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

指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是一個天文學網站,由在法國巴黎的默東天文臺任職的天文學家於1995年成立,該網站建制了完整的已知的以及尚待確認的系外行星。該網站頻繁地依據會議或期刊所發佈的最新數據更新網站資料。 在該網站中,每顆行星均以一個單獨的頁面刊載其基本數據,並附上了其母星的資料,如距離、光譜類型、視星等、質量、半徑、發現年份、半長軸、公轉週期、傾角等屬性,並註明引用來源。該網站提供了多種語言版本,包含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波蘭文、波斯文。 由於天文學界對行星、棕矮星的定義尚無定論,也未能確認兩者之間的明確的分野,且天文學對遠方天體的質量計算時常存在不小的誤差,該百科遂決定將收錄的候選行星質量範圍向上擴展。截至2011年6月, 該網站的目標是收錄25倍木星質量以下的清單,而較早前的目標是收錄20倍木星質量以下。假若錄入的星體後來被證實不為系外行星,則會從清單中撤銷。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是一個受信賴的行星清單,論文、大眾媒體以及SIMBAD皆以該百科網站作為參考來源。.

6 关系: 天文學太陽系外行星網站行星SIMBAD棕矮星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指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截至2018年5月5日,已經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總共有3767顆(另有超過2300顆尚未被確認),當中至少有77%是透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分屬2816個行星系,其中有628個多行星系。克卜勒任務已經檢測到18,000顆行星候選者,包括262顆位於潛在適居帶的候選者。 在銀河系,估計有數十億顆恆星(若每顆恆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將導致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不只在恆星周圍有行星,也有自由移動的行星質量天體,而已知最靠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鄰星b。 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但是有少量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可以被檢測出來。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在2013年1月提出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估計在銀河系內「至少有170億顆」地球尺度的系外行星。 數百年來,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以外應該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沒有辦法知道行星有多普遍,或是與太陽系行星的相似度又是如何。在19世紀,許多的偵測方法被提出來,但最終所有的天文學家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第一個被確認的檢測出現在1992年,發現有幾顆質量類似地球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在主序帶恆星發現行星的第一個偵測結果出現在1995年,在鄰近的飛馬座51發現了以4天週期公轉一週的巨大行星。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自此之後偵測到的數量與效率迅速的增加。有些系外行星被大望遠鏡直接拍攝到影像,但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經由徑向速度測量檢出的。除了系外行星,「系外彗星」(在太陽系之外的彗星)也被發現,也許在銀河系內也是很普遍的。 最常見的系外行星是巨大的行星,相信是類似於木星或海王星,但這也反應了取樣偏差,因為大質量的行星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一些相對比較輕的系外行星,質量只有地球的幾倍(現在所謂的超級地球);如眾所周知,在統計上的研究表明它們的數量應該超過巨大的行星。雖然現在已經發現一小撮包括地球大小和更小的行星,似乎表現出其它的地球類似體屬性。也存在著有這行星質量的天體環繞著棕矮星和不受到恆星拘束在太空中自由移動的行星;然而,「行星」這個名詞尚未應用在這些天體上。 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特別是軌道位於適居帶,極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表面的那些行星(還因此可能有生命),提高了搜尋外星生命的興趣。因此,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還包括適居行星,在太陽系外的行星適合承載生命的研究中,被考慮的因素相當廣泛。 在2013年1月7日,來自克卜勒任務太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KOI-172.02,一顆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候選者,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適居帶中環繞著,可能是「存在著外星生命的主要候選者」。.

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和太陽系外行星 · 查看更多 »

網站

網站是指在萬維網上,根據一定的規則,使用HTML等工具製作的用於展示特定內容的相關網頁的集合。簡單地說,網站是一種通訊工具,就像布告欄一樣,人們可以通過網站來發布自己想要公開的資訊,或網站來提供相關的網路服務。人們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來訪問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或者享受網路服務。 許多公司都擁有自己的網站,他們利用網站來行宣傳、發布產品資訊、招聘等等。隨著網頁製作技術的流行,很多個人也開始製作個人主頁,這些通常是製作者用來自我介紹、展現個性的地方。也有以提供網路資訊為盈利手段的網路公司,通常這些公司的網站上提供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資訊如時事新聞、旅遊、娛樂、經濟等。 在萬維網的早期,網站還只能展示單純的文本。經過幾年的發展,圖像、聲音、動畫、影片,甚至3D圖形技術開始在萬維網上流行起來,網站也慢慢地發展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圖文並茂的樣子。通過動態網頁技術,用戶也可以與其他用戶或者網站管理者交流。也有一些網站提供電子郵件服務。.

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和網站 · 查看更多 »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和行星 · 查看更多 »

SIMBAD

SIMBAD(Set of Identifications, Measurements, and Bibliography for Astronomical Data)是由法國數據資料中心負責和維護的一個天文資料庫,其設置的功能在確認、測量太陽系外天體和收錄相關文獻。 SIMBAD是由恆星確認目錄(Catalog of Stellar Identifications,CSI)和恆星指引書目合併創造出來的。在1979年前,它們只存在於默冬電腦中心。然後,它們額外的從其他目錄和學術文獻擴大了資料來源。在1981年首度提供了網上互動式版本,舊式被稱為V2的版本。V3的版本使用C語言開發,在斯特拉斯堡天文台的UNIX電腦工作站上執行。2006年秋季,在資料庫中看見釋出完全由JAVA(電腦程式語言)撰寫和支援的軟體的V4版本,現在儲存在PostgreSQL。 截至2011年10月11日,SIMBAD以15,224,536個不同的名稱,以及257,763 參考書目和8,313,370書目引文。 小行星(4692),,被命名為(4692) SIMBAD。.

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和SIMBAD · 查看更多 »

棕矮星

褐矮星又称--矮星,是質量太低,在核心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融合反應,與主序恆星不同的次恆星。它們的質量據有最重的氣體巨星和最輕的恆星,質量上限大約在75至80 木星質量(MJ)。棕矮星的質量至少超過氘融合所需要的13 MJ,而超過〜65 MJ,鋰融合就可以進行。 在2013年3月,有一篇論文提出質量非常低的棕矮星和巨大行星的分界大約在〜13木星質量,引起了學界的討論。相似的研究涉及DENIS-P J082303.1-491201 b,在2014年3月發現的一個極低溫的聯星系統,質量較低的成員大約只有29木星質量,並且被列名為質量最大的系外行星。儘管如此,一個學派認為要基於形成;另一派認為要依據內部的物理。 棕矮星一樣可以依據光譜分類,主要的類型有M、L、T、和Y。不管它們的名稱,棕矮星有著不同的顏色。依據A.

新!!: 太陽系外行星百科和棕矮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系外行星百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