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伯倫內閣

指数 張伯倫內閣

没有描述。

23 关系: 印度事务大臣大法官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安東尼·艾登上議院領袖不管部大臣下議院領袖内维尔·张伯伦內務大臣第一海軍大臣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約翰·奧爾斯布魯克·西蒙,第一代西蒙子爵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馬爾科姆·麥克唐納財政大臣財政部主計長金斯利·伍德英国首相陸軍大臣掌璽大臣樞密院議長温斯顿·丘吉尔

印度事务大臣

印度事务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简称India Secretary,又譯印度大臣)是為英國於1858年直接管治印度而設置的内阁职位,統領印度事务部。至1935年,此職又兼領新置的緬甸事務部,並同時改名為印缅事务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and Burma,又譯印缅大臣)。1947年,印度事务部随印度独立而中止,職位一再改名為緬甸事务大臣,但次年因缅甸独立而廢置。.

新!!: 張伯倫內閣和印度事务大臣 · 查看更多 »

大法官 (英國)

大不列顛大法官(英文:Lord High Chancellor of Great Britain),通稱大法官(英文:Lord Chancellor),是英國政府內一個高級和重要的官位。大法官在一眾國務重臣(Great Officers of State)中排行第二,有關任命都由首相提出意見,再由君主委任。在1707年英國成為聯合王國以前,此職位曾分別為「英格蘭大法官」(Chancellor of England)及「蘇格蘭大法官」(Lord Chancellor of Scotland)執掌。現任大法官兼司法大臣是郭達瑋閣下,PC,MP。 大法官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是擔任國璽的保管人。此外,他也是英國內閣的閣臣之一,依據法律,理論上他有責任維持法院有效運作,以及確保法院的獨立。在昔日,大法官負責主持上議院的會議,同時是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的司法首長;但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上述兩項職能已經分別移交予上議院議長及首席法官。大法官自16世紀開始原本一直由貴族出任,但此一傳統在2007年6月被施仲宏打破,他成為近代首位以庶民身份擔任大法官的人士,並且兼任司法大臣一職。大法官以往曾經兼任憲制事務大臣之職,但此職已在2007年為司法大臣取代。 如果大法官沒有被委任,就可以委任國璽大臣。國璽大臣與大法官的職能完全一樣,不過兩者的任命方法卻有分別。另外,大法官的職務亦可以由一個由多於一位「上議院國璽專員」組成的委員會行使。不過自19世紀以來,只曾有大法官的任命,而國璽大臣與委員會則處於廢棄的狀態。.

新!!: 張伯倫內閣和大法官 (英國) · 查看更多 »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簡稱外交大臣或外相,即Foreign Secretary),是英国内阁閣員,負責主理英國的對外事務,並且是外交及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簡稱外交部,即Foreign Office)的首長。出任此職的人,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英國政府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的內閣排列僅次于首相及財政大臣。.

新!!: 張伯倫內閣和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張伯倫內閣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上議院領袖

上議院領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Lords),乃英國內閣閣員,負責安排政府上議院事務,此職位通常由樞密院議長、掌璽大臣或兼任。除非他也是部門部長,否則上議院領袖會承擔大部分政府責任,但從未成為一個獨立受薪官職。上議院領袖辦公室是一個英国政府部门。 儘管上議院領袖是內閣的成員與某黨派人物,他也需要對整個上議院負責。相反,下議院議事程序由議長控制;上議院議事程序只根據議事規則由議員自己控制,雖然任何議員都可以提請注意違反命令或不遵守習俗的行為,唯上議院領袖有責任提醒議員這些規則和促進上議院自律。領袖經常被要求為順序程序和要點提供意見,並且需要在上議院成員的意願下確定補充問題發言的順序。不過,如上議院議長,上議院領袖沒有權力裁定程序問題或干預不恰當的言論。 自2006年7月47日選出新一任上議院議長後,「對私人問題的通知請求做出初步決定,並在某些情況下免除」的職能都轉移到上議院議長。.

新!!: 張伯倫內閣和上議院領袖 · 查看更多 »

不管部大臣

#重定向 不管部长.

新!!: 張伯倫內閣和不管部大臣 · 查看更多 »

下議院領袖

下議院領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乃英國內閣閣員,負責安排政府下議院事務。此職位過往由首相兼任,但近年通常由樞密院議長兼任。 2003年起,下議院領袖一職改由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或其他大臣兼任。 下議院通常花費一定時間討論政府事務(如審議政府引入的法令,發表官員聲明等)。下議院領袖與執政黨首席黨鞭(Chief Whip)負責組織政府事務,為討論非政府事務抽出時間,並在每個星期的星期三公佈下星期議程。 當英國副首相一職空缺(或不設副首相),首相本人又未能參加會議之時,下議院領袖有可能代替首相,進行首相答問環節。.

新!!: 張伯倫內閣和下議院領袖 · 查看更多 »

内维尔·张伯伦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担任英国首相,以其绥靖主义外交政策闻名,并于1938年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德语区割让予德国。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八个月内张伯伦为英国战时首相。 张伯伦曾于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并于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国家服务总监。此后他决定跟随其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及其兄长奥斯丁·张伯伦的步伐,于1918年当选国会议员,时年49岁。他拒绝了一项内阁职位,并作为后座议员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为卫生大臣及财政大臣。在一届工党领衔的政府任期后,张伯伦重返卫生大臣职位,于1924年至1929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鲍德温卸任,张伯伦接替其首相职位。在其任期内对德国政策成为中心问题,在慕尼黑的外交举措受到当时英国人民的欢迎。希特勒持续其侵略性举动,张伯伦承诺捍卫波兰独立,而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亦履行承诺同德国开战。在联军被迫从挪威撤退后,张伯伦认为政府此时应当得到所有党派支持,但工党和自由党亦不愿参与由其领衔的政府,由此他于1940年5月10日宣布辞职,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其职位。去职后的张伯伦在国会中(尤其是保守党中)仍旧受到广泛尊敬。其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丘吉尔缺席时领衔这一内阁,但由于健康原因后被迫辞职,六个月后,张伯伦因癌症过世。 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的评价极具争议。其初始声望较高,但1940年7月的《》对张伯伦等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称其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该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其名望,而在其过世后的一代史学家(如丘吉尔所著《风云紧急》)绝大多数持相同观点。近年史学家对张伯伦及其政策的态度逐渐好转,引证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认为1938年时的英国准备仍旧不足,对德国开战将带来灾难。。.

新!!: 張伯倫內閣和内维尔·张伯伦 · 查看更多 »

內務大臣

內務大臣,指的可能是:.

新!!: 張伯倫內閣和內務大臣 · 查看更多 »

第一海軍大臣

第一海軍大臣(First Lord of the Admiralty),簡作第一大臣(First Lord),是英國海軍本部的最高領導。海軍大臣為海軍本部委員會(Board of the Admiralty)的主席。委員會內其他成員包括有文人出任的大臣,亦有職業海軍軍官大臣。其中最高級之海軍將領,1828年起稱為第一海務大臣(First Sea Lord,即海軍參謀長),之後有第二、第三海務大臣。分管人事、裝備、後勤等不同工作。海軍大臣自1806年起,一概由文職人員擔任。海軍大臣向為內閣閣員之一。是故海軍大臣一職,為政治任命之職位。1964年英國裁撤海軍本部,海軍大臣一職亦撤消。 Category:英国政府官员 Category:英國皇家海軍.

新!!: 張伯倫內閣和第一海軍大臣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張伯倫內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張伯倫內閣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約翰·奧爾斯布魯克·西蒙,第一代西蒙子爵

#重定向 第一代西蒙子爵约翰·西蒙.

新!!: 張伯倫內閣和約翰·奧爾斯布魯克·西蒙,第一代西蒙子爵 · 查看更多 »

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

愛德華·腓特烈·林德利·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KG,OM,GCSI,GCMG,GCIE,TD,PC(,),1925年至1934年稱為艾文勳爵(The Lord Irwin),1934年至1944年為哈利法克斯子爵(The Viscount Halifax),英國資深保守黨政治家,1926年至1931年擔任印度副王及總督,1938年至1940年任外務大臣,任內與時任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等人向納粹德國施行綏靖政策,廣受後世批評。.

新!!: 張伯倫內閣和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 · 查看更多 »

馬爾科姆·麥克唐納

馬爾科姆·約翰·麥克唐納,OM(Malcolm John MacDonald,),英國資深政治家和外交家,工黨出身,但後來轉投國民工黨,其父拉姆齊·麥克唐納為兩任英國首相。 麥克唐納在1929年至1935年和在1936年至1945年擔任下議院議員。他在1935年短暫出任殖民地大臣、1935年至1938年任自治領大臣、1938年至1940年第二度出任殖民地大臣、1938年至1939年第二度出任自治領大臣、1940年至1941年任衛生部長。 麥克唐納在後期擔任不少重要的外交職務,當中包括在1941年至1946年任英國駐加拿大高級專員、1946年至1948年任馬來亞、新加坡及英屬婆羅乃總督、1955年至1960年任英國駐印度高級專員、1963年任末任肯雅總督、1963年至1964年出任肯雅高級總督、以及在1964年至1965年任英國駐肯雅高級專員。 Category: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牛津大學校友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英國工黨黨員 Category:英國政治人物 Category:英國外交官 Category:英國駐加拿大高級專員 Category:英聯邦總督.

新!!: 張伯倫內閣和馬爾科姆·麥克唐納 · 查看更多 »

財政大臣

財政大臣一般指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國家中,掌管財政部的首長或最高級官員。它可能指:.

新!!: 張伯倫內閣和財政大臣 · 查看更多 »

財政部主計長

陛下主计长(HM Paymaster General)是英国的一个政府职位。主计长掌管陛下主计长办公室,它持有在英格兰银行的以政府部门和经选择的其它公共机构的名义被设立的账户。可从统一基金中得到的款项而后被纳入陛下主计长办公室账户,从那里款项被相应的机构使用。陛下主计长办公室通过一个电子存款系统为它的客户经营一整套账户和存款合约服务,包括支票和存款、银行家自动结算服务和结算所自动支付系统服务。 当此职位由財政部的一位大臣担任时,它在財政部排第三位,在財政大臣和財政部首席秘書之后。此职位在1836年由軍隊主計長、海軍司庫、切尔西医院主计長和司库和軍械總局司庫四职位的合并而被创设。从1848年至1868年,此职位由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兼任。 此职位的最长担任者是唐·普里马罗罗,他的职务由HM税務海關總署,过去的稅務局和HM海關的工作组成,与財政部有所区别。现任主计长是本·格默議員。 Category:英国政府官员 Category:英国财政部.

新!!: 張伯倫內閣和財政部主計長 · 查看更多 »

金斯利·伍德

霍華德·金斯利·伍德爵士,JP(Sir Howard Kingsley Woo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及事務律師,1940年5月獲首相邱吉爾委任為財政大臣,同年10月至1942年2月期間一度在戰時內閣供職,惟在1943年9月突然死於任上。 伍德爵士的政治仕途始於1911年當選倫敦郡議會郡議員,任內曾在1918年向政府倡設衛生部而獲讚賞。他自1919年至1943年死去時一直出任下議院西伍利奇選區議員,期間連續七次在大選勝出連任,在出任財相以前歷任郵政總局局長、衛生部長、空軍大臣及掌璽大臣等職。.

新!!: 張伯倫內閣和金斯利·伍德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張伯倫內閣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陸軍大臣

軍大臣(りくぐんだいじん)是负责陸軍省管理的日本國務大臣。陸軍三長官之一。.

新!!: 張伯倫內閣和陸軍大臣 · 查看更多 »

掌璽大臣

掌璽大臣(Lord Keeper of the Privy Seal),在國務重臣(Great Officers of State)中位列第五,在樞密院議長之下,但在掌禮大臣(Lord Great Chamberlain)之上。此職並無特定負責事務,是英國的之一。掌璽大臣起初負責君主的私璽(與國璽相對,國璽由大法官負責)。出任此職者,往往同時是內閣閣員。 掌璽大臣是英國政府最古老的職位之一,在今日已無特定功能。此職的用途類似于不管部大臣。二次大戰結束后,出任掌璽大臣者通常兼任上議院領袖(Leader of the House of Lords)或下議院領袖。 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私璽由掌袍大臣(Keeper of the Wardrobe)負責。.

新!!: 張伯倫內閣和掌璽大臣 · 查看更多 »

樞密院議長

樞密院議長(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英國內閣的一个职位。擔任此職的人士是樞密院的首長,負責主持樞密院的會議,並在取得君主的同意下,發出樞密令(Orders-in-Council)。 此職務並不繁重,獲委任的人士一般都是些負有非部門責任的重要政府官員。在近年,樞密院議長通常會兼任下議院領袖一職,但若果議長是貴族的話,則會兼任上議院領袖。現任樞密院議長是利雅華,她在2017年6月11日上任。 樞密院議長屬於排名第四高的國務重臣,位在財務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之後,在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之前。另外,樞密院議長在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中並沒有擔當任何角色。 在19世紀,樞密院議長在內閣還負責主理教育事務,而時至今日,樞密院今天仍會涉足這方面的事務,但牽涉的程度已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被大大削減。在近年,樞密院議長還兼任了上議院領袖一職。 在某些情況,如要在英聯邦王國召開樞密院會議,樞密院議長將可由非英國本土的官員署任。而最佳的例子是紐西蘭,在1990年和1995年的時候,樞密院由於要在那裡召開會議,傑弗里·帕爾默爵士和詹姆斯·博爾格曾分別署任過樞密院議長一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樞密院議長還曾擔當過一些額外的任務,就是出任樞密院議長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是有關國內重大經濟問題的情報中心,對英國戰時經濟的維持起了一定的作用,對戰時的英國也有一定的貢獻。.

新!!: 張伯倫內閣和樞密院議長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張伯倫內閣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