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偽德米特里三世

指数 偽德米特里三世

伪德米特里三世(Lzhedmitrii III;),是三位自稱為俄羅斯沙皇伊凡四世幼子————的最後與最神秘的一名。.

目录

  1. 12 关系: 執事察列維奇伊万哥罗德伊凡四世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俄罗斯混乱时期哥薩克納爾瓦河莫斯科英格里亞沙皇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2. 1582年出生
  3. 1612年逝世
  4. 俄羅斯被處決者
  5. 冒充者

執事

執事可以指:.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執事

察列維奇

察列維奇(英語:Tsarevich,Царе́вич,),又譯為沙皇子,是一個斯拉夫貴族頭銜,用來稱呼沙皇的兒子。 自1797年的通過後,這個頭銜便停止使用,並改用(Цесаре́вич)取代,用來指稱繼承人。察列維奇的弟弟會被稱呼為「Velikiy Knjaz」,意思是大親王(有時會被錯誤的翻譯為大公)。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最後一位被稱呼為「察列維奇」的人,他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唯一的兒子。雖然在阿列克謝的年代(1904)早已改制,他實際上的頭銜是沙皇太子,但他仍被以此稱呼。 在古代,這個頭銜也曾適用於喀山汗國、卡西姆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的可汗的後裔。自這些汗國被俄羅斯征服後,被遺棄的喬治亞王室或的後裔被允許使用察列維奇的頭銜,直到1833年他們發動一場目的為復興喬治亞王國的失敗政變為止。該頭銜此後降級為「Knyaz」。.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察列維奇

伊万哥罗德

伊万哥罗德(俄语:Ивангород;爱沙尼亚语:Jaanilinn)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一个城镇,位于圣彼得堡以西159千米,座落纳尔瓦河右岸俄罗斯与爱沙尼亚的边境处,与爱沙尼亚城市纳尔瓦隔河相望。伊万哥罗德2002年人口11,206人,以伊万哥罗德堡垒闻名。 伊万哥罗德是一个主要的边境城镇,塔林至圣彼得堡的铁路有在该城设站。 伊万哥罗德堡垒在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统治期间建成,堡垒以他的名字命名。它分别在1581年至1590年及1612年至1704年两段时期被瑞典人控制。从1649年到1945年,它属于纳尔瓦的一部分。 俄罗斯帝国灭亡后,新独立的爱沙尼亚共和国在1919年1月获得对纳尔瓦全市的控制权,包括伊万哥罗德,随后在1920年签订的《塔尔图条约》获苏俄承认。1944年二战期间,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当局于1945年1月把伊万哥罗德在行政上从纳尔瓦分拆出,划归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管辖,伊万哥罗德在1954年获得城镇的地位。 爱沙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俄罗斯认为《塔尔图条约》中定明的边界已被苏联重新划分的政区边界所取代,于是伊万哥罗德继续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因为俄爱两国关系紧张,新的边界协议仍未实施。.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伊万哥罗德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俄羅斯沙皇國的開創者。留里克王朝君主,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伊凡四世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Dmitrii Ivanovich,Dmitry Ivanovich),又譯為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是由名字「德米特里」和父名「伊萬諾維奇」所組成的斯拉夫人名,父親名叫伊凡(伊萬),名字又叫德米特里的人通常都是這個名字,並在後頭加上姓氏。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可能指:.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

俄罗斯混乱时期

混乱时期(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或动乱时代、空位时期、大動亂時代,整體而言是指西元1598年-1613年俄罗斯历史上金帳汗國控制力減弱、各大公國並立的时期。.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俄罗斯混乱时期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哥薩克

納爾瓦河

納爾瓦河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河流,發源自楚德湖東北端,流經愛沙尼亞和俄羅斯的接壤邊境,沿途城市有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最後注入納爾瓦灣,河道全長77公里,是進入芬蘭灣第二大流量的河流。 Category:愛沙尼亞河流.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納爾瓦河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莫斯科

英格里亞

英格里亞(Inkeri,或Inkerinmaa,Ингрия,或Ингерманландия,或Ижорская земля,Ingermanland,Ingeri,或Ingerimaa)是指涅瓦河流域中被芬蘭灣、納爾瓦河、楚德湖、拉多加湖所圍起的一個地區。中心城市是聖彼得堡。對俄羅斯來說,這一地區是俄羅斯往波羅的海和西歐的出口,因此在歷史上俄羅斯多次和其它國家爭奪此地。.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英格里亞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沙皇

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1605年至1618年間的俄波戰爭,俄國稱為大崩潰,或是波蘭稱之為迪米德里戰爭。是17世紀早期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沙皇國之戰爭,起因為沙皇瓦西里四世推翻和謀殺了波蘭支持的偽德米特里一世,自任沙皇,開創了,引起政局動盪。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對此干涉,並於1609年侵攻俄國。1610年,波蘭軍總司令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莫斯科,滅亡叔伊斯基王朝,齊格蒙特三世之子瓦迪斯瓦夫任沙皇,開啟了俄羅斯瓦薩王朝。 在南方的梁贊公爵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在梁贊召開全俄縉紳會議,組建臨時政府。加上親王成功抵擋攻入梁贊。但卻被堂弟下毒毒殺,頭顱被砍下送交波蘭人,致使臨時政府大亂。波蘭人隆重地埋葬了米哈伊爾的首級,並拒絕德米德里對波蘭效忠。他本人後來率軍投降瑞典方,在被波軍擒獲,除在北方與瑞典王國進行率軍南下救援的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公爵和庫茲馬·米寧的民兵,波蘭軍基本消滅了反抗勢力。波扎爾斯基六度被波軍圍困,均能突圍而出,反阻截若烏凱夫斯基攻打臨時政府所在地梁贊。波扎爾斯基因在1610年11月至1611年7月上旬指揮少量軍隊在伏爾加河一帶牽制波蘭軍,拯救了臨時政府,被稱為祖國母親的救星。 1611年8月,波蘭的戰線不斷延伸,波扎爾斯基採用消耗戰形式,以俄國的大縱深和廣大人力截斷波軍的補給線。同時派遣從南部分兵直攻圖拉,主軍從梁贊西上攻打科洛姆納,在莫扎斯克大敗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幾乎一度攻至莫斯科。若烏凱夫斯基迅速反應南下阻截,波扎爾斯基退兵,但被波軍分隊的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突襲,受傷險死。但由庫茲馬·米寧的援軍救回,米寧還帶來了40,000士兵,令俄軍成功維持戰線。1612年10月20日,波扎爾斯基和米寧軍推進至莫斯科,乘若烏凱夫斯基主軍不在的時機,攻入莫斯科。1612年11月1日,俄軍收復首都莫斯科。1613年2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選舉大牧首之長子,17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在經過5年多的戰爭後,俄國成功收復大片失土,並抵擋了波蘭軍最後一次對莫斯科的反攻,最終以割讓了切爾尼戈夫和斯摩棱斯克為代價結束了戰爭。 瑞典王國在此次戰爭中,亦與雙方時戰時和,時與波蘭立陶宛聯邦進行,亦同時與俄羅斯進行因格里亞戰爭。最終在1617年,瑞典新任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授意下,俄瑞雙方簽訂,兩國共同對波蘭作戰。.

查看 偽德米特里三世和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

另见

1582年出生

1612年逝世

俄羅斯被處決者

冒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