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吉伦特派

指数 吉伦特派

吉倫特派或吉倫特黨人,是指在法國大革命從1791年到1795年期間,源自於吉倫特省的一個政治派別。有時也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麵包派”(Baguettes)。吉倫特派由國民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的議員組成,代表為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它由一群有着私人友谊的人们組成的沙龙一般的鬆散團體,而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黨。“吉伦特派”在國民立法議會中第一次非正式的出现,用于描述來自法國西南部吉倫特省代表們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觀點得支持者们。在1847年阿爾方斯·德·拉馬丁的出版之後就成為广为接受的名稱。。 吉倫特派的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雅各賓俱樂部,同时也是雅各賓社會運動支持者。但隨後他們和雅各賓俱樂部抱持激進主張的山嶽派发生衝突,从而最終導致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吉倫特派的成員們被集體處決从而导致其覆滅,同时这也象征着雅各宾派恐怖統治的开始。 吉倫特領導人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以输出革命---後被拿破崙實現。他呼籲國民公會在1795年----通过征服德國西部萊茵河兩岸的土地,和支持波蘭和荷蘭的独立來控制西歐,并建立支持共和主义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并将其纳入共和國势力范围。由此看出,在1792年至1793年期間吉倫特派是积极的主戰派。吉倫特派其他著名的人物包括和他的妻子羅蘭夫人。他們的盟友是英裔美国激进民主主义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布里索和羅蘭夫人被處決,然后逃亡的讓羅蘭,也因得知自己行被蹤洩漏而自殺。之后潘恩被捕,并險遭處決。名作馬拉之死中的讓-保爾·馬拉,也正是被吉倫特派支持者夏綠蒂·科黛刺殺的,但隨後夏綠蒂·科黛也被處決。.

55 关系: 右派吉倫特省君主立宪制夏绿蒂·科黛孟德斯鸠巴黎巴黎公社中間偏右中間偏左市场经济人权廢奴主義佃農保皇黨哈布斯堡君主國皮埃爾·維俊尼昂·韋尼奧皮埃爾·維糾尼昂·韋尼奧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第一次反法同盟罗兰夫人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莱茵兰联邦主义联邦制草根革命法庭馬奎斯·孔多塞馬拉之死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骚乱让-雅克·卢梭讓-尼古拉·帕什鲁昂貴族資產階級路易十六的出逃自由主义自由民主制自由放任雅各賓俱樂部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查爾斯·弗朗索瓦·呂穆矣杜伊勒里宫權力分立沙龙波尔多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战争...湯瑪斯·潘恩旺代戰爭政治派別拿破仑一世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 扩展索引 (5 更多) »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新!!: 吉伦特派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吉倫特省

吉倫特省(Gironde)是法國阿基坦-利木森-普瓦圖-夏朗特大區所轄的省份,濱大西洋。該省編號為33。 * G Category:法国省份.

新!!: 吉伦特派和吉倫特省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吉伦特派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夏绿蒂·科黛

夏绿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是法国大革命恐怖统治时期的重要人物。出身破落贵族家庭。她是温和共和派支持者,反对罗伯斯比尔的激进派独裁专政。后策划并刺杀了激进派领导人马拉,被逮捕并处决。.

新!!: 吉伦特派和夏绿蒂·科黛 · 查看更多 »

孟德斯鸠

夏尔·路易·德·塞孔达,拉布雷德暨孟德斯鸠男爵(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時期思想家、律師,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與伏爾泰、盧梭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新!!: 吉伦特派和孟德斯鸠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吉伦特派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到后来它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血腥一周”的严厉镇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资本主义或中立者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寧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新!!: 吉伦特派和巴黎公社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右

中間偏右,又稱中右翼,是用來描述政治觀點在政治光譜上橫跨中間派與右派,但不包含極右派立場的個人、政黨、組織及智庫。許多中間偏右政黨內有各種派系存在。.

新!!: 吉伦特派和中間偏右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新!!: 吉伦特派和中間偏左 · 查看更多 »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亦稱资本主义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理论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但实际上,纯粹的市场经济因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在实际操作中显示出缺陷,这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新!!: 吉伦特派和市场经济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吉伦特派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新!!: 吉伦特派和廢奴主義 · 查看更多 »

佃農

佃農是指租用他人田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

新!!: 吉伦特派和佃農 · 查看更多 »

保皇黨

保皇黨,原意是指「保護皇帝的政黨」,本意是指在君主制國家裏,支持某個特定的君主或某個王朝作為國家元首。保皇黨與君主主義者並不同,後者擁護、支持保留和延續君主制,但不一定擁護某個特定的君主。.

新!!: 吉伦特派和保皇黨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吉伦特派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皮埃爾·維俊尼昂·韋尼奧

#重定向 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

新!!: 吉伦特派和皮埃爾·維俊尼昂·韋尼奧 · 查看更多 »

皮埃爾·維糾尼昂·韋尼奧

#重定向 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

新!!: 吉伦特派和皮埃爾·維糾尼昂·韋尼奧 · 查看更多 »

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

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是法蘭西律師和政治家、國民立法議會波爾多代表,在法國大革命活躍。韋尼奧是一位雄辯的演說家,也是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吉倫特派的支持者。.

新!!: 吉伦特派和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新!!: 吉伦特派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罗兰夫人

罗兰夫人(Madame Roland,),全名为玛莉-简·罗兰(Marie-Jeanne Roland de la Platiere),父姓菲力普(Phlipon)。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吉伦特党领导人之一。她的丈夫让-马利·罗兰(Jean-Marie Roland, vicomte de la Platière)也是吉伦特党的领导人之一。 她被控为保皇派的同情者并被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事实上,她是因罗伯斯庇尔对吉伦特派的大清洗而在1793年11月8日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临刑前,她在断头台上向着革命广场(la Place de la Revolution)上的自由雕像鞠躬并留下了一句为后人所广为传诵的名言: 两天后,其夫在鲁昂郊外的一处简陋住所自杀。.

新!!: 吉伦特派和罗兰夫人 · 查看更多 »

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1756年1月3日出生於沙特爾-1794年6月18日身亡於聖馬尼德卡斯蒂隆,靠近聖愛美濃,屍體被狼吃了一半),是法國作家和政治家,也是第二任的巴黎市長,從1791年至1792年。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是一個沙特爾檢察官的兒子。 雖然知道他被訓練成為一名律師,佩蒂翁早年的生活沒有具體約資料,因此對他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訊息幾乎沒有。 他在1778年成為鼓吹者,並立即開始嘗試在文學上獲得名聲。 他的第一篇印刷發表的文章,Sur les moyens de prévenir l'infanticide,它未能獲獎,但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很賞識,他收錄到他的"國會哲學圖書館"(Bibliothèque philosophique du législateur (1782))的第七冊中。 佩蒂翁的下一個作品,Les Lois civiles和Essais sur le mariage,文章鼓吹教士婚姻,確立了他是一個大膽的改革者的地位。他還攻擊了長期持久 舊制度的傳統,如長子繼承制,指責它將農村區分為“無產者和巨大資產者。” 後來由佩蒂翁執筆的作品包括標題為"Reflexions sur la noir et denonciation d'un crime affreux commis a Saint-Domingue" (1790),他的海地殖民地評論 和標題為"Avis aux francois",他指責法蘭西政權的貪污腐敗。 1789年舉行法蘭西三級會議代表選舉時,他當選成為沙特爾的第三級代表。 無論是在國民議會和國民制憲議會佩蒂翁都顯現自己是激進的領導者。 雖然佩蒂翁在制憲議會被演說家米拉波和巴納夫所掩蓋,他與吉倫特領導人布里索關係密切為他的政治經營提供有益的建議。 他6月23日支持米拉波 , 10月5日攻擊王后,1790年12月4日被選作主席。1791年6月15日,他被選為巴黎刑事法庭的庭長。 在1791年6月21日,他被選為任命為三個委員之一 ,由瓦雷訥帶回留下了一個昏庸逃跑旅程故事的國王。 1791年9月30日立法議會的最後一次會議後,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和佩蒂翁成為受歡迎的英雄,並通過民眾授與公民桂冠。 到1791年年末,巴黎行政是由雅各賓派控制,然而市長讓·西爾萬·巴伊 不斷受到左派主導的政治攻擊而辭職。 1791年11月16日,佩蒂翁得到巴黎人民熱情更進一步的證明,他被選舉為巴黎第二任市長作為巴伊的繼任者。 在他市長職位,他清楚展示他的共和傾向和他對舊君主制的痛恨,尤其是在1792年6月20日,當他默許暴徒闖入杜樂麗宮並侮辱皇室。 由於疏於職責未能有效的保護杜樂麗宮,他的職務被第二級行政單位的塞納省理事會暫停,但 國民立法議會的領導認為,佩蒂翁的原因是他們導致的,於7月13日撤銷停職處分。 8月3日,以巴黎市的首長,佩蒂翁要求罷黜國王。 1792年夏末期間隨著 不倫瑞克公爵的普魯士軍隊到達巴黎附近的凡爾登要塞消息,恐懼鼓勵瘋狂的巴黎暴徒有目標的攻擊囚犯,保皇黨同情者和 在一系列無理由的暴力行為,被稱為九月屠殺。 隨著對九月大屠殺必要性認知的分歧,公會呈現出不同派別之間大規模政治鬥爭的景像。 吉倫特派代表了溫和的右派,而在公會中他們更激進的對手,山嶽黨,因他們偏愛佔領公會較高地方長椅被區分開來,代表左派。 佩蒂翁當選為厄爾-羅亞爾省的公會代表,並成為其第一任主席。 有傻念頭建議,公會主席應具有美國總統相同的權威;他的主張是立刻拒絕,但佩蒂翁得到 “佩蒂翁統帥”("Roi Pétion")的綽號,這促成了他的殉落。 羅伯斯庇爾嫉妒和他結盟的吉倫特派,和他贊成國王的死刑,並訴諸人民。 他參加憲法委員會起草。1793年3月他被選為第一個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 他抨擊曾指控他知道查爾斯·弗朗索瓦·呂穆矣叛逆的方案並保密的羅伯斯庇爾。 然而他的聲望已經衰微,在6月2日他的名字在吉倫特派”22代表”之中列為人民公敵。佩蒂翁是那些逃到卡昂的其中之一,並鼓動外省的暴動旗幟對抗公會; 並且,當諾曼地區反抗失敗後,他與,,,和出逃到吉倫特省,在那裡他們都被一個聖埃米利翁假髮商庇護。最後,1794年6月,在羅伯斯庇爾殉落前一個月,逃脫的人代表們認為自己不再安全,並放棄他們的避難所; 盧韋他循路前往巴黎,沙利和郭代到波爾多,在那裡他們很快被捕獲; 巴保讓自殺未遂後被送上斷頭台; 佩蒂翁和與比佐自殺後,屍體在野外被發現,被狼吃掉了一半。.

新!!: 吉伦特派和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 查看更多 »

莱茵兰

莱茵兰 (德语:Rheinland) 指德国西部莱茵河两岸的土地。但认为东岸文化不同,戏称该地是Schäl Sick—较为不好的对岸。莱茵兰本作地理名词,但也蕴含政治与文化意义。它曾是普鲁士的省份,称为莱茵省 (Rheinprovinz) 或莱茵普鲁士 (Rheinpreußen) ,亦即今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两个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协约国联军占领莱茵兰西部,并根据凡尔赛条约把该地非军事化。1936年,纳粹军队占领该地,破坏条约要求。.

新!!: 吉伦特派和莱茵兰 · 查看更多 »

联邦主义

联邦主义是一种一组成员联合在一起并有一个最高级治理机构的政治哲学,是國家政府與地區政府分享憲制上的主權,以及擁有不同事項的管轄權的政治體系。現在,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等都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而美國是實行了聯邦制最長久的國家。 一般而言聯邦主義有以下分類:.

新!!: 吉伦特派和联邦主义 · 查看更多 »

联邦制

联邦制(federation)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視國家領導人為君主或民選領導人,聯邦制可分為聯邦共和制和聯邦君主制。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国民享有联邦和各成员单位的双重国籍。 联邦宪法明确界定联邦政府统一行使的权力和各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所保留的权力,即联邦权力是来源于各成员的参与。联邦成员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和联邦国家的最高司法、行政、立法机构不存在隶属关系。联邦国家的主权由联邦和各成员单位分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但是各联邦成员也在联邦宪法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外交独立性,可以与其他外交主体签订一些协议,部份联邦成员单位也可以以聯邦成員身份参與各個国际组织。 聯邦憲法未指明屬聯邦政府(或上級行政區憲制文件未指明屬上級行政區政府)之權力,即屬地方(或下級行政區)所有,稱為「剩餘權力」或「」。.

新!!: 吉伦特派和联邦制 · 查看更多 »

草根

草根(Grassroots),或草根阶层,源自英語名詞,是个借詞。指的是在社会阶层中的一般中低收入的平民百姓、群众。他们的个人势力较弱,但是人数众多。这些特征与政府、统治阶级、大型企业或其它社会强手的特征对立。 草根象征着社会低层,但概念和較狹義的無產階級有關但又有別的,即使用這詞語時不指涉特定的職業(藍領),也因為現代普選的推行,不可以用賦稅的多少決定是否資產階級。 草根运动是指一种非常规从低层势力而启发的运动。社会上的变化通常是由有势力实体(如政府)启发或操作的,草根运动在此是指群众启发的运动。同样的在商业领域里,市场中的变化通常是由大型企业领导的,草根运动在此是指由消费者启发的市场变化。 人们将一些由下而上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群体称为草根组织。也有把非政府的组织称为草根性人民组织。实际上,当这些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为大小的要求改为由上而下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有时政治组织和企业也利用虚伪草根来传播他们自己利益,比如病毒营销和假草根。 “草根”这一词的应用与发展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联系,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创新2.0形态作为知识社会下的草根创新形态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形态、文化形态的变革,并塑造了社会和文化的草根化进程。。.

新!!: 吉伦特派和草根 · 查看更多 »

革命法庭

革命法庭(Revolutionary Tribunal),於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公會為了審判政治犯而在巴黎成立的法庭,為實行恐怖統治的強力機構。由一個陪審團、一個檢察長和兩個代檢察長組成,均由國民公會任命,其判決定案後則不得再上訴。.

新!!: 吉伦特派和革命法庭 · 查看更多 »

馬奎斯·孔多塞

#重定向 孔多塞侯爵.

新!!: 吉伦特派和馬奎斯·孔多塞 · 查看更多 »

馬拉之死

《馬拉之死》(La Mort de Marat或者Marat Assassiné)是雅克-路易·大卫繪製的一幅油畫作品,是法國大革命時代最著名的畫作之一。此畫描繪的是法國革命家、記者让-保尔·马拉被夏绿蒂·科黛刺殺、死在浴缸之中的場景。.

新!!: 吉伦特派和馬拉之死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新!!: 吉伦特派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骚乱

骚乱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或阶层内部的冲突与对立,包括社会底层为争取自身权益与统治阶层的对抗,或因统治阶层不当行为激发民怨,引发的与统治阶层冲突与对立。长时间的持续对立,可能会使冲突范围扩大化,冲突的升级可能诱发政局动荡与战争,最终导致政权更迭。 骚乱通常是隨機發生並混亂無秩序的,對象可以是政府官員、工廠老闆、政党,導火線通常是不特定的事件,例如阿拉伯之春中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自焚。骚乱背後皆有其動機:對整個大環境的不滿。當骚乱次數越趨頻繁,規模漸大,群眾漸增。骚乱開始時是有預謀的行動時就導致叛亂,但骚乱亦可以是由有秩序的示威遊行演變而成。.

新!!: 吉伦特派和骚乱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卢梭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啟蒙時代的瑞士裔法國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與伏爾泰、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盧梭所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對哲學的發展極其重要;其《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国大革命以至现代的政治、哲学還有教育思想。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盧梭的小說作品《愛彌兒》(Émile)是一篇關於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學論文,其言情小說《新爱洛伊斯》對前浪漫主義(pre-romanticism)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發展十分重要。盧騷的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是現代自傳的開端,而其文章《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說明了十八世紀的一個「感性時代」(Age of Sensibility)運動,其特徵是更加注重主體性及自我反省,對現代寫作也有所影響。 盧梭同時亦精通作曲和樂理,作有七部歌劇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其風格與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及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屬於同一時期,融合了後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特徵。其著名作品有單幕歌劇《乡村中的占卜师》,其中一首為後來被貝多芬改編為獨立曲目的《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是雅各賓俱樂部中最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新!!: 吉伦特派和让-雅克·卢梭 · 查看更多 »

讓-尼古拉·帕什

讓-尼古拉·帕什(Jean-Nicolas Pache; ),法國政治人物,1793年至1794年擔任 。.

新!!: 吉伦特派和讓-尼古拉·帕什 · 查看更多 »

鲁昂

鲁昂(法语:Rouen, IPA: /ʁuɑ̃/)位于法国北部,是上诺曼底大区的首府。历史上,鲁昂是中世纪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圣女贞德於1431年在鲁昂就义。 鲁昂的主要名胜有鲁昂主教座堂、大时钟等。.

新!!: 吉伦特派和鲁昂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吉伦特派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bourgeoisie,直譯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學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新!!: 吉伦特派和資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六的出逃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出逃(1791年6月20-21日)或譯為瓦雷纳出逃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戏剧化的事件之一,对大革命的发展和法国王室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 吉伦特派和路易十六的出逃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吉伦特派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制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意思接近「自由主義的民主」,是民主在21世紀的主導形式,為政體之一。它採取了代議民主制,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行使決策權力,其權力則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通常還會採納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的宪法,同時也限制了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 自由民主制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是相當多樣化的,但通常都會包含以下的成分:要求合法程序的權利、隱私權、私人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宗教自由。在自由民主制中這些權利(也被稱為「自由權利」)可能是直接經由憲法賦予,或是透過一般法規和判例法賦予。 自由民主制通常也有著寬容和多元的特色;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即使是極端或偏激的觀點亦然,在遵守民主規範的情況下都會被允許存在。自由民主制定期舉行選舉,不同政治觀點的團體都有機會藉此角逐政治權力。 「自由民主制」中「自由」一詞遵從自由主义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最初是在啟蒙時代由擁護自由的哲學家們所創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制框架,強調透過宪法保障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

新!!: 吉伦特派和自由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又称自由放任主义或無干涉主義,西方用法语词汇“laissez-faire”(「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通称,意思讓商人自由進行貿易,政府不要干涉。這一詞首先在18世纪由重农主义在字典裡使用,以反對政府對貿易的干涉。這一詞到了19世紀早期和中期成為了自由市場经济学的同義詞。自由放任主义反對政府對经济的干涉,並且反對政府徵收除了足以維持和平、治安和財產權以外的稅賦。 在欧洲和美國早期的经济学理論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通常與反面的重商主义經濟政策做比較,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在英国、美國、香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其他西欧國家崛起時都擔當了支配的角色。.

新!!: 吉伦特派和自由放任 · 查看更多 »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新!!: 吉伦特派和雅各賓俱樂部 · 查看更多 »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Jacques Pierre Brissot,),他自行採用了德•窩里勒(de Warville)名字,是法國大革命過程中吉倫特派的領導成員。一些來源稱呼他的姓名為讓•皮埃爾•布里索。.

新!!: 吉伦特派和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弗朗索瓦·呂穆矣

#重定向 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新!!: 吉伦特派和查爾斯·弗朗索瓦·呂穆矣 · 查看更多 »

杜伊勒里宫

杜伊勒里宫(Palais des Tuileries)曾是法国的王宫,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於1871年被焚毁。.

新!!: 吉伦特派和杜伊勒里宫 · 查看更多 »

權力分立

權力分立是國家統治模式的一種,其设计將各種國家公權力分散,不使其集中在單一機關內,讓這些分立機關產生互相制衡作用。這一名詞首先由啟蒙時代英國的哲學家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中所提出,而這樣的設計通常以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後繼提出的三權分立(trias politica)而被熟知。 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三種不同職能的國家機關行使、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學說和制度。三大政府机构共同存在、互相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重要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与其相对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议行合一制。.

新!!: 吉伦特派和權力分立 · 查看更多 »

沙龙

沙龙可以指:.

新!!: 吉伦特派和沙龙 · 查看更多 »

波尔多

波爾多(Bordeaux;);加斯科:Bordèu;Bordele) 是位於法國西南的港口城市,市区人口24万(2013年)。大波尔多人口达117万,是法國第五大城市群。它是新阿基坦大區和吉倫特省的首府。历史上曾是法國舊省吉耶納的首府。 波爾多是歐洲的軍事、航天和航空的研究與製造中心之一,集中瞭如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公司、泰勒斯集團等很多公司的研發機構,以及赛峰集团空中客车和達梭航太等航空巨子下属的飛機製造廠等。它還是法國戰略核彈研究和物理實驗的核心,擁有原子能研究中心和兆焦激光計劃等許多高端技術機構,此外還有新材料和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 波爾多的大學學生數超过7萬人。除了两所综合性大学之外,还有波爾多政治研究學院、通信與新聞學院和法律學校。法國國立法官學校也在波爾多,是法國法官的搖籃。 波爾多旅游資源豐富,号称“睡美人”,有众多的博物馆和古迹,城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法国仅次于巴黎。2007年,老城区大部(又称“月亮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8世紀以來尤以盛產優質葡萄酒享譽世界。波爾多因此也被稱為世界葡萄酒中心,波爾多葡萄酒也有著“葡萄酒皇后”的美稱。每兩年一度,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舉辦盛大的國際酒展-Vinexpo。.

新!!: 吉伦特派和波尔多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歷經以下階段.

新!!: 吉伦特派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吉伦特派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吉伦特派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新!!: 吉伦特派和法国大革命战争 · 查看更多 »

湯瑪斯·潘恩

#重定向 托马斯·潘恩.

新!!: 吉伦特派和湯瑪斯·潘恩 · 查看更多 »

旺代戰爭

旺代戰爭(Guerre de Vendée)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保王黨反革命叛亂。也稱作旺代叛亂(Rébellion Vendéenne)。 旺代位於法國西部沿海,羅亞爾河以南。 1793年3月,反對30萬人徵兵令的農民蜂起,以法國西部旺代為中心逐漸擴大。但卻被巴黎的共和國政府視為反革命和保王黨起事,使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苦戰的國民公會陷入危機。如同朱安黨人(Chouannerie)一般,由自封的天主教和皇家軍隊領導起事於盧瓦爾河北方,。 在獲得了他們的報酬後,旺代軍隊的缺陷變得更加明顯。從4月起,由於缺乏統一的戰略(或軍隊)展開防禦作戰,軍隊失去了凝聚力和其優勢。成功持續僅一段時間,五月初的及6月的,分別在Châtillon和Vihiers兩地取得勝利。在這一輪勝利之後,旺代轉向長期圍困南特,因缺乏足夠準備,功勢受到阻礙,反而給巴黎政府足夠的時間派遣更多的部隊和具經驗的將領。 共和國軍隊屠殺成千上萬的平民、共和國戰俘和同情革命者,但多數史家認為仍未達種族滅絕的程度。歷史學家François Furet評論,在旺代進行的綏靖,不僅展現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屠殺和破壞,而且還顯示出熱情是如此暴力,賦予當地大部分的地方特性......戰爭恰恰代表宗教傳統和民主革命的基礎之間,彼此存在深度衝突。 但是,1793年12月,保王黨在薩佛奈之戰敗北,有組織的抵抗就此結束。.

新!!: 吉伦特派和旺代戰爭 · 查看更多 »

政治派別

一个政治派别是一群人,例如政党、工会,或其他拥有共同政治目的的组织。一个派别或一个党派并非是完全统一的,它可能包括多个部分,有的部分可能是权力集团。一个派别的成员团结起来去实现他们的目标,推动他们的议程,或是在自己的组织内谋求高位。派别不局限于政党; 他们可以也常常有着其它的组织形式.

新!!: 吉伦特派和政治派別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吉伦特派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

1793年5月31日- 6月2日的暴動,標誌著法國大革命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5月31日-6月2日三天的暴動,導致吉倫特派在巴黎包括無套褲漢,雅各賓俱樂部以及國民公會中山嶽派的勢力的壓力下殞落。由於它的影響和重要性,三日暴動被列为法國大革命中的三大民眾起義之一。另两个分别是1789年7月14日的攻占巴士底獄和1792年的八月十日事件。.

新!!: 吉伦特派和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吉伦特党吉洛地党吉戎地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