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

指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

帕爾加勒·易卜拉欣帕夏(Pargalı İbrahim Paşa;)他的名字含意為來自的易卜拉欣帕夏,他也被稱為「弗倫克」易卜拉欣帕夏(Frenk Ibrahim Pasha;「西方人」之意,綽號源自他歐洲風格的舉止與品味),他是蘇萊曼一世的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或總理)。 易卜拉欣出生於東正教家庭,他與蘇萊曼一世於年輕時成為了親密的朋友。1523年,蘇萊曼任命易卜拉欣為大維齊爾,取代由蘇萊曼的父親 – 塞利姆一世於1518年任命的皮里·穆罕默德帕夏,易卜拉欣總共擔任了13年的大維齊爾,他在帝國內擁有極大權威及影響力,但在1536年,易卜拉欣被蘇萊曼一世下令處決,財產也遭沒收。.

33 关系: 基督教世界埃及埃及省埃迪爾內可敦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塞利姆一世大維齊爾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奴隶制度威尼斯共和国希腊语帕夏伊庇鲁斯地区伊斯坦堡伊斯兰教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匈牙利王国哈布斯堡王朝哈因·艾哈邁德帕夏皮里·穆罕默德帕夏西方世界阿尔巴尼亚语阿亞斯·穆罕默德帕夏苏丹 (称谓)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正教會水手波斯尼亚漁夫方言

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世界有多種含義,既可以指世界範圍的基督教社區,基督教徒;也可以指基督教徒居多的國家See 。自从羅馬帝國初期基督教自黎凡特傳入歐洲和北非之後,基督教始終存在分裂現象,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方基督教世界。在11世紀至13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世界的中心。.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基督教世界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及省

埃及省(إيالة مصر;Mısır Eyaleti),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份。1517年,在馬木留克戰爭后,马木留克王朝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成為帝國一個省。後來,阿爾巴尼亞裔的穆罕默德·阿里成為埃及統治者。為了確保其埃及統治者的世襲地位,他與鄂圖曼帝國發動戰爭,征服了敍利亞及巴勒斯坦。不過在1840年東方危機後,礙於鄂圖曼帝國盟友的壓力,穆罕默德·阿里只得返回埃及。 雖然埃及在名義上仍是鄂圖曼帝國的省份,埃及仍維持自治,直至赫迪夫陶菲克帕夏簽署協定,給予英國及法國銀行家及投資者更大的權力。他們在埃及的利益很大,使英國介入這個國家的事務。1882年,英國在本土遣兵二萬,又從印度調遣七千人入侵埃及,輕易擊敗埃及軍,使埃及改由英國控制。埃及依然在名義上屬於鄂圖曼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埃及省 · 查看更多 »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或稱哈德良堡或阿德里安堡(Hadrianopolis),因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而得名。土耳其語埃迪爾內是希臘語阿德里安堡的音譯,故兩種稱呼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名字。該城是土耳其埃迪爾內省省會,位於鄰近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境。2002年人口为128,400人。.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埃迪爾內 · 查看更多 »

可敦

可敦(),是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性的头衔,初为可孙,最早见于《南齐书》,指北魏皇后,一般认为源自1世纪至3世纪的鲜卑部落,柔然亦有此称呼。与可汗一样用在统治者身上。可敦常作為君主配偶的稱號。蒙古时代又译作哈屯。在奥斯曼帝国,其境内以可敦来称呼苏丹的母亲、女儿、及后妃,这一用法在16世纪之后被“苏丹”代替。但之后可敦仍被用作对女性的敬称。 但有趣的是,这头衔被中东学者,如《伊斯兰百科全书》,认为与答剌罕一样來自布哈拉的粟特人,只是被突厥人採用后大家以为是突厥发明的。.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可敦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君士坦丁堡赛马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Sultanahmet Meydanı, At Meydanı)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今天,这里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Meydanı),原来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数的片段。在土耳其语中有时也称为“马广场”(Atmeydanı)。 “赛马场”(hippodrom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ippos(ιππος,马)和dromos(δρομος,道路)。在古代世界,赛马和双轮战车赛车是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在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希腊城市,赛马场都很常见。.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一世

塞利姆一世(Selim I;),绰号“稳固的”(Yavuz),英语绰号则为“冷酷的”、“嚴峻的”(the Grim),是奥斯曼帝国從1512年到1520年的蘇丹,在位期间为奥斯曼帝国广开国土。 父親巴耶塞特二世,母亲古爾巴哈可敦。他殺了他的兄長艾哈邁德,1512年迫使父親禪讓,巴耶塞特不久去世。塞利姆一世即位後仿效其祖父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做法,殺死自己的兄弟及姪兒,清除可能覬覦王位的人。以往他的父親巴耶塞特二世與他的叔叔杰姆蘇丹之間及他與兄長艾哈邁德之間的爭鬥,使他決心殺死自己的兄弟。.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塞利姆一世 · 查看更多 »

大維齊爾

大維齊爾(土耳其語:Sadr-ı Azam、Serdar-ı Ekrem,鄂圖曼土耳其語:صدر اعظم),音为“萨德拉赞”。源自阿拉伯語「維齊爾」(وزير),是蘇丹以下最高級的大臣,相當於宰相的職務,擁有絕對的代理權,原則上只有蘇丹才能解除此權。大維齊爾持有帝國印章,能召集所有維齊爾參與國家事務,會議舉行的地方叫「庫巴爾提」(圓穹下),位於托卡比皇宮。他的政府機關在最高樸特。大維齊爾也是巴基斯坦總理的烏爾都語尊稱。 在鄂圖曼帝國初期,「維齊爾」只用於尊稱。首位被冠以「大維齊爾」稱號的是钱达尔勒·卡拉·哈利勒·海雷丁帕夏。創立「大維齊爾」稱號的目的是要區別持有蘇丹印章的維齊爾。綜觀鄂圖曼帝國的歷史,大維齊爾也會使用「最高維齊爾」(صدر عالی)、「絕對代理人」(وكیل مطلق)、「國家持有者」(صاحب دولت)及「維齊爾人」(ذات آصفی)的稱號。 在科普魯律時期,鄂圖曼帝國被大維齊爾操縱。蘇丹失權及權力下放到政府下層正是科普律魯時期的寫照。 19世紀坦志麥特時期以後,大維齊爾的職位相當於當時西方君主政體的總理。.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大維齊爾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

#重定向 大維齊爾.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奴隶制度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帕夏

帕夏,前稱貝蕭(土耳其語:paşa)是奧斯曼帝國行政系統裡的高級官員,通常是總督、將軍及高官。帕夏是敬語,相當於英國的「勳爵」,是埃及殖民時期地位最高的官銜。.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帕夏 · 查看更多 »

伊庇鲁斯地区

伊庇鲁斯地区,东南欧的一个地区概念,位于希腊与阿尔巴尼亚交界处。西邻爱奥尼亚海,东依品都斯山脉。该地区最大城市为希腊的约阿尼纳,阿尔巴尼亚部分最大城市则是吉诺卡斯特。 在古代,伊庇鲁斯地区为古希腊的西北部。一战后,伊庇鲁斯地区北部成为阿尔巴尼亚领土,南部则归属希腊。.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伊庇鲁斯地区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弗朗索瓦一世 (法语:François I,),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François de Angouléme),又稱大鼻子弗朗索瓦(François au Grand Nez),骑士国王(le Roi-Chevalier),被视为开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1515年—154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繁荣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王国(匈牙利语:Magyar Királyság)由伊什特万一世於1000年创建,是为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130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三世去世,死后无嗣,阿尔帕德王朝灭亡。卡洛伊一世继位,是为安茹匈牙利王国。1526年摩哈赤战役後,匈牙利王国分裂为鄂圖曼属匈牙利与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国,随后又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土组成部分。1918年,匈牙利秋玫瑰革命後,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独立,次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19年,霍尔蒂击败匈牙利共产主义者,于次年建立新的匈牙利王国,并担任摄政,直到1944年纳粹支持箭十字党发动政变。苏联占领匈牙利后,于1946年建立匈牙利第二共和国,匈牙利王国灭亡。 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範圍除了今日的匈牙利之外,還包括了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局部地區、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奧地利的布爾根蘭州。今天這些地區中仍有一些是匈牙利族的聚居區。.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匈牙利王国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因·艾哈邁德帕夏

哈因·艾哈邁德帕夏(Hain Ahmed Pasha;),奧斯曼帝國政治家,在1523年被任命為埃及省第四任總督。 他是格魯吉亞人,曾入讀恩德倫學校。 他因不滿蘇里曼大帝任命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為大維齊爾,他宣布自己為埃及蘇丹和獨立於奧斯曼帝國。他鑄造錢幣與鑄上他自己的臉和姓名,以合法化自己的權力,在1524年1月於開羅城堡抓獲奧斯曼當地駐軍,然而,他兩位前埃米爾企圖在他洗澡暗殺他,他沒被殺他逃出開羅,但最終版奧斯曼平叛軍抓獲處決。 他去世後,他的對手易卜拉欣帕夏來到了埃及,並改革了省軍區和民政管理。 而他的綽號哈因,在土耳其語解作叛徒。.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哈因·艾哈邁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皮里·穆罕默德帕夏

里·穆罕默德帕夏(Pîrî Mehmed Paşa,),皮里·穆罕默德帕夏是一名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土耳其人。曾于1518年至1523年间出任帝国宰相“大维齐尔”,其担任该职务时苏丹是塞利姆一世,1520年后是苏莱曼一世İsmail Hâmi Danişmend, Osmanlı Devlet Erkânı, Türkiye Yayınevi, İstanbul, 1971, p. 15.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皮里·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西方世界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Gjuha shqipe 或 Shqip )属印欧语系。使用者約五百萬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以及希臘。其他東南歐國家如蒙特內格羅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亦有使用。它有幾種方言,之间有一些区别: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馬其頓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爾巴尼亞語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亞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最早提及有關阿爾巴尼亞語的文件,為杜布羅夫尼克的一份犯罪紀錄,紀錄於13世紀晚期。.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阿尔巴尼亚语 · 查看更多 »

阿亞斯·穆罕默德帕夏

阿亞斯·穆罕默德·帕夏(Ayas Mehmed Paşa;),阿爾巴尼亞人出身的奥斯曼帝國大维齐尔,生於發羅拉附近。 他在蘇里曼大帝好友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在1536年遭處死後出任大維齊爾İsmail Hâmi Danişmend, Osmanlı Devlet Erkânı, Türkiye Yayınevi, İstanbul, 1971, p. 15.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阿亞斯·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苏丹 (称谓)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水手

水手是船舶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體力勞動工作雇員。水手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職業,始自漁業。19世紀前,水手並未細分其名稱,故除船長以外的船員都通稱為水手。而在現代商船上,又依其工作細分職稱,因此水手是不可或缺的海員。.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水手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

波斯尼亚常作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波斯尼亚也可解作: 地方:.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波斯尼亚 · 查看更多 »

漁夫

#重定向 漁民.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漁夫 · 查看更多 »

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新!!: 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和方言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