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是佛陀在世時十個主要弟子。.
查看 富樓那和十大弟子
大迦葉
#重定向 摩訶迦葉.
查看 富樓那和大迦葉
婆罗门
婆罗门(英文: Brahmin; ब्राह्मण )是印度教的祭司贵族,属于瓦爾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主持王室儀典,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古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印歐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献,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報。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莊。 婆羅門多数为素食者,但阿薩姆婆羅門有許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魚、雞、鴿、羊肉和鴨蛋(多数是祭神後的牲礼)。孟加拉的婆羅門吃魚。 除了祭司外,他們也擔任宮廷文士、科學家(星象家、數學家)、教師和公務員。在二十世紀上半叶,婆羅門在政府某些職位領域佔75%。.
查看 富樓那和婆罗门
富蘭那迦
富蘭那迦(Purnaka),又作富樓那、富蘭那、富羅那,佛陀弟子。為波羅奈國長者,與耶舍為友,後成為佛陀最初的弟子之一,證阿羅漢果。.
查看 富樓那和富蘭那迦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查看 富樓那和彌勒菩薩
忍辱
#重定向 忍 (佛教).
查看 富樓那和忍辱
净饭王
舒投德那·喬達摩(梵語及巴利語:Śuddhodana Gautama),意思是純凈的稻米,所以稱為凈飯王。是前6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國王,为悉達多之父。.
查看 富樓那和净饭王
窟外集結
窟外集結,又稱界外集結,佛教術語,意指在王舍城七葉窟外發起的集結,漢傳佛教傳說稱大眾部起源於此次集結,這次集結的內容多數被歸入論藏及雜藏之中,大乘佛教許多經典也被認為起源於此次集結。窟外結集一般相信是一不可靠的傳說。.
查看 富樓那和窟外集結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འཕགས་པ་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ཞེས་བྱ་བ་མདོ།།།・維摩経 ゆいまきょう/ヴィマラキールティ・ニルデーシャ・スートラ)。漢文大藏經中曾翻譯七遍,而目前僅剩三種版本:三國時代之支謙譯本/魏晉南北朝時之鳩摩羅什譯本/初唐朝時之三藏法師譯本。目前流通的版本中,由'''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為《維摩詰所說經》最為通行,而有玄奘的版本則名為《不可思議解脫經》或《淨名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於吐蕃僧諍記於吐蕃王朝的三耶寺中支那的大乘和尚和天竺的寂護論師和其弟子蓮花戒論師的激變過程,共歷時二年。本部經典的發生地點為今日的藏區,也就是吐蕃王朝的第一間中印風格的佛教寺院,更可以追溯到阿含經中的周利槃陀伽在大乘佛法傳至東方藥師琉璃佛國的中華疆域之具體菩薩相。 本经典的梵文转写本於西元2001年於布达拉宫中发现,被判定为12世纪左右的事情,由聖嚴法師的母校大正大學的團隊發現。 在中國的甘肅省的敦煌石窟中,有許多維摩詰的變經圖畫,而以前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時僧人也以演繹的方式來吸引觀眾,可以說是佛法世俗與大眾化的開端和鼻祖。本經也是少數在法會時不使用,但反而以文學作品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學經典,胡適將它說是「最美的佛典文學」。 『維摩』代表「無垢」,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而後玄奘所翻譯的『無垢』則為「維摩」意譯。羅什所翻經名中之『詰』字在梵文為 “Nirdésa",意在「解說」和「宣說」,英文應可翻譯為 "EXPOUND",而玄奘則就用『說』字來翻譯。就三種版本中,只有羅什將佛經的主角歸於維摩詰本身,而支謙和玄奘還是將佛經的主角放在佛陀身上。.
查看 富樓那和維摩詰所說經
韋馱
韋馱(梵語:Skanda),原譯作塞建陀、私建陀,簡稱建陀,後“建”被誤寫為“違”,再簡化為“韋”,變成韋陀。是佛教的知名護法神,為執金剛神之一。韋馱天的形象,原本是夜叉相,但現今一般是作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將軍身相。世傳他統領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也有人將韋馱菩薩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页,以此表示護持正法之意。.
查看 富樓那和韋馱
鹿野苑
鹿野苑(सारनाथ,Sārnāth,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约10公里处,舊稱伽尸國,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查看 富樓那和鹿野苑
迦毗羅衛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毘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爲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查看 富樓那和迦毗羅衛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查看 富樓那和阿罗汉
阿若憍陈如
阿若憍陳如(巴利文:Añña Kondañña,梵文:Ajñāta Kaundinya),又稱阿若憍陳如、阿若拘鄰、憍陳那、阿若憍憐、居鄰、居倫。佛教五比丘之一,是釋迦牟尼僧團第一位證阿罗汉果的僧侶,為僧團中最長老,常居上座,有「聖首」之稱。.
查看 富樓那和阿若憍陈如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查看 富樓那和释迦牟尼
雜藏
藏,佛教術語,產生於部派佛教早期,在法藏部、化地部和大眾部的律藏記載中,雜藏是指三藏中經藏內除四《阿含經》外的其他經典,南傳佛教稱之為《小部》、《小尼柯耶》。《增壹阿含經·序品》的記載中稱三藏之外的其他教典為雜藏。.
查看 富樓那和雜藏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查看 富樓那和涅槃
亦称为 滿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