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烈 (康熙進士)

指数 張烈 (康熙進士)

張烈(),字武承,號孜堂,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初学者。 張烈是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名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编修《明史》,分纂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内容。官至左春坊左赞善。 张烈最初笃信王守仁的心学,后又专守朱熹的理学,著《王学质疑》攻击王学。其主要著作有《孜堂文集》二卷、《读易日钞》六卷。.

13 关系: 博學鴻儒科上海辞书出版社康熙心學北京市冯契王守仁理学翰林院朱熹明史明孝宗明武宗

博學鴻儒科

#重定向博學宏辭科.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博學鴻儒科 · 查看更多 »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中国大陆的一家以出版工具书(辞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上海辞书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中宋明理學的一門學派,南宋陸九淵則啟其門徑,與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王守仁)首提「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心學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冯契

冯契(1915年-1995年),原名冯宝麟,浙江诸暨人,中国当代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政治教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冯契 · 查看更多 »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王守仁 · 查看更多 »

理学

学可以指:.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理学 · 查看更多 »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翰林院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或稱弘治帝,年号弘治,是明宪宗皇三子。明朝第10代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于泰陵,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明孝宗 · 查看更多 »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或稱正德帝,明朝第11代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十六年(1521)崩,享年30歲,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追求解放,為人嬉乐胡鬧,荒淫无度,寵信宦官、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娈童入宮,有時也搶奪有夫之婦,逸遊無度,還化名為朱壽,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領兵打仗,又信仰密宗、回教等,自稱忽必烈(蒙古名,元世祖之名);沙吉熬爛(波斯語,回教蘇菲派的蘇菲師)、大寶法王(藏密名,白教首領),施政荒誕不經,任內暴虐無道,宮中內璫亂政,宗室叛亂四起。另一方面,他為人刚毅果断,寸斬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寧王之亂,在应州大捷中打败達延汗,是個世間少見、多采多姿的皇帝。.

新!!: 張烈 (康熙進士)和明武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張烈 (清朝進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