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孙桢 (辽朝)和中书令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查看 孙桢 (辽朝)和中书省
统和
统和(983年六月-1012年闰十月)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年号。辽朝使用该年号共30年,当中有27年是萧绰統治的时期。.
查看 孙桢 (辽朝)和统和
遼景宗
遼景宗耶律賢(),字賢寧,遼朝第五位皇帝(969年3月13日-982年10月13日在位),在位13年,遼世宗的次子,其母為懷節皇后蕭氏。.
查看 孙桢 (辽朝)和遼景宗
萧孝友
蕭孝友,字撻不衍,小字陳留。辽国外戚。契丹人。萧孝穆、萧孝先、蕭孝忠、欽哀皇后蕭耨斤之弟,蕭陶瑰的第四个儿子。 辽圣宗开泰初年,萧孝友以外戚被任用,因年龄还小,被封小将军。太平元年(1021年)加左武衛大将軍、检校太保,赐名孝友。辽兴宗重熙元年(1032年),累進西北路招讨使,封兰陵郡王。西羌诸部因不满前招讨使萧惠恃强压制,多起而反抗。孝先乃一改旧辙,到任后第一天,萧孝友与当地人见面,人们对他冷眼相待,非常敌视,萧孝友不以为然,温和地对待他们,并热情招待地方首脑人物,终于消除了西羌人的敌意。结以恩惠,遇有入贡,辄增其回赐之物,羌人由是暂安。重熙八年(1039年),进封陈王。重熙十年(1041年),加政事令,改封吴王,賜号效節宣庸定遠功臣。其後他的兄长蕭孝穆、蕭孝忠安葬,他归还京師上京临潢府。重熙十二年(1043年),拜南院枢密使,进封赵王,拜中书令。賜号翊聖協穆保義功臣。以母喪辞职,重熙十五年(1046年)任北府宰相。重熙十八年(1049年)参加西夏遠征,与萧惠大败于河南。枢密使蕭惠战敗被問責,欽哀皇太后将他赦免。重熙十九年(1050年),出任东京留守,徙封燕王。改任上京留守,進封秦王。清寧元年(1055年),加尚父。再任東京留守。清寧二年(1056年)再任北府宰相,遙任洛京留守,賜号純德功臣。後致仕,晋封丰国王。清寧九年(1063年),子蕭胡覩拥立耶律重元叛乱,萧孝友連坐被杀。享年七十三岁。.
查看 孙桢 (辽朝)和萧孝友
萧孝先
蕭孝先,字延寧,小字海里。辽国外戚。契丹人。萧孝穆、欽哀皇后蕭耨斤之弟,蕭陶瑰次子。 统和十八年(1000年),補任祗候郎君。迎娶圣宗第四女南陽公主耶律崔八,任駙馬都尉。开泰五年(1016年),为国舅详稳。曾率兵到东边筑城,归还,为南京统军使。太平三年(1023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加太子太傅。太平五年(1025年)十二月,迁上京留守。以母亲年老理由,再任国舅詳稳。改东京留守。太平九年(1029年),大延琳谋反,蕭孝先被囚禁。太平十年(1030年)萧孝穆领辽军赶来镇压,围东京(今辽宁辽阳),孝先乘机从地道逃出。平乱後,再任上京留守。太平十一年(1031年),聖宗病倒,蕭耨斤把萧孝先悄悄叫到宫中,告诉他自己夺取朝政的野心,让萧孝先先把宫中的禁卫军全部掌握起来。 聖宗去世,辽兴宗即位,萧孝先从中帮助欽哀太后蕭耨斤殺害仁德皇后萧菩萨哥、蕭鋤不里、蕭匹敵及北府宰相萧浞卜等。蕭耨斤摄政,孝先遙任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元年(1032年),封楚王。重熙二年(1033年),以北府宰相萧孝先为北院枢密使,掌握枢府权柄,好恶自擅,朝野侧目。重熙三年(1034年)辽兴宗知其参与废立,迁太后于庆州。改萧孝先为南京留守。萧孝先郁郁不乐。重熙四年(1035年)徙封晋王。重熙六年(1037年),任南京留守,死後谥忠肃。.
查看 孙桢 (辽朝)和萧孝先
辽史
《辽史》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國語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查看 孙桢 (辽朝)和辽史
辽圣宗
遼聖宗耶律隆緒(),遼朝第六位皇帝(982年10月14日-1031年6月25日在位),契丹名文殊奴。是遼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49年。遼景宗長子,母皇后萧绰。.
查看 孙桢 (辽朝)和辽圣宗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查看 孙桢 (辽朝)和辽朝
蕭孝穆
萧孝穆(),字胡独堇,辽国名相。欽哀皇后蕭耨斤的弟弟,遼興宗仁懿皇后蕭撻里之父。 1010年,为西北路招讨都监,次年,封太保、北院宰相,1019年,还上京。1022年,知枢密院事。次年,封燕王、南京留守。1029年,平定兴辽大延琳之乱,改任东京留守。1037年,为北院枢密使、吴国王,主持政务,史称政赋平。辽兴宗欲南侵宋朝,萧孝穆反对,而大将萧惠全力支持。之后,宋辽达成了1042年增加岁币的协议。萧孝穆著有《宝老集》。1043年,萧孝穆病故,追封大丞相、晋国王。.
查看 孙桢 (辽朝)和蕭孝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