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單脊龍屬

指数 單脊龍屬

單脊龍屬(屬名:Monolophosaurus)又稱單嵴龍,是種斑龙超科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單脊龍的屬名意為「有單冠飾的蜥蜴」,意指牠們頭顱骨上的單一冠飾。 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約1億68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根據目前的唯一的很完整標本,單脊龍的身長可達6公尺(20呎),高度為2公尺(6呎),重量可達550公斤(1500磅)。單脊龍的唯一化石,有10個神經棘有斷裂的跡象,可能還有第11個神經棘也斷裂。肌腱連接至第11個神經棘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363.

29 关系: 动物堅尾龍類川東虛骨龍屬中國中国古动物馆五彩冠龍侏罗纪單脊龍屬石樹溝組獸腳亞目異名異特龍超科颅骨裸名鳥獸腳類蜥形纲蜥臀目赵喜进董枝明脊索动物恐龙棘龍科模式種演化支新疆斑龍科斑龍超科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單脊龍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堅尾龍類

堅尾龍類(学名:Tetanurae)是個演化支,包含大部分的獸腳亞目恐龍(也包含恐龍的後代鳥類)。堅尾龍類首次出現於侏儸紀早期或中期。 許多著名的恐龍屬於堅尾龍類,包括:始祖鳥、異特龍、偷蛋龍、棘龍、暴龍、迅猛龍、以及所有現代鳥類。第一種被命名的中生代恐龍是斑龍,是一種基礎堅尾龍類恐龍。.

新!!: 單脊龍屬和堅尾龍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属.

新!!: 單脊龍屬和屬 · 查看更多 »

川東虛骨龍屬

川東虛骨龍屬(學名:Chuandongocoel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東部,所屬地層是大山鋪組的下沙溪廟組,地質年代是侏羅紀中期的巴統階或卡洛夫階。 模式種是原始川東虛骨龍(C.

新!!: 單脊龍屬和川東虛骨龍屬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單脊龍屬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Paleo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缩写“PMC”),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

新!!: 單脊龍屬和中国古动物馆 · 查看更多 »

五彩冠龍

五彩冠龍(學名:Guanlong wucaii)是暴龍超科下的一種恐龍,屬於原角鼻龍科,是其已知最早的暴龍類恐龍之一,生活於1億6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牛津階,比牠著名的親屬暴龍要早9千2百萬年。.

新!!: 單脊龍屬和五彩冠龍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新!!: 單脊龍屬和侏罗纪 · 查看更多 »

單脊龍屬

單脊龍屬(屬名:Monolophosaurus)又稱單嵴龍,是種斑龙超科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單脊龍的屬名意為「有單冠飾的蜥蜴」,意指牠們頭顱骨上的單一冠飾。 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約1億68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根據目前的唯一的很完整標本,單脊龍的身長可達6公尺(20呎),高度為2公尺(6呎),重量可達550公斤(1500磅)。單脊龍的唯一化石,有10個神經棘有斷裂的跡象,可能還有第11個神經棘也斷裂。肌腱連接至第11個神經棘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363.

新!!: 單脊龍屬和單脊龍屬 · 查看更多 »

石樹溝組

石樹溝組(Shishugou Formation)是一個位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中生代地層。其年代可追溯至侏羅紀中晚期(巴柔階至牛津階),約1億7000萬到1億6000萬年前。已在此地發現恐龍等古生物的化石遺骸。Weishampel, David B; et al.

新!!: 單脊龍屬和石樹溝組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單脊龍屬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異名

名(英語:synonyms)或稱同物異名,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表示用來指稱同一分類單元(taxon)的不同命名,此用詞在動物學與植物學上的用法不甚相同。.

新!!: 單脊龍屬和異名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超科

特龍超科(Allosauroidea)又譯躍龍超科,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是演化支,包含以下四科:中棘龍科、鯊齒龍科、新獵龍科、以及異特龍科。目前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物種為時代龍,出現於中侏儸紀巴柔階的中國;而其中存活到最晚的物種為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齒河盜龍,屬於新獵龍科。異特龍超科擁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大型眼眶、手部擁有三個手指、以及頭部上的角狀物與隆起物。異特龍超科之中,最著名也最為大眾所知的物種為北美洲的異特龍。.

新!!: 單脊龍屬和異特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單脊龍屬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裸名

裸名(nomen nudum)为拉丁词汇,意为“赤裸的名称”,用于分类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的命名。 该词是用于表示一个长得像学名,或是本来打算将其用作学名但没有使用的名称。因为该名称未与充分的描述一起被发表,所以是一个“裸体”的名称。其在正式的场合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裸名没有正式学名的资格,所以之后的学者可以发表一个与其拼写相同的学名。如果同一个作者发表了一个名称,前一个被作为裸名,而后一个因含有符合标准的描述而被作为学名,那么后者发表的日期将成名该名称的命名日期。 根据动物学命名法,裸名即是无效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有如下定义: 同时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含有这样的规则: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中有如下定义: 這樣的學名稱為裸名,且必須於此名稱加註nomen nudum 或nom.

新!!: 單脊龍屬和裸名 · 查看更多 »

鳥獸腳類

鳥獸腳類(学名:Avetheropoda)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肉食龍下目與虛骨龍類Holtz Jr., T. R., Molnar, R. E. & Currie, P. J. 2004.

新!!: 單脊龍屬和鳥獸腳類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單脊龍屬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蜥臀目

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髖關節」之意)。是恐龍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Seeley, H.G. (1888).

新!!: 單脊龍屬和蜥臀目 · 查看更多 »

赵喜进

赵喜进()中国古生物学家。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在烟台市长大。1953年在烟台一中高中毕业,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4年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的俄语。1956年到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生物学。1960年毕业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恐龙的研究,直到1995年退休。赵喜进曾带领考察队先后到云南、四川、内蒙古、宁夏、新疆和西藏等地进行了大量野外考察,发掘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并发现了铜、煤、石油等矿藏。其发现定名的恐龙包括:.

新!!: 單脊龍屬和赵喜进 · 查看更多 »

董枝明

董枝明(),中国山东威海人,著名古生物学家。 董枝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起兼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培养了数名外国留学生。董枝明长期从事恐龙化石的采集和研究工作,记述、命名的恐龙新属种达36种,有“中国龙王”之美誉。 董枝明还撰写了多本恐龙科普读物,其中经典的作品包括:《恐龙的故事》(北京,1975),《恐龙大地》(中英文对照,台湾,1996),《龙鸟大传》(北京,2009)(与邢立达合著),《亚洲恐龙》(昆明,2010)等。 董枝明曾主导对中国自贡和禄丰等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协助修建了自贡恐龙博物馆,禄丰世界恐龙谷;此外还指导了中国几乎所有恐龙化石点的挖掘与研究。 1986年伊始,董枝明先后组织并领导了“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1986-2000)等多次国际科学考察活动,并于1986年和1989年两次进入北极考察。.

新!!: 單脊龍屬和董枝明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單脊龍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腱(或稱肌腱)是一堅韌的結締組織帶,通常將肌肉連接到骨骼,並可承受張力。腱類似韌帶和筋膜,都是由膠原蛋白組成;不過,韌帶是連接骨骼,而筋膜則連接肌肉。肌腱與肌肉一起作用產生動作。.

新!!: 單脊龍屬和腱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單脊龍屬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棘龍科

棘龍科(Spinosauridae)是群獨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是一群群獸腳類恐龙,比較有名的棘龍生活在下阿爾布到白堊紀森諾曼阶段,约112至97百万年前。牠們是群相當大型的二足掠食動物,擁有修長、類似鱷魚的頭顱,上有圓錐狀的牙齒,這些牙齒有非常小的鋸齒狀邊緣,或者沒有鋸齒狀邊緣。齒骨的前部牙齒往外突出,成為這群動物的外表特徵。棘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棘龍的背部帆狀物,由多條神經棘構成。這些帆狀物的功能仍在爭論中,但普遍的解釋是做為調節體溫使用、用來威嚇可能的攻擊者、或是視覺辨識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更提出,這些神經棘支撐者由肌肉、脂肪構成的隆肉Bailey, J. B. (1997).

新!!: 單脊龍屬和棘龍科 · 查看更多 »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新!!: 單脊龍屬和模式種 · 查看更多 »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新!!: 單脊龍屬和演化支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單脊龍屬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斑龍科

斑龍科(Megalosauridae)又名巨龍科、巨齒龍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科,屬於蜥臀目。牠們是群肉食性恐龍,體型範圍從小到大,擁有銳利的牙齒,每個手掌有3個指爪。著名的物種包括:斑龍、美扭椎龍、扭椎龍、以及蠻龍。斑龍科僅存活於侏儸紀中期到晚期,化石發現於目前的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斑龍科被大多數研究人員,例如塞里諾、奧利舍夫斯基、霍爾茲…等人,認為是棘龍科的近親。.

新!!: 單脊龍屬和斑龍科 · 查看更多 »

斑龍超科

斑龍超科(Megalosauroidea)又譯巨龍超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個超科,牠們生存於中侏儸紀到中白堊紀。棘龍科可能屬於斑龍超科。斑龙超科的定义为:和巴氏斑龙有比脆弱异特龙和家麻雀较远的最近共同祖先的物种。 该演化支包含了棘龙属、斑龙属和蛮龙属。.

新!!: 單脊龍屬和斑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将军单脊龙將軍廟單脊龍將軍廟龍單嵴龍單棘龍單脊龍江氏單脊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