座UY、天鵝座NML、仙王座RW、WOH G64、仙后座PZ、維斯特盧1-26、人馬座VX、大犬座VY(the Garnet Star)。以上排名与亮度和重量无关。.

新!!: 柱一 (毕宿)和超巨星 · 查看更多 »

黑洞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是一般認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質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測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連传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恆星內部氫元素全部核融合完畢時,因燃料用完無法抵抗自身重力而開始向內塌陷,但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內部的重元素會重新開始燃燒導致瞬間膨脹,這時恆星的體積將暴增至原先的數十倍至百倍,這便是紅巨星,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無論是紅巨星或是超新星,都會將外部物質全部吹飛,直到連重元素也燒完時,重力又會使得恆星繼續向內塌陷,最後形成一顆與月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質量稍大的恆星則會形成中子星,會放出規律的電磁波,至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繼續塌陷,強大的重力使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最後形成一個密度每立方公分約一億噸的天體:「黑洞」。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绝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並且天文界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英國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於2014年1月26日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輻射,所以不再適合稱其名為黑洞,而應該改其名為「灰洞」,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新!!: 柱一 (毕宿)和黑洞 · 查看更多 »

赤纬

赤纬(英文Declination;縮寫為Dec;符號為δ)是天文学中赤道座標系統中的两个坐标数据之一,另一个坐标数据是赤经。赤纬与地球上的纬度相似,是纬度在天球上的投影。赤纬的单位是度,更小的单位是“角分”和“角秒”,天赤道为0度,天北半球的赤纬度数为正数,天南半球的赤纬的度数为负数。天北极为+90°,天南极为-90°。值得注意的是正号也必须标明。 例如,织女星的确切赤纬(曆元2000.0)为+38°47'01"。 在观测者天顶的赤纬与該觀測地的纬度相同。.

新!!: 柱一 (毕宿)和赤纬 · 查看更多 »

赤经

赤經(英文Right ascension;縮寫為RA;符號為α)是天文學使用在天球赤道座標系統內的座標值之一,通过天球两极并与天赤道垂直,另一個座標值是赤緯。.

新!!: 柱一 (毕宿)和赤经 · 查看更多 »

HD星表

HD星表(The Henry Draper Catalogue,缩写为HD,亨利·德雷伯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编纂的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首版在1918年至1924年间出版,它给出了225,300颗恒星的光谱分类,涵盖了全天最暗达到照相星等为9等的恒星(大部分是北天的恒星),历元为1900.0。最初的HD星表包含的星主要是亮于9等的星,随后的增版增加了在某些天区的暗星。, HyperSky documentation, Willmann-Bell, Inc., 1996.

新!!: 柱一 (毕宿)和HD星表 · 查看更多 »

SAO星表

SAO星表(The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tar Catalog /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星表)是一个天体测量星表,在1966年由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出版,共包含258,997颗恒星。该星表由之前的一些星表编纂而成,但仅收录9.0等以上且已经精确测量过自行的恒星。SAO星表里的星名由字母SAO开头接着数字序号表示,恒星以赤纬分区,每10度为一区,共分为18区,在每一区中的恒星依照赤经位置来排序。SAO星表较大的变动是增加了一些HD星表没有的资料:恒星的自行,因为这是很有用的资料;与HD星表和巡天星表序号的交互参照,在最后的一版中仍然被保留着。.

新!!: 柱一 (毕宿)和SAO星表 · 查看更多 »

柱 (毕宿)

#重定向 柱 (星官)#毕宿.

新!!: 柱一 (毕宿)和柱 (毕宿) · 查看更多 »

每日一天文圖

每日一天文圖(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APOD)網站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密西根科技大學(MTU)提供的服務,經由網站,每天提供一張我們宇宙不同的影像或圖片,並由專業的天文學家寫上一份扼要的說明為其特色。照片呈現時不需要特別注明確實的拍攝日期,圖像有時也會重複。但是,圖片和描述經常與天文或太空探測的時事有關,圖像可以是一張相片、在不同波長下拍攝的假色圖,或是藝術家的構想。從1995年6月16日起的第一張開始,過去的影像都被APOD儲存著。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密西根科技大學都主動的支持這個網站。圖樣的作者是自然人或不屬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因此APOD的影樣不同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其它的影像集,經常只是擁有版權的。在台灣的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取得正體中文版的翻譯授權,每日進行翻譯工作。.

新!!: 柱一 (毕宿)和每日一天文圖 · 查看更多 »

毕宿

宿,畢月烏,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五宿。.

新!!: 柱一 (毕宿)和毕宿 · 查看更多 »

波恩星表

波恩星表(Durchmusterung或Bonner Durchmusterung),又名波恩星图,是德国天文学家阿格兰德于1859年到1862年在波恩天文台出版的一套四卷本的星表,缩写为BD,包含了324,189颗恒星,采用1850.0历元,赤纬范围从+90°到-2°,极限星等为9-10等,是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编纂的最完整的一份星表。1863年根据波恩星表发表了波恩巡天星图。 由于波恩天文台位于北半球,无法完整观测到南半球的天空,1892年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天文台发表了科尔多瓦巡天星表(Cordoba Durchmusterung),简称CD,使用目视方法,将波恩星表扩展至赤纬-23°,共收录了58万多颗恒星。1896年在南非好望角完成的好望角照相星表(简称CPD)扩展至南天极,共有45万多颗恒星。 波恩星表收录了恒星的光谱资料。在亨利·德雷伯星表中找不到的恒星,天文学家会优先使用波恩星表中的编号。 Category:星表.

新!!: 柱一 (毕宿)和波恩星表 · 查看更多 »

漸近巨星分支

AGB恆星在天文物理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能產生大量的塵粒,並且也是成為行星狀星雲的前兆。 漸近巨星分支是赫羅圖上低質量至中質量恆星在演化時聚集的區域。在恆星演化周期中,這是所有中低質量恆星(0.6-10太陽質量)末期階段的生活。 在觀測上,一顆漸近巨星分支(AGB)恆星看起來像是一顆紅巨星。它的內部構造特點是在中央有一個不活躍的碳和氧核心,外面是正在將氦融合成碳(氦燃燒)的氦層,再外面則是將氫融合成氦(氫燃燒)的殼層,還有大量與一般正常恆星類似的物質組成的外殼。.

新!!: 柱一 (毕宿)和漸近巨星分支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新!!: 柱一 (毕宿)和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拜耳命名法

拜耳命名法(Bayer designation)是一種恆星命名法,它以一個希臘字母做前導,後面伴隨著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拜耳命名的原始清單載有的恆星共有1,564顆。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於1603年在他的星圖《測天圖》(Uranometria)中,首先有系統的為許多亮星命名。拜耳在他的星圖上,使用小寫的希臘字母,像是α、β、γ、等等為前導,分配給星座中的每一顆星,再與恆星所在星座的拉丁文所有格結合,組成恆星的名字(參見所有格的星座列表,在中文則是字母跟隨在星座名稱之後)。例如,畢宿五命名為金牛座α,它的意思就是在金牛座排序為第一顆的恆星。 單一個星座可能包含50顆甚至更多的恆星,但是希臘字母只有24個,當這些字母用完之後,拜耳開始使用小寫的拉丁字母:因此便會有船底座s和半人馬座d等名稱。在星星數量極多的星座內,拜耳最終使用到大寫的拉丁字母,像是天蝎座G和船帆座N。拜耳使用的最後一個大寫字母是Q。.

新!!: 柱一 (毕宿)和拜耳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御夫座ε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