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 关系: 劉廷斌,南靖县,彰化縣 (清朝),刑部,嘉義市,嘉義縣 (清朝),周承恩,呂志恆 (清朝),凌遲,王得祿,福建省 (清),白河區,鳳山縣 (臺灣),鹽水區,邵用之,臺南市,臺灣,臺灣府,臺灣縣 (1684年-1887年),臺灣清治時期,雲林縣,梅林镇 (南靖县),清朝政府,漳州府,朱國珍,斗六市。
劉廷斌
劉廷斌,四川溫江人,清朝武官官員。1826年(道光6年)奉旨接任陳化成擔任台灣鎮總兵。是清朝治臺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查看 張丙和劉廷斌
南靖县
南靖县(Lâm-chēng-koān)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962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
查看 張丙和南靖县
彰化縣 (清朝)
彰化縣為臺灣清治時期自1723年(雍正元年)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之間存在的一個行政區劃,1893年時人口約262,000人。臺灣日治時期原計畫設置「臺灣縣彰化支廳」接管此行政區,但後來一度改為「臺灣民政支部鹿港出張所」,後改「臺中縣鹿港支廳」。.
查看 張丙和彰化縣 (清朝)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長。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刑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刑曹,長官改稱刑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刑部的機構。.
查看 張丙和刑部
嘉義市
嘉義市(Ka-gī-chhī、鄒語:maibayu),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在政治上,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故有「民主聖地」之稱,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正任)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查看 張丙和嘉義市
嘉義縣 (清朝)
嘉義縣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時為嘉獎林爽文事件中縣民力守縣城之事而將諸羅縣更名而來。 嘉義縣成立後轄域仍有所調整,但仍維持到割臺時才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南縣嘉義支廳」(實際上臺灣南部的臺南府城被日軍所控制時已改制臺南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
查看 張丙和嘉義縣 (清朝)
周承恩
周承恩()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周承恩於1832年(道光12年)奉旨接替謝建雍,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是年,他於張丙案中陣亡。.
查看 張丙和周承恩
呂志恆 (清朝)
呂志恒(),字立吾,江蘇陽湖人,清朝政治人物,監生出身。.
查看 張丙和呂志恆 (清朝)
凌遲
凌遲,或稱寸斬、磔刑,俗称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是最殘酷的死刑之一。凌遲是指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傷不正確,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劊子手也可能會受罰。此刑罰主要在中國古代實施,但西方也有類似的記錄。 西方方面,在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曾下令對女巫採用鐵鉤將骨肉分離至死亡的刑罰,類似凌遲。而史上第一位有名氣的女數學家希帕提婭,也被暴民以類似手法殺害。中世紀歐洲有以鐵梳切掉皮肉的死刑,16世紀日耳曼地區仍有實施。 中國从五代開始出現凌遲,凌遲與春秋時期的「醢」處決屍體不同,是以活人執行。元代凌迟120刀為限。至明清時達至頂峰,用刑廣範。明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施以此刑,據說割了三天三夜。此刑罰主要針對叛國者,明成祖朱棣也將許多幫助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處凌遲之刑。清朝末年,有至少三次凌遲的行刑過程被駐北京的西方士兵用相機拍了下來,相片傳到西方。 由於凌遲過於殘酷,歷代以來均有不少人主張廢除。包括南宋時的詩人陸游以及清朝同治年間的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等人。最終,在1905年,凌遲和其他極刑一起廢除,唯1907年仍有執行記錄。.
查看 張丙和凌遲
王得祿
王得祿(),字百遒,号玉峯,一号慎齋,諡果毅。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人,清治時期著名將領,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朱濆、蔡牽等海盜勢力,並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協防澎湖。王得祿生前為官至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死後追封伯爵,並加太子太師銜,為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霧峰林家成員)。另外,王得祿墓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之一(另一處為笨港水仙宮)。.
查看 張丙和王得祿
福建省 (清)
福建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查看 張丙和福建省 (清)
白河區
白河區( 臺語:Pe̍h-hô-khu、客語:Pag-ho-ki),舊稱店仔口(臺語:Tiàm-á-kháo、客語:Diam-zii-kieu),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北端,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相鄰,西鄰後壁區,東連嘉義縣大埔鄉,南接東山區,為臺南市最北的行政區,也是全市僅次於南化區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亦為市境最高點大凍山的所在地,著名的關子嶺溫泉及關子嶺風景區也位在此區;而在位置上緊臨嘉義都會區,大部份居民出入嘉義居多,屬嘉義生活圈。白河地處嘉南平原東南隅,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自古即有蓮花的種植,古地名即有蓮潭一--,白河蓮子的產量常年佔臺灣蓮子產量的三分之二,向來是全國最大的蓮子產地。 近年來由觀光產業的興起,蓮田的面積大增,使得蓮花的副產品產量亦隨之增加,但卻又隨著天災、水源與病蟲害的問題而減損農民種植蓮花的意願。在夏季蓮花盛開時,白河也會舉辦蓮花節,以農業為基礎推廣蓮花觀光產業,與後來也靠營造賞蓮景點追上的桃園市觀音區並為台灣兩大蓮鄉,有「南白河、北觀音」之稱。白河以生產食用蓮子為主,夏季常可見農家老少剝蓮子賺取微薄工資,白河子弟暑假剝蓮子的經驗是其他地方少有的生活體驗。 廣義的白河地區還包括東山、後壁,後壁尤指縱貫鐵路以東的地區(包含安溪寮、烏樹林、後壁寮、上茄苳、下茄苳、土溝、本協--等),皆以白河市街為城鎮中心。在地的地政、警消系統列為白河管轄。.
查看 張丙和白河區
鳳山縣 (臺灣)
#重定向 鳳山縣 (清治時期).
查看 張丙和鳳山縣 (臺灣)
鹽水區
鹽水區(臺灣閩南語:Kiâm-chúi(鹹水))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西北部,北臨臺灣省嘉義縣義竹鄉,東北連後壁區,東鄰新營區,西鄰學甲區,南接下營區。處八掌溪南岸,屬於平原地形,係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地形平坦,無丘陵或山脈,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查看 張丙和鹽水區
邵用之
邵用之(),中國清朝官員,浙江余姚人。 曾任南平知縣。道光十二年(1832年)接替朱懋擔任台灣府嘉義縣知縣。同年因張丙民變殉職。.
查看 張丙和邵用之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查看 張丙和臺南市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張丙和臺灣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查看 張丙和臺灣府
臺灣縣 (1684年-1887年)
臺灣縣,1684年設立於今臺南市南部,為臺灣府首縣,隸屬福建省。1887年臺灣建省,另於臺灣中部新設臺灣縣,原臺灣縣改稱安平縣。1893年時人口約196,000人。.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查看 張丙和臺灣清治時期
雲林縣
雲林縣(Hûn-lîm-koān;Yùn-lìm-y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偏南,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共有1市5鎮14鄉,縣政府設於斗六市。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1622年明朝海盜顏思齊與其部將鄭芝龍等登陸大笨港地區,為臺灣最早的大陸漢族移民拓墾。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
查看 張丙和雲林縣
梅林镇 (南靖县)
梅林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查看 張丙和梅林镇 (南靖县)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查看 張丙和清朝政府
漳州府
漳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府,属福建省。治所在龙溪县(今福建漳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清辖境缩小,只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西南地区。1913年废。 清朝时,漳州府府治仍为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辖: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今福建省漳浦县)、南靖县(县治在今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长泰县(今福建省长泰县)、平和县(今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今福建省诏安县)、海澄县(县治在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东北岛屿上)共7县;云霄厅(今福建省云霄县)1散厅。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福建的府 Category:漳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6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張丙和漳州府
朱國珍
朱國珍(),台灣小說家、詩人、散文名家。生於台北,祖籍河南禹縣,清華大學中語系畢業,臺灣東華大學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MFA藝術碩士。華視新聞主播、製作人、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代表作品莒光園地,每日一辭、詩歌童唱、小小英雄榜。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講師、台北藝術大學講師、廣播節目主持人。從事媒體、寫作與教學。 連續兩年獲得臺灣最重要,競爭最激烈,評審機制最嚴格的林榮三文學獎第十一屆新詩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第十二屆散文首獎、史無前例、連續兩年跨文類雙首獎得主,散文首獎作品獲得當屆五位評審全部給予滿分。拍台北電影劇本獎首獎、亞洲週刊十大華文小說、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台北文學獎。近年作品兼具散文、小說、詩、劇本,是台灣極少數跨文類書寫皆能獲得首獎的創作者。 臺灣名作家張大春評論朱國珍得獎作品〈尋找楊淑芬〉:「能夠深入到作者自己主動而自發的覺醒內部,足以啟迪一個遼闊宏遠的視野,只要此一覺醒是誠懇的,作品就可以留傳下來。」「文中準確的敘事語調,始終能維持著一種半帶輕嘲譏諷,半帶濃重同情的氛圍,為讀者撥尋平凡人平凡生活,平凡情感裡難得的錯愕與感動。」 臺灣名作家楊照,為朱國珍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夜夜要喝長島冰茶的女人》作序時表示:「我在朱國珍的小說裡,處處感到驚訝,她能夠那麼輕易地鋪陳一個個難度甚高的構想。在用小說提列問題上,朱國珍是極具天才,充滿想像力的。」 朱國珍目前是林榮三文學獎史無前例跨文類(新詩、散文)雙料冠軍。台灣名詩人、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焦桐表示:「林榮三文學獎已經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文學獎,也是評審最公正的文學獎,能得到此獎可說非常不易、特別有意義。」(2017年11月5日自由時報).
查看 張丙和朱國珍
斗六市
斗六市(Táu-la̍k-tshī)位於臺灣省雲林縣東部,為雲林縣政府所在地,也是雲林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中心之一以及雲林主要交通中心之一。.
查看 張丙和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