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 关系: 吉伦特派,女权主义,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廢奴主義,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法国,法国大革命。
- 1748年出生
- 1793年逝世
- 18世紀哲學家
- 18世纪法国剧作家
- 18世纪法国哲学家
- 法国废奴主义者
- 法國大革命期間被以斷頭臺處刑的法國人
- 法國大革命期間被以斷頭臺處刑者
- 法國女性哲學家
- 法國政治哲學家
- 被处决的哲学家
- 被處決的作家
- 被處決的法國女性
吉伦特派
吉倫特派或吉倫特黨人,是指在法國大革命從1791年到1795年期間,源自於吉倫特省的一個政治派別。有時也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麵包派”(Baguettes)。吉倫特派由國民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的議員組成,代表為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它由一群有着私人友谊的人们組成的沙龙一般的鬆散團體,而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黨。“吉伦特派”在國民立法議會中第一次非正式的出现,用于描述來自法國西南部吉倫特省代表們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觀點得支持者们。在1847年阿爾方斯·德·拉馬丁的出版之後就成為广为接受的名稱。。 吉倫特派的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雅各賓俱樂部,同时也是雅各賓社會運動支持者。但隨後他們和雅各賓俱樂部抱持激進主張的山嶽派发生衝突,从而最終導致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吉倫特派的成員們被集體處決从而导致其覆滅,同时这也象征着雅各宾派恐怖統治的开始。 吉倫特領導人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以输出革命---後被拿破崙實現。他呼籲國民公會在1795年----通过征服德國西部萊茵河兩岸的土地,和支持波蘭和荷蘭的独立來控制西歐,并建立支持共和主义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并将其纳入共和國势力范围。由此看出,在1792年至1793年期間吉倫特派是积极的主戰派。吉倫特派其他著名的人物包括和他的妻子羅蘭夫人。他們的盟友是英裔美国激进民主主义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布里索和羅蘭夫人被處決,然后逃亡的讓羅蘭,也因得知自己行被蹤洩漏而自殺。之后潘恩被捕,并險遭處決。名作馬拉之死中的讓-保爾·馬拉,也正是被吉倫特派支持者夏綠蒂·科黛刺殺的,但隨後夏綠蒂·科黛也被處決。.
查看 奥兰普·德古热和吉伦特派
女权主义
#重定向 女性主義.
查看 奥兰普·德古热和女权主义
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
#重定向 婦女和女性公民權利宣言.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查看 奥兰普·德古热和廢奴主義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奥兰普·德古热和法国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另见
1748年出生
- 乔纳斯·卡尔森·德吕安德尔
- 卡洛斯四世
- 卡爾十三世
-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 奥兰普·德古热
- 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
- 杰里米·边沁
- 洪國榮
- 福康安
- 约翰·普莱费尔
- 路德·马丁
- 阮黃德
- 雅克-路易·大卫
- 顺贵人
1793年逝世
- 丹增南嘉
- 勃利夫人
- 卡洛·哥尔多尼
- 奥兰普·德古热
- 安东·弗里德里希·比兴
- 安托万·巴纳夫
- 尼可拉斯·勞倫斯·伯曼
- 巴利·聖烈治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戈利钦
- 昭統帝
- 朱利葉斯·馮·羅爾
- 杜巴利伯爵夫人
- 林子平 (日本)
- 玛丽·安托瓦内特
- 约翰·汉考克
- 罗兰夫人
- 罗杰·谢尔曼
- 让·西尔万·巴伊
- 让-保尔·马拉
- 路易十六
- 錢德明
- 阮岳
-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18世紀哲學家
- 伊曼努尔·康德
- 埃德蒙·伯克
-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 奥兰普·德古热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德尼·狄德罗
- 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
- 托马斯·潘恩
- 托马斯·贝叶斯
- 托马斯·里德
- 摩西·门德尔松
- 沙特萊侯爵夫人
-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 约瑟夫·德·迈斯特
- 聖日耳曼伯爵
- 詹巴蒂斯塔·维柯
- 让-雅克·卢梭
-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
18世纪法国剧作家
- 伏爾泰
- 奥兰普·德古热
- 德尼·狄德罗
- 皮耶·德·馬里沃
- 薩德侯爵
- 讓-弗朗索瓦·馬蒙泰爾
- 让·比埃尔·克拉里斯·德·弗洛里昂
18世纪法国哲学家
- 伏爾泰
- 保爾·霍爾巴赫
-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 奥兰普·德古热
- 孟德斯鸠
-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 弗朗索瓦·魁奈
- 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
- 沙特萊侯爵夫人
- 皮埃爾·莫佩爾蒂
- 约瑟夫·德·迈斯特
- 菲爾曼·阿鮑齊特
- 薩德侯爵
- 让·勒朗·达朗贝尔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法国废奴主义者
- 奥兰普·德古热
- 奥诺雷·米拉波
- 杜桑·盧維杜爾
- 路易十世 (法蘭西)
-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法國大革命期間被以斷頭臺處刑的法國人
- 乔治·库东
- 乔治·雅克·丹东
- 卡米耶·德穆兰
- 奥兰普·德古热
- 安德烈·舍尼埃
- 安托万·巴纳夫
- 安托万·拉瓦锡
- 杜巴利伯爵夫人
- 玛丽·安托瓦内特
- 罗兰夫人
- 让·西尔万·巴伊
- 路易十六
-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法國大革命期間被以斷頭臺處刑者
- 奥兰普·德古热
- 尼古劳斯·卢克纳
法國女性哲學家
法國政治哲學家
- 乔治·索雷尔
- 伏爾泰
- 保羅·維希留
- 吉尔·德勒兹
- 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
- 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奧
- 夏尔·傅立叶
- 夏尔-伊雷内·卡斯特尔·德·圣皮埃尔
- 奥兰普·德古热
- 孟德斯鸠
-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 居伊·德波
- 弗朗索瓦·魁奈
- 曼恩·德·比朗
- 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
- 米兰·昆德拉
- 米歇·翁福雷
- 米歇尔·福柯
- 约瑟夫·德·迈斯特
- 维克多·雨果
- 罗杰·加洛蒂
- 艾蒂安·吉尔森
- 莫里斯·布朗肖
- 莫里斯·梅洛-龐蒂
- 西蒙·德·波娃
- 西蒙娜·韦伊
- 让·博丹
- 让-保罗·萨特
- 让-雅克·卢梭
- 路易·阿尔都塞
- 阿兰·巴迪欧
- 雅克·马里顿
- 雷蒙·阿隆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被处决的哲学家
被處決的作家
- 伊扎克·巴别尔
-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 北一辉
- 埃德蒙·坎皮恩
- 塞內卡
- 奥兰普·德古热
- 安德烈·舍尼埃
- 尤利乌斯·施特莱彻
- 尼古拉·古米廖夫
- 帕特里克·皮尔斯
- 托马斯·莫尔
- 李硕勋
- 柔石
- 沃爾特·雷利
- 波爱修斯
- 焦爾達諾·布魯諾
- 维克多·哈拉
- 胡也频
- 西塞罗
- 詹姆斯·康诺利
- 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
- 馮鏗
-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 黎剎
被處決的法國女性
- 奥兰普·德古热
- 杜巴利伯爵夫人
- 玛丽·安托瓦内特
- 瑪莉瑪德蓮·瑪格莉特·德奧貝
- 罗兰夫人
- 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