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宗谷

指数 宗谷

宗谷,為日本北海道的地名及行政區劃名稱,通常被用於表示宗谷綜合振興局的轄區。.

31 关系: 名寄市名寄站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宗谷岬宗谷綜合振興局宗谷郡宗谷號巡視船宗谷號列車宗谷村宗谷本線宗谷海峡库页岛俄罗斯帝国北海道军舰函館本線稚內市稚內車站特急列車行政区划札幌站振興局海峽海军日俄战争日本旭川市旭川車站打撈

名寄市

名寄市()是位於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北部名寄盆地中央的城市,天鹽川和名寄川在此合流。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nay-or-putu」,意思為注入到河川的地方,指的就是名寄川匯入天鹽川的河口。.

新!!: 宗谷和名寄市 · 查看更多 »

名寄站

名寄站()是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宗谷本線沿線一個由JR北海道與日本貨物鐵道(JR貨物)所共同經營的鐵路車站,位於北海道名寄市東一條南6丁目。車站編碼為W48。電報略號為ナロ。 名寄車站是特急列車「超級宗谷」、「佐呂別」(サロベツ)及快速列車「名寄」(なよろ)的停車站。.

新!!: 宗谷和名寄站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是明治維新至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結之前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擁有、或計劃擁有的艦艇一覽。 另外,屬於陸軍船舶兵擁有的船舶請參考大日本帝国陆军兵器列表 再者,關於艦種類別及等級,基本上為竣工時。於終戰時被廢除的類別則不在此限。另外曾作變更的除特別記述外均會以較最要的作為類別的分類,而航空母艦改造等的重要情況下將會在艦種變更前後都作分類。關於日本海軍艦種類別變遷、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条目说明,將會在另一條目記述。.

新!!: 宗谷和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 查看更多 »

宗谷岬

宗谷岬()是一位於日本北海道稚內市範圍內的海岬,以「日本最北端之地」著名。 名稱源於阿伊努語「so-ya」,意思是岩石海岸。.

新!!: 宗谷和宗谷岬 · 查看更多 »

宗谷綜合振興局

宗谷綜合振興局(),為日本北海道道北地方的振興局,設於稚內市。.

新!!: 宗谷和宗谷綜合振興局 · 查看更多 »

宗谷郡

宗谷郡()為日本北海道宗谷綜合振興局的郡,位於宗谷綜合振興局中部,為北海道不含島嶼的區域中最北方的郡。.

新!!: 宗谷和宗谷郡 · 查看更多 »

宗谷號巡視船

宗谷(そうや、船編號:PL107)是一艘日本破冰船。於大日本帝國海軍服務期間為特務艦,後來成為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巡邏船)。該船為日本初代南極觀測船,是唯一現存舊帝國海軍的艦船。到現時為止仍擁有船籍,並受日本船舶法的管轄,必要時可解開船纜航行。船名以北海道北部宗谷岬與樺太之間的宗谷海峽來命名。.

新!!: 宗谷和宗谷號巡視船 · 查看更多 »

宗谷號列車

| | 超級宗谷2號 宗谷()是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經函館本線及宗谷本線往返札幌與稚內的特急列車班次名稱。此列車是來往北海道道央與道北地區的最高等級列車。 超級宗谷號的列車名是承襲自過去日本國鐵時代的準急與急行列車「宗谷號」。現時宗谷線內的優等列車,除了宗谷與超級宗谷號之外,還有過去主要行駛宗谷本線與天北線、但目前行駛路線與超級宗谷相同的日間特急列車「佐呂別」號()。隨2017年3月4日起時刻表修改,佐呂別號改為由旭川站開出,並採用與宗谷號相同的261系柴聯車行走。而宗谷號亦由每日2來回縮減為1來回,當中宗谷2、3號改為佐呂別2、3號。「超級宗谷」的稱號也隨之取消。.

新!!: 宗谷和宗谷號列車 · 查看更多 »

宗谷村

宗谷村()為過去位於日本北海道宗谷支廳北部的行政區劃,位於現今稚內市的東北部區域,已於1955年2月1日併入稚內市。原為日本最北方的市町村,併入稚內市後,稚內市成為日本最北方的市町村,猿拂村成為日本最北方的村。 一般認為名稱源自宗谷岬的北方的辯天島阿伊努語原名「so-ya-suma」,意思是「海岸中岩石多的地方」。.

新!!: 宗谷和宗谷村 · 查看更多 »

宗谷本線

宗谷本線()是一條北海道旭川市的旭川站,途經名寄市的名寄站連接稚內市的稚內站,屬於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的鐵路線(地方交通線)。.

新!!: 宗谷和宗谷本線 · 查看更多 »

宗谷海峡

宗谷海峡(),或稱拉佩魯茲海峡(La Pérouse Strait,Пролив Лаперуза,拉丁轉寫:Proliv Laperuza),是位於俄罗斯萨哈林岛(庫頁島)與日本北海道之間,貫通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的海峽。長40公里,深20至40米。.

新!!: 宗谷和宗谷海峡 · 查看更多 »

库页岛

库页岛,俄语名为萨哈林岛(Sakhalin)、日语名为樺太岛()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岛屿,位于北太平洋,日本以北,紧邻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属于萨哈林州。其地形南北狭长,外形像一條魚,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冬季气候寒冷,夏季短暫且凉爽多雾,地理處於地震帶。年降雨量平原地区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岛上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森林與石油、煤矿资源及漁業。 庫頁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9.3萬人(2010年1月1日估计),居住在该岛上的主要民族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雅库特人和鄂溫克人等。其中俄罗斯人数量最多,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最大城市为南萨哈林斯克。 19世紀前,庫頁島原為當地遊牧民族居住地;並斷斷續續由中国中原王朝統治過,被称为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庫頁島被俄国稱為萨哈林,日本稱為北蝦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樺太。十九世紀時清政府並未有效管轄該島,僅僅派員數年巡查一次。1858年,俄罗斯帝国通過《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割让庫頁島。1905年,日本通過《樸資茅斯條約》獲得庫頁島南部(北緯50°以南)。1905年和1918年至1925年间,日本曾统治库页岛全境。1945年2月11日,英美領導人於《雅爾塔協定》中與蘇方達成協議,承諾使日本佔據的庫頁島南部歸還蘇聯,同年8月8日,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占领库页岛全境。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庫頁島南部(北緯50°以南)和千島群島的主權,目前库页岛全部由俄羅斯控制。.

新!!: 宗谷和库页岛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宗谷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北海道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现时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区划,道廳所在地(首府)是札幌市。全境面積78,420.79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的人口約有544萬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亦可以指北海道行政區所在的島嶼。北海道本島和本州、四国、九州並為日本四大島嶼之一,面積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亦是世--面積第21大島嶼。 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在過去曾將北海道和庫頁島、千島群島等愛努人居住的地區統稱為阿依努茅希利(阿伊努語假名:アィヌモシㇼ,转写:Aynu-mosir),意為人類居住之處。而和人古代則稱愛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此外和人還曾使用過渡島、越渡島等名稱代指北海道。在明治政府設立開拓使之後,政府考慮修改蝦夷地這一名稱。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險的松浦武四郎向政府提出了北加伊(ほっかい)道、海北道、海東道、日高見道、東北道、千島道六個方案。最後政府決定採用「北加伊道」這一名稱,並且效仿律令制時代五畿七道中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將「加伊」改為「海」字,此為北海道名稱由來。北海道的人口密度遠較日本其他地區為低,這使得北海道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農地,成為日本重要的食糧提供基地;亦讓北海道保留有未經人工干預的自然環境,吸引眾多遊客到訪。.

新!!: 宗谷和北海道 · 查看更多 »

军舰

军用舰船,简称军舰,是列入海军或其他军兵种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17世纪中叶,开始依甲板层数和火炮数量给战舰分级。一,二,三级舰火力力量强,作战时排成一线战列进行射击,故称战列舰,它们构成海军的基本战斗核心;四,五级舰火力较弱,但航速较快,被称为巡防艦,其使命是进行侦察和在海运航线上活动;六级舰主要用于通信勤务。 19世纪在军舰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动力,船体,火炮等方面完成了由古代战船向现代军舰的演变。 1813年,建成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装有20门大炮的德莫罗哥斯号。它是由著名的美国科学家“蒸汽船之父”富尔顿设计的,这实际上是一座用明轮推动的浮动炮台。明轮效率低,在海战和风浪中容易受损,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蒸汽动力军舰的发展。 1816年螺旋桨推进器诞生之后,英国于1844年前后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战舰-响尾蛇号,这导致了蒸汽机终于成为军舰主要动力。但在此后的相当于长的一段时间内,军舰上用保留风帆作为辅助动力。19世纪末,人们开始研制以汽轮机为动力的军舰,第一艘 装有汽轮机的军舰是1904年下水的英国紫石英号巡洋舰。 早在火炮开始用于海军时,人们就萌发了建造装甲舰的思想。 1792年,西班牙和法国人围攻直布罗陀要塞时,就曾在木制风帆战船上安装装甲,以抵御岸炮的炮火,但是由于动力的问题,使建造装甲舰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只有在蒸汽机得到应用后,才使它能够从梦想变为现实。 1854年,法国建造了一座装有10厘米厚钢板装甲浮动炮台,用它来袭击俄国的克里米亚要塞,它经受住了俄军的猛烈炮火,而俄军却在法国军舰的攻击下被迫投降。这使各海军大国接受了需要装甲军舰的思想,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军舰。 1859年,法国首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装甲军舰-光荣号装甲巡洋舰。“光荣”号是一艘木壳装甲舰,木制船身,包有铁皮装甲,以蒸汽机为主机,以风帆为辅助动力,排水量5617吨,装备有36门舷炮。它的设计师是杜普罗梅。 1861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初期的装甲军舰是在木壳或铁壳军舰的两舷中部或整个船舷装上装甲,蒸汽机功率不足,还需辅以风帆。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能够生产出马力大而又经济可靠的蒸汽机,不需风帆助力之后,才得以建造全装甲的军舰。 早期的蒸汽动力军舰装备的还是固定的舷炮,并且是从炮口装填球形实心背景的前装式滑膛炮。就在装甲战舰问世之际,开始出现了安装在军舰纵轴线上用装甲防护的旋转炮塔型舰炮。它可以根据需要向各个方面开炮,这使舰炮的数量可一下子减少一半。1906年,英国制造的以汽轮机为主机,装有5座双联装炮塔的装甲舰无畏号戰艦下水了,它标志着现代军舰朝代的开始。.

新!!: 宗谷和军舰 · 查看更多 »

函館本線

函館本線()是一條由北海道函館市的函館站起途經長萬部站、小樽站、札幌站連結旭川市的旭川站,屬於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的鐵路線(幹線)。.

新!!: 宗谷和函館本線 · 查看更多 »

稚內市

內市()是位於日本北海道北部的城市,也是宗谷綜合振興局所在地,是日本實際控制領土中的最北端(未含與俄羅斯有爭議的北方四島),也因此轄區內有許多事物被冠上「日本最北」的稱號。東面向鄂霍次克海,西面日本海,北為宗谷海峽,從最北端的宗谷岬到對岸庫頁島南端的西能登呂岬的距離約為43公里。宗谷本線位於市中心的稚內車站同時也是日本最北的鐵路車站,車站並設有紀念碑供旅客拍照留念。年均溫只有攝氏7℃。稚內市現在的主要產業包括了漁業、農業和觀光業。 名稱則是來自阿伊努語的「yam-wakka-nay」,意思為冰冷的河川。.

新!!: 宗谷和稚內市 · 查看更多 »

稚內車站

內車站()是一位於日本北海道稚內市內的鐵路車站,也是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宗谷本線的終點站。稚內車站除了是稚內這個位於日本最北市級行政單位的主車站之外,在1945年蘇聯佔領日方稱為「樺太」的庫頁島、日本失去的控制之後,稚內就繼承了日本國境內最北端鐵路車站(位於北緯45度24分44秒)的稱號。.

新!!: 宗谷和稚內車站 · 查看更多 »

特急列車

#重定向 特別急行列車.

新!!: 宗谷和特急列車 · 查看更多 »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辖境进行的行政分区。各国的行政区划,由于国情不同,名称和分级各不相同。.

新!!: 宗谷和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郡,是中国、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內地區使用的一個行政區劃單位,起源於中國戰國時代。汉语中,也常常将某些外国的二、三级行政区划翻譯為为郡。 郡,由秦朝起,曾作为第一或第二级行政区划,唐朝之后已经不使用,宋朝人雅稱州為郡,明代以後,士人雅稱府為郡。.

新!!: 宗谷和郡 · 查看更多 »

村是指人類群居之地,通常以一個地理區或社區為範圍;在英文的定義中,規模通常略大於村鎮,而小於市鎮,與集鎮類似。現代多作為行政區劃單位。.

新!!: 宗谷和村 · 查看更多 »

札幌站

札幌站()位於日本北海道札幌市北區,整個車站建築體除了車站站房與月台之外,還包含了JR塔大樓(JR Tower)、數家百貨公司與地下街,構成一龐大的站區。札幌車站是由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所經營,經過該站的鐵路線包含了函館本線、千歳線(千歲線的實際起點位於白石車站,但所有行駛該線的列車都是自札幌起迄)、札沼線(又名學園都市線,其實際起點是桑園車站,狀況與千歲線相同)。除了幾條JR路線外,在札幌車站南邊一小段距離的地底下,札幌市交通局在此設有一座大型地下鐵車站,同樣也是名為札幌車站,但其日文名是以平假名書寫(さっぽろ駅),與使用漢字的JR札幌車站不同。地下鐵札幌車站是南北線與東豐線的轉運車站。JR札幌車站的使用人次為北海道之首。.

新!!: 宗谷和札幌站 · 查看更多 »

振興局

振興局可能是指:.

新!!: 宗谷和振興局 · 查看更多 »

海峽

#重定向 海峡.

新!!: 宗谷和海峽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宗谷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宗谷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宗谷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旭川市

旭川市()是日本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境內的一個城市,是北海道僅次於札幌市的第二大城,現為中核市,也是該振興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近年來以旭山動物園和旭川拉麵聞名日本國內外,現與釧路市同被指定為北海道的國際會議觀光城市。 位於上川盆地的中央,境內有石狩川、忠別川、美瑛川、牛朱別川等共130條大小河川通過,並建有740多座橋樑,因此旭川市又有「河的城市」之稱;其中以位於石狩川和牛朱別川會流處,1932年完成的鐵製拱橋──旭橋──最受到市民的喜愛,除了是旭川的象徵外,也被指定為北海道遺產。 又由於位處道北地區的中心位置,旭川市除了是附近地區行政、商業與工業方面的核心城市外,本身也因多條主要鐵路與公路路線在此交會,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因地處北海道內陸,冬夏溫差大,曾在1902年1月25日出現-41.0℃的日本氣象官方觀測紀錄的史上最低溫纪录;夏季温暖,偶有炎热天气。但由於無梅雨又少有颱風侵襲,因此降雨少且濕度相对较低。 與大部分北海道地區的地名相同,旭川的地名也源自於當地原住民愛奴族的語言。愛奴族稱呼流經此地的忠別川為「有著波浪的河川」(ciw-pet/チウ・ペツ)或是「秋天的河川」(cuk-pet/チュク・ペツ),但卻被誤會為是發音類似的「日之川」(cup-pet/チュッ・ペツ),並進一步演變為「旭川」而成為地名旭川市官方網頁 - 旭川的概要 。.

新!!: 宗谷和旭川市 · 查看更多 »

旭川車站

旭川車站()是日本北海道中部城市旭川市的主要車站。位於旭川市宮下通8丁目,是隸屬於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的三條鐵路路線函館本線、宗谷本線與富良野線之交匯點,是JR最北端的高架車站之一。.

新!!: 宗谷和旭川車站 · 查看更多 »

打撈

打撈(英文:Marine salvage)是一種於水域進行尋回屍體或者物件的技術。.

新!!: 宗谷和打撈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