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 关系: 大清洗,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圣彼得堡,內務人民委員部,克格勃,莫斯科,苏联,苏联共产党,雅戈达,斯大林,托洛茨基,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 俄羅斯LGBT政治人物
-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 俄羅斯被處決者
- 内务人民委员部军官
- 国家安全总委员
- 圣彼得堡政治人物
- 安葬于顿河修道院公墓者
- 情報機構首長
- 第一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
- 第一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 苏联政府部长
- 苏联斯大林时期案件
- 被處決的大規模謀殺犯
- 警察瀆職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果达(Ге́нрих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Яго́да;),苏联政治人物,他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担任内务人民委员,1938年被枪决。.
查看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和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查看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內務人民委員部
#重定向 内务人民委员部.
克格勃
#重定向 國家安全委員會 (蘇聯).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雅戈达
#重定向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托洛茨基
#重定向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查看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另见
俄羅斯LGBT政治人物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 伊戈尔·库尔恰托夫
- 列夫·托洛茨基
-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 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
- 夏伯阳
- 奥列格·舍宁
- 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
- 安东·马卡连柯
- 尤里·安德罗波夫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 尼古拉·雷日科夫
- 尼基塔·赫鲁晓夫
-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
- 弗拉基米尔·列宁
- 弗谢沃洛德·梅耶荷德
- 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
- 根纳季·久加诺夫
- 根纳季·亚纳耶夫
- 格奥尔基·契切林
-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
- 瓦西里·布柳赫尔
- 瓦连京·帕夫洛夫
- 瓦连京·瓦连尼科夫
- 米哈伊尔·加里宁
- 米哈伊尔·莫伊谢耶维奇·博特温尼克
- 约瑟夫·斯大林
-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维克托·塞尔日
- 罗伊·梅德韦杰夫
-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
- 許嘉誼
- 谢尔盖·基洛夫
- 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
- 阿列克谢·李可夫
- 阿尔卡季·盖达尔
- 阿歷珊德拉·金
- 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
俄羅斯被處決者
- 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
- 亚历山大·布雷金
- 保羅·亞歷山德羅維奇
- 偽德米特里三世
- 塔季扬娜·尼古拉耶芙娜
- 姆斯季斯拉夫·罗曼诺维奇
- 孔德拉季·费奥多洛维奇·雷列耶夫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 弗拉基米尔·克里莫夫斯基赫
- 彼得·施密特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
- 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
内务人民委员部军官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奥尔洛夫
- 亨里希·雅戈达
- 埃里希·梅尔克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斯科布林
- 彼得·斯米爾諾夫
- 拉夫连季·贝利亚
- 瓦西里·布洛欣
- 米哈伊尔·弗里诺夫斯基
- 阿布拉姆·斯卢茨基
- 魯道夫·阿貝爾
国家安全总委员
圣彼得堡政治人物
- 叶莲娜·斯塔索娃
- 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
- 尼古拉·什维尔尼克
- 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
- 尼古拉·叶若夫
- 弗拉基米尔·普京
- 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
- 德米特里·梅津采夫
- 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
- 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
- 阿列克谢·柯西金
- 鲍里斯·维亚切斯拉沃维奇·格雷兹洛夫
安葬于顿河修道院公墓者
- 伊万·什梅廖夫
- 伊扎克·巴别尔
- 克拉拉·鲁米扬诺娃
- 列昂尼德·克尔德什
- 尼古拉·叶若夫
- 弗拉基米尔·奥斯卡洛维奇·卡普佩尔
- 弗谢沃洛德·梅耶荷德
- 格里戈里·库利克
- 瓦西里·布柳赫尔
- 索羅門·米霍埃爾斯
- 谢尔盖·塔涅耶夫
- 谢苗·沃尔夫科维奇
- 魯道夫·阿貝爾
情報機構首長
第一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
第一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 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 安德烈·维辛斯基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基塔·赫鲁晓夫
- 拉夫连季·贝利亚
-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
- 格里戈里·库利克
- 特罗菲姆·李森科
- 瓦西里·布柳赫尔
- 瓦西里·捷格加廖夫
-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菲利普·戈利科夫
- 谢苗·布琼尼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苏联政府部长
- 亨里希·雅戈达
- 伊万·西拉耶夫
- 列夫·托洛茨基
- 列昂尼德·阿巴尔金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
- 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
- 拉夫连季·贝利亚
- 拉扎尔·卡冈诺维奇
- 瓦列里安·古比雪夫
- 瓦连京·帕夫洛夫
- 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 阿列克谢·李可夫
- 阿列克谢·柯西金
-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 鲍里斯·叶利钦
- 鲍里斯·普戈
苏联斯大林时期案件
- 1931年孟什維克審判
- 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 列夫·加米涅夫
- 列昂尼德·谢列布里亚科夫
- 尼古拉·克列斯京斯基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古拉·穆拉洛夫
- 工業黨審判
- 莫斯科审判
- 阿列克谢·李可夫
- 阿尔卡季·罗森戈尔茨
被處決的大規模謀殺犯
- 吳廷琰
- 埃列娜·齐奥塞斯库
- 埃米利奥·德博诺
- 塔哈·亚辛·拉马丹
- 宋成
- 尼古拉·叶若夫
-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 库恩·贝拉
-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
- 德拉查·米哈伊洛維奇
- 扬·安东内斯库
- 杨佳袭警案
- 杨新海
-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 毓賢
- 王斌余
-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
- 皮埃尔·赖伐尔
- 穆罕默德·阿吉马·卡萨布
- 穆蒂·拉赫曼·尼扎米
- 穆阿迈尔·卡扎菲
- 糯康
- 罗曼·冯·恩琴
- 萨拉希·费伦茨
- 萨达姆·侯赛因
- 贝尼托·墨索里尼
- 金載圭
- 阿里·哈桑·马吉德
- 陳儀
- 马加爵事件
- 黄勇杀人案
警察瀆職
亦称为 叶若夫,尼古拉·叶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