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

指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Guelphs and Ghibellines)又称教皇派与皇帝派,是指位于中世纪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分别支持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派别。12和13世纪双方的分裂在意大利城邦历史上对其邦内政策起到重要影响。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斗争开始于1075年的叙任权斗争,止于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不过,归爾甫派和吉伯林派之间的分别在意大利一直持续到15世纪。 所谓“归尔甫”(Guelph)即是韦尔夫(Welf)的意大利式称呼;而“吉伯林”(Ghibellines)则是魏布林根(Waiblingen)的意大利式称呼,魏布林根当时是施瓦本公爵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的城堡。 当时霍亨施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试图增强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帝权,而这影响到了教宗亚历山大三世的利益,作为霍亨施陶芬家族敌对的韦尔夫家族,站在教宗一边,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因此教皇一派称作“归爾甫派”(韦尔夫派),而皇帝一方称作“吉伯林派”(魏布林根派)。 Category:中世纪意大利 Category:意大利历史.

12 关系: 叙任权斗争中世纪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韦尔夫家族魏布林根霍亨斯陶芬王朝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歷山三世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意大利教宗

叙任权斗争

叙任权斗争()或叙任权争夺(),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重大冲突事件,矛盾的双方是教会和世俗君主。在11和12世纪之际,数位教宗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虽然在此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争夺任命教会圣职()而发生的斗争,但是短暂而重要的斗争却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与教宗帕斯卡尔二世在1103年至1107年之间发生的教俗之争,最终以伦敦条约结束双方的争执。同一时期的法兰西国王也与教宗也因圣职任命和授予发生冲突,教宗与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教俗冲突在整个主教叙任权事件中属于次要事件。上述所有教俗冲突在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全都得到解决。 伴随着萨利安王朝的衰落,这场冲突导致了近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内战,诸侯和教会联手压倒了皇帝并获得了胜利,而王权的复兴则要等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登基以后才得以实现。.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叙任权斗争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

康拉德三世(Konrad III.,)罗马人民的国王(1138年—1152年在位)。他是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 K K Category:葬于班贝格主教座堂.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韦尔夫家族

韦尔夫家族或韦尔夫王朝(英文名:Welfen),德国的传统贵族世家,在意大利被称为圭尔夫家族(guelfo)。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该家族的成员曾先后是士瓦本、勃艮第、意大利、巴伐利亚(拜恩)、萨克森、布倫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的统治王朝;家族成员布倫瑞克的奥托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来自此家族的乔治一世在1714年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开创汉诺威王朝在英国的统治,今英国王室仍是乔治一世的后裔。.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韦尔夫家族 · 查看更多 »

魏布林根

魏布林根 ( Waiblingen )是位於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城市。鄰近斯圖加特。屬斯圖加特行政區雷姆斯-穆爾縣。為雷姆斯-穆爾縣的首府。截止到2004年9月30日,魏布林根有人口52,948人(其中25,953人為男性,26,995人為女性)。面積42.76平方公里。 W.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魏布林根 · 查看更多 »

霍亨斯陶芬王朝

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Staufer)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王室,又稱為士瓦本王朝或斯陶芬家族。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為現時德国南部士瓦本(又译為斯韋比亞)的世袭伯爵與統治家族。由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尼丝公主并繼任士瓦本公爵起,是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 和皇室联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挤身于最高的统治阶层,而且由于阿格尼丝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没有子嗣,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为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其後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為法蘭克尼亞和萊因的統治家族。在12世紀,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德意志「皇帝黨」勢力的首領。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權勢最盛,與羅馬教廷展開權力鬥爭,並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国的統治權。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後,此家族日漸衰落。1254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示众,该家族便滅絕了。.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霍亨斯陶芬王朝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称为红胡子腓特烈(),或者巴巴罗萨(,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的国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亲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朱迪丝(属韦尔夫家族)。按亲属关系,他是國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歷山三世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PP.,約1105年—1181年8月30日),本名羅蘭多巴弟內利Orlando Bandinelli,於1159年9月7日至1181年8月30日岀任教宗。從14世紀以來,他被認為是Baldinelli貴族家族中的成員,但這還沒有被證實。 亞歷山大三世是神學及法律家。1140年他在波羅那教書時,寫了一本法學大綱,而且為格拉齊安敕令注釋,另外則寫有神學論文多篇。他在教宗尤金三世(Eugenius III)時代被擢升為執事級樞機,在教宗亞得里安四世(Hadrianus IV)時為最得力的顧問。 腓特烈一世(巴巴羅沙、腓勒德力Frederick Barbarossa),是中古世紀德國最偉大的皇帝,他夢想仿效查理曼能有效的統治義大利。教宗亞得里安四世看出了他的野心,如果不抑制腓特烈的野心,他除了會成為全歐洲的主人外,連教會都會受他的控制。1159年,亞得里安死後,半數的樞機們選出了一位精通法典又意志堅強的卓越人物擔任教宗,就是亞歷山大三世。其餘的少數樞機們,得到羅馬教士及皇帝的支持,另選一人為教皇,稱威克多四世(Victor Ⅳ),雖然選舉具有合法性,但腓特烈對亞歷山大三世的堅強感到不安,所以他支持威克多,甚至召集一個教會會議,叫他們公開表示擁護威克多。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受到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匈牙利,及西西里的支持。這種作法使得教會的自主性受到了威脅,亞歷山大三世不得不處理,他將腓特烈和偽教宗開除了教籍。可是德國大軍已壓境,他只好先放棄羅馬前往法國避難,亞歷山大三世聯合義大利各城作戰,雙方互有勝負,戰爭拖了17年,1176年皇軍在萊拿鬧(Legnan)慘敗,腓特烈不得不認輸。1177年,亞歷山大三世當時在威尼斯(Venice),腓特烈前去求饒,在聖馬爾谷大殿前跪伏亞歷山大三世腳下請求寬恕。亞歷山大三世把腓特烈拉起來,恢復了他的教籍,並賜他一個「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表示寬恕。至此,腓特烈企圖控制教宗的計畫破滅,他只能對德國境內各主教行使其威權。 在亞歷山大三世的任內,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和英王亨利二世在教會法庭的獨立權力問題上發生嚴重爭論。亨利二世在1164年克拉林敦憲章裡,禁止教會向羅馬上訴,衝突的結果,柏克特被放逐到法國。1170年聖誕,柏克特回到坎特伯里,在他自己的祭壇前被殺害。基督徒震怒,立刻奉柏克特為殉道者。亞歷山大三世在1173年封柏克特為聖徒,並訂立法規,規定以後一切敕封聖徒是教皇特定的權力。1179年,亞歷山大召開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為改革通過法案。亞歷山大三世死在羅馬近郊(Civita Castellana),他的屍體安葬在拉特郎堂內。.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歷山三世 · 查看更多 »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um Wormatiense,有时被宗座历史学家称为Pactum Calixtinum),是教宗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于1122年9月23日于沃姆斯城附近达成的协议。它结束了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的第一阶段,并被阐释为 包含了日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定的作为国家基础之主权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教会和欧洲最高统治者之间于其领域内关于政治控制的战略计谋的一个不可预知的后果。国王被承认在其统治区内享有以世俗权威(by the lance,通过矛)而非神圣权威(by ring and staff,通过和)叙任主教之权利;结果是主教们在尘世间要同时效忠教宗和国王,因为他们有义务确认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要求其提供军事支持——在他发誓效忠的情况下。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们认为任命教宗及其他教会官员(例如主教)是由上帝授予他们的权利。一个久后的结果是信仰君权神授说。叙任权斗争的一个更迫近的结果是确认了一项系于主权国家领土的专有权利,即确认国王对空位教区领地的收入的权利以及合理税收之基础。这些权利不属于欧洲封建制度,后者将当权者权力限定于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度中,而与领土仅有松散的联系。教宗跃升为一位高于并且外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接控制的人物。 随着Lamberto Scannabecchi(即后来的教宗何诺二世)以及1122年维尔茨堡议会(Diet of Würzburg)(1121年)的努力,教宗嘉礼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有效终止叙任权斗争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德国的主教和隐修院院牧的选举将在作为潜在争端之两造的裁判者的皇帝驾前举行,以免贿赂,因此为皇帝保留了一个在选出这些帝国封疆大吏时的关键性角色。在帝国之外,勃艮第及意大利,皇帝将在6个月内发出权威之象征。嘉礼二世提到皇帝在任命时应得之封建宣誓效忠的时候十分谨慎:“shall do unto thee for these what he rightfully should”即嘉礼二世同意授予的特权(privilegium)的措辞。皇帝将主教或隐修院院牧选举尽握掌中的权利被特别加以否定。 皇帝重申了赐予主教们权戒及牧杖——他们的精神权力之象征——的权利,并保护主教座堂或隐修院议员进行的选举以及自由的祝圣。双方以相互给予和平作结。 该协约被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the Lateran)于1123年确认。 沃姆斯协约是由许多位教宗推行的更大规模的改革的一部分,这些教宗中最有名的当数教宗额我略七世。这些改革包括圣职人员独身制、贩卖圣事的结束以及教会摆脱世俗领袖(被称为世俗叙任(lay investiture))而自治。.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吉伯林党归尔甫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