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守一

指数 守一

守一,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中國道教漢代六朝時最重要的一種冥想法,修道者閉關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顯形,與軀體合而為一。守一法以《道德經》為理論上的依據,相信「一」既是道,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袪除百病,消災解難,通神接真,甚至長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強調,守一並非最高道術。魏晉以後,守一變得複雜化,守一變成守三一,「一」分處於上、中、下三丹田,甚至統領一身24位身神;也有道士教人存思「一」分身多人,或同時存思天上星斗及其他仙真。漢代六朝時,守一法廣受推崇,唐宋時道教的內丹術亦沿用此詞,描述煉內丹的體驗。 東漢至魏晉初期譯出的佛經中,也曾使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佛教禪定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一境性。許多學者相信這是一種格義的手法,採取道家典籍的術語來轉譯佛經。學者湯用彤則認為這個名詞由佛經譯者所創,連同修習方法,一同影響了道教發展。.

34 关系: 太平經中國丹田三昧一境性庄子唐高宗冥想六朝先秦禪坐禪定禅宗莊子 (書)道家道德經道信道藏道教靈寶五符經西昇經饒宗頤襄楷魂魄葛洪臟腑老子李豐楙格義汤用彤汉桓帝汉朝方士

太平經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中國最早的道教經典,東漢道教太平道的典籍,170卷,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在東漢至唐代,《太平經》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是漢末太平道的主要經典,被視為傳達天命的讖書,構成道經「三洞四輔」中的太平部,輯入歷代道藏,宋代以後逐漸為人淡忘。《太平經》詳細記載幾位修道師徒的對答,內容主張學仙修道,輔佐君王,行善積德,調和陰陽,教授「守一」冥想、服食符文等道術,綜合各種道教觀念與神仙方術,以治病袪邪,開創更有系統的神仙理論,成為後世道教思想的基礎之一。現代學者對《太平經》有不同解讀,部份學者認為此經擁護烏托邦式的救世主,或提倡農民革命,亦有學者認為《太平經》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只追求太平與和諧的世間秩序。.

新!!: 守一和太平經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守一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時用的术语,但现在已被各門各派气功或運氣方法(如唱歌及說話用丹田氣,可減小聲帶受損機會),广为引用。按韓國《东医宝鉴》中《仙经》,不仅指出丹田位置所在,而且还阐述了功能,原文如下“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約為臍下三指距離)。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儲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若根據抱朴子內篇卷十八地真所言,則「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閒,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 若根據太上老君中經第十七所言,則「丹田……在臍下三寸,附著脊膂,兩腎根也。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黃、上白、下黑方圓四寸之中」,雖同樣說位於臍下,但方圓四寸是個不小的範圍,可說幾乎含括小腸盤繞處。.

新!!: 守一和丹田 · 查看更多 »

三昧

#重定向 三摩地.

新!!: 守一和三昧 · 查看更多 »

一境性

一境性(巴利文與एकाग्रता,),又稱心一境性(citta-ekaggatā,音譯為質多醫迦阿羯羅多),佛教術語,是指讓心集中在一個地方,以進入禪定狀態。它是一種心所,相當於三摩地,說一切有部將它列入大地法之一,南傳上座部將它列為七個遍行心所之一。.

新!!: 守一和一境性 · 查看更多 »

庄子

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唐玄宗天寶初(742 CE),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子部道家類。.

新!!: 守一和庄子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守一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冥想

冥想,心性鍛鍊法,在 瑜伽裡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在佛教也可称为坐禅。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於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二為心裡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複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 通常必須先於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效果與副作用,所以必須依賴有經驗的老師指導。 道家也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积精全神”、“守一”、“心斋”、“坐忘”之类的冥想方法。上清派强调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等。.

新!!: 守一和冥想 · 查看更多 »

六朝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六個朝代:.

新!!: 守一和六朝 · 查看更多 »

先秦

先秦,全稱為先秦时期(又稱先秦時代),是中國對中国古代史所做劃分的時間區間, “先秦”有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 也是有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的时代的统称,上古时代、三代(即夏商周)都是先秦時期歷史的一部份。由於秦朝是中國君主集權與部落共主與封建的分水嶺,君主集權自秦朝才開始,故先秦時期也是中國政治處於部落共主或封建制度的時期。.

新!!: 守一和先秦 · 查看更多 »

禪坐

坐,又稱坐禪、打坐、靜坐或宴坐,佛教術語,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源起於印度瑜伽,後被釋迦牟尼接受,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一。 禪坐姿勢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禪坐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新!!: 守一和禪坐 · 查看更多 »

禪定

定(英語:Zen),漢傳佛教術語,利用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 禪定是由梵文禪那(Dhyāna)的簡稱「禪」,與三昧(梵文:समाधि )的漢譯「定」組合而成,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在印度期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但是漢傳佛教較為重視兩者的融通,很少會特別去分別兩者,因而創造出這個獨特的名詞。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定、慧的通稱。.

新!!: 守一和禪定 · 查看更多 »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新!!: 守一和禅宗 · 查看更多 »

莊子 (書)

《庄子》一般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莊學後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民國以來,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後世敷衍逐漸成為定說。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十餘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為五十二篇。今本所見《莊子》則為三十三篇,七萬餘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解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莊子校詮》最為精詳。 魏晉玄學稱《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為清談的主要典籍。唐代时,《庄子》与《老子》、《文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列禦寇中有莊子言行,借盜跖微言大義。 《庄子》标志先秦散文已经由语录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新!!: 守一和莊子 (書) · 查看更多 »

道(Taoor Dao),是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中国哲学的信念之一。 认为道决定了事物“有”或“无”、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和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是万事万物在道协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 有兩種解釋,主流是當時的「自然(itself)」不是今日的「自然(Nature)」,而是「自然而然」,“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後代禪宗則解釋為「道」效法「自然」(今日用語),應為誤解。另一种解释,坚信人受地的制约、地受天的制约、天受道的制约,道受自然的制约;奉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价值观。 此一信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為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另外,道家的道是非人格神,道教的神(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老子。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並從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是人格神,後兩者宗教經典中英文的word也被翻譯成中文的道(英文原文:word),《聖經》里提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原文: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伊斯蘭教的《古兰经》里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碍主道的人们,真主将使他们的善功无效。.

新!!: 守一和道 · 查看更多 »

道家

道家是中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西汉建立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等漢朝領導人,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大臣,都支持以道家思想治国,減少傜役、賦稅,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奉行道家的黃老治術達到極致,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富裕,百姓安樂。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興起,道家思想被混入理學,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道家虽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中國的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老庄的启发。.

新!!: 守一和道家 · 查看更多 »

道德經

#重定向 老子 (書).

新!!: 守一和道德經 · 查看更多 »

道信

道信,俗姓司馬,原籍河內(今河南省沁阳市),後遷蘄州廣濟縣,佛教禪宗四祖。.

新!!: 守一和道信 · 查看更多 »

道藏

《道藏》(拼音:Dàozàng)是一部汇集收藏大量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它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道教经典(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编排起来。在当代,习惯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年出版的《正统道藏》和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出版的《万历续道藏》合印本的简称。 《道藏》所收典籍广泛,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也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书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道教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正统道藏》版本,一部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另一部現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新!!: 守一和道藏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守一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靈寶五符經

寶五符經,約成書於魏晉之際,據傳為夏禹、樂子長等人所傳授,言養生求仙之方,兼及符咒辟邪之術。葛洪《抱朴子內篇》數引其文,陸修靜《靈寶經目》有著錄,稱《太上洞玄靈寶天文五符經序》。今《正統道藏》存《太上靈寶五符序》三卷本,收入洞玄部神符類。.

新!!: 守一和靈寶五符經 · 查看更多 »

西昇經

《西昇經》,道教经典,全称《老子西升经》,作者不详,其著作年代亦不可定,晋朝葛洪《神仙传》中提到此经,故推测该经约成书於晉朝之前。一说为关尹子据老子所述而著。内容主要是阐发《道德经》要义,并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楼观道所重。《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宋朝陈景元《西升经集注》六卷,洞神部本文类收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经文均为三十九章,但文字不完全相同。.

新!!: 守一和西昇經 · 查看更多 »

饒宗頤

饒宗頤(),字選堂、,號固庵,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潮循道潮安縣,是国学家,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有成就。他与季羡林齐名,学界称为“南饶北季”。.

新!!: 守一和饒宗頤 · 查看更多 »

襄楷

襄楷,字公矩,平原郡隰阴县(今山东省济阳县西)人,中国东汉学者。 襄楷好学博古,善於天文、阴阳之术。延熹九年(166年)诣阙上疏,以天文、阴阳、灾异之数,根据星象的变化来预测人事政治的吉凶。借天文星象之变指斥宦官专权,政刑暴滥,劝汉桓帝纳谏用贤,重人命,承天意,平冤狱,除酷刑,远宦官,并推荐《太平经》(于吉所传《太平清领书》)。十余日後又上书:“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也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孝冲、孝质频世短祚。”尚书受宦官指使,劾奏襄楷违背经义,假借星宿,造合私意,伪托神灵,诬上罔事,请求将他逮捕送交洛阳监狱,由司隶校尉审判定罪。桓帝认为襄楷上疏的言辞虽然激烈,但是都是天文历法的表现,因此没有杀他。汉灵帝即位,被太傅陈蕃举他为方正,征为博士,均没有就任。卒在家中去世。.

新!!: 守一和襄楷 · 查看更多 »

魂魄

魂魄,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類似於西方所說的靈魂。在中國哲學之中,魂魄陰陽對反,魂為陽性精氣,魄為陰性精氣。.

新!!: 守一和魂魄 · 查看更多 »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新!!: 守一和葛洪 · 查看更多 »

臟腑

臟腑,是中醫对内脏的總稱,通稱五臟六腑。根據《素问‧五臟別論篇》,「臟」指的是人體內的五臟,即:肝、心、脾、肺、腎,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以及六腑,即: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

新!!: 守一和臟腑 · 查看更多 »

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學説後被庄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記载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新!!: 守一和老子 · 查看更多 »

李豐楙

李豐楙,台灣雲林縣出生,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於2015年七月退休。專長為道教文學、中國道教思想、台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華人宗教,提出了東方「常與非常」的概念,也是國內少數同時具有道士資格的國立大學教授。.

新!!: 守一和李豐楙 · 查看更多 »

格義

格義,漢傳佛教術語,是南北朝時代流行的一種佛教詮釋學,以中土思想跟典故,比擬配合,使人易於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相傳始於竺法雅。 汉末支谶译《道行般若经》時曾以“本无”、“自然”等概念来表达“性空”之义,三国支谦译《大明度经》之時,借用传统“得意忘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由言证已,当还本无”,以此来注解“得法意,以为证”的经文。據《高僧傳》所載,此法可能由竺法雅所創,盛行於河北、關中。當時康法朗等人,都以此來教授學生。僧叡在《喻疑》中曾说:“汉末魏初,广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恢之以格义,迂之以配说,下至法祖、孟祥、法行、康会之徒。”.

新!!: 守一和格義 · 查看更多 »

汤用彤

汤用彤(),字锡予,湖北省黄梅縣人,生于甘肃省渭源縣。 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新!!: 守一和汤用彤 · 查看更多 »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新!!: 守一和汉桓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守一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方士

方士,即術士,是操弄方術的人,以冥想、氣功、煉丹、靜坐等方式,達到長生不老與羽化飛昇等目標。 方士往往修異術,通鬼神,以求了悟死生的解脫之道。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化學、天文、軍事與神怪小說取材上有卓越的貢獻,有的甚至交往遊俠,行俠仗義,關心社會,行醫救人,以解民生疾苦。部份方士推動迷信,爲一己之利蠱惑他人,詐騙金錢,造成社會動盪。黄宪、王充、扬雄等人都是反对方士的人。 東周時已有方士之稱,宋无忌、正伯侨、充尚都是當時的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載:“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唐朝道士成玄英说「方」即「道」,但與道教無涉,《漢書‧王莽傳》:“先是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新唐书.

新!!: 守一和方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