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太和 (东晋)

指数 太和 (东晋)

太和(366年-371年十一月),一作泰和,是東晋皇帝晉廢帝司馬奕的年号,共计6年。 太和六年十一月,晋简文帝即位,改元咸安元年。.

目录

  1. 28 关系: 升平太和己巳丁卯中国年号索引丙寅干支年号庚午代国建元 (前秦)建国 (代)建熙凤凰公元兴宁 (东晋)前凉前秦前燕辛未苻坚李弘 (十六國)李金银戊辰慕容暐拓跋什翼犍晉廢帝晉簡文帝

升平

--平(357年-361年)是东晋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二个年号,共计5年。 --平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隆和元年。 前凉张玄靓、張天錫沿用该年号,从--平五年到二十年。前凉年号只有前凉威王张祚是改元为和平,其他时期都是袭用晋朝年号。而在新疆的一些出土文物中也有署“--平十一年”的文物。.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升平

太和

太和可以指大同 (思想),又指:.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太和

己巳

己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6个。前一位是戊辰,后一位是庚午。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火生土相生。.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己巳

丁卯

丁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个。前一位是丙寅,后一位是戊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木生火相生。.

查看 太和 (东晋)和丁卯

中国年号索引

#重定向 中国年号列表.

查看 太和 (东晋)和中国年号索引

丙寅

丙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个。前一位是乙丑,后一位是丁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木生火相生。.

查看 太和 (东晋)和丙寅

干支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環往復,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用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个周期为六十年,称为一甲子,甲子也用于形容60岁的老年人。.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干支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年号

庚午

庚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7个。前一位是己巳,后一位是辛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火尅金相尅。.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庚午

代国

代国可能是指:.

查看 太和 (东晋)和代国

建元 (前秦)

建元(365年-385年七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1年。 建元二十一年八月前秦哀平帝苻丕即位,改元太安元年。.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建元 (前秦)

建国 (代)

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是十六國时期代政權拓跋什翼犍自立的年号,共计39年。这也是代国的唯一一个年号。.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建国 (代)

建熙

建熙(360年正月二十五日-370年十一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前燕幽帝慕容暐的年号,共计11年。.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建熙

凤凰

鳳凰,亦稱丹鳥、火鳥、鶤雞、威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龍相同。其羽毛一般被描述為五彩,“鳳”為雄性,“凰”為雌性。其圖徽常用來象徵祥瑞。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鳳凰的形象在漢字文化圈各區域中普遍出現。英文稱之為Chinese Phoenix或簡稱Phoenix(但是實際上Phoenix指的是欧美傳說裡的不死鳥,而非凤凰)。 《淮南子》:“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认为凤凰是飞龙之子,但《大藏经》有:“嘉羽生应龙。应龙生凤皇”,认为凤凰是应龙后裔,疑飞龙即应龙。.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凤凰

公元

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公历纪元或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科學家基于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则,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公元

兴宁 (东晋)

兴宁(363年二月-365年)是東晋皇帝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年。 兴宁元年二月,改元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庚戌土斷頒佈。八月,前燕奪取洛陽。三年二月,哀帝死;廢帝司馬奕即位,沿用至明年改元太和。.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兴宁 (东晋)

前凉

前凉(320年-376年)是十六国政权之一。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晉愍帝)的建興年號,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寔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 前涼極盛之時,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前凉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前秦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查看 太和 (东晋)和前燕

辛未

辛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8个。前一位是庚午,后一位是壬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查看 太和 (东晋)和辛未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查看 太和 (东晋)和苻坚

李弘 (十六國)

#重定向 李弘 (廣漢).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李弘 (十六國)

李金银

李金银,东晋益州人,宗教起事领袖(晋朝斥之为妖贼)。370年,李金银指使广汉李弘诈称是成汉末代皇帝李势的儿子,聚集了一万多兵众反晋,李弘称圣王,年号为凤凰。九月,益州刺史周楚派孙子梓潼太守周虓讨伐平定了李弘、李金银之乱。.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李金银

戊辰

戊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个。前一位是丁卯,后一位是己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比例和好。.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戊辰

慕容暐

燕幽帝慕容暐(),字景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最後一位君主,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第三子。前期在慕容恪攝政之下仍能保持國家穩定,但後期在慕容評主政之下就漸漸衰落,最終被前秦所滅。慕容暐在前燕亡後成為前秦的臣下,獲封為新興侯。前秦於淝水之戰後崩潰,慕容垂、慕容泓先後舉兵建立「後燕」和「西燕」,慕容暐亦在西燕進攻前秦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時意圖殺死苻堅並令城內混亂,響應外軍,但失敗被殺。.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慕容暐

拓跋什翼犍

拓跋--翼犍(),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首領、代王,338年至376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拓跋鬱律之次子,拓跋翳槐之弟。.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拓跋什翼犍

晉廢帝

#重定向 晋废帝.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晉廢帝

晉簡文帝

晉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東晉第八代皇帝。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少子,母郑阿春。自 永和元年(345年)開始一直以會稽王輔政,掌握朝廷的實權,但其時權臣桓溫的勢力亦一直增強。52歲時於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372年1月6日)被桓溫擁立为帝,改年号为咸安。次年七月己未(372年9月12日)病逝。在位期間只有250日,期間朝政完全在桓溫控制之下。.

查看 太和 (东晋)和晉簡文帝

亦称为 太和 (司马奕),太和 (晋)。