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乍得
乍得(或譯--,تشاد; Tchad ),全称乍得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由於乍得地處非洲中心,远离海洋,全年高温炎热,且国土大部為沙漠地區,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乍得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的沙漠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和南部较肥沃的苏丹草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该国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国内最高山峰是位于撒哈拉的库西山,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恩贾梅纳。乍得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民族,法语和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带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个千年末期,一连串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兴起和消亡,它们都曾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乍得在1920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区不满,最终在1965年触--长期的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了南部政权的统治。但是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内讧,结果侯赛因·哈布雷赢得战斗,出任总统,但在1990年被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推翻。最近,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在乍得边境爆发,使该区局势不稳。 虽然乍得有很多活跃政党,但总统伊德里斯·代比领导的爱国拯救运动牢牢地把握权力,现在国内仍经常发生政治暴力和意图的军事政变。乍得是世界上最贫穷、贪污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3年起,石油已取代传统的棉花工业,成为乍得最主要的出口收入来源。2008年2月2日叛軍攻入首都恩賈梅納。.
查看 奧隆加隕石坑和乍得
地球撞擊資料庫
地球撞擊資料庫(Earth Impact Database)是一個收集地球撞擊坑或撞擊結構資訊的受到公信的網路資料庫。.
石炭纪
石炭纪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地质时代。早在1822年石炭纪在英国就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地质时代中的纪了。石炭纪的名字来自于石炭纪时期在全世界各地形成的煤。它从3.55亿年前开始,延续到2.9亿年前。它与二叠纪和泥盆纪之间的边界的年代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断代获得的。 对石炭纪的内部分类各个地区使用非常不同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在其使用地区和传统中却相当稳定。在西欧石炭纪一般被分为上下两个亚纪,在美国分密西西比纪和宾西法尼亚纪,在俄罗斯分上中下三个亚纪。古生物学上的细节划分一般使用海生动物:头足纲动物、腕足纲动物、珊瑚等。陆地植物也被用来对上石炭纪作细节划分。.
查看 奧隆加隕石坑和石炭纪
鏈坑
鏈坑是指天體表面排成一列的多個撞擊坑。國際天文聯會的行星命名規則將鏈坑稱為「Catena」(複數為 Catenae)。.
查看 奧隆加隕石坑和鏈坑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查看 奧隆加隕石坑和非洲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英語:Space Shuttle),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航天飞机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 迄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製造能進入近地轨道的航天飞机,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其他國家發展的類似計畫則尚未有實際發射並進入軌道的紀錄。.
查看 奧隆加隕石坑和航天飞机
新不伦瑞克大学
紐布朗維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縮寫为 UNB;或译为纽布伦斯威克大学、纽宾士域大学、新不伦瑞克大学),是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一所非宗教大学。它是加拿大最古老的英语大学,以及北美四所最古老的公立大学之一(另外三所为:佐治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及威廉与玛丽学院)。紐布朗維克大學为美国革命后的七位保皇派建立。 紐布朗維克大學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新不伦瑞克省的首府弗雷德里克顿以及最大城市圣约翰。弗雷德里克顿为主校区,建立于1785年,圣约翰校区建立于1964年。除了这两个主要的校区,还有两个较小的卫星健康科学校园分别位为蒙克顿和巴萨特,以及两个位于加勒比地区和北京的办公室。新不伦瑞克大学的14个学院提供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超过75种学位。在两个校区内注册有超过11000学生。自2010年开始,新不伦瑞克大学和新斯科舍省的戴尔豪斯大学合作,以向圣约翰校区提供英语教学的医学课程。.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查看 奧隆加隕石坑和撞击坑
另见
地球撞擊資料庫
- 亚洲撞击坑列表
- 亞尼斯湖
- 凱烏魯塞爾凱湖
- 切薩皮克灣隕石坑
- 北美洲撞击坑列表
- 南美洲撞擊坑列表
- 博蘇姆維湖
- 卡斯韦尔陨石坑
- 卡藍卡斯撞擊事件
- 喀拉库勒湖 (塔吉克斯坦)
- 圣马丁陨石坑
- 地球撞击坑列表
- 地球撞擊資料庫
- 埃利格格特根湖
- 大洋洲撞擊坑列表
- 奧德薩隕石坑
- 奧隆加隕石坑
- 巴林杰陨石坑
- 拉帕湖
- 摩洛袞隕石坑
- 撞击坑
- 撞擊事件
- 曼森隕石坑
- 欧洲撞击坑列表
- 波皮盖陨石坑
- 泰诺摩尔陨石坑
- 清水湖 (加拿大)
- 漸新世
- 盧阿普拉河
-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
- 索德柏立盆地
- 罗什舒阿尔陨石坑
- 老爺嶺隕石
- 聖塔菲撞擊結構
- 舒梅克撞擊坑
- 蘇瓦斯韋西湖
- 錫利揚湖
- 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
- 非洲撞擊坑列表
- 馬奎茲隕石坑
- 馬德拉山脊隕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